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论共产党执政之基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党执政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55(2006)04-0017-04
执政的基础问题是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文化大革命”给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正确处理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意识形态遗产问题,开始重建法理权威,并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和反腐败树立了共产党的新形象,从而使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得到巩固和强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党仍面临着执政之基的建设和维护问题,邓小平论共产党执政之基理论为在整个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共产党执政之基的进一步维护与建设指明了方向,为转变执政方式和加强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进一步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邓小平论共产党执政之基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论共产党执政之基的内容主要有:历史的、经济的、民主的、法制的基础四个方面。
1、历史的基础
历史的基础指的是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建立是历史上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文革”结束后,针对种种怀疑、否定社会主义,从而否定党的领导的种种论调,邓小平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1]邓小平认为:“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的统治使中国继续处在两半社会的悲惨地位,在日本侵华期间大片国土沦为殖民地。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后来发展起来的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中国继续贫穷下去”[2],“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建立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必然。他还说:“用二十多年流血,赢得的人民共和国,几十年艰苦奋斗特别是十年来改革开放赢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国人民不会把它轻易丢掉。”[4]总之,“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5]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基是在历史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历史上就赢得了人民的认同、支持和拥护的。
2、经济的基础
经济的基础即共产党只有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赢得人民的认同,取得人民的信任,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1978年前后,他在总结共产党执政之基建设的经验教训时深刻指出:“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6],“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从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7],“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它就站不住”。[8]可以说,在文革结束前共产党执政之基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邓小平强调指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9],只有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才能得到恢复和发展。
3、民主的基础
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人民之所以认同和支持共产党,是因为人民群众成为国家权力的主体,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管理者。而这种管理是通过一定的程序和制度实现的,这就是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为共产党执政之基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然而,“在民主实践方面,我们过去做的很不够,并且犯过错误”[10],甚至“像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全局性、长时间的错误,从而严重损害了共产党执政之基,甚至出现人民对共产党执政的认同危机。鉴于历史教训,邓小平强调指出:“我们过去对民主宣传得不够,实行得不够,制度上有许多不完善,因此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全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1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12]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做到让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人民则会感到对共产党执政的认同、忠诚、支持和拥护是正义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永葆生机。
4、法制的基础
社会主义法制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所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执法原则,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为了保障共产党执政之基的健康发展,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人民对党的认同、忠诚、支持、拥护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他指出:“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13]“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14]所以,一方面,“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15];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制又是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因此,人民必然会对党和政府制定的反映人民利益和意志的法律持认同和忠诚的态度,必然会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从而使党的执政之基有了坚实的保障。
二、邓小平论共产党执政之基的主要特点
1、邓小平在对克里斯玛型统治的危害进行批判并结合我国的特点基础上,提出要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克里斯玛型统治是指一个国家的执政之基主要是立基于一些超凡魅力型的领导人身上。邓小平结合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指出:“我历来不主张夸大一个人的作用,这样是很危险,难以为继的,把一个国家一个党的稳定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是靠不住的,很容易出问题”[16],“现在看来,我的分量太重,对国家和党不利,有一天就会很危险。国际上好多国家把对华政策放在我是不是病倒了或者死去了上面”。[17]他说:“我多年来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有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18]这是邓小平对传统型和克里斯玛型执政之基的尖锐批判。
因此,邓小平提出:一方面,要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这样一个领导集体”,“这是最关键的问题”[19];另一方面必须注重法制建设,“我们国家缺乏执法和守法的传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开始抓法制,没有法制不行”[20],“我们好多年实际上没有法,没有可遵循的东西”[21]。所以,一方面,应该加快出台一系列必要的法律,另一方面,要贯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从而使人民对政府的认同、忠诚和支持转向法理型。
2、邓小平特别将共产党执政之基与党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联系起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总是从党执政之基的高度来深刻反思建国以来的历史,尤其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那一段历史,指出:“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22],“调动人民积极性的最中心的环节还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就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巩固了”。[23]这是从正面来总结历史经验的。从反面来说,邓小平同志认为,“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24],“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它就站不住”。[25]他还告诫说:“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涨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26],“四人帮叫嚷要搞穷社会主义,穷共产主义,……,简直就是荒谬之极”。[27]
3、邓小平同志将党、国家、政府、社会主义四者合在一起进行论述,认为他们四者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28],“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穷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29],“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30],在这里邓小平同志讲的是社会主义的合法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打了二十二年仗才建立起来的,建国后又进行了三年抗美援朝战争,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可能取得胜利。这样一个国家随便就能打倒了?不可能”[3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打了二十二年仗才建立起来的,是在被封锁、制裁、孤立中成长起来的。经过四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十年的发展,我们的实力增强了,中国是垮不了的,而且还要迅速发展起来。这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32],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合法性。而“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3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34],则是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和社会主义的合法性连在一起进行论述。由于特殊的历史国情,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法性是统一的,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4、邓小平将共产党执政之基与意识形态联系起来,特别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着力从意识形态方面打造共产党执政之基。
思想阵地、精神世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就会去占领。其实,邓小平同志十分谙熟这一道理。针对一九八七年以来我国出现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自由化思潮”,一九八九年邓小平在总结改革开放十多年以来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35]“我对外国人讲,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36]而“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37]“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38]“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39]“所以,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40]
三、邓小平论共产党执政之基的重大意义
1、邓小平论共产党执政之基理论为“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从邓小平对克里斯玛型领袖人物执政的利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不主张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不主张把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执政之基立基在一两个人身上。过去“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变了,法也跟着改变”。[41]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要加强集体领导和法制建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4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论共产党执政之基理论为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由传统型和克里斯玛型转向法理型奠定了基础,为“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邓小平论共产党执政之基理论为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提供了保障。
通过对建国以来的共产党执政之基的维护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邓小平将共产党执政之基与党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联系起来的认识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移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供了保障,而要实现这样的转变就必须进行改革,所以说这一认识也为改革开放方针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将党、国家、政府、社会主义四者合在一起进行论述,认为四者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的认识,为“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提供了保障,保证了我国建设、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所以,我们说邓小平论共产党执政之基理论为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提供了保障。
3、邓小平论共产党执政之基理论为我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指明了方向,为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是革命党,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及当时我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决定的。甚至在1953年前,我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中国共产党又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政党,因此,必须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政权。但是,在夺取政权以后,由于历史的惯性,也由于中国共产党没有过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以至中国共产党迟迟不能真正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党的执政之基的探索,尤其是对党执政的经济的基础、民主的基础、法制的基础的提出为我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指明了方向,为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邓小平论共产党执政之基理论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共产党在取得政权以后,到底该如何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是共产党执政规律中的一个根本的问题。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东欧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东欧剧变。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纷纷垮台,失去了政权。这与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执政之基的不稳固有很大的关系。与苏联的解体东欧剧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在经历了那次国际风波后依然充满勃勃生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依然十分稳固。这一切的取得得益于邓小平对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的基础、经济的基础、民主的基础、法制的基础的科学把握。可以说,邓小平论共产党执政之基理论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总之,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论共产党执政之基理论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论共产党执政之基理论为我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指明了方向,为党转变执政方式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积累了经验,为进一步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奠定了基础。
[收稿日期]2006-11-13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法律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