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法教学摭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法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所谓语文素质,是指经过教师的培养训练,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循环往复的吸收和表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内化而成的能稳定而长期地发挥作用的读写听说能力。这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具有自学能力,能终身吸收运用新的知识的跨世纪人才,已成为当前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语文学法教学,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它使教学不再单纯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是更加努力地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素质。
语文学法具有两重性:即有可传授性——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给学生,又有不可传授性——任何一种学法都不是教师讲一两次学生就能掌握并熟练运用的,都需要一个“历练养习”的实践过程。其次,它又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交叉。它既要涉及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记忆力等智力品质,又要涉及兴趣、爱好、意志、习惯等学习心理这些非智力因素。
从学法的上述特点出发,我对语文学法教学的一般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现以“编写提纲”为例,阐述如下:
一、示范教授过程
这是学法教学的领会理解阶段。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依据大纲要求,把教给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列入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探索并建立教会学生学习、内化自学素质的教学运行机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学法编排体系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学法序列教学。这一过程,既可由教师示范,学生领悟,也可由教师讲解,学生实践,还可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具体地说,它可分“明概念”“讲要领”“教方法”“勤实践”四步进行。
第一步,明概念。例如,列提纲,是指列出阅读、写作、发言、讨论、记录等内容的要点。
第二步,讲要领。列提纲要注意:①准确把握要点——无论是哪种提纲,都应正确把握要点,才能提纲挈领;②逻辑性强——眉目清楚,前后连贯,各部分关系清晰醒目;③语言凝练——概括性强,有表现力。
第三步,教方法。不同类型的提纲,编写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以阅读提纲为例,可采取如下步骤:①粗读,标明自然段序号;②细读,分析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层次;③逐层精读,或勾画中心句,或用标题式的语言概括层次大意;④分条列出各个层次的要点。一言以蔽之,就是“一标二画三概括”。
第四步,勤实践。按照上述要领、方法,反复实践,逐步形成能力,养成习惯,并内化为素质。
二、举一反三过程
这是学法教学的巩固迁移阶段。“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延伸。”教师正确引导,揭示规律,教给方法,这是让学生学好“一隅”,而放手让学生从“一隅”中所揭示的规律、方法获得启迪,独立地去“反三”,才能真正促使学生理解学法,掌握学法,运用学法,以取得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效果。仍以阅读提纲为例,如果课文(或片段)之间结构、情节、描写手法等相近似,可采取“举一反三”的方法编写提纲,其具体操作过程可分三步:示例传授,模仿运用,练习巩固。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时,我针对课文两次描写闰土这一突出特点,指导学生编写人物描写提纲。首先让学生明确“人物描写提纲”的概念——人物描写提纲,是就作者对作品中某一主要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等的全部或部分描写,用标题式的语言编成提纲。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描写少年闰土的部分,通过勾画、分析、讨论,示范性地列出提纲。这是“举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仿效列提纲的过程,独立编写描写中年闰土部分的提纲,学生很快就较为准确地完成了。这是“反三”。这样,学生不仅通过对比,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认识,更掌握了人物描写提纲的特点和一般编写方法。此后,我又在学习《老杨同志》《七根火柴》等课文时进行此项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使学法更为巩固。
三、比较综合过程
这是学法教学的纵深发展阶段。系统论告诉我们,知识的系统程度越高,掌握就越巩固,学法亦是如此。要搞好学法教学,必须构建严谨的学法体系,进行序列化的系统训练,形成综合能力。而这种学法体系的形成,必须依赖教师和学生对不同学法的比较,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中拓展广度、开掘深度,从而形成纵横交叉的综合体系。这种比较一般可分为两种,即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即不同类学法的比较。如阅读提纲与写作提纲的比较:前者是先有房子后画图纸,后者是先画图纸再盖房子;再如口头作文的构思提纲与书面作文的写作提纲的比较,虽分属说、写两种能力的训练,但思路基本相同,也可互相借鉴。
纵向比较,即同类学法的比较。如阅读提纲都是把阅读材料的全部或局部的内容,用提取要点的形式概括出来。但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又有不同的种类。从内容看,可分为段落提纲、情节提纲、人物提纲、景物提纲、论点论据提纲等;从形式看,可分为叙述式、标题式、列表式等。
据此,抓住时机,进行训练。边训练,边比较——通过“异中求同”,沟通各种阅读提纲的纵向联系,掌握其共性特点;通过“同中求异”,沟通各种阅读提纲的横向联系,掌握其个性特点。例如,无论哪种阅读提纲,都要提取要点,用概括的语言加以表述,这是共性特点;而叙述式提纲要体现事件发展的过程,标题式提纲要体现高度的概括性、语言的整饬性,列表式提纲要体现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三种提纲各自的个性特点。这样,通过多角度的比较,掌握各种学法的联系和区别,并使之高度系统化,运用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就能有效地提高自学能力。
四、自评内化过程
这是学法教学的评价创造阶段。教师不仅要把操作有关学法的要领和方法教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经常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对自己运用学法的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一旦学生从自我评价中得到了成功的乐趣,或领悟了失败的症结,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一致,成为掌握学法的稳定而长久的动力。
这种评价应定期进行。可2至3周开设一节学法自评课,或畅谈对某一学法的认识,或总结运用某种学法的得失,以激励学生,促使其肯定成绩,改进不足,提高效率。这实质上是一个由外部活动转变为心理需求的内化过程。当这种评价成为学生的自觉愿望时,学生便会主动梳理学法,使之向系统化、序列化、完整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学生就会自觉运用学法理论指导学习实践,创造自己的学法,提高灵活应变的能力,真正完善自学素质,使学习产生质的飞跃。
五、养成习惯阶段
这是学法教学的左右逢源阶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素质的形成过程是知识、技能转化为长期稳定的能够独立解决生活、学习、工作问题的能力的内化过程。这一内化过程从实质上来说又是学生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法进行有效学习的习惯的形成过程。因此,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叶老所说“能力要在习惯中才能养成”道出了语文教学的一般过程,即知识——方法——习惯——能力——素质的形成过程。意识到这一点,学法教学才能取得左右逢源、终身受用的最佳效果。培养习惯应注意三点:
1.目标明确——培养哪些习惯,如何培养,要作为一项教学内容写进教案,使之明确化,以便随时训练,有的放矢。指导“编写提纲”时,我要求学生做到“讨论有提纲、阅读有提纲、写作有提纲”;阅读中又提出“预习写提纲、精读练提纲、复习用提纲”。这样,处处训练,时时训练,历练成习。
2.循序渐进——学法有科学的体系,习惯同样如此。依据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规律,构建习惯序列,并据此教学,突出习惯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3.坚持不懈——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教师既不能急功近利,指望学生一蹴而就,也不能一暴十寒,浅尝辄止。应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一旦学生养成了处处时时自觉运用学法的习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便都能做到左右逢源,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