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实困境及推进策略论文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实困境及推进策略论文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实困境及推进策略

王国红,杨 伦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 :随着国家传统文化教育政策不断出台,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各级各类学校蓬勃开展起来了。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价值取向偏差、师资缺乏、教学内容选择随机化、课程设置随意化、教学方法刻板化、复古化等诸多问题。为进一步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有效开展,需要着力分析与破解这些现实困境。

关键词 :传统文化;现实困境;推进策略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7年1月,国家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了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性。2017年3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两会上指出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通衢大道,那就是把传统文化教育覆盖各学段,融汇到教材体系中,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由此可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当下以及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然而,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困境:人们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认识存在误区、师资匮乏、缺乏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等。着力分析与破解这些现实困境是传统文化进校园顺利推进的重要举措。

3.1.1 职业幸福感 是指在职人员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和工作状态的主观感受[9]。本研究发现,护理人员职业幸福感总分较低,与骆宏等[10]研究结果相一致。各维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工作环境、价值能力体现、社会支持、经济收入、身心健康,说明由长期繁重、紧张、作息不规律的护理工作,对健康产生极大危害,身心疾病直接引起痛苦、消极情绪,表现为职业幸福感低下。经济收入是劳动价值的体现,调查发现护理人员觉得经济收入和工作付出不成正比,因此,经济收入的职业幸福感低。

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实困境

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个“新”事物,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各项体系建设尚未健全,又少有经验可循。国家虽然出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诸多政策,但对传统文化教育并没有统一规划和设计,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困境。

(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价值取向偏差

当传统文化遇上现代社会,人们用现代的眼光和心境去理解、看待传统文化,难免会产生一定的误区与偏颇。哲学上所讲,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当前对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价值取向的偏颇会严重影响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对传统文化教育关键问题上存在认识偏颇,导致课程实践陷入过于重视形式上复古,舍本逐末,或被应试异化。”[1]如将传统文化进校园简单理解为国学、典籍或汉族文化进校园,忽视当地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恢复传统而教育,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复古”,只简单的让学生穿汉服,背诵三字经就是传统文化教育,导致传统文化教育走向形式化;把传统文化教育简单理解为进行道德教育的手段,致使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被边缘化;把传统文化进校园当做提升学校影响力的比赛和运动,盲目跟风、攀比,求快贪多,不顾教育规律,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功利化。对传统文化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偏离教育本质,声势浩大却并没有在学生身上留下教育的痕迹。

(二)教学内容选择随机化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最根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依附体。”[2]由于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没有统一规划与设计,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很多学校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出现诸多问题。例如,教学内容选择不顾学生年龄、认知和身心发展特点,良莠不齐,学校随意确定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不加选择和改造地将内容教给学生,导致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经验,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导致学生将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糟粕”也拿来学习,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教学内容选择没有系统性、连续性,同样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不同年级可能会重复学习,在小学学习过的内容,到初中可能会再次学到,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厌烦情绪,也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够学到更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学内容选择盲目追风,忽视当地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现其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

(三)教学方法刻板化、复古化

SPS是利用软组织应力松弛的原理治疗关节挛缩的新方法,该方法将挛缩的关节两端肢体保持在一定的角度(较AROM增加5~10°),随着牵伸时间的延长,关节周围软组织内所承受的应力逐渐减少,此后进一步增加关节的牵伸角度,如此重复进行使得关节活动范围不断增加[13]。近年来,SPS广泛被应用于关节僵硬的治疗中,其中关于JASTM这类SPS支具的研究报道较多,其临床疗效亦被有效地证实[14-17]。

(四)师资数量匮乏、质量羸弱

教师是决定教育成效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着教育活动能否顺利完成及教育质量的高低。”[4]传统文化教育对教师更是有着极高的要求,然而,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处于初步探索时期,优质师资自然难以保障,这是造成传统文化进校园现实困境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传统文化教学缺乏专职教师,大多传统文化教师由其他科任教师或班主任担任。“根据调查,当前小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大多由语文教师承担,他们大多是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有少部分教师是思想政治、历史、传媒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背景。”[5]另一方面,虽然一些学校有专门的传统文化教师,但其中一些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较差,对传统文化只了解表面,没有深刻理解,甚至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读,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流于表面。教师本身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是影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本人对传统文化没有热爱与感情的融入,便很难带动学生的热情,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推进策略

(一)形成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适切价值取向

为了更好地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走上健康轨道,需要对传统文化教育制定指导性原则、做好顶层设计,逐步使传统文化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开展常态化、常规化、科学化。对于适合全国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应由国家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培养目标进行统一规划,纳入国家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建立从幼儿园到高中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将中华传统文化纳入国家课程,在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单独设科,每周至少一节课。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顶层设计,研制课程标准,开发课程资源,编写相关教材,纳入考量体系。”[8]对于地方性传统文化,应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应在国家的统一原则指导下,立足地方,形成地方特色,全省或全市进行统一顶层设计、系统开发,可邀请高校专家、一线教师和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人共同研讨,结合各地特色,以全市全县联合开发,对教材的修订、培养目标,课程的设置等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安排,要做好传统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建设,提高研究应用推广的成效,国家要给地方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加强系统性指导。

1)参见参考文献[1]译序第8页,译者乐民成写到“建筑符号学在四十年代萌芽,六十年代兴起,七十年代成长”,正文332-334页,费尔南多·杜德拉(Fer nando Tudel a)阐述了建筑符号学在意大利的发源与法西斯主义的抑制有关。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的执政时间为1922年至1943年,推测建筑符号学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意大利,与参考文献[4]等文章中所说的50年代有所偏差。

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你知道、我知道、拿石头打小鸟的死小孩也知道,所以我喜欢的女生不一定要长得漂亮,只要让我有感觉就好。只不过让我有感觉的女生总是长得很漂亮。

传统文化中有些相关内容与孩子们的生活相隔较远,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为此,更应选择适应现代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多维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然而,在当下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过程中,教学方法选择趋向复古化和刻板化,是造成传统文化现实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以往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教育途径单一、教育方式刻板,教师一味采取灌输方法教授传统文化知识,未能展现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的面貌,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抗拒心理。”[3]一方面,教学方法刻板、单一,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抗拒心理,丧失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复古化,认为穿一穿汉服就是对学生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学生向父母行三跪九叩之礼就是进行了孝道教育,使得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复古形式,使传统文化教育徒有虚表,未触及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层内涵,失去了其本身意蕴。

(二)做好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顶层设计

传统文化进校园价值取向的偏颇会严重影响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现实困境的根本原因。因此,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需要学校、社会、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首先,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一种教育,而不是一种活动或一场运动,学校以及地方教育部门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不可使传统文化进校园行政化、运动化。“一定要选择正确的行走方式,认识真正的文化内涵,不能作徒有其表、急功近利的教育。”[6]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规律,使传统文化教育缓慢展开。其次,传统文化进校园应有所选择,不应全盘接收,要区分其中的精华和糟粕,不应简单复古化,既要面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又要充分汲取地方传统文化,既面向过去,又面向未来 。再次,传统文化教育要避免“泛道德化 ”的价值取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涵养、提升、孕育学生的文化品位、文化志趣、文化情怀的重要依托,而不是仅仅作为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途径。”[7]因此,我们要全面、正确地认识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用以指导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活动的开展。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一些古代典籍对于今天的学生已是晦涩难懂,如果只是采用简单记诵的方法会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因此,为更好的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应采用更适切、更灵活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学方法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努力让教学方法多样化、多维化,让传统文化课堂充满趣味性和灵活性,如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学低年级主要以游戏化、故事化的诵读为主,小学高年级以讲解、诵读、辩论、社会实践等为主。”[9]其次,要坚持知思行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体验式、卷入式教学方法,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开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如可通过影视课、诵读品析课等多样创新呈现方法,也可在课堂中设置问题情境、贴近生活的情景等多种教学情境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通过融入和体验使传统文化内化于心。最后,要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简单教学方式,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要鼓励和表扬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不同见解,激发学生在传统文化课堂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容许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质疑、创新,适当留给学生学习反思的时间与空间,可采取课堂辩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促进传统文化的批判、发展和创新。

(四)多渠道、多途径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

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仅靠课堂教学单方面的力量,作为一种涵养生命价值、提升人格的传统文化教育更需要学生的体验、融入,需要传统文化环境的滋养、氛围的引导。“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学生文化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也对大学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学校应当连接课内课外,打造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教育环境。”[10]要精心布置具有传统文化教育特色的校园,如可通过校训、校风、传统文化展示栏、校园广播等形式,营造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染;也可让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社团活动,专题讲座、邀请民间艺术进校园,让学生去实地参观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在体验中提升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体悟,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可打造形式活泼生动的教学内容,如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故事书、影视作品等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让传统文化更广泛传播,让学生更乐于接受。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需要家校结合、校内校外结合、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多方共举共同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健康开展。

(五)多方并举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及传统文化教学能力是影响传统文化进校园效果的关键因素。“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课程标准宽广得不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11]针对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数量缺乏、质量不高的状况,要切实把传统文化的师资培养提到战略位置。师资培养要统筹兼顾,放眼未来。从长期来看要利用师范教育培养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后备师资力量,要切实重视师范生培养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未来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从短期来看,要重视对当前学校传统文化教师的培训。可通过让教师参加传统文化的专题研讨培训,通过高校专家讲解、教师间体悟交流,传统文传承人的讲解来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可在高校专家指导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研工作,地方政府和学校要大力重视和支持传统文化教师的教研工作;可邀请校外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进课堂教育。教师自身要有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热爱,只有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得到提升才能更好的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才能让传统文化教育内化于学生的内心。

总之,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教育工程,不可贪快冒进,需要各方的理性分析、总体规划,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好顶层设计。要不断探索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新实践,不断尝试、不断总结和改进,多方并举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循序渐进,有规律地开展,促使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生命和灵魂,促进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

[1]周 勇.孔子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经典课程范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7,(08):37~40.

[2]卞志荣.透视有效教学内容确定中的几个问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44,(04):11~15.

[3]马文琴.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6,(18):45~48.

[4]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

[5]孙振杰.小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21):36~38.

[6]孙永平.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才智,2018,(05):2.

[7]吕洪刚,李小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释疑与实践路径[J].学术探索,2016,(11):120~124.

[8]徐 梓.将中华传统文化纳入国家课程的思考[J].中国教师,2017,(16):12~16.

[9]李录琴,常宝宁.小学国学经典教学的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8,(01):54~57.

[10]李石纯,王惠英.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陈宝生部长谈传统文化教育引发强烈共鸣[J].中国高等教育,2017,(06):31~32.

[1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60.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0X(2019)15-0051-04

【责任编辑 刘梦薇】

标签:;  ;  ;  ;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实困境及推进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