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周从标[1]2004年在《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它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不同的学科都关注和研究这一重大课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人们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种活动,理应特别关注全球化问题。全球化与社会意识形态,尤其是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当属新世纪初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之一。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必须回答的现实课题和紧迫的历史任务,因此,从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角度探讨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安排,摘要如下: 第一部分(导论),该部分对选题的意义、研究的现状、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进行了说明。本文认为,进行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第一章),阐述了全球化的含义及本质特征、全球化的起源、全球化的动力以及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文章认为,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整个世界。如何正确理解全球化的真正含义和本质特征,已是摆在各国政界、学术界、企业界人士面前的难题。较为确切的界定是,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关于全球化的起源,亦即全球化的开端,也是国内外争论不休的一个全球化基本问题。笔者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应该是二战之后,随着商品、服务、资本流动的跨国界的交易流动以及技术的国际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发端的。此前人类还经历了从猿转变到人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依靠航海仪和天文学等科学技术推动的国际化过程。无论是社会化、国际化,还是全球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更加有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它已经、正在和将要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是当今中国社会必须面对且要认真研究的重大问题。 第叁部分(第二章),阐述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理论。文章认为,伴随着全球化的演进,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在这一背景下,所有区域和领

甘婧[2]2013年在《全球化背景下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它为各种政治、经济的理论和思潮提供了一个交融和碰撞的平台,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全球化既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随着世界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期的到来,企业对于国际化、全球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改革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这就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课题。本文以全球化为背景,以企业伦理和价值观为切入点,针对全球化给石油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在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下,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做好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要加强石油企业员工的竞争观念和开放意识,抓稳抓实企业职工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维护和发展石油企业的伦理文化。同时,本文对如何创新企业不同年龄层次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予以阐述,从青年职工、中年职工和离退休职工的思想需求出发,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努力丰富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更细致、更准确的把握各年龄阶段员工的思想动态,做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多元化。最后本文还提出了石油企业应不断创新工作手段,要由传统的“经验教育”到“科学运用”,由“走过场”到“实实在在”,由“被动灌输”到“主动渗透”,由“千篇一律”到“多元发展”,利用“微博”等方便即时的通讯媒介,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更好、更有效的做好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夏锋[3]2014年在《人的文化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的文化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问题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人的文化存在作为人的精神存在,蕴含着“人之为人”的价值维度、“以文化人”的价值功用以及“人性和谐”的价值指向。同时,人的文化存在问题也深刻关涉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这对于激发人的文化创造力,提升人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与家园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此,人的文化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生存论研究的一个基础性问题。该课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界定、厘清与探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完善、创新,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意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向;也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更为契合时代发展要求,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症结,提升教育的认同力、吸引力与创造力。该课题立足哲学生存论视角,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分析框架,以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为理论参照,立足“人的文化存在”这一核心范畴,以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人的文化存在现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当代境遇为现实基础,综合运用系统性方法、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研究方法、价值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人的文化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进行研究。该课题以人的文化存在问题作为研究视域的出发点,以人的文化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与双向关系为研究重点,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的实现为落脚点,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方法论原则构建与创新实现路径等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第一,界定、阐释了人的文化存在的基本问题。基于哲学生存论视角,对“人的文化存在”予以界定,并从存在内容、特征、方式等方面阐释其哲学意蕴。就内涵界定而言,基于“人”、“文化”与“存在”的哲学界定,人的文化存在是人的精神存在,是人在精神世界中孜求意义与价值的存在。就其内容而言,人的文化存在具有“知”、“情”、“意”、“信”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层面反映与确证人的文化存在的精神意蕴。就其特征而言,基于人、文化与存在的内在本质关联,人的文化存在具有实践性、主体性和生成性等特征。就其存在方式而言,基于人的存在的类本质、群体本质与个体本质,人的文化存在具体分为类、群体与个体的文化存在方式。第二,分析人的文化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关联问题。一方面,人的文化存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基础,具体涵盖了价值取向、基本规律、基本关系、环境场域等四个层面,即人的文化存在奠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品德形成塑造规律;人与人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分别表征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与教育的双向关系;人的文化存在营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文化环境与微观文化情境。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文化存在的具体表征与实现方式,承载着文化属性,发挥着文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指向性、整体性、生成性等文化属性;基于其文化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相应的文化功能,即具有传播导向、选择协调以及传承创新功能。第叁,分析人的文化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遇关联问题。一方面,基于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就价值诉求、群体分层、存在方式与环境等层面分析了人的文化存在的现实境遇。具体而言,人的文化存在的价值诉求具有多样性,群体分层具有多维度,存在方式具有异质化,存在环境具有复杂化。另一方面,人的文化存在现实境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基础。基于人的文化存在的现实境遇,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就机遇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更彰显主体性,内容更凸显现代性,方法与载体更具多维性,环境更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就挑战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待于进一步丰富,教育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更新,教育实效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第四,分析在人的文化存在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拓展与创新问题。基于人的文化主体的存在形态、存在过程、存在场域,思想政治教育予以内容拓展。基于主体的个体存在与社会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是立足个体价值观培养与社会价值观凝聚,予以内容拓展。基于人的文化存在自在向自觉转变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立足文化信仰的信守过程、文化价值生成过程、文化创造过程等叁个层面,予以内容拓展。基于人的文化存在场域,思想政治教育是立足于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等两个维度,予以内容拓展。第五,分析人的文化存在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原则的构建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基于“一元与多样相统一”、“认知、情感与行为习惯并育”的方法论构建,实现人的文化存在社会化与个性化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历史性与逻辑性相结合”、“理解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论构建,实现人的文化存在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借鉴与融合相统一”、“内求与外求相统一”的方法论构建,实现人的文化存在的本土化与全球化的有机统一。第六,分析人的文化存在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的实现问题。基于人的文化存在的“时移世易”,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因时而变,在创新途径的探索与实践中,提升文化主体能力、拓展文化载体、优化文化环境。就提升文化主体能力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提升文化理解力、确信力、凝聚力等文化力,进而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就拓展文化载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现实载体与虚拟载体的多样性互补整合,拓展文化载体形式的多样性;基于教育主体的文化分层、多样需求,拓展文化载体辐射的全面性;基于文化的内化、外化特性,拓展文化载体影响的渗透性。就优化文化环境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具有养育功能的家庭文化,传承具有训育功能的学校文化,营造具有化育功能的社会文化。

刘洋[4]2009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不同的学科都关注和研究这一重大课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人们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种活动,理应特别关注经济全球化问题。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必须回答的现实课题和紧迫的历史任务,因此,探讨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全面解析经济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厘清了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涵义,梳理了经济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研究经济全球化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做了铺垫。在此基础上论文直面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经济全球化诸多挑战: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一定程度的动摇、民族文化安全受到威胁、爱国主义思想的发扬在一定范围内受到影响、经济全球化在一定渠道上挑战舆论导向,特别是西方意识形态的扩张分化并逐渐解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全球性的问题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这些情况日益凸显,使得加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任务日益迫切和艰巨。进而,本文对经济全球化下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念、内容、方法上的创新进行多维透视,提出新思维和新理念,完善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诚信教育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经济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寻求正确方法论,直接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当代视野下的实践。

王焕成[5]2007年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要求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适应和谐社会的需要。本文就如何继承和创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和价值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力求探寻新的研究空间,试图探析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实现途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本文创新点是:在认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重新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胆提出了“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本文第一章对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探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有利于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对象、内容、环境、目的任务及方法,有利于探索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方法、新途径,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任务。本文第二章对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依据和功能进行了分析探讨。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和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创新和实现途径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第叁章对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创新进行了分析探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在内容上有所创新,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在在方法上、价值上不断创新,建立高校的和谐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本文第四章对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目标和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探讨。通过前叁章的分析研究,试图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目标,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目标和实现途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总之,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须树立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

张立平[6]2014年在《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研究》文中提出通识教育作为大学阶段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但从以往研究的整体状况来看,通识教育研究对时代特征关注不够,通识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国际视野、帮助他们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因此,本文立足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归纳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主要对中国高校通识教育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以及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理论基础、价值导向、理念创新、目标设定、课程体系、实施的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全球化视野下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挑战与机遇,主要阐述了文化多样化、科技工具化、教育终身化、人才国际化交织的时代境遇中,中国高校通识教育面临了哪些挑战和机遇。全球化视野下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理论视野,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以及西方通识教育的理论借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通识教育的价值旨趣。因此,立足全球化研究中国高校通识教育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基础。西方通识教育理论不仅揭示了西方如何开展通识教育,也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全球化视野下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理念创新,主要包括以坚持主体性原则、求实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为根本,促进中国高校通识教育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到个性教育理念,从服务中华民族复兴的理念发展到关爱地球家园的理念,从培养本土化人的理念发展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理念,总体上体现了人本观发展、服务观的深化、任务观的拓展。全球化视野下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价值主导,主要是分析通识教育如何发挥其价值导向的功能和作用。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正面临着“普世价值”与价值共识的分野、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的疏离、多元价值与一元价值的博弈等价值冲突问题,加强正确价值导向意义重大,因此,面对全球化时代价值冲突带给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迷茫,中国高校通识教育通过发挥解决价值冲突、达成价值共识、引领核心价值等方面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全球化视野下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目标拓展,主要包括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以及依据时代条件发展着的新目标。笔者认为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主要包括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知识的教育以及科学素养的培育,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时代要求增强国际理解能力、达成国际宽容精神、养成世界和谐理念、促成全球交往行为。全球化视野下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对现有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核心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根据目前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实施状况,重在完善正式通识课程,补充非正式通识课程。全球化视野下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途径方法,主要包括实施路径以及实施方法。笔者认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寻求课堂教学、网络教育、社会实践、国际交流等实施途径、运用互动教学法、启发教育法、游学活动法、实践参与法等新的方法,才能有效传递中国高校通识教育内容、实现通识教育培养目标。

黄海[7]2015年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不仅是高等学校,而且也是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重大问题。事实上,一直以来,针对中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就从未松懈过,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创新方案,但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却越来越受到质疑。这之中,不但有教育体制方面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客观因素,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也同样面临着改革的困境。现行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能适应新的教育需求的地方。在充分认识变化和冲突的世界,深刻理解教育主体自主需求的基础上,探索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问题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本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出发点,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逻辑主线,从分析通识教育的兴起及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和中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问题入手,研究了通识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维度,在此基础上探析了二者融合的新维度,提出了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索中国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之路,或者说,探索中国大学生德育的通识教育转型之路,顺应了高等教育全球化语境下,实现中国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时代诉求,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大德育"的发展思路,理应成为今后中国高校德育发展的观念共识与理想之境。论文研究思路如下:第一,在综述中外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通识教育的兴起及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梳理了通识教育的谱系,探讨了通识教育兴起的动因,论证了中国通识教育的态势。第二,剖析了中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问题。回溯了中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嬗变,分析审思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目标、方法、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论证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旨归。第叁,探析了通识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维度。辨析了通识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关系,指出了中国高校通识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关系现状与趋势,并从教育逻辑一致与教育功能互补的学理依据分析入手,提出了"融合关系"是处理二者关系的应然选择。第四,探究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维度。揭示了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详细探讨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道德价值观教育,论证了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的方法、内容和形式。最后,指出了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构想。从思想道德教育的个体心理机制、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调控机制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互动机制等层面,论证了大学生个体与社会思想道德教育耦合机制建构路径;从改革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方式、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设置和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内容等方面,论证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学路径: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模式、环境模式和互动模式等要素,论证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隐性路径。据此,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探讨通识教育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路径,既要坚持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优秀传统方法,又要结合时代特点,充分梳理和选择经过社会历史筛选与检验的思想道德教育经典,不断吸收通识教育的经验成果,探究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的新方法与新路径,推广中国特色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本文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理论探索,以期对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等具体实践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巩克菊[8]2014年在《人的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指出人类产生已降,利益一直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是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社会结构转型的场域中同时齐头并进,其所展现出来的多姿多彩的利益场景、繁杂的利益意识、复杂的利益关系、交错的利益矛盾,无不引起我们对时代造就的利益问题的反思和追问。利益问题是思想问题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以引导、规范和调适人们思想、行为的教育实践活动,利益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进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中。这是时代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综合运用人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尝试以人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以人的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为主线,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在对人的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关联研究的基础上,意在揭示人的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后带来的新课题,并立足于这一视角,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方法论原则的构建、实现途径的创新等方面做出比较具体的探讨,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的理论图景的雏形。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第一,从哲学层面对人的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进行解读。这是人的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关联的第一步。在对马克思主义利益的哲学蕴含、基本特征、构成类型和历史作用分析的基础上,从实然与应然,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作了本源的考察:阐释了人的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根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驱力;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价值评判标准和利益价值旨归。第二,从系统论、“结构与功能”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进行挖掘。这是对人的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关联关系反作用角度的考察。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功能是其它功能的根本论断基础上,从利益主体角度、从利益内部结构系统与外部的关系角度,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功能的表现,独特作用的优势和利益功能的发挥。第叁,分析了人的利益多元化背景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立足于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从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中,透视利益多元化给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新机遇与挑战。第四,分析了人的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一是针对利益主体的新变化,分析了面向利益主体的新型利益观是“个体利益、群体利益与类利益”辩证统一的利益观教育。二是针对利益内容多样与层次结构的变化,分析了面向利益内容的新型利益观是实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利益”辩证统一的利益观教育。叁是针对利益实现条件和时间的不同,提出了面向利益实现层次的新型利益观是实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辩证统一的利益观教育。第五,分析了人的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原则的创新。一是在分析了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在对这一方法论原则进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新发展,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二是分析了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结合的原则的必要性以及处理好“现实利益与超越利益”二者之间的张力和发展要求。叁是运用比较方法,分析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利益观教育上的单一灌输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现代利益境遇下“内化与灌输相结合的利益观教育方法论原则”的新要求。第六,分析了人的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和优化人的利益途径。一是从利益主体来看,个体利益理性的培育与主体际利益理性的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利益优化的重要途径。二是从动态过程来看,利益驱动过程的调适在于保证利益表达的畅通、利益矛盾的协调和利益共享的实现。叁是从利益环境的优化来看,既创造一个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和人的思想提升的外部利益存在环境,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反作用于利益环境,优化利益环境的目标所在。由此我们考察了社会结构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利益环境的优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实现的向度。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文明领域促进利益正当的途径、在政治文明领域促进利益公正的途径、在精神文明领域促进利益发展的途径、社会文明领域促进利益管理途径、在生态文明领域促进利益可持续的途径。

史姗姗[9]2014年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文中指出人类的生产、交流活动催生了话语,而话语也推动了生产交流活动的开展。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话语搭建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沟通桥梁,然而,它绝非仅仅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从一开始,话语就是为了表现人的思想而产生、形成的,话语如何说、说什么话语、话语作为交流工具的目的何在,完完全全都要受到思想的支配。当话语成为一种价值性的工具、“现实意识的表现”时,它就必然会为意识形态所注意,运用话语表达一定价值观的权利、权力、能力即“话语权”,就必定会成为意识形态交锋争夺的对象。一句话,对话语和话语权的争夺,皆意在话语所承载的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人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上层建筑领域中,有着维护和建设主导意识形态的重要功能,而为了保证一定的阶级和政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领导权,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在多元、多样及多变的社会话语场中占据话语主导权,并且通过话语主导,实现思想与行为的主导。从话语丰富的意义世界出发,用话语的角度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为巩固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与主导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软实力,提供了一个新视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基本思路循序展开,依次回答“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有哪些研究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本质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容结构如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怎样生成的”和“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等问题,以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两个方面相互结合、互为支撑的系统认识。第一部分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的思想资源。本文整理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利益基础、教育阶级性、话语科学性、舆论主导权、口号理论、外宣主动权等方面提供的相关思想资源;考察了中国古代“内圣外王、上行下效”,“礼乐结合、化民成俗”,“宣之使言、疏导结合”,“师之所存、道之所存”,“善于其言、说服有道”的思想;梳理了国外学者的话语权力、话语交往、文化霸权、批判教育、符号暴力等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有益的相关理论学说。第二部分着重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本质内涵进行研究。论文对话语与言语、话语与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等核心概念进行了区辨与内涵解析,进而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本定义。在给出定义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主导权,这一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力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力“叁位一体”的结合,并进一步概括和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导性、阶级性、育人性、交互性、创造性、软质性、差异性等本质特征,从而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质内涵的认识。第叁部分集中论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大价值。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背景,一方面,全球化趋势下开放的话语空间形成挑战,市场化条件下异质的话语立场带来考验,信息化浪潮中扁平的话语信道增添变数,个性化发展中多样的话语形态抛出难题;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条件下话语格局发生变化,我国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坚守与重视,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挑战与机遇交织的复杂时代背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抢占思想政治教育制高点、巩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软实力等方面的重大价值进一步凸显。第四部分集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结构展开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造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达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权、思想政治教育议题的设置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运用权五个要素构成,上述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结合,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容结构。文章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构成要素的“缺项”、“并列”、“倒置”等结构缺陷,提倡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造权为核心,系统推进要素间整合互动的优化策略。第五部分深入考察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过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既要究其就里,弄清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为何物的问题;又要探其本源,回答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由何来的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来源主要包括利益型来源、角色型来源以及能力型来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历经萌生、确立与完善叁个阶段,其中利益型来源是最根本的来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遵循价值主导规律、优势积累规律、信息势差规律、整合共生规律以及实践生成规律等客观规律。第六部分总结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要路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整体统筹和系统把握,必须坚定方向、凝聚力量、抓住重点、积蓄动力、巧用策略,主要从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正确导向,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力量整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阵地建设,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创新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运用艺术等方面加以推进。

李娟[10]2011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在全球化和改革开放背景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及其对人的尊重和满足,赋予大学生强烈的求新意识,使其对计划经济下的旧观念、旧思维、旧传统、旧价值取向日益厌倦和逆反,自我实现,变革创新,以人为本以及价值判断上的多元化和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个性意识的增强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精神。同时,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在加强中外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使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如鱼得水,这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崇尚自我中心的同时,不能把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联结起来,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而不自省,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丢失了精神家园。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决定国家在未来世界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认识的重要手段,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真正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才是亟待研究的课题。笔者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作为研究课题,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目的是希望通过此研究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所启示。在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和前提下,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在实践层面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内容和机制的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性和实效性,更好发挥其育人功效。本文采用要素比较,系统研究和分析综合的方法,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的比较,中西方的对比,系统地分析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联系到一个整体中综合认识,进而找出合力点。具体而言:在吸收众多学者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上,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式,使各个教育方式扬长避短、有机整合;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注重配合渗透式和隐性式,利用高科技成果、学生社团、社会实践这些便捷、时尚、体现年轻人特点的活动中,创新符合年轻人需要的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研究,本人运用系统论的相关理论,努力探索出一个协调、平衡、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即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机制。

参考文献:

[1]. 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周从标. 武汉大学. 2004

[2]. 全球化背景下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D]. 甘婧. 东北石油大学. 2013

[3]. 人的文化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夏锋.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D]. 刘洋. 大庆石油学院. 2009

[5].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王焕成.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6].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研究[D]. 张立平. 武汉大学. 2014

[7]. 通识教育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 黄海. 南京理工大学. 2015

[8]. 人的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巩克菊.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9].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D]. 史姗姗. 武汉大学. 2014

[1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D]. 李娟. 湖北工业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  ;  

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