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程二次开发研究_课程目标论文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二次开发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高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的二次开发是相对于国家课程的初级开发而言的,是指教师或学校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对现有的教科书内容体系进行适度调整和加工,通过合理选用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便于新课程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需求的创造性课程开发活动[1]。课程的二次开发是在遵循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在课程实施领域对国家课程进行的二次创造,是对国家课程的丰富、完善和补充。众所周知,国家课程开发(state 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一件复杂而又严肃的事情,一方面因为课程的本质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就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另一方面,课程研制本身也异常复杂,可以想象,完成这项任务并非易事,没有国家层面上的大规模组织是很难完成国家课程开发工作的。因此,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似乎只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就可以了,还有必要劳神费力地对国家课程进行再次开发吗?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结合自己的课程实践就新课程二次开发的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化学新课程二次开发的必要性

支持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的理由至少可以从如下3个方面来阐述。首先,二次课程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张扬师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而我国的重点校和非重点校的体制更加放大了这种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让所有的学生都使用同一种课程其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新课程注意到这个问题,强调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2]成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对个性培养的关注,最终必然要落实到课程的个性化开发上面来。其次,二次课程的开发有利于不同类型学校教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客观地说,不同的学校学术水准及教学传统是有很大差异的。尽管由于课程管理的统一要求,同一个地区的学校往往都开设同一种化学课程,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所发生的变异在不同的学校却具有明显不同的取向。那些重点校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大容量、高难度教学传统,使得新课程在校本化的过程中更多地向着学科本位的方向变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学科本位的课程取向与其生源属性及教学传统是相适应的,这也是重点校的优势所在。而对于那些非重点校来说,虽然学术水准不及重点校,但是在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背景下,也同样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就化学课程而言,国家课程目标的重点已经从知识目标转移到科学素养目标,学术水准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那些非重点校在科学素养的培养上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总之,不管是重点校还是非重点校,由于对新课程校本化取向的不一致性,就必然导致要对新课程进行不同取向的二次开发,这种开发有利于保持不同学校的传统优势和教学特色。最后,从新课程和教师的关系来看,教师参与课程的二次开发,不仅使得新课程能够更好地切合具体的学情和校情,对于教师本身而言,还是一个提升自身课程素养的机会,这必将有利于教师从课程论的高度来审视新课程,便于更好地把握和实施新课程。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可以使教师开放地、灵活地、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利于教师确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自主发展、提高素质。参与课程开发还可以促使教师从“教学”定位向“教学—研究”定位角色转换,为教师潜能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促使教师不断发展和完善。此外,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3]。

二、化学新课程二次开发的几种模式

就课程分类而言,化学新课程的二次开发的实质是一种校本的课程开发。按照《国际课程百科全书》的解释[4],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之间的不同仅仅在于课程开发所涉及的变量和程度的差异。这些“变量”包括:课程开发所涉及的活动要素,如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课程开发活动要素;课程开发所涉及的课程范围,如所有课程的开发、部分及单元课程的开发等;课程开发活动的参与者,如全体教师、部分教师、个别教师等;对外来的课程产品的加工、改编(adaptation)的程度,如忠实地执行、课程选择、课程修订、补充性的开发、完全的自主开发等。因此,狭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在实施已采用的由外部编制好的课程产品的过程中所作的一系列的自主的决定。广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包含了规划、实施和评价等所有课程开发活动要素在内的一个完整的课程决策过程,是对学校所有学习计划进行整体的规划、实施和评价,涉及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等所有相关人员。本文所述的化学新课程的二次开发是一种狭义的校本的单科课程的开发,是指在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国家课程的一种加工、改编、修订等开发活动,是一种“补充性的开发(complementary development)”。根据所涉及的课程开发活动要素和程度的不同,化学新课程的二次开发可以有以下几种模式。

1.“资源整合”模式

“资源整合”模式是指在严格循序国家课程标准和在执行特定课程的前提下,教师对所授课程进行的一种资源优化,这种优化既能够更好地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又能够更好地达到所选课程的课程目标。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二次开发模式和平时的备课差不多,其所涉及的课程开发要素最少,校本化程度也最低。在这种模式中,开发的主体(教师个体或者备课小组)具有最大限度的课程决策权力。这种模式大致有如下几个步骤:(1)研究国家课程标准和所选定的教材的编写逻辑体系,搞清楚教材是如何落实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的,透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2)在学科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就教材的内容体系能否实现国家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进行论证和决策,确定哪些内容需要进行重新组织和改进。(3)搜集尽可能多的相关课程资源,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逻辑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改良。(4)实施改良后的课程。(5)对课程实施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包括测评的成绩、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态度、对预期目标达成度的分析等),并将分析的结论运用到下一轮课程开发当中,使得课程开发活动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

“资源整合”模式的开发一般限定在一个“教学单元”或一个“教学专题”,在单元或专题的框架下来搜集和整合资源,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国家课程目标的最大限度的达成。表1陈述的是笔者所主导的一个课程开发案例,也许能够说明“资源整合”开发模式的运作过程。

表1 “资源整合”开发模式案例

化学新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资源整合”课程开发模式,多个版本教材的出现使得教师可以对各种课程设计思想进行比较和鉴别,从而能够在课程实践的层次上提升教学设计的理念和艺术。信息传媒的高速发展也为教师选择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资源整合”开发模式是目前现实条件下最容易实施的一种模式。斯腾豪斯曾有一句名言:教师上的每一节课都是一个课程实验。这句话可以看作是“资源整合”开发模式的一个注解,因为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不能够想象一节没有进行资源整合的教学设计会出现在现代课堂之中。

2.“课程剪裁”模式

“课程剪裁”这个名词来自于香港实施的一个被称为“课程剪裁计划”项目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该计划允许和鼓励学校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香港教育署提供的课程加以剪裁。不过,尽管如此,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是可以随意裁减的,可供裁减的内容有一定的范围。化学新课程的二次开发可以借鉴“课程剪裁”的思路,将不同课程或者同一课程的不同部分的相关内容剪裁拼接,组合成能够适应学校和学生具体情况的校本课程。值得提出的是,这种裁减和拼接,至少要以国家课程标准作为底限,课程目标只能提高而不能降低。“剪裁”只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其本质仍然是一种课程开发活动,必须遵循课程开发的合理程序,并要接受课程实践的检验。表2阐述的是笔者主导的一个“课程剪裁”案例。

表2 “课程剪裁”开发模式案例

3.“模块开发”模式

“模块开发”模式专指对新课程选修课程的二次开发活动。新课程最显著的进步就是实现了课程的模块化,这种模块化的课程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修,从而在国家课程的设置上向培养学生个性的方向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化学选修课程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课程,其课程设计为二次开发预留空间最大。因此,“模块开发”模式是一种校本化程度最高,二次开发课程目标自主性最大的一种模式。不同的学校完全应该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应自己的学生的模块课程,这是新课程二次开发的重点。

“模块开发”模式应该立足于模块知识体系,充分吸收不同版本选修教材的优点,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学校的教育哲学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开发不同价值取向的选修模块课程。课程的价值取向可以有(1)认知过程取向;(2)学术理性取向;(3)社会价值取向;(4)人文主义取向等[5]。认知过程取向强调学习的过程,倾向于把学科内容看作是发展学生认知和智力的工具,注重培养学生的诸如推理、分析和综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术理性主义取向主张以学科结构作为课程内容组织的基础,通过选取学科的知识精华来促进学生的理性发展,强调课程内容的获得和知识结构的掌握。社会价值取向将学校的课程看作是有利于社会变革的工具,以社会的需要和问题作为组织课程的中心,主张让学生参与社会事务,了解和分析各种社会问题,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人文主义取向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去选择及组织课程内容,重视课程综合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意志品质的发展,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学生的自我学习,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尽管课程设计可以是多元取向的,但是在实际的开发当中化学课程往往是以某种取向为主,综合了其他取向的一些要素。其实,化学新课程的不同选修模块课程取向是各不相同的。“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带有明显的学术理性取向,要求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体系。“实验化学”带有明显的认知取向,注重对学生的智力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化学与技术”“化学与生活”模块明显带有社会价值和人文主义取向,强调化学在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总之,不管向着什么方向开发,都应该立足于自己的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模块开发”难度最大,其课程目标应在国家课程目标基础上有所扩展和提升,以进一步体现选修课程的个性特征。鉴于模块开发涉及课程开发的众多要素,因而这种开发不是一个人甚至一个学科小组所能够完成的,除了本年级和本校的教师参与以外,还应该邀请课程专家共同参与,甚至应该倾听学生的意见。根据已有的探索,在这种模式下,若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只是教师个人或集体的单方面对课程开发做出决定,就很容易演变成“教师本位(teacherbased)”式的课程开发,那就特别容易走进繁难艰深的课程陷阱,从而付出不必要的代价。鉴于“模块开发”的复杂性,笔者在此仅作了理论上的初步探讨。

标签:;  ;  ;  ;  ;  

高中化学新课程二次开发研究_课程目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