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地对我们的启示:技术对工业的开放创新值得关注_ibm论文

“智慧地球”给我们的启示:从技术到产业的开放式创新值得关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给我们论文,开放式论文,值得关注论文,启示论文,地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IBM于2008年底推出“智慧地球”概念以来,已引起了国内外产业界和政府的注意,其中物联网等概念在中国掀起了热潮,还影响了各地的产业发展规划,例如“感知中国”计划中也许就有其影子;“智慧城市”更是攻城略地有方,到2009年10月已经有8个内地城市与IBM公司签订了有关的合作协议。

“智慧地球”非常值得探究。然而,如果想从“智慧地球”中寻找新技术动向,则可能是找错了地方。例如物联网等概念早在10年前就已经提出,相关的技术业内也并不陌生,而无线射频等关键技术也早已大规模推向应用。“智慧地球”值得关注的理由并非是它带来了什么新技术,而因为它是实现技术商业价值(即我们说的产业化)的难得案例。“智慧地球”的背后是一个从技术到产业,再进一步打造全球产业链的全过程,“智慧地球”只是其中全球营销的一个产品。实际上,我们更应当关注IBM如何根据开放式创新的观念,汇集企业内外的大众智力资源,根据社会需求将相关技术精心打造成产业化概念,影响政府和产业技术界,最终形成全球产业链和产业群的全过程。

“智慧地球”是怎样诞生的

从2001年起,IBM公司就已经开始一种名为Jam(有拥挤之意,即大批人并行参与的会议)的创新活动,可以称之为“创新头脑风暴”,到目前已经进行了8次(见表1),开始时应用于整合公司在全球的资源,比如确定新的统一价值观,2004年通过这个平台确定35项技术机会,2006年则是以此来进行新兴技术商业化的规划,2008年将全球商业发展新趋势落实到公司发展实际里。

而从表1中可以看到,2006年创新头脑风暴规模最大,发帖量和浏览量都非常庞大。从有关资料看,这是一场15万人参与的头脑风暴,“智慧地球”中的关键内容许多在2006年创新头脑风暴中已经浮出水面。这次Jam目的是为已经出现的新技术寻找实现商业价值的途径,类似于我们说的产业创新规划过程。因为所采用的Jam方法在本质上类似于在上世纪50年代里被人归纳出来的那种集体想象方法,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头脑风暴,然而诞生于网络2.0时代,具有开放创新观念支撑的Jam在具体操作上已经面目全非,特别是它所覆盖的“集体智慧”大大超越了一组必须处于同一地点的专家,而是全球各处数以万计的人群。

规模最大的创新产业规划活动

基于以往开展Jam活动的成功经验,2006年创新Jam也事先设置了专门网站,共有来自104个国家的70家公司、15万名业务合作者和学术研究人员,其中有本公司员工和12000多名员工家属,以及67家本公司的客户,浏览页面420万次,一共张贴了46000条意见,是到目前为止最大的一次头脑风暴(见表1)。其中中国大陆4家,中国台湾地区1家企业参与了这次头脑风暴。

全球高端调查发现新的总体趋势

技术如何实现商业价值、新兴产业规划如何进行,头脑风暴的议题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2006年3月1日IBM公布了对全球主要国家重要产业750名顶尖CEO的访谈结果,那次研究发现,CEO们已经超越了通过新的产品追求增长的模式,而是更多地关注商业模式和运行的创新。在产品和服务容易被拷贝的情况下,商业模式将是拉开与对手距离的利器。所以2006年头脑风暴的主题是如何发现新的商业模式,让技术更快走向市场。

两阶段的主题和程序设计

成千上万人参与的头脑风暴如何避免成为混乱的大塞车(不幸这正是Jsm的本意)?设计者分两个阶段安排了两个时间窗口开放讨论。

第一阶段先推出6个类别25项新兴技术(emerging technologies),事先就已经张贴在Jam专门网站上,作为参与者讨论的基础(见表2);2006年7月24~27日开放第一个72小时时间窗口,在收集到3.7万个想法和评论以后,采用专门开发的文本挖掘分析系统将其归纳整理成为4类商业化的“大概念” (Big ideas)(见表3)。

9月12~14日为第二个时间窗口,也是72小时。第二阶段主要是通过头脑风暴将这些理念化为具体的产品、解决方案和合作伙伴,最后50名高管和专家细化消化那些设想,将其变为公司将投入资金的10个项目,它们是:3D互联网、大型绿色创新、无分支银行、数字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智慧医疗支付系统、集约化城市交通信息系统、智能电网、实时翻译系统和简化的商业引擎。

规划成果的细分式营销

“智慧地球”只是创新头脑风暴产生的大量成果之一。IBM公司在以后的商业价值实现进程中,以多种形式和包装针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采用了各种具体的营销模式。

2008年秋季美国爆发金融危机,殃及世界各国,当到处都在喊“救市”时,IBM与一家独立咨询机构“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合作推出创新救市方案,表明美国如果在宽带、医疗信息化和智能电网上各投入100亿美元的话,就可以在2009年为美国创造94.9万个工作岗位,结果是美国国会在10月通过了“宽带促进法”,其建议的智能电网等被候任总统奥巴马的团队采纳,既表现出了公司的“社会责任”,但同时也可能为IBM提供大量商业机会,因为医疗信息化和智能电网等在2006年的头脑风暴后在该公司投资开发的10个项目中占了3项。

而“智慧地球”的概念和涉及的项目几乎全部都在那4类30个“商业概念”和投资的10大项目里可以找到。例如4类商业概念中有一类就叫“更美好的地球”。而后来向美国政府营销和到中国来作宣传,则根据对象的需求,分别从这个“菜单”中加减了一些“配方”。例如在美国强调了健康信息化,因为这与奥巴马“新政”的重点内容之一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密切相关,所以2008年11月在白宫圆桌会议上,IBM董事长讲智慧地球项目的顺序是健康信息技术、智能电网和教育,以及宽带延伸;而在已经下决心投4万亿元的中国,他们提出的顺序则是智慧基础结构、智慧企业和智慧城市。

通过以上分析,“智慧地球”从产生到实施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路线图如图1所示。

重大产业突破需要新思维:“智慧地球”对我们的启示

随着“智慧地球”的推出,IBM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信息技术产业新动向的一些重要信息,但是我们的初步分析也表明,“智慧地球”更是其整合全球产业链高明战略的组成部分。顺其流而下可以比较稳妥地发展新兴产业,但是永远不可能超越和领先。不仅IBM,许多跨国公司现在也都采取这样一种策略。全球手机巨头诺基亚一位高管说,所有大型终端制造商的策略重点都在于构建一个应用平台,进行战略“卡位”,把握住独一无二的通道,从而成为整合者。

面对跨国公司已经在世界各国成功推出了新商业模式,我们要冷静地分析。在现阶段,认真研究其中传达的信息,从中寻找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机会是完全必要的,有可能实现双赢。我国台湾地区唯一参加2006年头脑风暴的企业“新竹货运”是家物流企业,2003年就已经考虑上无线射频技术,但是当时成本过高,所以还很犹豫。参加了2006年头脑风暴之后,确定了这个发展方向,现在其运用这项新技术的物流系统成功运行。北京高新技术企业灵图公司专长的数字地图和定位服务正好属于“智慧地球”的核心范围,与IBM合作后业务长足发展,相关业务收入从几十万元增长到2000多万元,还打进了欧洲和日本市场。但这些还不过是被整合在人家产业链里的战术性成功。

开放式创新模式值得关注

IBM的“智慧地球”是开放式创新观念的成功体现,但是这个观念并非它的独门绝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产业创新成功的影响因素愈加复杂、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网络带来的群体参与可能性已经成为跨国公司产业创新的竞争利器。早在2000年一家加拿大采矿公司就受到刚刚兴起的Linux开放源代码思想启发,在互联网上公布了自己矿区的机密地质资料,悬赏征求找矿建议,征集到50多个国家的1400个机构和个人注册参加,结果以50多万美元的奖金,得到了8百万盎司的黄金探明储量。

当然这只是特别的个案,而宝洁和礼来等跨国公司将这样集思广益的开门研发活动提升为“联系与发展”(Connect+Development,简称联发)、群包(Groupsourcing)等新型的企业研发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这些开放式创新活动主要还是应用于具体的研发活动中,而IBM的2006年创新头脑风暴却尝试了一个企业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的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开放式的创新产业规划。

开放创新并非主要出自企业的道德理念,而是符合投资和风险巨大,但市场前景又非常可观的新兴产业发展的经济理性。例如近年来以电子的自转来降低其能耗来重新构建芯片产业,可能出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兴产业,就出现了共同研发、共享知识产权的“开放创新”模式,六大互为竞争的大企业,例如Intel-AMD和IBM等一起参加。这可能是市场和风险皆大的真正突破性产业创新的共同特点。

像这样以“我”为主、广泛吸收他人智慧,或者与竞争对手共担风险和利益的开放式创新,与“自主创新”不但没有矛盾,还是一种更加高明的“自主创新”,是中国当下应当非常关注的理念。

从产业角度全面认识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

自从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以来,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在理论上,所有的研究开发、所有的专利发明都应该是原创的。而核心技术是相对于产业而言的,在不同的产业层级上都会有各自的核心技术,做一个螺丝也有核心技术,你不掌握就做不到足够的精度,但它与形成精密数控机床的产业来说又是无足轻重的,主导精密数控机床产业的企业完全可以将具有螺丝“核心技术”的企业整合在其产业链里,而二者的议价能力当然并不匹配。

虽然近年来我国从事研发的成果快速增长,在数量上可以说已经达到世界前列,虽然到目前为止在某些具体技术上我们已经有了原创性的成果,某些局部产品也掌握了核心技术,但是还鲜有新兴产业真正在中国“原创”诞生。尽管可能有一个时间滞后的问题,但这也迫使我们思考所谓“缺乏核心技术”之说,在有些情况下是不是提出了一个正确的问题。

的确,当我们想要进入一个新产业领域时经常苦于“缺乏核心技术”,但是其中深层的原因可能主要不在于我们缺乏技术开发的能力或必要的资源,而往往是因为想得比人家慢一步甚至更多,当我们想要做什么事时,别人已经预先完成了技术布局,占据了产业链的核心部分,这就是规划出了问题。在“跟随战略”时代这个短腿尚不构成太大影响,而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就可能是个必须正视的严重缺陷。

不仅技术要创新、规划也要创新

从计划经济走到市场经济,我国新兴产业规划的目标、约束和前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全球化和跳跃式的科技发展(所谓破坏性创新)使得以过去经验为基础、以趋势外推为基本途径的传统规划方式遭遇严重挑战,而其中产业规划受到的影响必然更大,因为产业成功不仅取决于是否掌握技术,还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复杂非技术因素的影响,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近几年来我国的产业规划虽然也引进了技术预见、情景描述和头脑风暴等方法,但是一般来说与科技规划没有显著差别,基本上还是限于听取业内专家(包括企业人士和科技专家)的意见,但是对于发现和预见超越现有行业专家经验、跨越传统技术领域的新兴产业,我们现在还缺少有效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以国外权威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提供的趋势和动向分析为基础。观察了“智慧地球”前因后果可以清楚地发现,当这样的“先进理念”主动推送过来时,他们已经占据5年以上的时间先机了。即使我们大力投入资源进行研发,可能也难以撼动国际巨头们早已经形成的竞争优势。

如果想采用一些跨国公司取得成功的“集体智慧”方式,在规划的方法和技术上也需要重大的突破。网络是个大众发表意见和沟通交流的良好平台,但同时也存在鱼龙混杂、众口难调的严重问题。IBM在创新头脑风暴中应用非结构化信息挖掘技术使得数以万计的参与者有序表达意见,而且能够集中成为有价值、可操作的创新思想,其中就有很强的技术含量。为了使参与者意见不至于失控,对于发帖行为进行了软件管理,尤其是IBM东京实验室研制了文本挖掘工具用来为之服务,可以将参与者上传的零星分散、数以万计的意见归纳成为有效观点,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新思维。头脑风暴本来可以说是古老的方法,但是一旦得到新技术支持,就成为有力的创新工具。

当前面临5年一度的规划“大年”,研究“智慧地球”背后的开放式产业创新规划,研究其先进的产业规划理念下的恰当方法,既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跨国公司的一些战略意图,同时也可能为我们制订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提供有益的启示。

图1 “智慧地球”诞生路线图

标签:;  ;  ;  ;  ;  

智慧之地对我们的启示:技术对工业的开放创新值得关注_ibm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