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产业影响力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影响力论文,实证研究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流通产业影响力研究文献综述
流通产业的影响力问题,不仅关系到流通产业学科在应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而且也关系到商务部在国务院系统中的定位问题。流通服务业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的问题一直备受流通学界的关注。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流通产业加速转变为世界流通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流通服务业战略地位的讨论更加广泛和深入。
目前,国内学者已普遍抛弃了“生产决定流通”的观点,把流通服务业看作基础产业。相继提出了流通先导产业论(刘国光,1999)和基础产业论(黄国雄,2001)。对于流通产业地位问题,国外学者也有一些关注。他们认为,历史上零售收入一直被认为是经济自带的某种功能。即由于基础产业就业上升,个人收入也随之提高。而个人收入提高了,个人消费支出也自然会上升。因此,零售业的增长是基础产生增长的必然结果。事实上,这种意识会导致地方经济数以万计的损失和成千上万个就业机会的丧失(Lackey & Eckenstahler 1995)。伴随我国国民经济格局的变化,流通服务业发生了质的飞跃,上述这些理论和观点的提出,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流通服务业地位和作用的关注程度。
但是现有文献仅仅局限于定性分析和举例说明,既没有引用有影响力的数据,也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最典型的研究方法是:提出某个问题的观点和想法,引用个人的判断或其他经济学家的观点来代替严密的逻辑推论,然后就得出结论与建议。由于没有严密的数学推理和数据的有力支持,得出的结论无法得到广泛认可,难以形成学界的普遍共识,只是一家之言。
因此,本文把流通产业影响力作为研究对象,打破以往研究的束缚,触及流通产业研究的难点所在,以数量分析和数学推理的方法,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对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与间接贡献进行计量分析,以期对流通产业的影响力进行客观的评价,并为流通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流通产业影响力概念界定
(一)什么是流通产业
按照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所提供的服务范围不同,一般可将流通服务业划分为广义流通服务业和狭义流通服务业。广义流通服务业是指商品所有者一切贸易关系的总和,是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合,包括批发、零售、餐饮、物流、信息和金融等诸多行业。狭义的流通服务业仅仅指批发、零售、餐饮和物流等四个产业。本文的流通服务业概念是指狭义流通服务业。
(二)什么是流通产业影响力
流通产业影响力是指由于流通产业的发展,使整个国民经济及其重要组成部分(如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城乡经济、产业经济、投资与消费等等),在流通产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下,所发生的总量与结构的变化。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讲,流通产业影响力就是流通产业外部性的总称。而外部性又可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是指流通产业的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消费扩大、区域经济发展、相关产业的增长以及经济运行效率提高等方面所产生的促进作用。负的外部效应,是指流通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上述各个方面所产生的促退效应。
流通产业影响力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方法
如前文所述,研究现代流通产业的影响力,其实就是流通产业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的外部效应。本文采用产业溢出效应方法进行影响力研究。
溢出效应研究近年来主要用于外资对东道国经济发展间接效应的研究。目前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产业内的溢出效应,主要研究同一个产业内的外国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尤其是在加工环节存在分工关系的外国企业和国内企业之间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关联。这些效应带来的价值是企业无法内部化的,因此成为一种溢出效应 (Blomstroem & Kokko; 2001)。也有学者将它定义为外商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或发展能力产生的无意识的间接作用(何洁,2000)。
最早以实证方法来研究溢出效应的文献,分别以澳大利亚制造业的外资(Caves,1974)和加拿大制造业的外资(Cloberman,1979)为对象,找到了溢出效应的部分依据。美国学者菲德为估计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一国经济分为两大部门——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得出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产生外溢作用的重要结论(Feder Gershon,1983)。此后,菲德模型被很多学者借用和推广。我国学者运用该模型以世界上 194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为样本,将各国的国内分为教育和非教育两个部门,对教育行业的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蔡增正,1999)。
溢出效应的具体内容和发生机理是一个复杂而又难以精确定义的过程。溢出效应在本质上表现为信息和知识。流通产业在本质上是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总和,在整个流通过程都具有信息和知识传播的特征。因此,溢出效应模型适用于流通产业影响力的研究。本文以菲德两部门模型为基础,估算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构造了一个以流通产业部门和非流通产业部门为基础的两部门模型,通过回归分析,提出的分析思路是:流通产业自身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贡献,同时流通产业通过外溢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的贡献。
(二)模型构建
本文研究两个方面问题:流通产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即一定时间内GDP增长率中有多少是由流通产业直接带来的;流通产业的外溢效应,即流通产业的优势在多大程度上扩散到其他生产部门,也可以说流通产业对国内非流通产业的生产是否具有正的外部性。作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产业的增长是对GDP的直接贡献,而外溢效应则是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
本文在菲德模型的基础上,在分析中借鉴蔡增正同志对教育行业分析的方法,假设:
D和N分别代表流通产业和非流通产业的产量,方程(1)中假设流通产业的产量是劳动力(L)和生产要素(K)的函数,下标d和n分别代表这两个部门。方程(2)假设流通产业的产量水平(D)影响经济中其它部门(N)的产量。劳动力(L)与资本(K)总量可以表达为:
社会总产品(Y)是两部门产品之和。
Y=D+N(5)
菲德模型将不同部门的劳动和资本边际生产力的相互关系表达为如下形式:
其中,是方程(3)和 (4)中劳动力和资本的边际产出,δ是两个部门间边际生产力的差异,理论上可以等于、大于或者小于零,分别表示流通产业的边际生产力等于、大于或者小于非流通产业。
调整上述生产方程,利用(3)、 (4)、(5)和(6),可以推导出:
回归方程的参数γ代表流通产业外溢利益与部门间要素生产力这两种作用之和。为了分别估计流通产业的外溢利益和相对要素生产力差异(δ),仍然遵循菲德模型的设计,假设非流通产业的弹性不变。
方程(8a)中,θ就是外溢作用的参数,是指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流通产业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 (D),总产品(Y)则增加θ个单位。因此得出:
本模型将整体经济区分为两个部门,即流通产业和非流通产业,这是对现实经济的一种理论简化。同时假设流通产业对其他部门的外溢作用发生在同一时期,非流通产业的产品不仅依赖于配置在本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同时还取决于同一时期流通产业的产出。
数据来源与结果评估
(一)数据来源
流通产业的组织形式复杂多样,呈现动态变化,并不存在绝对清晰的边界。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更有交叉,从而导致统计口径上和政策研究中的宽窄差异。由于流通产业统计口径不一,为了保证数据之间的可靠性、可比性与连续性,本文中流通产业的产品(D)由流通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代表,它包括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按照当年价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就业人数包括城镇就业人口和农村就业人口;投资(I)在本文中使用历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其他所有制形式理念的固定资产投资之和。本文计算数据见表1。
表1 1996-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投资、就业等数据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二)计算结果
根据上表的数据和公式(10),使用SPSS13.0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结果如下:
说明本模型对流通产业溢出效应的拟合度在89%,本模型可以在89%的程度上解释流通产业的影响力。
其中:θ=0.152
因此,σ=-1.30
δ值为负意味着流通产业的相对边际生产力低于非流通产业。
方程(8a)中θ是外溢作用的参数,θ=0.152表明,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流通产业每多生产—单位产品 (D),总产品(Y)则增加0.152个单位,它是流通产业直接贡献系数。
系数估计值(γ)是流通产业的全部作用,其中既包括外溢利益也包括要素生产力在不同部门间的差异使用。由于代表流通产业产出的是流通产业GDP,γ也可以解释为:流通产业产出每增加1元钱,假定其它条件不变,GDP将增加 4.195元。γ值看似很高,是因为其中既包括了部门间相对生产力的差异,也包括了流通产业的溢出效应。它不仅包括了流通产业的直接贡献,而且包括了通过外溢作用而产生的间接贡献。
结论与建议
(一)传统分析方法可能低估了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外溢作用
流通产业的外溢效应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是采取传统的方法无法捕捉并估计出流通产业的外溢作用。因为社会享用了现代流通服务的外溢利益,但社会并不需要为使用这种外溢利益而支付费用。因此,流通产业的外溢利益没有被记入到社会经济增长的统计过程中,没有实实在在地体现在统计数字之中。以前的研究注重测算流通产业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仅计算了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传统的分析方法很可能低估了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真正贡献。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由于流通产业的投资回报低于非流通产业,那么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增长率,似乎应将资源从流通产业向非流通产业转移。但是依照本研究结果,这种观点很可能不正确,因为极大的流通产业外溢可以将较低生产力的后果远远抵消掉,从这个理由上说大力发展流通产业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明智之举。
(二)流通产业在宏观经济中稳居基础产业地位
从上述的论证分析可以看出,流通业服务业本身的增长对经济的增长影响仅有0.152,流通产业作为一个部门规模较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低。但是流通产业却能以多种形式对其它部门施加影响。流通产业本身能产生对宏观经济的贡献力、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力、对上游产业的控制力以及对消费的服务力,这四种力的综合作用就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数倍于流通产生增长的巨大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流通产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把流通产业的发展放在基础产业的高度加以规划和发展。
(三)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尚未充分显现
流通产业不如非流通产业的生产力高的原因有两个:可能是由于现代流通服务体制还不够完善,流通产业的乘数效应仍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就当前来看,虽然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一、二、三、零”流通格局已经彻底瓦解,但新的流通组织结构并没有形成,商品市场体系缺乏规划且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地区的大型商业网点建设结构失衡、比例失调、功能雷同,现代批发交易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储建设等发展缓慢。由于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和政企不分,政府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来行业垄断和不公平竞争。2003年 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正式挂牌运行,在组织形式上把分割半世纪的内外贸管理体制重归统一,但是商务部的成立并没有从根本上瓦解根深蒂固的内外贸分割的思想观念,内外贸体系的融合还有待时日;流通产业的种种体制弊端,影响了流通产业外溢作用在经济的各个部门和各行业的传导。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信息的正确引导,导致投资无效、结构失衡等宏观经济问题,阻碍了这些部门投资效率的提高。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还远远没有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