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多极化及其发展趋势_世界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多极化及其发展趋势_世界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多极化及其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多极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在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和各国经济实力消长的作用下,其分化、改组的局面仍在继续演进。旧的两极格局已经瓦解,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尚未最终形成,整个世界经济在新旧格局转换过程中加速走向多极化。

一、美国、西欧、日本三大经济中心的出现和在全球范围内的激烈争夺,是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最重要表现,它们彼此经济实力的变化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控制力相对削弱,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瓦解,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战后以来,美国经济大体上呈下降趋势,已不再在全球经济的所有领域居领先地位,尤其在科技、金融和市场控制三个方面的衰败程度较突出。从80年代开始,美国针对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改革和调整产业结构,采取压缩财政赤字和实施金融货币调控政策,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以此推动美国“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所谓新经济是指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为基础,经济呈现低通货膨胀、低失业和较长时间的持续增长(注:扈伟正:《美国“新经济”的启示》,《国际经贸消息》1998年3月20日。)。1993年1月克林顿入主白宫以来,力主将科技工作的重点从军用转为民用,大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等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和技术。科技发展使美国经济近几年来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目前,美国经济在西方七大工业国中表现最优。自1991年3 月步出谷底以来,已持续增长80多个月,为战后第三大增长期,至今仍持续稳定地增长。1997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3.8%,创9 年来最高纪录, 1998年保守的预测为2.4%,乐观的预测为3.0%;1997年失业率仅4.6%,基本上处于过去24年来的最低水平,已接近充分就业;1997年通货膨胀率仅2.0%,在发达国家中处于较低水平;同年就业增长率达2.2%,高于所有工业化国家,新增就业机会200多万个(注:张汉林、 王红霞:《世界经济贸易回顾与展望》,《国际贸易问题》1998年第5期。 )。1997年在世界贸易排名榜中,美国以出口值6880亿美元占世界贸易份额的12.6%,被排在首位(注:《国际经贸消息》1998年4月2日。)。世界银行最近发布的《1998年全球经济发展指标报告》,在列出的世界上129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规模排名表中,美国以总产值74,335 亿美元雄居榜首。迄今为止,美国仍然是全球经济贸易体系的枢纽,是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是发达国家中实力最强大、对外经济联系最广泛的国家。

西欧各国的经济实力较弱,科技力量分散。但是,联合的西欧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90年代以来,欧盟15国逐步克服内部的一些障碍,取得了低速增长的成绩。1991—1996年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1.5%,就业增长率为-0.4%;1997 年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 2.3%;预计1998年欧盟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2.7%, 出口增长率为7.2%,通货膨胀率为2.2%,平均财政赤字将降到3%左右,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3%(注:郭中:《欧盟经济与中欧合作》, 《国际经贸消息》1998年2月11日。)。随着1999年1月1日欧元的启用, 必将促成一个没有内部边界和货币风险的统一的大型经济区域的形成,从而加强欧盟的战略地位。欧盟内部的贸易将不再受汇率波动的影响,给区内贸易带来更多的透明度和愈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对增强欧盟的经济活力和降低失业率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将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90年代,由于泡沫经济破灭后的不景气和随之而来的经济滑坡,目前日本经济正处于战后以来最严峻的时期。1997年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出现了自1974年石油危机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据日本六大经济研究机构最近预测,1998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0.23%,远低于政府预测的1998年度(1998年4月—1999年3月)的经济增长率将为1.9 %的水平,也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的1.1%的水平;1998年2月份工矿业的生产指数为98.4,与去年同期相比,连续4个月下跌, 生产处于三年前的水平,2月份完全失业率为3.6%,失业人数达246万, 创战后以来最高纪录;1998年3月,制造业比去年12月下降了21个百分点, 非制造业下降10个百分点,3月份的个人消费指数比去年12月份下跌0.9个百分点(注:乐绍延:《日本经济寄希望于未来》,《国际经贸消息》1998年4月9日。)。日本经济低靡的主要原因是泡沫经济的阴影、国内消费的疲软、企业投资的减少、公共投资的不振和经济体制及政策的失误等。1997年9月,日本首相在改组内阁后表示:要把今后三年作为迎接21 世纪的集中改革期。1998年政府经济运营的重点是通过实施1997年11月发表的以放宽限制和促进土地交易为主要内容的“紧急经济”对策,使经济走上稳步回升的轨道。预计1998年内经济步出谷底的可能性不大。日本政府的改革方案要见成效将是21世纪的事情,不过日本经济仍有很强的应变能力,主要依靠出口的企业生产和经营状况正在改善,如果日本政府的改革计划能够顺利实施,日本经济还会迎来新的辉煌。

综上所述,美国、西欧、日本是支撑世界经济的三大中心,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中各具特色和优势。美国抢占了知识经济的制高点,在跨世纪的经济发展中将会更加强大;西欧经济将会在欧盟一体化进程中进一步增强活力,巩固和发展自身的优势地位;经济低靡的日本会奋起直追,继续巩固和壮大自己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三者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中已经成为各自独立的平等竞争的伙伴。另外,从三者的综合国力来看,它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产值的2/3,其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55%以上,其在商业银行数量、科技人才和技术专利等方面均居世界首位,三者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各类国际经济组织中拥有决定性的表决权。可以说,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是以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为主导并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主体化倾向,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如何使其走向世界经济一体化,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以实现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将是世界经济追求的理想目标

当代世界经济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层次、范围等方面与以往相比有了迅猛的发展,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在某种程度上已妨碍现存世界经济协调机制的有效运行,并且逐步形成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主体。北美、欧盟、亚太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当代世界经济贸易和科技发展的三大中心,将为新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建立定下一个大的框架。

首先,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创建和发展,是适应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需要,以应付来自欧盟和日本经济的挑战。美国在坚持全球多边贸易谈判原则的同时,积极组建隶属于自己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卡特时期曾提出建立美加自由贸易区的建议,里根时期正式提出建立美、加、墨的北美共同市场。1980年,美、加开始谈判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1985年,美、加正式开始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历经周折终于在1988年正式签署《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并获两国议会批准,1989年1月1日,美加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规定10年内逐步取消商品关税,实现商品的自由流通,同时对服务贸易、能源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等也做了相应的规定。90年代初,美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进程。1991年2月5日,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政府同时宣布,尽快开始三方贸易谈判,以创立北美自由贸易区或建立北美经济圈。经过长达14个月的反复磋商,三国于1992年8月12日达成协议并于12月17日正式签署协议,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根据此项协议,三国将在15年内逐步取消所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建立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然后继续向南延伸到整个拉丁美洲,阻止西欧和日本向这一区域渗透。北美自由贸易区已于1994年与拉美各国达成协议,计划到2010年建立全美洲自由贸易区。目前,北美自由贸易区运行良好,正准备吸收智利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对北美各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将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美国政策的重大转变,把区域经济一体化变成了一个全球性、国际性的问题,进一步促使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主体由主权国家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过渡。

其次,西欧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将更加完备。欧共体自50年代末建立以来,其成员不断扩大。1993年1月1日,欧共体12国正式宣布成立统一的欧洲大市场,取消成员国之间的自然、技术和税务边界,实行商品、资本、劳动力自由流通。欧共体成为统一的、拥有236万平方公里、 67,600 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的强大经济实体, 经济实力已超过美国和日本。1994年1月1日,欧共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中的三个国家联合建立了欧洲联盟。1997年6月, 欧盟首脑会议通过了《阿姆斯特丹条约》,并批准了关于单一货币的《稳定和增长条约》、《欧元的法律地位》和《新的汇率机制》三个文件。这些文件再次确认了自1999年1月1日起实施单一货币,如期启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第三阶段并对欧元的法律地位、单一货币圈内外的货币兑换机制达成原则协议。至此,实现欧元的立法程序和其他相关的准备工作已大体就绪。与此同时,欧盟大多数成员国为了达到《马约》规定的经济趋同标准,近年来各国都在实行大规模经济调整,普遍采取削减财政赤字、调整预算和产业结构等政策,抑制消费、投资和就业,虽然这样一来会给欧盟经济带来暂时困难,但是经过调整,欧盟经济最终将会好转。据欧盟委员会预测, 1998年和1999年欧盟十五国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为 3.0%和3.1%,平均通货膨胀率略高于2%, 财政赤字占欧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到1999年将降至1.8 %(注:李长久:《世界经济进入较长增长期》,《经济世界》1998年第1期。)。目前, 欧盟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已触及主权让渡,权力和利益再分配等核心问题,不管有多大障碍,欧盟大多数成员国从加强以集团为依托的国际竞争力这一战略角度出发,都会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建设。

最后,在欧洲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不断壮大的刺激下,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十分活跃,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目前主要以东南亚国家联盟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中心开展活动。八九十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比世界上任何地区都要快,据法国《世界报》预测,到2000年,日本、亚洲“四小”以及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和将超过美国,与北美自由贸易区持平。尤其是其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逐年递增,区内贸易和投资更为活跃。据统计,1996年,日本对亚洲地区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36.5%;日本对亚洲直接投资13,083亿日元,占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4.2%;日本跨国公司海外利润的40%来自亚洲地区(注:吴军霞:《从亚洲金融危机看日本经济前景》,《国际经贸消息》1998年3月3日。)。整个区域的垂直梯次分工使其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甚至有专家预测其为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区域内成员国合作愿望虽然十分迫切并且存在诸多有利因素,但是,由于该地区各国国情各异,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在价值观念、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目前受东亚国家金融动荡的影响,预计亚洲经济增长率将由1997 年的7.5 %降至1998年的4%(注:据亚洲开发银行1998年4月26日发表的年度报告。)。

目前,亚洲各国正致力于解决在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深层次问题,因此,要真正实现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是遥远的未来。但是,目前亚太地区各国普遍认为,大家在这一区域存在共同经济利益,加强彼此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减少经济摩擦,缓和南北之间的经济矛盾,只要继续不断地向前推进,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最终一定能够建立起来,并在当代世界经济多极化中发挥主体作用。

三、美国、西欧、日本在知识经济领域的激烈争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主体化倾向和南北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是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发展的三大趋势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归根结底取决于各个行为主体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将是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动力。在社会生产力向前加速发展的作用下,各行为主体的经济实力都将发生变化,不存在永远占绝对优势的行为主体,只能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是,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某一时期却会呈现阶段性特征。在当前新旧世界经济格局交替过程中,各国都把振兴经济置于国家战略的首位,把高新技术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作为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谋取有利地位的主要手段。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中各行为主体经济实力的消长和组合将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发展的未来。

(一)美国、西欧、日本在知识经济领域的争夺将更加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成为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巩固和提高自身地位的主要手段。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形势急剧变化,对此美国在对外战略方面做了重大调整。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都注重振兴美国经济。克林顿强调,如果人们不在国内重建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我们就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就不能在世界上起领导作用。1993年1月,克林顿上台伊始, 就把发展经济作为其对外政策的“三大支柱”之一。美国政府加大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投资,以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目前,美国在电子计算机和通信领域的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20%以上;同时,还大规模实施企业重组和扩大出口,使其经济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可以说,美国是目前世界舞台上惟一的超级大国,其他任何一种力量都无法与之抗衡,西欧、日本也不例外。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受“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而持续衰退,出现不景气现象。为了重振经济雄风,日本正在追赶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调整科技发展战略,1995年11月,通过了《科技基本法》,1996年7月公布了“科技基本计划”, 强调增加科研投入、强化人才培养和加强独创性基础研究。1997年12月,日本政府将科技厅和文部省合并,成立教育科学技术省,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目前,日本政府正在全力以赴地实施六大改革,以图彻底摆脱经济困境。预计未来美日间的经贸摩擦继续成为世界经贸摩擦的主旋律。双方在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摩擦会愈演愈烈,双方在经济上的争夺将进一步淡化彼此的战略关系,甚至将影响美日经济关系的长远发展。

目前正致力于经济与货币联盟的欧盟也在实施包括“尤里卡”计划在内的科技发展计划。1997年7月,欧盟公布了《2000年议程》, 提出了“将知识化放在优先地位”的口号,同年年底,欧盟发表《走向知识化欧洲》的报告,制定了欧盟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思路。欧盟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40 %左右, 欧盟区内贸易占其对外贸易的60%以上。预计未来欧美将在高新技术、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等方面展开竞争和摩擦,虽不像美日间那么复杂,但竞争和摩擦领域会很广泛,矛盾的根源会更深,将保持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日欧之间的经贸摩擦将继续体现在日本挤占欧盟国家的市场份额和双方贸易结构不平衡等两个方面,预计欧盟将会继续限制日本商品在欧盟市场上的销售,日本在欧盟的生产经营据点将进一步萎缩。

(二)北美、欧盟、亚太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间的竞争和亚欧会议、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等松散的一体化、自由化对话的加强,将进一步推进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主体由主权国家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过渡。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国际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进步的表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反映和顺应这种发展与进步,并且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中,各行为主体要想巩固和发展自己的主体化地位,除了加速本国经济发展以外,最简便的方式就是利益一致的行为主体结盟。预计未来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主体将由主权国家向非国家行为主体的政府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过渡,这种过渡在经济实力和规模上将经历一个此消彼长的漫长的分化组合过程。尤其是现存的北美、欧盟和亚太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持久。作为未来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主体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中将会起到单一国家难以起到的作用,将会超过单一国家所拥有的力量,将会发挥主权国家难以发挥的独特作用,在未来的世界经济竞争中会具备超乎寻常的优势。单就实现区域内商品、劳务、资本、人员的四大自由流通与政策和货币的统一,就足以实现区域内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资源组合,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而且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没有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就不可能最终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目前北美、欧盟、亚太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间的竞争和亚欧会议、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等松散的一体化组织的积极对话都充分反映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主体化倾向。

(三)南北矛盾在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将更加突出,南北经济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早日形成。建立在不合理、不公正和不平等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基础上的南北关系,使发展中国家处于被控制、被剥削和被掠夺的地位。虽然南北双方在资源、市场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互补因素,使双方能够以对话代替对抗,在相互依存的国际关系中实现彼此的经济利益。但是,就目前状况而言,双方在贸易、科技和资金等方面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以对话代替对抗的空间有渐趋缩小之势。1997年28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产值的56.6%,总体经济增长率为3%,比1996年的增长速度高出0.3个百分点。其中,西方七大工业国增长率为2.8%,其他发达国家增长率为3.9%,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1998年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为2.9%。127个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产值的39.2%,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1998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从1996年的6.5%降至6.2%(注:李长久:《世界经济进入较长增长期》,《经济世界》1998年第1期。)。 从经济增长率来看,发展中国家似乎好于发达国家,但其实则不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5.8%,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数大,而且,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精、尖”发展;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77.1%,国内生产总值基数小,产业结构落后,面临着经济停滞、人均收入下降、贸易条件恶化和债务危机加深等一系列困难,特别是受苏东剧变的冲击,许多发展中国家不顾本国国情,在经济上盲目推行以私有化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结果造成国内经济秩序的混乱和滑坡,使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世界经济的发展。预计在未来的南北关系中,发达国家会在极力维护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前提下,适当满足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基本经济要求;发展中国家将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在反对发达国家剥削、控制的同时谋求合作。南北经济关系将在斗争与妥协中前行,双方合作的基础和起点,合作的范围和层次必将影响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态势。

标签:;  ;  ;  ;  ;  ;  

世界经济多极化及其发展趋势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