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视角下的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困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微观论文,视角论文,困境论文,污染治理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等,以及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废弃物。其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难以监测、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对我国水体、土壤和空气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2010年2月6日环保部等三部委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全国农业源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2007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4.09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农业源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见表1)。除水环境外,农业面源污染还对农业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壤产生严重影响,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发展和人类健康。
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追求增长的农业发展观、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洪大用,2004)、农业面源污染的负外部性(马云泽,2010)、治理成本高以及农户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农业经营行为短视化(张欣等,2005)、农户环境意识淡泊(张云华,2004)等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管理的工程技术措施的研究已经与发达国家持平,但大部分仍处在试点阶段,难以广泛应用。另外,我国关于农业面源污染的立法不全、无良好的经济激励手段等也难以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刘冬梅,2008)。这说明控制和解决农业面源污染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经济和发展问题,需要多学科视角进行审视。那么从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利益相关群体农民的视角来看,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现状和困境有哪些?笔者为此主要针对化肥和农药的施用主体即种植业农户展开了调查。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北京大兴区3个镇的6个村庄和河北省易县1个乡的1个村庄共200名农户进行了实地调查。北京市大兴区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蔬菜集约化种植区、设施农业发达地区,大兴区地处北京南郊,辖区总面积1036平方公里,总人口58.1万人,农业人口31.9万人,现有耕地面积57.6万亩,其中蔬菜22万亩,西甜瓜10万亩。研究选取的3个镇均为大兴区农业发达乡镇,人均耕地3~6亩。而河北省易县则代表了欠发达地区的非集约化种植区、设施农业不发达地区。易县全县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2万亩,所调查镇为山区镇,人均耕地不到1亩。
实地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采取调查员和种植户面对面进行访谈的方式。在北京大兴区每个村调查了30户农户,河北易县某村调查了20户农户,总计进行了200户村民的问卷调查。与此同时,研究小组在每个村都进行了小组访谈和个案深度访谈,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材料。调查对象的地区、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分布见表2。
三、微观视角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困境
(一)农业面源污染并不应只归咎于“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而应思考为什么农民没有同时实施环境友好型的田间管理技术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农业科技革命,其代表性的内容为大规模推广以杂交稻和半矮秆常规稻优种、杂交玉米和半矮秆小麦,配以高产栽培技术及提高复种指数;其前提条件则是水浇地面积、化肥及农药用量的大幅度的增长(刘江,2003)。由此,我国具有循环性、生态平衡、对环境友好等特点的传统农业被逐步改造成为“高产、优质、高效”、依靠化肥和农药来保证产量持续增长的“现代农业”。我国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为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但同时也带来广泛的滥施化肥和农药、大水漫灌等问题,再加上畜牧养殖业的规模化水平和生产总量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并呈恶化趋势。以粮食作物玉米为例,两个研究社区的玉米商品化率都在80%以上。其一般施肥过程和化肥施用量为:底肥二胺15~25公斤/亩,追肥尿素15~35公斤/亩,一季玉米共计需要施化肥30~60公斤/亩。统计156名玉米种植户的化肥施用量发现,高于225公斤/公顷(15公斤/亩)国际通用安全上限①的达到90.48%;高于统计数据估算的全国施肥平均水平444公斤/公顷(约30公斤/亩)②的达到78.57%(见表3)。集约化种植区和非集约化种植区化肥施用量无明显区别。这种以工业化为支撑,建立在大量技术、资金和物质投入基础上的资源集约型农业,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伴随农业面源污染的日益严重。
因此,很多学者认为“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现代农业是以工业化为支撑,建立在大量技术、资金和物质投入基础上的资源节约型农业。这种集约化农业生产模式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使经济成长过程伴随农业污染的增加(万洪富,2005)。然而,笔者认为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原因其实并不在于“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而在于农民在施用化肥农药时没有掌握好正确的、环境友好型田间管理技术,从而造成化肥和农药的滥用,导致面源污染。调查中,有86%的农户认为“自己很好地掌握了施肥和施药技术”,然而研究却表明我国农民的田间管理水平很低。“全国43个玉米高产的实验,发现最低的每公顷产量10吨,平均产量是每公顷15吨,最高的达到每公顷21吨。但同样的玉米品种,交给农民后产量只能达到每公顷6吨。不只是玉米,小麦、水稻,其他作物也是这样,育种专家培育出的优质品种到农民的田里,平均产量连专家种出产量的一半都不到”(张福锁等,2008)。其主要原因就是农民没有掌握好环境友好型的田间管理技术。目前,我国农民的化肥和农药的销售全部由市场化渠道完成,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大多数只能向商业化渠道求助。调查中,95%的农户在生产过程出现虫害时一般咨询“市场上卖农药的”,而几乎没有人去咨询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化肥施用也是如此。75%的农户在施肥过程中主要根据“往年经验”来决定施肥量,而只有11%的人会咨询专业人员。20世纪末推行的乡镇机构改革已经使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瘫痪,农业公共服务尤其是技术服务严重缺位。可见政府并没有能够提供良好的农业公共服务对农户的生产进行指导。调查显示,虽然农民少有机会咨询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却仍有86%的农户认为自己需要获得农业技术指导,特别是拥有设施农业的农户,有96%明确表示需要获得农业技术指导。因此,如果政府能够提供优质、足够的农业公共服务,保证一支良好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帮助农民掌握或采用环境友好型的田间管理技术,提升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就能够得到控制。
(二)工业化背景下“高度依赖化肥和农药,告别精耕细作”已经成为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产习惯,这导致农业发展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受到限制
化肥和农药对于保证粮食产量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施用化肥和农药,农民可以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用较少的劳作时间获得较高的粮食和农产品收益。在发展中国家以城市发展、工业化发展为导向的发展阶段中,农民从事工业生产和城市服务业比从事农业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城市和现代生活对农民特别是年轻农民本身也有天然的吸引力。农业的从业者不再是农村精英,而主要是老人和妇女。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化肥和农药来保证产量,不再对自己的土地精耕细作成为了农民的理性选择。调查中,93%的农户对施用化肥和农药的认识为“每年都这么用,不用就不长”。可见,“高度依赖化肥和农药”已经成为农民的一种生产方式和生产习惯。调查发现政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时,农民很难改变上述生产习惯,更多仍然依靠化肥和农药,反而进一步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2010年大兴区设施农业总面积达10万亩,占全北京市设施农业总面积的近50%③。设施农业因为科技含量高,可以减少污染、提供优质、新鲜的农产品,另外通过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杨艳葵,2010)。设施农业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然而,调查却发现研究社区的设施农业却进一步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的200户农户中,有96户拥有设施农业(温室和冷棚),共有65亩温室,40亩冷棚,都分布在北京市大兴区。这些设施农业都是通过政府扶持和农户出资的方式建立。
1.农药。56%的设施农业农户认为“大棚比白地(即露地)施药量增加”,其中88%的农户填写原因为“大棚内湿度和温度高,技术较难掌握,因此病虫害更多。”种植大棚西瓜村民B(男,38岁,家有两亩大棚西瓜)指出,家里祖祖辈辈都种西瓜,以前白地里的西瓜不会得螨虫、白粉虱等虫害,而大棚西瓜则经常遭受这些虫害。分析43例大棚西红柿种植户也发现,西红柿产量越高,农药施用量越大(见表4),而且农户种植西红柿对农药的依赖日益严重。村民C(男,50岁,家有一亩大棚西红柿)讲到,以前白地西红柿没有什么病害,而现在大棚西红柿发病太多,从种下到收获前前后后要打15次药,不好的时候要打20次药,即一个星期要打一两次,西红柿就是得用药陪着,你不打药它就绝产了不是!
2.化肥。西红柿的施肥量与产量也呈正相关关系。农民要获得较高的西红柿产量,必须保证较高的复合肥、有机肥和冲施肥的施用量(见表5)。43户大棚西红柿种植户中,最多的施肥量为尿素75公斤、鸡粪10方、冲施肥270公斤。施尿素或复合肥25公斤以上、鸡粪等有机肥5方以上、冲施肥125公斤以上的农户占调查农户的65%。
3.农用薄膜。设施农业和蔬菜行业的发展扩大了农膜的使用数量和范围。农用薄膜属于一次性产品。设施农业发展越快,面积越大,农用薄膜等的污染就会越大。调查显示,在142户使用薄膜的农户中有30%的农户不会回收卖给商贩,而是将其倒入垃圾(12%)、随意扔掉(10%)、将其直接焚烧(8%)。
在以色列的设施农业生产,其肥料的施用几乎全是通过灌溉施入,除对氮、磷、钾有准确的定量参数外,对某些微量元素的施用也有比较合理的参数,其肥料的使用不存在盲目和浪费。我国的邻国日本,已经实现了“植物工厂”的实用化,能够完全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像工业生产那样每天有计划地生产出高质量、无公害的蔬菜(梁银丽等,2010)。而调查却显示,我国设施农业只有“设施之实”无“技术之实”。调查中,只有5%的设施农业农户会使用温度表、湿度表等仪器,并定期放风控温、掀棚晾晒,从而发挥了设施农业的基本作用,病虫害得到控制,产量提高。其他农户在大棚种植时都倾向依赖化肥和农药,没有充分发挥设施农业的作用,反而导致滥用化肥和农药,农业面源污染加重。“高度依赖化肥和农药”的农业生产习惯使农民放弃了精耕细作,对农业的认识形成了路径依赖。政府的农业公共服务又严重缺位,农民要学习新的农业技术、改变原有生产习惯从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的内在品质就成为一件较困难的事情。
(三)目前政府没有采取长期、正向的经济激励措施,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农户防控的面源污染意识还很薄弱,基本很少意识到自己的农业活动对环境产生了危害。调查的200户农户中75.3%认为农业活动对环境无害;当具体到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时,意识到农业活动对环境产生危害的比例有所提高,有42.9%的农户认为化肥对环境有害、61.3%认为农药对环境有害、53.1%认为农业废弃物对环境有害。即便是全部的农户意识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性,农业面源污染也不可能就此得到控制。因为农民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而农村环境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这会导致农民不断地快速消耗和过度索取土地等自然资源,从而产生“公地悲剧”。因此农业面源污染像其他环境问题一样,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根本无法完成其外部成本内部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政府公共行为的支持。为了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我国大力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和工程:(1)借鉴点源污染控制中的末端治理手段所采用的工程方法,如人工湿地、植被过滤带等;(2)从生态学的角度采取免耕——少耕法、水土保持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地下水位的管理控制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3)将末端治理、免耕少耕、农田种植和养殖管理综合在一起实施的综合防治技术。可以说这些工程技术在科研水平已经与发达国家持平,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却难以进行广泛应用。作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体,农民的生产行为直接决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否成功。那么如何促使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呢?政府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经济措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奖励性的措施,即把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纳入政府的“绿色支出”。另一种则是惩罚性的,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通过税收、排污费等经济杠杆控制农业区农业面源污染源的排放(赵永宏等,2010)。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采取限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或惩罚性地向农民收取税费是不可能的,效果也不会太好。而采取奖励型的经济激励措施,利用正向激励机制鼓励农民的环保行为是一个较好的选择。然而目前我国却没有出台此类经济激励措施,大量的环境友好型技术仍然采用行政化、项目化的方式在进行推广。如农业部2005年在全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民用上配方肥或按方施肥。北京市也从2009年实施《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规划(2009-2012年)》推动农田培肥、田园清洁循环等工程建设。在所调查的200户农户中,有180户是北京大兴区村民,他们正处于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区域。但却只有49%的农户听说过“测土配方施肥”,其中有39%的农户说拿到过“测土配方施肥明白卡”,其中有56%的农户认为“明白卡管点事”。另一方面,北京市政府进行补贴的环境友好型的配方肥、生物农药、有机肥等通过农业部门、乡镇机构、合作社向下发放,价格便宜效果好,农民乐于接受,但由于数量有限,覆盖率低,难以满足农民日常农业生产需求。可见,要促使鼓励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政府应该采取长期和正向的经济激励措施,才有可能从长远来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四、政策建议
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在保证产量和粮食安全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环境。这就要求政府认识到目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困境,加大政府公共农业技术支持,一方面普及和应用各项趋于成熟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措施,同时更应该完善各项经济和政策措施,鼓励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具体包括:(1)国家在宏观政策方面,应该致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进行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对农业环境保护的投入。(2)完善立法,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制度法规。(3)改变对农户的补贴方式,建议采用绿色农业补贴等经济激励手段,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支持和宣传。(4)要特别注重自下而上的管理体制,改变目前这种主要依据各类行政规章和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注重发挥农户的作用和参与,积极发挥农民合作社等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各类指导教育。(5)重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等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帮助和指导农民掌握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技术。
注释:
①国际上为防止水体污染而将225公斤/公顷(15公斤/亩)设置为化肥施用量的安全上限
②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化肥施用量达5404.4万吨,2008年底全国耕地面积121715.9千公顷。按此数据计算,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444公斤/公顷
③李永晖.设施农业发展“冠京郊”——大兴区“十一五”期间农业发展综述.京郊日报,20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