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工业化”及其对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启示_再工业化论文

美国“再工业化”及其对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中国论文,制造业论文,启示论文,先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再工业化”不是简单地重振传统制造业,而是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创新型的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承载着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历史使命,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1]因此,研究美国“再工业”战略的举措与效果,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对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几点启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举措

“再工业化”,简单地讲,就是指重新重视和发展工业,包括改造提升现有工业和发展新工业的过程。[2]“再工业化”是相对“工业化”和“去工业化”提出的。一般认为,美国的工业化是从1807年的“禁运”或1812~1814年的英美战争结束后开始、在1890~1920年间完成的。20世纪末期,信息时代的到来,劳动力成本高涨等因素,促成了全球经济的再分工,美国进入“去工业化”时期。在“去工业化”过程中,金融业突飞猛进和制造业蜂拥外迁,导致美国服务业高度繁荣而制造业则逐步弱化。也恰恰由于金融衍生品的泛滥和工业的空洞化,导致美国陷入了自大萧条后的最大金融危机。2009年年初,奥巴马上任伊始,便面临高失业、高财赤的国内经济困境和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出口第一大国地位摇摇欲坠的对外经济难题的挑战。为促进社会就业、推动经济增长,奥巴马政府采取制定“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计划”、“五年出口倍增计划”等举措,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一)制定“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计划”,发展先进制造业

美国“再工业化”不是简单地重新重视和发展传统制造业,而是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创新型的先进制造业。2011年6月,奥巴马宣布一项超过5亿美元投资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以期通过政府、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来发展美国先进制造业。2012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公布“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计划”,该计划由美国商务部、国防部和能源部牵头,相关联邦部门参与,旨在协调各部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政策。计划制定了五个方面的举措发展先进制造业:一是通过公共和私营部门联合投资、政府早期采购等方式,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技术的投资,特别是对中小制造企业先进技术的投资;二是开发一个更加适应岗位技能要求的教育和培训系统,提高劳动力技能;三是建立健全公共和私营部门以及官产学合作的伙伴关系,加快先进制造技术的投资与部署;四是通过跨机构、跨领域投资组合,优化联邦政府先进制造业投资;五是通过研究和实验税收减免、政府投资等方式,加大公共和私营部门对先进制造业的研发投资力度。[3]

(二)出台“五年出口倍增计划”,促进国家出口

促进出口是奥巴马政府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的第二大组成部分。2010年1月,奥巴马在其首份国情咨文中提出要实施“国家出口振兴行动”,以实现“提振经济,重振制造业”的宏伟目标。同年3月,奥巴马政府出台“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即出口额从2009年的1.57万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3.14万亿美元,并由此为美国创造200万的国内就业岗位;并先后新设“出口促进内阁”和重设“总统出口委员会”,分别发挥政府高官和企业精英的参谋作用。9月,美国出口促进内阁发布《“国家出口战略”致总统报告》,提出了详尽的促进国家出口实施措施建议,包括:第一,推行“商业外交”和提供“一站式”服务,扶持企业推销产品;第二,提高贸易融资,扶持企业发展新业务;第三,削减贸易壁垒,协助企业打开市场;第四,加强贸易规则执法,确保“公平贸易”和保护国内市场;第五,致力于世界经济平衡增长,为扩大出口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4]

(三)多管齐下降低本国制造业成本,吸引制造业回流

制造业回流是指跨国公司将制造业投资和生产能力从海外向国内转移的一种现象,既包括把海外的工厂迁移回国,也包括在国内建设新厂。金融危机之后,随着中国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攀升、航运等物流成本不断上涨以及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中国制造”不再像以前那么低廉。与此同时,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2003~2011年期间,美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年均增长反而下降2.0%,“美国制造”也显得不是那么昂贵。[5]因此,美国一些企业逐步将工厂迁回美国。

制造业回流对美国重新恢复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意义重大。2013年2月,在赢得总统连任之后的首次国情咨文中,奥巴马再次强调了这一观点,并指出其首要任务是让美国成为吸引制造业回流的磁极。而缩小美中之间的生产成本差距,无疑是美国吸引制造业回流的重要途径。因此,美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本国制造业成本,以吸引制造业回流:一是对国内建厂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措施,并使暂时性减税措施永久化,以提高美国制造业吸引资本和投资的能力;二是大力发展风能等清洁能源,降低能源成本;三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劳动力成本。

从美国制造业表现看“再工业化”实施效果

制造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因此,制造业的重振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分别通过美国制造业的国内和国际表现来分析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效果。

(一)美国制造业国内表现

根据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实施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的两个基本动因,我们主要通过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制造业就业两个方面的数据来分析其国内表现。

一方面,无论是从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指标看,还是从制造业增加值细分状况看,都可以说,美国“再工业化”取得了一定效果。美国经济分析局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968年之前,一直在25%以上;1960~1968年期间,基本稳定在25%左右;自1968年开始,开始呈现下跌趋势,尽管在1974~1977年有短暂的上升,但自1977年之后逐年下降,2007年仅为12.1%,危机发生后的2009年达到历史最低点的11.0%;但2010年开始回升,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11.2%、11.5%、11.9%其中,2012年已经接近2007年水平(图1)。

进一步,按照美国经济分析局提供的数据统计方法,将制造业增加值细分为雇员薪酬、对生产和进口税收补贴、营业盈余三部分,也可以得出类似结论。如雇员薪酬,金融危机期间,从2007年的16.98亿美元分别下降到2008年的16.29亿美元和2009年的15.40亿美元;但是,2010年开始回升,为16.31亿美元,2011年增加到17.32亿美元,超过了危机发生之前的水平(表1)。

另一方面,从制造业就业绝对数量指标来看,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也成效初显。根据美国劳工部数据,美国制造业总就业人数,1965年到2000年期间,基本维持在1800万左右;但2000年至2007年期间,减少250万;经济危机时期,再次减少230万;自“再工业化”战略提出之后,从2010年1月到2013年,月,增加了50万。制造业就业量的增加不仅是美国危机之后经济复苏的象征,更是美国制造业长期“内包”趋势的开始。[6]

(二)美国制造业国际表现

根据美国“五年出口倍增计划”的设定目标,我们主要通过美国货物出口、制造业出口、高科技产品出口金额及其同比增速(表2)分析美国制造业国际表现。

货物出口的表现,既有让美国政府振奋人心的一面,也有让其忧虑的一面。一方面,2010年和2011年,美国货物出口分别实现12888.8亿美元和14974.1亿美元,同比增长幅度分别高达20.5%和16.2%。理论上,如果出口年均增长幅度达到15%左右,就能实现“五年出口倍增”的宏伟目标。因此,从2010年和2011年的货物出口数据看,美国实现“五年出口倍增计划”大有希望。另一方面,2012年数据似乎表明,其前景并不容乐观:尽管2012年美国货物出口总量也有增加,但其增幅仅4.5%,远低于15%。

但是,制造业出口的表现却非常好。2010年,美国制造业出口实现8732.5亿美元,同比增长幅度达到17.5%;2011年,美国制造业出口实现9716.7亿美元,同比增长11.3%;2012年,美国制造业出口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实现1.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幅度高达19.7%。2010~2012年期间,年均增长幅度为16.2%,超出理论上的15%水平。这些数据表明,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再工业化”对中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启示

尽管中、美两国经济体制和发展阶段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面临的问题可能大相径庭。但是,中、美两国作为世界的头两号经济大国,又分别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和先进制造业第一大国,也存在较多的相似之处。如,与美国一样,中国也存在就业难问题:根据中国教育部数据,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而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企业用人规模反而平均缩减15%,因此,中国面临“史上最难就业年”。又如,与美国政府相似,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先进制造业发展:将“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从美国制造业的国内国际表现看,其“再工业化”战略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这为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了一些重要启示。

第一,充分认识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先进制造业是全球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出一条发展新路,不仅将极大支撑起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而且将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先导力量,因此,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影响深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此同时,尽管中国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中国远非制造强国,中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如,资源环境的制约异常突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非常艰巨,发展方式转变十分困难,等等。又如,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红利时代即将结束,随着美国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和回流到劳动生产率更高的发达国家的趋势,不仅不会减弱,反而将不断加强,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必然呈下降趋势。更为严重的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再工业化”战略实施过程中,为了保持先进制造业优势,将牢牢控制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难度更大。因此,要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刻不容缓。

第二,提高制造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制高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7]科技创新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长盛不衰的生命线,也是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内需扩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当今世界,尤其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球竞争新格局下保持我国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9]中国政府不妨借鉴美国“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计划”经验,加快提高制造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一是通过公共和私营部门联合投资、政府早期采购和企业贷款政府担保等方式,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技术的投资,特别是对中小制造企业先进技术的投资与融资。二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劳动力技能。三是通过税收优惠与减免、政府风险投资担保等方式,加大公共和私营部门对先进制造业的研发投资与融资力度。

第三,增强以质取胜意识,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自1991年提出以质取胜战略以来,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以价取胜”和“以量取胜”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另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至今复苏乏力,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质量”借口成为有些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式。此外,根据经典的重叠需求理论,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越大。[9]现代社会,人们对消费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前沿的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认为,质量是一种昂贵生产投入要素,消费者愿意对高质量产品支付更高价格,因此,尽管产品价格相对更高,但是拥有高质量产品的企业能够占据更大市场份额,从而更容易实现出口,而发展中国家的低质量企业很难进入到发达国家利润丰厚的消费市场。[10]此外,美国总统经济报告也显示,“中国制造”中的质量问题也是导致美国制造业回流的一个重要原因。[11]因此,需要增强以质取胜意识,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标签:;  ;  ;  ;  

美国“再工业化”及其对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启示_再工业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