金融一体化条件下的中国外债适度规模问题研究

金融一体化条件下的中国外债适度规模问题研究

吴立蔚[1]2001年在《金融一体化条件下的中国外债适度规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推进经济和金融自由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中来,但由于国际金融资本的流动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张,利率、汇率、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日益增强,对一国开放经济和金融的冲击日益加剧。借用外债作为加速国内资本形成规模及相应速度、克服资本瓶颈约束、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成为当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用的经济发展战略,但国际债务危机的教训又告诉我们,外债使用不当,不仅加重一国的债务负担,影响国际收支平衡,阻碍经济发展,甚至会危及一国的经济主权。因此需要控制外债的适度规模,防范债务危机的发生。 本文通过设计适度外债规模的指标体系和动态计算方法,结合我国外债规模的现状,运用各类指标对其进行评价,同时分析了金融一体化条件下影响我国适度外债规模的问题和不确定因素,由此提出控制我国外债水平的审慎建议,并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外债管理提出政策建议。

邢自霞[2]2008年在《中国外债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从虚拟经济影响到实体经济,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也就此被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与此同时,外债的安全和收益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然而,学界对于外债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债规模是否在警戒线范围内,较多关注外债的性质讨论和具体外债规模作用的考证,而对于外债活动的结构性特征注意不够,相对忽视了外债结构的独特运行框架及其演变趋势。鉴于此,文章在分析外债规模与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侧重外债的结构管理为研究方向,并深入到微观层面挖掘外债对经济作用的深层次影响。并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外债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外债结构的国际比较、我国外债总量与结构分析、我国外债管理体制的思路与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着重从外债结构的若干特征入手,深入分析外债结构对外债作用的发挥、对债务危机及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基于大量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揭示了我国外债运行中存在的隐患。从外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等实证结果来看,我国外债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外债的期限结构、类型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外债结构直接关系到外债利息的高低、汇率风险的大小和偿债期限的长短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前总量管理与结构管理相结合,但偏重于总量管理的外债管理模式提出建议。

石凯[3]2013年在《论结构优化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战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汇储备管理本质上应处理好储备资产的规模和结构问题。面对汇率波动、利率变化、潜在投资损失和货币政策失效风险,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深陷规模调整和结构优化困境,储备资产安全状况甚为堪忧,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外汇储备战略管理体系。目前,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和币种结构调整的专门分析较多,但对储备资产结构调整及对外资产负债协同管理的研究仍显不足。论结构优化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战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上述储备管理的四个关键问题展开的全面讨论;旨在探索一套具有理论基础、现实、可操作性强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战略。第一章文献回顾,从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币种结构调整及储备管理叁方面分别梳理了相关文献的发展脉络。第二章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优化,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外汇储备规模管理问题:首先,在小国开放模型基础上,借助纯粹符号约束的脉冲响应方法,实证分析了外汇储备累积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其次,从功能论出发,借助经验分析、保险合同模型、小国开放模型和历史分析方法,对用于满足交易性、预防性、保证性和管理性需求的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展开讨论;继而,分析了外汇储备与主权财富基金的关系;最后,探讨了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优化调整的途径。研究发现:外汇储备累积有助于中国举借更多外债,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短期外债对长期外债的替代;有助于提高国内产出,确实形成了一定短期通胀压力,但对降低失业率起到了积极作用;应以“8.1个月进口+短期外债的1.91倍+实际利用外资的15%”作为标准对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适度性进行动态评价;“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外汇储备向中投公司注资”可以成为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管理的“常态化”操作模式。第叁章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优化,从“实然”和“应然”结构及调整路径叁方面探讨了币种构成管理问题:首先,综合美国财政部TIC报告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OFER数据探索了中国外汇储备的可能币种构成;其次,在均值——方差分析框架下,借助DCC-GARCH模型模拟收益率的时变相关关系,计算了具有最小方差风险的中国外汇储备最优币种构成;最后,使用动态优化方法构建了外汇储备币种结构调整的最优路径。研究发现:中国外汇储备可能由60%~65%的美元、25%~30%的欧元、5%~7%的英镑及3%~5%的日元资产构成;疲弱的美元以及过高的美元资产比重已成为中国外汇储备风险的重要来源;按动态最优路径将部分美元资产转换为日元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切不可盲目减持欧元。第四章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结构优化,透过资产分布和期限结构两个视角探讨了外汇储备投资管理问题:首先,综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DDS模板、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和美国财政部TIC报告,参考Brazil外汇储备资产构成,剖析了中国外汇储备的可能资产分布和投资期限结构;其次,借助Aizenman-Glick模型和Stackelberg模型的基本思想以及CIR平方根模型分别探讨了外汇储备在低风险和高风险资产间以及在长短期债券间的配置问题;最后,探讨了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研究发现:中国外汇储备可能由95%的证券、2%的货币和存款以及3%的其他金融工具构成;证券资产由90%的长期债券、1%的短期债券以及9%的股权组成;中国外汇储备的股权投资仍显不足;外汇储备对美国国债的投资不存在市场择时问题;为提高投资效益,应当对外汇储备进行“分档”管理。第五章中国外汇储备与外债协同优化,首先讨论了外汇储备和外债协同管理的必要性;其次,透彻分析了中国外债结构;最后,以固定收益投资组合理论为基础,初步探索了免疫策略和现金流匹配策略在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发现:外汇储备和外债协同优化对中国经济稳定发展至关重要;从期限结构和币种构成来看,2012年6月末,中长期外债占25.08%,短期外债占74.92%;美元债务占77.77%,欧元债务占7.51%,日元债务占6.99%,其他债务合计占7.73%;外汇管理局应根据目标外债的久期调整储备资产久期,应权衡储备资产现金流和外债现金流。第六章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战略,从短期、中期和长期叁个层面以及战略和战术两个维度,提出了中国外汇储备优化管理的战略构想。在短期对策方面,应建立战略外汇储备风险管理框架、制定适度规模的动态评价标准、按照动态最优路径调整币种结构、完善委托经营体制、构建结构优化指数、完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在中期战略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以超额外汇储备支持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积极参与东亚外汇储备库建设、尽快研究以过剩外汇储备充实养老金的途径和方法、拓展外汇储备投资类别,实现国家资源的全球战略配置、有限参与欧洲救助计划;在长期战略方面,应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紧变“存汇于国”为“藏汇于民”、努力实现内外经济均衡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再平衡。

范爱军[4]2004年在《经济全球化利益风险论》文中提出本论文研究主题是经济全球化的现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与风险,研究的目的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与风险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使我国在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研究的意义。我国已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入世”后我国不断出台各种降低贸易壁垒和开放国内市场的政策措施。这类政策措施今后我国还会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推出并实施,以使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全面接轨,使中国经济全面投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去。然而,西方发达国家长期经济开放的实践表明,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他在对一国经济增长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会给一国经济带来各种风险,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入世”后,经济全球化可能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哪些风险?会产生哪些负面作用?这是值得我们保持警觉的问题。我们不能等风险发生后再去想办法克服,而是应提前做好风险的预警和防范措施。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深入地研究此问题,既要从理论上搞清楚经济全球化的风险机理,也要从政策上设置好预防和抑制风险的对策及措施。经济全球化问题之所以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都非常关心的“热点”之一,是因为它给当代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很多新特点,同时在产生着各种“发展机遇”和“发展风险”,如果研究它,了解并掌握它的规律,就能利用这种“趋势”的推力加快经济发展;反之,漠视它,不熟悉它,就会受到惩罚和威胁。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很值得我们借鉴。只有认真研究和归纳经济全球化的现象与规律,才能为经贸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论文不仅研究经济全球化自身的规律和对经济的影响,最重要的还在于研究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提出若干具体的对策性建议,以期能对我国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经贸策略和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起到决策参考作用。 论文共分为10部分。论文的主要观点是: (1)经济全球化不仅能为国家带来利益,也能带来风险。其利益只存在于经济全球化过程之中,不会自动发生和获得,这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去争取利益:但是,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在开放的国家中却会自动发生,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风险防范。 (2)经济全球化风险有在我国发生的可能性。20多年的改革开放政策己使我国有了较高的对外开放度,“入世”则会使我国经济进一步外向化。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各种风险在我国发生的可能胜相当大,这必须引起洲门的警觉。 (3)经济全球化风险能循着各种传导机制在国家之间转移。风险在各个开放的国家之间传导主要是循着以下机制和渠道进行的:产业联动效应的传导机制:汇率与外贸的传导机制:国际负债与投资的传导机制:游资与金融市场的传导机制等。 (4)经济全球化风险是可以防治的。通过研究这类风险发生的原因和在国际间传导的规律,并借鉴发达国家防治风险的各种做法,提出在我国防治经济全球化风险的具体对策。探讨并提出风险的预警系统,力争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中。风险之所以能在各国之间传导、发生并对经济起破坏作用,除了经济开放的原因之外,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国家的体制、政策、制度等方面存在着若干缺陷和漏洞,如果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弥补和完善的对策,这类风险发生的可能行将会小得多,其破坏作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被抑制。 一(5)我国应在一定时期内和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实施适度保护政策。面对经济全球化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我国应对经济进行适度保护。WTO要求各成员国经济应全面开放,但也并不排斥发展中国家可在一定时间内对经济进行适度保护。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并不高,若干的行业和部门仍缺乏竞争力,因此,我国应在一定时期内和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实施适度保护政策,以减弱经济全球化风险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破坏作用。 本文循着以下思路展开研究和探讨:(1)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系统探讨经济全球化对一个开放的国家和地区会产生哪些利益?对金融、贸易、投资及各类产业会带来何种风险。(2)当一国发生风险后,是怎样传入另一国的?这种风险是循着什么渠道和传导机制在各国之间传导的。(3)在研究各国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风险可能在中国发生的特殊性。(4)针对经济全球化可能给我国带来的风险,我国在经济全球不匕进程中应采取适度保护政策。中国一直在贸易自由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进着,中国的市场将会对世界各国更加开放。在这个新时期中,中国已不可能继续实施以往的保护色彩较重的贸易政策,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这是wTO规则所不允许的;但中国也不应立即推行自由度很高的贸易政策,因这是中国的 民族产业所难以承受的。这个新时期中我们应该实施何种贸易政策呢?本文认为,我们应 该实施符合中国国清的开放型适度保护贸易政策。 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调查研究、数理统计与实证分析法。本研究课题首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大量、系统地调查和搜集国内外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资料,然后对所搜集到 的资料进行微机处理和进行数理统计,以便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和对策,对经济全球化风 险进行预测和治理。(2)微观分?

袁恩泽[5]2010年在《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加深,各国与外部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外汇储备功能已经在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拓展。近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外汇储备从过去匮乏转变为超额积累的情况。尤其是中国的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已经严重超过储备自身功能所必需的规模,这种情况同时也伴随着这些国内外经济出现严重不均衡。国际和国内理论界与实践者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的对外汇储备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明显不足,要求我们在开放环境下重新审视外汇储备的管理问题。外汇储备理论的核心是研究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和管理问题。研究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及其相应的管理问题,最关键的是明确外汇储备的功能,因为外汇储备客观上具有的功能是决定外汇储备最优规模、以及如何管理、使用外汇储备的基础与根本,也成为外汇储备理论的基础和依据。只有明确一件事物的用处,才能更好地讨论对该事物的需求,以及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该事物。本文第一章介绍外汇储备管理的相关文献并予以评述。通过对外汇储备管理相关文献的整理,总结出外汇储备功能认识的不断发展,归纳了外汇储备传统功能及其拓展的功能,并评述了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外汇储备与宏观经济联系、以及外汇储备资产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具体的实证研究方法,为下文各个专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章研究中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问题。在分析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具体内涵和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成本的基础上,通过与外汇储备功能相关度较高指标的横向比较,展现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适度程度,最后实证估算了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区间;第叁章研究超额外汇储备与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根据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在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下对国际收支的内外失衡给出了理论解释。再从外汇储备的源头入手,研究导致中国储备高增长的宏观因素,阐述高额外汇储备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第四章研究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选择问题。从储备货币结构的一般原则出发,分析了为满足外汇储备的各种功能以及提高外汇储备经营收益的需要,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和资产结构选择应参照的因素。再根据海勒—奈特模型和杜利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外汇储备合理的币种组合;第五章归纳总结外汇储备管理的国际经验。在介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管理实践及其特点之后,重点探讨了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政府投资公司管理模式,总结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第六章提出改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若干建议。基于前面几章的研究结论,从规模管理、结构管理、风险管理叁个方面对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工作进行了思考,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就当前危机环境下中国外汇储备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进行思考。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外汇储备的功能已经从传统的保证国际支付能力、限制对外脆弱性,保障国家对外清偿能力,保持对本国货币汇率的干预等功能,逐渐拓宽至可以维持国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信心,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增加国家财富,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提高货币政策信誉、稳定汇率预期等功能。二是从多个指标和国际比较分析看,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适度规模。即便是考虑了进口付汇、短期外债及短期外汇贷款、直接投资利润汇出等因素,我国的外汇储备仍然属于严重“超额”。叁是中国形成“超额外汇储备”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内外部经济失衡。内部失衡是主因,主要是长期以来高储蓄、低消费的结果。中国经济外部失衡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是长期贸易顺差、大量资本流入的结果,是国内经济运行中体制性和结构性问题的综合反映;四是拥有“超额外汇储备”的国家应该根据外汇储备的功能安排币种结构及资产结构,应该摒弃外汇储备不能投资于股票的传统论断,对外汇储备实施积极管理,尝试增加股票投资,以及增加商品投资,使储备多元化,既分散风险,又提高收益率。借鉴新加坡、挪威、韩国等国家外汇储备积极管理方法中有利于我国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照搬。

王珍[6]2006年在《中国现阶段外汇储备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外汇储备对于一个开放经济体而言至关重要,是融通国际收支赤字、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本币汇率稳定、举借和偿还外债的保证等。但持有外汇储备是有一定的代价的,体现为用它进口资本品的投资收益率(机会成本)、造成资源的浪费等。储备增长过快还会带来通胀压力,使本币产生升值压力,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受到限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等。在国际资金流动规模日益庞大的情况下,一国如何确定储备的合理数量是各国积极探讨的问题。同时,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带来的通胀压力、货币升值预期、货币政策灵活性下降等负面影响如何缓解,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美元的不断贬值使各国储备资产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发展中国家如何对外汇储备进行有效管理,实现保值、增值,是货币当局面临的一个现实而重要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本人选择“中国现阶段外汇储备管理研究”为题,展开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和讨论。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创新观点:①当前国际上通行的外汇储备规模理论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这些理论都有各自的优势,当然也不乏不足之处。本文认为,各国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理论来确定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②中国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将是巨大的,而储备供给却不容乐观;危机发生时,被冲击国的外汇储备需求急剧上升,而外汇储备的供给却急剧下降,所以,发展中国家需要外汇储备的超前积累来满足危机时的需要。因此,我国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不大,现有储备规模应该包括未来储备的超前积累部分。③短期内,由于央行的干预和不完全的市场机制,使得外汇储备增长与物价上涨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但从长期来看,外汇储备可以通过影响货币发行而间接影响消费物价指数,从而增加物价上涨的压力;外汇储备增加会导致人民币升值,但二者的相关系数较小,从长期来看,外汇储备增加必然会导致本币升值;外汇储备和货币供应量的被动增加,使央行控制货币供给的主动性大大降低;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导致货币供给渠道改变,对东西部贫富差距扩大有一定影响,体现在:外汇储备增长与东西部人均GDP差距和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扩大之间有较大程度的一致性,同时,东部居民消费水平增长明显减慢,这与同期高速增长的外汇储备和人均GDP不相协调,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东部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作用已经进入“边际效益递减”阶段。④建议从制度上和机制上解决外汇储备增长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加强外汇市场建设,推进汇率制度改革;加强对资本项目的监管;稳步推进对外直接投资;积极采取其它冲销措施;积极发展货币市场等。⑤建议成立国务院领导下的由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的国际储备战略决策小组,实现各部门对储备管理的高度协调和配合。对于外汇储备委托经营部分和中央银行自营部分提出了建立相应的授权系统。⑥在外汇储备结构管理方面,可将外汇储备分成两大部分分别管理:一为稳定组合,二为投资组合。同时,对我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和货币结构安排做出了设计。

马野驰[7]2010年在《东亚外汇储备规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全球外汇储备规模迅速扩大,其中东亚地区表现最为突出,对该地区外汇储备最优规模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东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其选择一条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作为发达国家产业的主要承接者,东亚采用以区域产业循环机制为基础的生产模式加快经济建设。同时,出于自身金融安全的考虑,东亚主要国家或地区选择隐蔽性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另外,东亚金融危机后,东亚金融合作进展缓慢。上述原因使东亚地区积累高额外汇储备作为危机预防工具。分析东亚国际储备资产、国际收支和国际清偿力等基本经济情况后发现,东亚积累高额外汇储备是必要的,并具有一定的延续性。通过传统指标和建模对外汇储备规模进行判断发现,东亚主要经济体外汇储备存量已超过最优规模。对此,在分析东亚具体外汇储备管理机制后,从建设东亚外汇储备库和发展主权财富基金两个角度提出有效管理外汇储备,实现收益最大化的手段。最后,针对中国特殊国情,对外汇储备规模和经济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刘凌云[8]2008年在《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区间和货币结构研究》文中提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是考察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指标。通过考察外汇储备,可以洞悉一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通过调节外汇储备的规模,可以帮助实现一国经济的对内对外均衡以及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外汇储备的功能重心正逐渐从以“支付进口需求、支付短期外债”转变为“吸收货币危机、提高国内货币信心、应付可能的金融风险以及应对灾难”等。适度外汇储备对支持对外支付、保证外债偿还、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抵御金融危机冲击以及维护中国国际信誉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外汇储备科学管理对一国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外汇储备管理的两个核心问题是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和货币结构管理。研究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问题有助于解决现实中外汇储备的管理和调控,有助于实现外汇储备稀缺资源的合理利用。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从不同角度研究外汇储备的适度性问题,形成了比例法、储备需求函数法、成本收益法等。本文则认为外汇储备适度规模不是一个具体数值,而是一个区间,并以外汇储备需求动机为基础,构建外汇储备最低规模模型,以成本收益理论为基础构建外汇储备最高规模模型,进而形成了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区间模型。本文模型实证发现,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已出现严重过度,且偿债性储备需要所占的比例较大,增长趋势明显,这与中国近年来吸收外债规模不断扩大、短期外债激增有关。这说明中国外汇储备中债权性储备很低,以债务性储备为主。由于短期外债对储备供应量的影响波动较大,其增加的外汇储备量并不稳定,一旦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会影响到经济发展,如出现游资撤出、经济衰退问题,甚至金融危机。而长期资本流入形成的外汇储备供应则更为可靠,对一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更为有利。同时,一国在对外举债时,要安排好合适的期限结构,把短期外债规模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以免增加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诱发债务危机。外汇储备货币结构选择是外汇储备管理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储备货币币种的选择、每种储备货币在整个储备资产中所占权重的确定。传统外汇储备资产结构选择有叁大理论模型,即资产组合理论模型、海勒-奈特模型和杜利模型。本文认为需要综合考虑叁大模型才能说明一国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选择情况,因此,论文综合考虑这叁大模型对中国外汇储备货币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经过实证可以看出,如果从盈利角度出发,美元和日元的比重应尽量降低,但中国外汇储备合理的货币结构选择还应考虑外债、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对外贸易的币种结构优化因素。我们可以认为,现阶段中国外汇储备货币结构中美元仍应是主要币种,但从收益角度考虑,这种合理的外汇储备货币结构并不是最优币种结构。因此,今后优化我国外汇储备货币结构还需要从调整贸易、外债以及FDI结构入手。总的来说,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区间与开放程度、贸易规模、外资规模及其结构、国内外投资利差、经济运行情况等诸多因素有关,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规模已经超出了合理范围。而中国外汇储备货币结构与中国的贸易结构、外债结构和汇率安排等因素高度相关,中国外汇储备货币结构仍以美元为主,欧元比重较小,使得外汇储备的收益不高。需要加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和协调。外汇储备规模管理和货币结构管理相互联系,应综合考虑。本文认为鉴于现有外汇储备规模过度和货币结构非优化,国家可以进行主动的外汇储备管理,即将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的货币结构按照合理的外汇储备货币结构进行配备,即主要考虑贸易结构、外资结构等客观因素,而将过剩的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进行收益最大化考虑,即主要考虑储备的风险收益因素。具体而言,论文由六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论述文献综述、主要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和第叁章为理论分析部分,分别论述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理论和货币结构选择理论。其中,第二章为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理论分析部分,确定了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区间的研究思路,第叁章为外汇储备货币结构选择理论,论述了传统叁大理论模型,并得出研究中国外汇储备货币结构方法的结论。第四章和第五章为论文的实证部分:第四章对中国历史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区间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目前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区间;第五章研究中国目前合理的外汇储备货币结构,并得出相关结论。第六章为外汇储备管理部分。主要对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现状进行评价,并对未来中国外汇储备进行预测,同时对改善中国未来外汇储备管理提出几点可行建议。

姜旭朝[9]2003年在《金融独立性及其边界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掀起金融自由化的浪潮。经济开放的国家在享受金融深化带来的发展机会的时候,也面临着金融危机的困扰,一些国家正经受着金融危机的煎熬。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严肃思考一些重大的问题:金融自由化是否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金融强势中,金融的发展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我发展的内生过程,金融越来越具有一种趋势,即独立于实体经济的一种客观存在。但是,金融果真能够完全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存在吗?如果说金融独立于实体经济是一种趋势,那么,金融独立是否有一种客观的合理界限,这种界限是否是实体经济的可承受性,并以此来约束金融的发展,来为实体经济服务?否则,这种发展的最终结果如何?是爆发一种广泛和全面的金融危机才能抑制金融过分发展?凡此种种问题构成了我们最初选定“金融独立性”作为我们研究主题的初衷。 我们认为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金融的发展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内生需要,随着这种关系的演进,分工专业化促使金融变成一种独立的具有高度综合的独立产业,从而形成金融的相对独立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金融的独特性,作为分配资源的最重要的工具和自身的资源性的二大特点,以及全球经济资源分配机制的重大缺陷,造成了金融异化的现象,从而形成了金融泡沫和金融风险机制。 金融独立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独立化的趋势是绝对的,而独立性则是相对的。金融的发展必须受到约束,约束的条件就是经济发展的可能性,或者经济的潜力,这就是论文所指出的金融边界。在边界内,一切金融活动不会酿成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超过这种边界,就会形成金融独立性的极端形式—金融异化。金融异化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和潜力,即金融泡沫化,而走上最终自我毁灭的道路,这是一切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提出了一个防范金融风险的边界指标体系,包括货币市场的边界指标体系;资本市场的边界指标体系;国家债务指标体系;国家外汇储备指标体系等若干指标。当然,作者也指出,在边界内也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形,即金融发展不足的问题,尽管这种现象不会发生金融危机,但是金融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对经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不论是自然演进,抑或是外生的制度创新,金融制度安排本身没有绝对的优劣,金融独立性及其边界理论与实证研究世界上也没有一个绝对独立的衡量标准,金融的好坏只能在一种特定的经济环境中进行评价,即金融对经济的相对作用来评判,用帕累托改进来衡量金融在各国经济中的效率问题。因此,一国经济决策部门要审时度势,制定出符合金融发展规律的发展计划,币确利用金融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论文分上下两篇,共十二个部分。_七篇为理论分析,包括导言和四个章节;下篇为实证部分,包括七个章节,在分析以往有关金融危机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基本的金融边界指标体系,然后对中国主要的金融子系统进行实证分析。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提出若干金融范畴,包括金融独立性、金融异化、金融边界等。同时对金融独立性的形成、现代机制、以及特征都作了较细致的分析,并以此形成自己的理论分析框架。 我们认为,金融独立性是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现象,是金融内在要素自我强化的一个特征,是一种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存在和发展趋势,尽管是相对的独立。 金融异化则是金融的发展和金融独立走向极端而出现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一般表现形式是金融恶化,极端形式式金融危机。金融从本原上讲是为经济服务的,但是,金融的这种本质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演进到今天的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条件下,过度发展的金融则完全走向自己的反面,其功能甚至发生质的变化,即经济的发展是为金融的存在服务,尽管这种奇怪的现象一般不会存在很久。 金融边界的概念,主要是基于金融独立性与金融异化的分类需要而设计的,它是指金融独立性与实体经济合理关系,在金融边界之内,金融会达到帕雷托加改进状态,增进社会整体福利,而无金融危机之虞。超过这个边界,则为金融异化,随时会发生金融危机。论文进一步提出四种边界,即产业边界、要素边界、总量边界和国别边界。 (2)金融制度与经济制度因果关系理论。我的基本观点是一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之一:经济起到基础性作用。 但从现代经济现象上看,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往往产生一些主次颠倒、本末背离倾向,因此在形式上更多的表现为反因果关系或者是一种平行关系,而且相互间的适应性在表面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然演进的过程。网补j同女“‘ 金融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制度安排则是更晚的事情。从金融制度的形成机制来看,它是经济过程的派生制度,是经济制度的卜一部分。经济制度决定金融制度,有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就应有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制度的配套运行。 因果关系之一:金融的主导性 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由于金融的巨大发展,而且金

王丽萍[10]2008年在《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文中认为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8537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储备国。200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高达1.53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但是至今仍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在此背景下探索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模型,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理论,提出了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定义,并对国内外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理论进行了回顾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影响外汇储备规模的一般因素。第叁部分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现状及成因分析,分析了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现状和这种现状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深入剖析了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第四部分为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在前文基础上对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一个适度规模模型。经该模型检验,当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经远远超过适度规模,存在着过剩。然后本文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协整理论对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因素进行协整分析,最终得出结论:长期内决定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主要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外债余额。第五部分为实现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对策,给出了解决当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问题的两类对策:一是保持适度外汇储备规模,二是优化外汇储备管理。

参考文献:

[1]. 金融一体化条件下的中国外债适度规模问题研究[D]. 吴立蔚. 浙江大学. 2001

[2]. 中国外债管理研究[D]. 邢自霞. 浙江大学. 2008

[3]. 论结构优化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战略[D]. 石凯.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4]. 经济全球化利益风险论[D]. 范爱军. 山东大学. 2004

[5]. 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研究[D]. 袁恩泽.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6]. 中国现阶段外汇储备管理研究[D]. 王珍. 西安交通大学. 2006

[7]. 东亚外汇储备规模问题研究[D]. 马野驰. 吉林大学. 2010

[8]. 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区间和货币结构研究[D]. 刘凌云.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8

[9]. 金融独立性及其边界理论与实证研究[D]. 姜旭朝. 厦门大学. 2003

[10]. 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D]. 王丽萍. 河南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  

金融一体化条件下的中国外债适度规模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