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湿地公园由湿地景观等多个部分组成,具有实用性以及观赏性的特征,在湿地系统保护以及为生态旅游、科研提供场所方面发挥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在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动下,湿地公园发展态势良好,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为了实现湿地公园的长足发展,加大建设管理力度十分迫切,为此,文章对湿地公园建设管理问题展开了具体探究。
关键词: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管理问题
湿地中包含的生物、生态景观堪称自然界之最,是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近年来,湿地建设发展逐渐受到了国家的关注,并联合地方政府给予支持与指导,显著的提升了湿地保护效果以及建设管理效果。而湿地公园是保护湿地、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重要项目,其建设管理效果对于未来湿地的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因此,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工作的科学落实十分关键。
一、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思路
湿地公园(如图1所示)建设管理是实现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方向,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合理利用湿地景观以及湿地资源,融入人文文化与地区文化,实现与人、与地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上述思想是保障湿地公园健康、科学发展之根本,此外,还需要结合国家法律规定、国家政策条例内容,做好建设管理的科学规划。
图1 湿地公园
具体来讲,湿地公园建设管理过程中应尽可能做到不消耗湿地资源,即使发展生态旅游,也应以非消耗型为主,从而最大程度开发湿地资源的利用空间;同时,在利用过程中应将湿地公园保护、湿地科普教育、湿地资源利用等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实现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协调统一,保障湿地资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充分实现[1]。此外,对于湿地公园的建设,要以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民众需求为主,保障其功能的多样性、景观的丰富性,为科学研究、科普宣传、实践教学、知识教育普及、休闲观光、度假等提供充足的空间,从而让人们更深入的走进自然,在思想以及精神层面得到放松与享受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
二、湿地公园建设
(一)湿地公园建设规划
湿地公园涉及到多方利益,在项目立项前,必须做好科学的规划,对湿地公园建设可行性进行周密的分析,保障湿地建设方案的科学性。其中对湿地公园的建设背景、建设条件、建设环境、建设必要性展开分析,拟建湿地公园建设条件,对其中景观的建设与湿地资源的利用有系统的把控,并且明确湿地公园建设思想、目标以及宗旨,针对现有的建设条件拟建建设方案,给出预期建设内容,在此基础上,对湿地公园建设项目进行投资与估算,保障公园建设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此外,模拟湿地公园预期建设效果,分析其效益[2]。科学的规划是湿地公园建设的指导依据,能够始终引领湿地公园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减少错误决策以及盲目的主要臆测,为湿地公园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项目建立申请、审批
国家林业局是协调全国各地区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部门,在县级以上地区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由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做好湿地公园建设规划后,可以向负责部门提交申请文件,其中包含申请书、景观图片、可行性报告等材料,其必须保障材料内容格式的正确性、材料内容的全面性。提交后,由林业主管部门进行初审,根据材料会组织专业人员到湿地公园建设湿地进行考察,向政府提交评估结果,由政府审批,全部材料通过审核并无问题后,会报经国家审批。
(三)确立建设目标
湿地是绿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建设湿地公园要充分突出其绿色文化,但要考虑到人的需求以及自然的发展需要,保障湿地公园与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成为人们学习自然知识、陶冶情操、科研探索的重要场所。因此,要根据实地公园建设环境、条件与资源确定建设目标,其不仅能够保障湿地公园的建设效果,也是湿地公园管理的主要依据。
(四)建设方案落实
为了缓解湿地公园建设资源不充足的现状,在建设中应明确投资方、建设方法、受益方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打破当前只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的单一投资模式束缚,优化投资结构,引导社会积极主动参与到湿地公园的建设中。建设主要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好质量控制以及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强化建设标准,减少建设中损失以及浪费。
三、湿地公园管理
(一)明确管理原则
从湿地公园建设目标出发,以实现湿地公园预期发展效果与效益为方向确立管理原则,最基础的管理原则为发挥生态景观的功能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湿地公园与客观物质环境的和谐发展。管理原则能够明确管理方向,让管理人员认识到具备环境、资源、景观等多方面优势的湿地公园其在长足发展过程中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多福利与效益,不应单纯局限于眼前利益,应通过管理手段最大程度开发湿地公园的潜力,增强生态景观的生命力,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和谐、经济的繁荣发展。
(二)做好管理规划
湿地公园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特征,要做好管理工作规划,以便全方位有效落实管理工作。随着湿地公园的发展以及各项资源的利用,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目标、管理措施。
(三)完善管理制度
制度是规范与指导管理工作落实的重要依据,建立湿地公园管理制度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湿地公园等级、性质、特点,结合国家政策方针、湿地公园实际情况,细化每项制度内容,保障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又要体现出管理制度的严谨性、约束性,能够切实发挥促进湿地公园健康发展的作用。但要认识到在发展变化中,国家政策会做出调整、法律规定会做出调整,社会发展形势也会出现变化,应组织专业的队伍时刻关注国家政策、法律文件、社会发展形势、湿地公园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补充管理制度内容,始终保持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
(四)落实管理监测
管理工作中监测环节主要是总结自然因素、人为活动对湿地公园产生的影响,根据监测指标、监测数据、监测项目结果的反馈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危害行为,以便制定约束性管理措施、惩罚性管理措施做出处理;此外,监测为湿地公园经营发展提供全面的数据,以便专业人员能够及时对景观资源状况进行细致的总结,为管理工作改进提供直观的依据。
结束语
综上所述,湿地公园建设是当前我国加大湿地资源保护力度,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但在利用湿地资源中必须保障方法的科学、合理,实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平衡。因此,文章对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思想以及策略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可以为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周记超,张开峰,马波涛,等.书院洲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科研监测技术研究[J].绿色科技,2019,33(8):35-38.
[2]邓小明,王荣,徐博.国家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规划探析:以龙源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9,15(1):4-7.
论文作者:魏宏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5
标签:湿地论文; 公园论文; 资源论文; 管理工作论文; 国家论文; 景观论文; 科学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