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的美国东亚图书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美国论文,图书馆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东亚图书馆为数众多,颇具特色,凸显出美国对东亚地区研究的重视,为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学者与有关人员开展“汉学”研究及探讨中、日、朝等东亚国家地区各种问题提供了必不可缺的文献信息资料。
1 主要的东亚图书馆
美国东亚图书馆主要隶属于国家、公共及大学三类图书馆。著名的有:
1.1 国会图书馆亚洲部
以1869年清政府回赠美政府的中文图书934册为首创,发展至今,已收有东亚、南亚及东南亚书刊、报纸、手稿、缩微胶卷近200万册。
中文部建于1928年,此后即与中国北平图书馆建立交换关系。现有中文书75.4万多册,包括善本近2000种,地方志近4000种,中文报纸约40种,期刊合订本1.2万种,其中,2500多种现刊来自中国大陆及港台等地。缩微胶卷中,有书刊报纸近1.5万卷。所存中国最有价值的3万多册善本的胶卷底片1070卷,尤为珍贵。此系抗日战争时期,该馆受中国北平图书馆委托暂存期间所制。此外,还有蒙语、纳西(云南少数民族)语文献数千册、藏文文献近7130册。
日文部建于193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华盛顿文献中心从驻日美军手中接收的日文研究资料约30万册均移交国会图书馆,内含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东亚研究所等颇具军国主义色彩的研究机构战前对朝鲜、中国(包括东北及台湾)、东南亚、太平洋诸岛屿的研究报告,日本军方出版物,前日本内务省的审查文献。该部现拥有书刊87.3万册,缩微胶卷8500卷,日本中央政府连续出版缩微胶卷1.5万卷。
朝文文献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收集。朝文部正式建于1990年,现有朝文书近13万册,有关朝鲜的日文书约2万册,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期刊7000多种、报纸250多种。
1.2 纽约公共图书馆东方部
据1995年调查统计,该部拥有中文书7.1万多册,日文书5.7万多册,朝文书3.4万多册。目前共有图书31万册,报刊1350种,缩微胶卷4400卷。中文书中含有一些珍本,如太平天国旨准颁行诏书24种等。
1.3 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
现有东亚文献的数量仅次于国会图书馆,总数逾98万多册,包括中文56万册,日文26万册,朝文10万册,西文4.5万册,满、蒙、藏、越南文1.2万册。另有期刊1.4万种、报纸650种、缩微胶卷6.4万卷、缩微胶片1.5万多件。中文文献中含地方志约5600种,明清时期个人著作,12至19世纪善本,研究中共及国民党的一手及二手资料。“文革”时期红卫兵报刊也收集较全。
日文中,明治时期(1867—1912)日文印本缩微胶卷1.5万卷为美国所存最完整者。朝文中,有罕见的17世纪的家谱及政府考试花名册。
1.4 耶鲁大学图书馆东亚文库
中国第一个获耶大文学士学位的容闳于1854年毕业时,向其赠书1280册。1873年又获首批日文赠书,遂开始中日文图书的收藏,现收专著及期刊合订本有:中文38.3万册、日文21.1万册、朝文9000册,中、日、朝文现刊2474种,中、日、朝文缩微胶卷7900卷,特藏中有1971年收到的中国太平天国专家简又文捐赠的资料约463册又140个款目。
1.5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
1995年调查表明,拥有中文29.8万多册,日文书22.5万多册,朝文书3.9万册。目前,仅中文图书及非书资料即增至近32万册(种)。其中族谱1041种约1万册,占有重要地位。
该馆现正积极从中国西藏自治区及四川省等藏民居地及设在京、津、沪的少数民族研究机构收集藏文资料。现有藏文资料近1万种。
1.6 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与东亚文库
葛思德(Gaion M.Gest,1861—1940)系纽约商人,在华时曾大量搜购中国古籍,后属加拿大麦吉尔大学,1937年普大辗转获得,为数约10万余册,该馆遂以其姓氏命名。1950—1952年胡适曾在该馆工作并利用馆藏进行学术研究。现除收藏大量文件、专题论文、期刊合订本及缩微复制品外,仍以中文善本为特色,线装书已增至约12万册,大多为明清印本,侧重医学、文史、佛教。
1.7 康乃尔大学华生东亚文库
系由该校校友、工程师华生(Charles W.Wason,1884—1918)于1918年出资并捐赠其在华旅行期间所购有关中国图书约9000余册而设立。1995年调查,备有中文书29.5万多册,日文书9万多册,朝文书1100多册。
1992年康大又开放克罗齐(Carl A.Kroch)图书馆,藏亚洲图书130万册,手稿资料2万立方尺。
1.8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东亚文库
胡佛研究所全称为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其东亚文库建于1967年,现藏书逾52万册,其中文部分收有1949年前的中国政府文件、商业统计报告及期刊。有关俄国、中国革命及共产主义运动的资料十分珍贵。日文部分有许多20世纪20年代左翼刊物及同时期与40年代的右翼刊物。
1.9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东亚图书馆
该校于1896~1915年聘英人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主持中文讲座。他曾在上海江南制造局编译处任职,去该校时带去译书100多种,约计1500册,为该馆增色不少。1995年调查,拥有中文书32.3万多册,日文书30.5万多册,朝文书4.4万多册。
1.10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图书馆
创设于1948年,现藏书近44.3万多册,包括中文23.9万多册,日文15.9万多册,朝文3.3万多册及缩微胶卷1.5万多卷。近年来注重收集中、日地方志及中文统计年鉴。1985年起发展朝文文库,侧重于文史、宗教。
1.11 芝加哥大学图书馆远东文库
1936年建立,1958年建立日文部,并扩充中文近现代资料。现藏书53万册,内有中文34万册(含善本约2万册),日文17万册,朝、满、蒙、藏文1.8万册,西语5000册,缩微胶卷1.7万卷。馆存图书馆学情报学资料颇丰。笔者于2001年5月在该馆所见,仅中国大陆版期刊合订本即有《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学研究》等。此种情况想与该校一度设有图书馆学研究院有关。
此外,华盛顿大学、密西根大学等校以及联邦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也多设有东亚图书馆。东亚图书馆协会(CEAL)负责推进美国所有东亚图书馆的业务。
2 发展的缘由、特点与意义
2.1 发展缘由
100多年来,美国东亚图书馆持续增长。据统计,20世纪初仅约10所,藏书20万册。70年代中期增至29所,到90年代中期,各主要馆藏书约1300万册,以中文最多,约700万册。每年增书约30万册,购书经费约1000万美元。
关于东亚图书馆发展的缘由,著名学者钱存训(1910—)在其论著中多有深刻分析。笔者吸收其观点,就此问题仅作些补充与阐释。
2.1.1 大学教学与研究的需要
美国大学教育早期受英、德等西欧国家大学学风影响甚浓,汲取了其重视“汉学”的传统;同时也适应了美国教会向东亚传教的需要。1877年起,以美国传教士出身的外交官卫三畏(Samuel W.Williams,1812—1884)在耶鲁大学主持汉文讲座为首创,哥伦比亚等大学陆续开设汉文课程,因而需要广泛收集中文图书,进而为建立东亚图书馆做了前期准备。时至今日,许多大学都强调发展东亚图书馆,旨在支持东亚地区的教学与研究,并开设了有关东亚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类课程.
2.1.2 经济、政治及军事上的需要
从19世纪末起,美国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争夺世界市场的角逐中,美国对东亚愈益重视。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需要掌握东亚情况并培养研究东亚的人才。国务院、国防部、农业部等机构都积极开展东亚研究。胡佛研究所甚至在大战进行之际,即制定了在战后初期深入采购中、日文献的方案。20世纪60年代起,联邦政府鼓励大学加强对外国问题的研究,由国会图书馆主持“全国采购和编目计划”,并贯彻执行第480号公共法,大量采购了包括亚洲各国在内的外国出版物,分配给有关大学,也充实了东亚馆藏。
2.1.3 研究机构和基金会的推动
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起,美国太平洋学会(1925)、亚洲研究学会(原名远东研究促进委员会,1928)、哈佛—燕京学社(1928)等研究机构相继建立,加上洛克菲勒等基金会的资助,促使东亚研讨风兴起,二次大战后尤甚。如耶鲁大学于1961年建立了“东亚研究委员会”,由于获得社会资助而使东亚文库经费激增,因而在20世纪最后17年内,馆藏翻了一番还多。在20世纪最后25年内,书刊年采购量逾1.6万册。
2.1.4 中国图书馆专业工作者的协助
中美文化背景歧异很大,语言文字迥然不同。美国东亚图书馆很需要中国专家协助整理中文图书,尤其是中国古籍。笔者从有关论文统计,民国时期仅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毕业生、进修生赴美深造并从事图书馆工作的约30人。中国在美国图书馆人员为东亚图书馆建树良多。如裘开明(1898~1959)任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37年。他在1928年创制的《中日图书分类法》应用至今。钱存训从1947年起在芝加哥大学图书馆远东文库经其夫人帮助,以10年之功完成中国古籍10万册的编目工作,并培养了一批东亚图书馆业务骨干。
2.2 特点
美国东亚图书馆具有4个特点:(1)以大学拥有者最多。其主要者又分布于常春藤大学或其他顶尖大学,这显然与它们的传统学术优势与历来重视东亚研究密切相关。(2)藏书内容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为主干。其时间偏重近现代,语种以中文居多,反映了教学与研究的趋向。(3)图书分类兼用两法。现大部分馆采用《国会图书馆分类法》,小部分馆采用《哈佛—燕京中日图书分类法》,有些馆二者兼用。个别的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图书馆按图书出版时间划分,1972年前的用《哈佛—燕京中日图书分类法》,其后的用《国会图书馆分类法》。东亚语文的复杂性,使分编工作速度远远逊于西语图书分编。(4)吸收东亚国家专业人员参与工作,主要是中、日、朝三国的,中国人贡献尤多。
2.3 意义
为美国大学东亚教学与研究提供了必需的文献信息,有助于培养东亚研究人才。仅在二次大战后的30年内,美各大学已培养了4000多名博士学位的专家(包括中国研究者2141人,日本研究者1587人,朝鲜研究者429人),获硕士学位者为数约在一倍以上。同时,它也为政府及工商界人士所使用,以利于掌握东亚情况与动态。
就中国来说,它不仅保存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文献,更拥有丰富的近代文献的优势,为研究中国各个领域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我们相信,深入开发东亚馆藏资源,必将推动近代中国的研究,并进一步有利于中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