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与作文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文教学论文,兴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迷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以积极的认知、激越的感情和刚强的意志去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充分发挥一个人潜在的智能,从而大大增强认知效果,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科学家们发现,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可见兴趣与人的活动积极性存在着正相关,是推动人积极进行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
古今中外不少著名的教育家早就发现了并非常重视兴趣的认知价值,他们都十分强调利用兴趣去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充分地肯定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孔子就总结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这样的名言。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是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起点,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保证。”学生的作文练习,既是一种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活动,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理当充分地开掘利用兴趣这一巨大动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作文是一种言语表达活动,需要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刺激,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创造性表达的热情,强化练习的动因,获得持久的动力。而浓厚的兴趣,正是作文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因、动力的源泉。
从当前学校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学生的作文兴趣呈现出相当明显的两极趋势,许多人兴趣不高,认为是一种苦“差使”,讨厌作文,惧怕作文。只有少部份人有浓厚的兴趣,视作文为快乐。有人曾对初中一年级新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对作文“十分厌恶”的学生在主观上放弃了作文练习,敷衍了事,有消极对待的情绪;对作文“毫无兴趣”的学生写作文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缺乏主动练习的积极性;对作文“有点兴趣”的学生大多爱看课外读物,除完成课堂作文外,在课外也练习写作;对作文“兴趣较浓”的学生喜欢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经常练笔,作文多次获奖。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兴趣是作文积极性的内在源泉,只要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就会对作文产生好感和热爱,留心观察各种事物,主动积累写作素材,自觉地、勤奋地吸收范文的精华,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从而使作文能力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
作文教学既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更要积极发展学生的兴趣,使兴趣成为学生作文的动力。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促进作文教学。
1. 创造成功机会,获得成功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兴趣的支柱。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学习的成功感、自豪感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兴趣来自需要,产生于人心理的满足、喜悦和成功。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幼稚到成熟期的过渡阶段,由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具有一定独立性和自主性,所以心理上的表现欲、成功欲也十分明显,特别是那种期待成功的心理欲望尤为强烈。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尽可能创造成功的机会,鼓励和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用满意的效果去强化学习兴趣。
学生作文是有成功的机会的,关键是要挖掘捕捉每一个学生作文的成功点、闪光点,大至节段篇、小到字词句,及时加以肯定。学生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绝对一无是处。“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点滴的成功,会使学生心理立即兴奋,激起喜悦之情。这样就能调动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写作积极性。如果在作文训练中学生总是体验不到成功的快感,就会产生焦虑、自卑,因而失去学习作文的兴趣。
为了创造成功的机会,还要为学生发表文章提供“园地”,如定期编辑优秀作文选,在班级墙报、学校校刊上刊登学生作文,或将学生的优秀习作推荐给报刊发表,或让学生参加作文竞赛,使之获奖。这样就能使学生受到更大的鼓舞,从而产生一种自豪感和作文的亲近感。这种成功会引发积极的多元的效应,对学生今后有意识地加强作文练习,发挥自身特长也有着很好的激励引导作用,对那些文学素质好的学生来说,这种作用更为显著。一位特级教师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学生在一家颇有名气的报纸上发表了一篇作文,拿到了稿酬和“发表证书”后,激动不已,在她的日记里这样写道:“万万没有想到我的文章能发表,我的劳动成果会得到社会的承认……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领略成功的喜悦……我决心以百倍的努力来不断充实自己,争取做生活的歌手,时代的骄子……”这就是成功的体验所获取的良好效应。这种体验会使学生从中尝到写作升腾的喜悦,从自己的劳动成果里感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种喜悦和满足又反过来成了作文的直接动机,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了写作的投入感。
2. 利用外来目标,逐渐实现转化
兴趣有两种:一种是对活动本身(即活动内容)的兴趣,叫直接兴趣;一种是对活动的结果(即活动目标)的兴趣,叫间接兴趣。这两种兴趣是可以转移的。一个人开始可能对某种活动、某种学习的内容并不感兴趣,而只是对活动结果、学习结果感兴趣,把某种功利目的(可拿文凭、获得好的分数、受到别人的称赞)作为自己的追求,这就是间接兴趣。随着活动的开展,学习的深入,他对这种活动、这种学习本身逐渐产生了兴趣,被活动、学习的生动内容所吸引,真正从中体验到了快乐,甚至获得心理的满足,精神的享受,这就成了直接兴趣。两种兴趣尽管各具特色,各司其能,却又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直接兴趣的效果为间接兴趣的产生增加了有益成分,而间接兴趣的任何收获都是促成直接兴趣的有利因素。
《中学语文教学》杂志曾开辟“我是怎样爱上作文的”专栏,收到了中学生写的几百篇稿件,来稿一致认为,兴趣是学作文的动力源泉。兴趣是怎样产生的呢?百分之九十九的来稿声称是一次成功的作文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可见,作文教学中,来自外部的良性刺激,如较高的等级、分数、排列居前的名次、表扬,对学生作文兴趣的产生有极大的作用。这些外在目标的追求,虽不是对作文自身的直接兴趣,却可由目标追求的成功而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增强写作的自信心;随之,作文的直接兴趣也油然而生。有些学生本来不喜欢作文,但看到自己的作文本上教师给的好评语,给句子打上的红圆圈,写作积极性就被激发起来了。
不过这种由外来目标刺激所引起的间接兴趣不太能持久,容易淡化、消退。因此,作文教学不能仅以学生的高分数高名次为满足。教师应帮助学生将其转化为直接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活动有持久而内在的兴趣、动力。还要看到,由间接兴趣催生出行动,比较缺乏创造性,而真正优秀的作文必须是富于创造性的成果。所以,如果学生仅仅追求较好的成绩,较高的名次,而不是从内心真正喜欢作文,是难于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性成果的。在此,教师必须把最大的功夫花在培养学生对作文的直接兴趣上。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上课和学习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自己劳动的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这段话道出了兴趣转化的重要性和途径。作文教学从课堂作文到课外练笔,都应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所给予的外部刺激,应当都能与调动直接兴趣、内在动力相联系(比如评语和表扬等都应与具体作文的客观实际状况、特殊性十分契合,“说到点子上”、“搔到痒处”,使学生能由此深切体会到写作的甘苦,尤其是写作的创造性美感)。教师要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明显察觉自己作文的进步,体会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快乐,满足“发表”的欲望,从而使他们逐渐对作文有浓厚的直接兴趣,最终使兴趣成为作文的强大动力。
3. 发展阅读兴趣,促进有效迁移
迁移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一种学习影响另一种学习。具体则是说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获得所发生的积极影响。知识、技能、动机、兴趣、学习态度都可以迁移。学习的迁移是教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迁移能力,善于举一反三,以便把已学的知识技能用于不同的情境中,从而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阅读与写作有着内在的联系,两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实现迁移。对此,前人早有认识,还留下了许多传之千古的大同小异的名言——“能读千赋则善赋”(扬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孙洙)。这些见解被语文教师奉为圭臬,因而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指导学生由阅读典范作品去领悟“应该怎样写”的要领。但是,为什么往往收效甚微呢?是读得不够多吗?由小学到中学,仅从课文来说,名篇佳作的阅读量也相当惊人,更何况教师往往还布置、推荐了大量课外读物给学生阅读。是指导不够吗?每一堂讲读课都不啻于一次精细的阅读指导,而且学生也大都由教师指导训练而掌握做阅读卡片、笔记、摘记的方法。问题的症结在于,这种“理性”的阅读指导和阅读往往忽略了兴趣的调动,没有以兴趣作为开启知识、能力大门的钥匙。要使阅读与写作有效地实现迁移,必须借助兴趣。教师应善于从课文的精读延伸到课外的博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的阅读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欣赏”,激起他们的情感涌动,使他们真正有所“会心”,而不仅仅是让他们理解理解再理解的阅读,这样才能促使他们精读博览,广为采撷,写作就有源头活水,否则,搜索枯肠也难为无米之炊。阅读,只有当它能激起学生的情绪、兴趣,才能激起他“心向往之”的写作动机,由“心向往之”,才能有起而行之。
阅读兴趣向作文兴趣迁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起步阶段要注意引发学生模仿的愿望,唤起仿写兴趣。关键是仿写的课文应当切近学生的生活,能沟通学生的感情。我国知名语文教师、湖南师大附中吴良俅经过研究发现,在初一的三篇写少年儿童生活、遭遇的课文中,唤起仿写兴趣的人数比率以《我的老师》最大。学生们反映“比起《小桔灯》和《挖荠菜》来,《我的老师》的内容和我们生活贴近一些”。高中学生仿写兴趣有所不同,他们反映“进入高中以后,越来越喜欢思想感情委婉曲折的作品,所以比起《绿》来,《荷塘月色》更能唤起我们的写作兴趣”。随着阅读兴趣的扩展和深化,则应从阅读范文、例文中积极探索写作的奥秘,让学生体验作者创作的欢乐,从而强化写作的诱因,发展作文的兴趣。观察表明,有些中学生的作文兴趣特别浓厚,一般都是由阅读兴趣积极迁移而来的,他们平时喜欢阅读,有读书嗜好,对文学欣赏很感兴趣,注重从阅读中积累写作材料,经常写读书笔记,用各种形式练笔。多读促多写,阅读兴趣促进作文兴趣,这正是发展作文兴趣、提高作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4. 开展课外练笔,扩大兴趣范围
课外练笔是使作文方式多样化的一个有力措施。课内作文时间有限,如果将作文教学局限于课内作文,显然是不够的。再加以课内作文多系命题作文,学生不管有无作文的动机、需要、材料,都必须完成,这就容易降低作文的兴趣,甚至对作文产生畏惧情绪和逆反态度,差生尤其有这种可能。而课外练笔则相对不受限制,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的愿望、企求、爱憎、好恶,陈述自己的观点。由于课外练笔不受命题作文和写作时空、方式的限制,因而它比较灵活,只要有了需要,有了材料,产生了写作动机,就可以提起笔来自由写作,这极有利于提高写作积极性。正因为课外练笔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它才能配合课内作文,成为课内作文的补充、扩展、延伸。实践已经证明,有限制的课内作文和相对无限制的课外练笔相结合是发展作文能力的必由之路。
开展课外练笔,可以扩大兴趣范围,不断强化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兴趣的范围是指兴趣的广度,广泛而又有中心的兴趣是兴趣的最优结构。课外练笔有可能使作文成为学生的中心兴趣,帮助他们真正爱上作文,由“要我写”到“我要写”,最后达到“我爱写”的境地。课外练笔总是与兴趣联系在一起的,它一点也不勉强,学生完全是“为情造文”,自由写作,越写兴趣越浓,越写越能尝到写作的乐趣。课外练笔的范围很广,方式很多,如记观察笔记,读书笔记,写生活札记、随笔、随感,尝试进行诗歌,散文乃至小说的练习,可以全方位、多侧面发展写作兴趣,使写作充满迷恋和欢乐的情绪。如果这种中心兴趣成了特殊兴趣,对于培养写作尖子是大有益的。通过课外练笔扩大兴趣范围,还能使写作中心兴趣与更广泛的兴趣联系,使兴趣的广度大大扩展,具有最丰富的源泉。在课外练笔中,学生要置身生活,留心周围的事物,积极观察自然景物、风土人情和复杂的社会生活,这就使学生喜欢观察、乐于思考,对观察与思考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外练笔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写读书笔记,对阅读有较大兴趣的学生往往爱写读书笔记,读书兴趣与练笔兴趣是同步发展的。再有,学生对时事也很感兴趣,他们关心时局,关心祖国的前途,关心人类的未来,这些也构成了课外练笔的重要内容。在青少年学生中可以看到,凡是课外练笔坚持得比较好的,一般都比较关心政治,至少对政治不是冷漠的。他们心系祖国,对祖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方面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由衰地感到高兴,不少练笔本身就是一曲曲爱国主义之歌,练笔兴趣与爱国情怀交织在一起。这些广泛的兴趣都同写作中心兴趣相联系,可以成为不断强化写作兴趣的动力。
5. 组织兴趣活动,进行特殊培养
在学校中,有少数学生不仅酷爱文学,而且具备了较高的写作能力。如果将这些对写作特别感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加强指导,他们的写作能力是不可限量的,个别学生今后在文学创作上还可能取得显著的成绩。许多作家、编辑、记者,在读书时就喜欢语文,经常写作,积极参加语文课外兴趣活动,使其爱好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正是这些兴趣活动,为他们日后的专门创作奠定了基础。
写作兴趣活动是培养语文爱好者的主要阵地,是提高少数有一定水平的学生作文能力的可靠手段。兴趣活动的组织者可以是全校性的诗社、文学社,也可以是班级内的写作兴趣小组。其中兴趣小组是一种最适宜的形式,它的人数不多,小组成员志趣相同,水平相当,开展活动比较方便,便于相互帮助,也便于教师指导。在兴趣小组里,教师应进行多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关心生活、观察体验生活,让学生练习写诗歌、散文、小说,对他们进行特殊的培养。理论知识辅导也有必要,但应切合学生实际,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写作方法。因材施教尤其重要,要了解每个学生在写作上的特长和困难,多采用个别辅导的方法,如推荐写作读物和文学作品,同个别学生讨论作文提纲,交流写作信息,帮助修改文章等等。个别对待是特殊培养的基本原则,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每个特殊兴趣的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使每个学生的特殊兴趣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写作兴趣的花结出丰硕之果!
组织兴趣活动,进行特殊培养,一定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写作兴趣活动的主体,并从中获得写作兴趣的内在源泉。兴趣活动应当有明确的主体性,从策划、组织到活动的实际开展以及活动成果的展示,都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辅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愈充分,就愈能使他们迷恋于写作活动,并获得无穷的乐趣。近几年各学校纷纷组织带兴趣性的文学社团活动和班级写作小组活动,甚至举办文学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兴趣活动,有巨大的吸引力,不仅使有特殊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获得了情趣,而且还在学校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使广大学生也受到习染和熏陶,增加或萌发了对写作的兴趣。兴趣要在兴趣活动中培养,只有学生自己参与活动过程,迷恋活动内容,他们才能真正发展为直接兴趣,不断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
调动学生兴趣进行作文教学时,还应当认识到兴趣的生发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有着明显的差异,如年龄特征的差异:低年级学生,外部动机在学习中占主导地位,一般为外来目标所吸引,分数、表扬、竞争、名次等因素是主要刺激。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认知兴趣的发展,作文成功体验的不断丰富,作文兴趣才逐渐成为最好的刺激。性别差异:男女生作文兴趣的发展总体上比较平衡,但女生相对受外来目标影响较大,分数、评语、名次有更大可能成为她们作文积极性的源泉。个别差异:一般学生受外来目标的影响多一些,而对作文有特殊偏爱,或作文成绩较好,或作文成绩提高较快的学生,兴趣能成为他们作文积极性的主要源泉。正视这些差异,把握住这些差异,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贯彻“困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方能有效地调动、引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作文教学,用事半功倍的高水平作文教学代替“事倍功半”的教学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