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凝聚力概述_群体行为论文

精神凝聚力概述_群体行为论文

精神凝聚力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凝聚力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精神凝聚力是人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思想整合现象。当某种精神因素,如对某物、某人发生的崇拜,对某种学说、观念、理论形成信仰,对某种文化、传统习俗给予认同等,使一定范围的群众由某种精神因素而集合、聚集在一起,为同一目标而奋斗时,这就是精神凝聚的力量。精神凝聚力在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纵观人类发展史,有无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往往具有重大意义。许多历史事实都表明,人心散而国必散,人心聚而国必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加强对精神凝聚力现象的研究,掌握其特点和规律性,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增强当代中国的精神凝聚力,实现长治久安,显然是有现实性意义的。

一、精神凝聚力的起源与发展

精神凝聚力作为人类所特有的高级精神活动现象,它不可能离开人类的实践活动而独立产生、存在和发展。它是人类群体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的思想意识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意识、观念、崇拜物来统一、规范人的思想,形成“我们”区别于“他们”的心理标志,达到群体成员的内在归属和外在合力而必然产生的一种精神现象。但是,精神凝聚力同其它任何精神现象一样,又有着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构成了自己独特的起源方式和发展轨迹。

(一)“图腾”崇拜凝聚力的出现是精神凝聚力的起源阶段。精神凝聚力就其简明意义来说,是指某种精神对人产生的吸引聚合力。但是如果某种精神只对某个人产生吸引力而不对群体产生吸引力,那么这种吸引力就不能称作凝聚力。根据一些史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图腾”意识是人类最早的共同意识,图腾信仰是人类最早的宗教信仰。很显然,当“图腾”意识这个“共同意识”出现时,精神凝聚力这个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也就诞生了。在原始社会,图腾意识作为氏族成员的共同意识,是维系和联结氏族成员的精神支柱,是连结氏族成员心灵的纽带。所以,C·II·托尔斯托夫指出:图腾意识是“群体联系和内部统一的意识形态……。”(注:C·II·托尔斯托夫:《土库曼人的图腾文化残余和两合组织》,《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问题》1935年第9-10期,第26页。)罗伯逊·史密斯在研究氏族图腾动物的功能和作用之后也得出结论说,图腾动物是氏族的神圣动物,其血被认为是氏族统一的象征,是氏族和氏族神统一的象征。图腾像一种粘合剂,紧紧地把氏族成员凝聚在一起。只要图腾相同,不管是否有血缘关系,彼此就能够互相支持、帮助,从而形成了最早的氏族精神凝聚力。

(二)宗教信仰凝聚力是精神凝聚力发展的最普遍现象。就图腾的属性来说,它也属于原始宗教的一部分,但真正意义的宗教,还是众多人从众多神发展到有了一个共同的神之后。众人通过对一个特定的神的信仰和崇拜,起着精神上的统治与聚合作用。正因如此,宗教总是被以往的统治集团或统治阶级所利用。当宗教被统治阶级利用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时,往往宗教本身也获得极大的发展,宗教凝聚教徒的人群范围不断扩大,宗教精神凝聚力不断增强。这种现象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普遍存在。《易经》中就有“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的说法。《礼记》中所说的“合鬼与神,教之至也”,更直接地把宗教看成是教化人民,维护统治的最有效的工具。在西方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位国王、皇帝或总统不是利用宗教来为他们统治民心、聚合民心服务的。艾森豪威尔在其当选总统后宣称:“美国的伟大,它的力量和天才首先是建立于它的人民的宗教精神上。”(注:《美国文明中的宗教现象》1961年版,第51页。)1955年,他又说:“承认上帝的存在是美国作风第一位的和最重要的表现。没有对上帝的信仰,既不可能存在美国政治体制,也不可能存在美国的生活方式”。(注:《新教徒—天主教徒—犹太教徒》1996年版,第258页。)宗教所给予统治者强大精神统治力量,是其它手段所不能替代和不能比拟的。正因如此宗教能够在统治阶级的庇护、支持和协力下,成为跨国界、洲界为世人所信仰的、最普遍的精神凝聚力现象。

(三)历史文化凝聚力是精神凝聚力发展的积淀过程。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凝聚力,往往是有历史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对该国或该民族所保持的凝聚力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是离不开精神凝聚力的。但要把这种精神凝聚力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保持下去,就必须把精神凝聚力的源泉和动力变成历史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样,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凝聚力就成了精神凝聚力的积淀过程。

(四)科学理论凝聚力是精神凝聚力发展的最高层次。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科学打破了种种宗教的神话,使人们的精神活动也逐步走向科学化。如果说科学理论凝聚力诞生以前,各种精神凝聚力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盲目、非理智、非自觉性的话,那么科学理论凝聚力则是人类群体发展到目前而出现的最自觉、最为科学的精神凝聚力。说其科学,主要表现在形成精神凝聚力的原因和精神凝聚力的作用方向是科学的。从前者说,首先是精神凝聚力之源是科学的,这同宗教迷信相区别。其次是一种理论要形成对人们的凝聚力,大体要经过这样的过程:接触、理解、凝聚、实践。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因而是科学的。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排除盲目信仰或从众行为,但是绝大多数信仰者是在认定理论的正确科学性之后,被理论所凝聚的。这就同以往的各种宗教信仰凝聚力形成过程,构成了明显的差别。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一些理论失掉了指导实践的意义,因而丧失了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这也不能否定人们被科学理论所凝聚的自觉过程。因为这是由理论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从后者说,一种理论如果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科学的,那它的功能也一定是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当人们集合于科学理论的旗帜下,从事统一目标下的实践活动时,它将推动人类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样的凝聚力作用方向当然也是科学的选择。在科学理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也会引起科学理论凝聚力的变化,有时还可能出现弱化现象。但是,真正的科学理论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的,因而它的凝聚力也将不断地强大起来。

二、精神凝聚力的形成与巩固

精神凝聚力作为人类群体共有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精神现象,有着大致相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认识选择阶段。一个群体要形成自己的精神凝聚力,前提是选择一个精神凝聚力之源。这个源可能是前人或先人留传下来的、也可以是本身的实践结果,但不管怎样,总是一个群体在选择了一个精神凝聚力之源之后,才有可能产生凝聚力。我们这里强调选择性,原因就在于能够形成一个群体精神凝聚力之源的往往不是一个,而是多个。这就需要选择。而选择的依据就是群体的精神需要。也就是说,群体的精神生活需要往往也就是这个精神凝聚力之源。

其次是群体认同阶段。某一种精神因素要成为某个群体的精神凝聚力之源,就必须经过群体成员的认同。群体精神凝聚力是一种群体共有的精神聚合现象,那么只有精神凝聚力之源被群体所有成员所认同,才能对群体所有成员发挥凝聚作用。认同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调整和思想整合过程。它往往有多种形式,有权威指定认同;传统习惯认同;利益驱动认同;分析比较认同;实践检验认同等等。无论何种认同形式,都存在一个时间持续过程。

其三是群体精神化阶段。某种精神因素被确定为精神凝聚力之源后,群体还有一个群体精神化阶段。群体精神化是指把原有的或客观存在的与本群体并不相干或没有直接联系的精神,改造和创新为一个属于自己群体的精神。尽管宗教信仰是世界范围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神。同样,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也有许多,但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把党员和人民凝聚起来,还必须创造出符合本国、本党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真正把中国人民凝聚起来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而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根本原因就在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思路和办法。精神凝聚力之源群体精神化的必然性就在于,只有精神凝聚力之源同群体的利益、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发挥凝聚群体成员的作用。

最后是所凝聚的对象内化阶段。精神凝聚力能不能形成,最终还要看精神凝聚力之源对所凝聚的对象的思想、意志能否发挥凝聚作用。而能否发挥凝聚作用的关键,又取决于凝聚的对象对精神凝聚力之源的内化程度。内化的程度越高,表明对凝聚源的认识和理解越深,所产生的信仰和虔诚程度越高,进而被凝聚源所凝聚而形成的向心力越强。否则,就会相反。没有被凝聚对象所内化的凝聚力之源,无论多么权威、伟大、公正、科学,都不可能产生凝聚力。

以上是精神凝聚力形成的四个阶段,当然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不是平均的,在内容上也不是绝对的,但就产生过程来讲,又是缺一不可的。事实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的产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还往往与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人员文化素质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离开不同群体所处的历史环境和不同条件来谈上述四个阶段是没有意义的。一个群体能否形成强大的精神凝聚力是事关这个群体生死存亡的问题,而如何巩固和发展已经形成的精神凝聚力,也具有同等重要性。

三、精神凝聚力的社会功能

精神凝聚力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第一,社会稳定器功能。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是由多方面构成的,但精神凝聚力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裕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但如果没有人民思想的统一和共同的理想、价值观、人生观所形成的精神凝聚力,一个国家也很难保持稳定性。一旦一个国家或群体有了很强的精神凝聚力,也就意味着理想、价值观、人生观的基本趋同,这样的精神凝聚力条件下,经济越发展,人民越是富裕,人们的思想就会越稳定。

第二,社会力量的整合功能。在一个国家中,不同的社会力量往往是分散存在的。要把分散的社会力量集合起来,朝着统一的目标而奋斗,就需要精神凝聚力来完成。在社会力量的集合功能方面我们不否认物质利益的驱动作用,因为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自身的利益有关。但是,精神凝聚力有集合社会力量功能上的独特作用。这是因为不同的社会力量是由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素质的人构成或支配的,而人的行为方向又是受其理想、人生观、价值观所支配的。强大的精神凝聚力把人们的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统一起来,就会使受理想、人生观、价值观所支配的人们出现趋同行为。这样,当一个国家、民族、政党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时,不同的社会力量就会自觉地为实现统一的目标而奋斗。

第三,社会主文化的巩固与维护功能。主文化是反映一个社会的本质和主流的文化,又是人民群众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任何一个社会要保持自己的繁荣和稳定,就必须建构自己的主文化。一般说来,主文化所反映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也是构成社会精神凝聚力的思想基础。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支持的功能。这样,当社会的主文化遭到破坏和受到威胁时,在精神凝聚力的作用下,整个社会就会对同主文化所对立的文化进行反击、批判和抵制。这实际上是两种精神凝聚力力量的较量,较量的结果主要取决于两种力量的对比。当与主文化相对立的文化的精神凝聚力量大于主文化的精神凝聚力量时,社会政治生活中不同统治阶级更替的时代就要到来了。

第四,对社会的自我完善功能。在精神凝聚力很强的社会群体中,个体的集体主义意识也是很强烈的。个体在这种高精神凝聚力条件下产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往往会产生两种自觉行为,一种是按着精神凝聚力所体现的价值观、人生观去完善社会体系,另一种是按着精神凝聚力所体现的价值观、人生观去完善自我。这两种完善的结果,必然是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趋于一致。另外,精神凝聚力对社会的自我完善功能,还表现为群体在自强不息的同时,能借鉴学习他人的优势、长处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优势,这一点在精神凝聚力强的日本和韩国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第五,御外与强内的功能。古往今来,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另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侵略无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武力入侵,另一种是精神文化的入侵,对于前者自然要靠发展,靠增强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来抵御。对于后者,只有靠强大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来抵御。精神文化的侵略,是通过把人们的思想搞乱,把人心搞散,最终使群众由对国家或民族的向心力变成对国家或民族的离心力,进而达到取而代之的目的。强大的精神凝聚力能够形成以爱国、爱民族、爱集体为核心内容的精神统一体,当敌对势力的敌对文化入侵时,不仅不会削弱民众的爱国、爱民族、爱集体之心,而且还会进一步强化对国家或民族的向心力。

(本文为河北省社科规划课题。)

标签:;  ;  ;  ;  ;  

精神凝聚力概述_群体行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