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市中医医院 山东栖霞 265300
关键词:小儿秋季腹泻;中医中药
秋季腹泻是深秋初冬时节发生于婴幼儿群体的一种时行疾病。笔者自2013年10月以来,应用中医中药治疗秋季腹泻5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治疗组54例,男28例,女26例;年龄6月——2岁,1岁以内32例,1岁以上22例;发病时间最短4小时,最长4天;单纯母乳喂养20例,混合喂养者30例,人工喂养者2例。
2、主要临床表现:水样便或蛋花样便,日5——15次,伴恶心呕吐或发热;脱水程度轻度17例,中度33例,重度4例;舌质多为淡或红,苔白或白腻,指纹多为红或淡紫;大便常规,6例有少许白细胞,12例有少许粘液,22例有脂肪球。
3、对照组60例,条件与主要表现与治疗组相似。
二、治疗方法
1、治疗组:方药组成:太子参6g 炒白术6g 云苓6g 山药6g 车前子4g 肉豆蔻2g 补骨脂2g 米壳1g 麦芽4g 枳壳3g。加减法:腹胀者加木香2g,伤阴者加乌梅10g,白芍6g,伤阳者加炮附子2g;用药方法:上药浓煎取汁100ml,频服,日一剂,拒绝服药者,取汤剂上清液100ml直肠滴入,日一次。重度脱水者辅以静脉补液。
2、对照组:以补液为主,应用庆大霉素,腹泻较重者加蒙脱石散。
三、疗效标准
治疗2天内止泻(大便<3次每日,便质正常)为显效;4天止泻为有效;4天以上止泻或不止泻者为无效。
四、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42例,占77.8%,有效12例占22.2%,平均止泻天数1.96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照组显效24例占40%,有效32例,占53.3%,无效4例,占6.7%,平均止泻天数2.7天,二组差异显著。
五、典型病例
王某,男,8月。2014年10月9日初诊,腹泻伴呕吐1天,1天来突发腹泻,大便呈水样或淡花样,日约10次,呕吐4次,口渴引饮,小便量少,轻度发热。查体:T37.8度,中度脱水貌,精神稍差,服软稍胀,肠鸣音亢进,舌质淡苔白腻,指纹淡紫。大便常规:脂肪球+1,水样便,WBC少许。辩证属寒湿中阻,脾清阳虚,治宜健脾利湿,温阳固涩,予以:太子参6g 炒白术6g 云苓6g 山药6g 车前子5g 麦芽4g 枳壳3g 肉蔻3g 补骨脂3g 乌梅10g。浓煎频服,日一剂。次日,1剂将尽,腹泻已止。
六、体会
婴儿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属于中医“泄泻”范畴。因深秋初冬时节为寒之主气,寒邪肆虐之时,结合患儿泻下无度,便清如水,舌淡苔白,指纹淡紫或红的特点,我们认为,秋季腹泻的病因当为“寒湿时邪”,正如经云:“湿胜则濡泻”“澄彻清冷,皆属于寒”。寒湿相合,阴性已极,伤阳最重,加之小儿脾肾不足,且发病容易,转变迅速,因此,小儿一旦受邪,寒湿直中脾阳,迅速及肾,致脾肾阳虚。阳虚而湿胜,水谷不化,湿滞与精微混杂而下,泄泻乃发。正与《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又云“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则令人洞泄不止也”可见秋季腹泻本虚而标实,寒湿中阻,脾肾阳虚为其基本病机。
因此,笔者自拟中药方标本兼治,方中太子参、白术、云苓、补骨脂健脾温肾,燥湿固涩以为君,车前子利水渗湿以止泻,山药、肉蔻、米壳补脾益肾,涩肠止泻,其为臣药,枳壳行气调中,麦芽消导运脾为佐使之药。全方以补为主,兼以利湿调气,药专力宏,共奏健脾利湿,温阳止泻之功效。
关于秋季腹泻伴发热者,临床资料表明约占50——60%不等。笔者临证观察,秋季腹泻之发热多为脱水热,以低热多见,且用药之后,泄止热除,不必另外处理。本方药味平淡,婴幼儿一般可以接受。在流行期临床推广应用,可以免除静脉补液之苦,常收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朱光政.中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90例[J].广东医学,2002,23(11):1216-1217.
论文作者:史桂玲,杜小朋,徐振卿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
标签:秋季论文; 车前子论文; 枳壳论文; 补骨脂论文; 太子参论文; 小儿论文; 乌梅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