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糖业集团振兴海南制糖业_规模效益论文

组建糖业集团振兴海南制糖业_规模效益论文

组建糖业集团 振兴海南制糖工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糖业论文,海南论文,工业论文,集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作者分析了海南制糖工业陷入困境的原因,提出了借鉴台湾糖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组建糖业集团以使海南制糖工业摆脱困境,走上全面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海南 制糖工业 糖业集团 市场经济 竞争

制糖工业是海南的传统经济产业,长期以来,对增加农民收入和为地方财政提供税收起到了很大作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后,我省制糖企业绝大部分陷入销售不畅、债务沉重、普遍亏损、简单再生产都难以为继的困境。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阮崇武省长亲自召集主要糖厂的负责人座谈,明确指出:制糖工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增加成本意识,发展多种经营,关键是深化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出路。那么,如何进行深化改革呢?笔者认为,组建糖业集团是振兴海南制糖工业的有效途径。

一、海南制糖工业陷入困境的原因

1.蔗源供应没有保障,加工能力过剩,效率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按行政区划划定原料区,糖厂只负责加工,然后将产品交给商业部门统一收购销售。由于糖厂可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给当地财政带来收入,故各地各部门争上糖厂,低水平重复建厂太多,平均每个市县将近2家,有的市县多达5家,甚至没有蔗区的市县也建了糖厂。至今,全省糖厂日榨蔗加工能力已达4—5万吨。而海南的种蔗面积经过较大努力,去年才达107万亩,年产蔗约230万吨。榨季按平均3个月计,日可供榨蔗量不过2—3万吨, 故造成糖厂加工能力严重过剩,不能满负荷开工运转,开工率低,榨榨停停,效率低下。

2.资金紧张,成本偏高,销售困难

海南糖厂不但承担生产加工环节的资金,甘蔗种植环节、流通环节的部分资金也由糖厂垫付。计划经济时期,食糖由商业统购包销,食糖的季产年销任务由商业承担。进入市场经济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有商业不再承担季产年销的任务,转而采取“滚动销售”、“提篮小卖”的经营销售策略。商业对工业的“蓄水功能”已不复存在,制糖工业已完全承担了食糖的季产年销任务,而国家在计划经济时期安排给商业的食糖存储周转贷款规模并没有相应从商业转给工业,造成制糖工业资金特别紧张。为了使蔗源有保障,还得提前向“蔗农”供应化肥、支付定金等,故使制糖工业企业负债高,利息负担沉重;加之,糖厂正常榨季仅几个月时间,却要负担全年的工资,工资成本支出大,以及蔗区放开,自由收购,糖厂互相竞争,抬高甘蔗收购价等因素,造成海南糖厂加工成本偏高。据测算,海南糖厂产白糖售价每吨应在4500元左右,才能保证其正常的加工利润,而现在因互相降价销售跌至每吨4000元以下仍无人问津,海南糖厂销售困难,普遍亏损也就不难理解了。

3.糖厂生产加工能力小,不形成规模效益,竞争力差

海南糖厂相对于原料生产加工能力已出现过剩,但相对国内先进地区糖厂及国际制糖工业,却显得规模较小。海南最大的一家糖厂加工能力为日榨蔗3000吨,其他大多数为日榨蔗1000吨,有些仅500吨。 而广东湛江、广西南宁的糖厂最大日加工能力已达6000吨。印度尼西亚69家糖厂,最小的日榨蔗1000吨,最大的日榨蔗达12000吨。规模小, 形不成规模效益, 其竞争力也差。 据世界权威的德国里奇“国际糖报”(1995年10月13日第31篇)报导:“大量计划进口糖洪水般涌入中国,使中国糖价下跌,并正在导致一场损害其本国制糖工业的价格大跌。今年计划进口糖150万吨,但仅广东、广西两省计划外进口糖就多达200多万吨。……大量计划外进口糖危及到国内市场的稳定并将严重损害其国内生产者的利益。”在国际走私糖、进口糖的冲击下,中国的制糖工业已无还手之力。海南制糖企业若不奋起直追,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不久的将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白糖关税有可能进一步下调,其前景更不容乐观。

4.单一经营,产销脱节,抗风险能力差

海南糖厂大多数是搞单一经营,在深加工、附加产品开发、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等方面下功夫较少,而且没有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产、销经常脱节。例如,1992年海南白糖大量积压,俄罗斯急需白糖,海南糖厂由于贸易渠道、资金等方面的因素,只能眼看其他公司大赚其利。今年甘蔗丰收;白糖大量积压,除互相压价销售外别无良策。由此可见,海南制糖工业抵制国内、国际市场冲击的能力小,抗风险能力相当差。

综上所述,海南制糖工业陷入困境的原因从其本身来看是规模小、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海南制糖工业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打破,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到底如何建立制糖工业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海南制糖工业呢?台湾制糖工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有益经验。

二、台湾的糖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台湾的制糖工业在50年代和海南的现状差不多,规模小,效益低,受国际糖价周期性起伏变化影响,甘蔗生产很不稳定,制糖工业相对落后,竞争力差。后来在台湾政府的扶植下成立了一个台湾糖业公司(简称台糖公司),对甘蔗种植、生产加工、白糖销售过程的所有环节统筹安排,全面管理,实际上是一个覆盖全岛,跨行业、跨部门、融农工商利益于一体、产供销一条龙的糖业集团。这个集团的组建使台湾糖业走上了振兴之路,产供销各环节焕发出勃勃生机;甘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甘蔗生产稳定上升;制糖工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规模日益扩大,综合效益逐年提高;销售平稳、畅通,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台湾糖业发展取得如此成绩,其具体做法和主要经验是:

1.在搞好自营农场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契约农场

台湾的甘蔗约有三分之一是靠台糖公司的自营农场提供,台糖公司对自营农场精耕细作,进行试验和品种改良,积极开发低等的边际土地加以利用,使甘蔗供应有基本保障。与此同时,保持约三分之二原料与农民采取契约形式,形成台糖的契约农场。为使农民安心种植,对农民每年制订保证收购糖价及分糖契约,并统一对其实施机耕服务,办理低利贷款及配肥,指导种植栽培技术,同时辅导农民经营副业(如养猪、养牛等),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甘蔗供应量。

2.果断关闭效益差的糖厂,扩大效益好糖厂的生产规模,划定工业原料区

台湾在组建台糖公司时,将11家不景气糖厂关闭,根据产地和市场对一些糖厂进行了合并,个别糖厂改为附产品加工厂。通过这些措施,防止了效益低的糖厂和效益高的糖厂争蔗源,扩大效益好的糖厂的生产规模,同时,按蔗区离糖厂远近、加工效益等因素,划定工业原料区,使工厂有了稳定可靠的蔗源,能够科学地安排开榨时间,大规模稳定地进行生产加工,提高了开榨率、榨糖率,取得了较好的规模和管理效益。

3.独家销售,建立了糖价平准基金

台糖由一家公司在市场上出售产品,销售时择善价而售,不致于自相杀价影响公司利益。对糖类输入有限额的地区,也没有分配限额的困扰。同时建立了糖价平准基金,对国际市场糖价周期性起伏对台糖的冲击作有力之折冲,有效防止了国际市场对台糖的冲击。由于台糖的稳定发展,加入了国际糖协,保持了台糖在国际市场的一席之地。

4.台湾政府的大力支持

为了使民族工业顺利发展,台湾政府对台糖公司从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台糖发展功不可没。

三、组建糖业集团的有利条件及措施

台湾的糖业由于组建了台糖这样的集团公司,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道路。海南的地理条件、自然状况、人文景观与台湾都非常相似,结合海南的现状,借鉴台湾糖业公司的成功经验,组建海南糖业集团是完全可行的,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已经具备有利条件。

1.海南组建糖业集团的有利条件

(1)面对海南制糖工业困境,形成了必须深化改革的共识

海南制糖业陷入困境,若长期放任自由竞争,彼此势均力敌,很可能出现“两败俱伤”、“鱼死网破”、制糖工业全面萎缩的情况。海南从上至下都已形成海南制糖企业不改革不行,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要加快改革步伐的共识。阮崇武省长指出:经过竞争,已进入制糖企业改革的大好时机,应抓住这一时机深化改革。这时,只要使大家意识到组建糖业集团是海南制糖工业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是深化改革的有力措施,组建糖业集团就较容易推行,就会减少许多阻力。

(2)海南组建糖业集团方面已有一定基础,积累了有益经验

当今,全国除海南外,蔗区都没有放开,都是按行政区划给糖厂划定蔗区。这样,糖厂缺乏扩展规模的动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优势糖厂的发展,客观上保护了劣势糖厂。海南自93年度就放开蔗区自由交售。经过两年多的公开竞争,海南糖厂管理孰优孰劣,效益谁好谁坏,一目了然。为下一步扶优择强,优胜劣汰,组建集团奠定了基础。同时,各糖厂为在市场经济中增加竞争力,在多种经营、综合经营、产供销紧密结合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如建立甘蔗基地、“工厂+公司”模式、“工人+农民”模式等等,为糖业集团的顺利组建打下了良好基础。

(3)海南存在组建糖业集团的宽松的经济大环境

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人们的思想观念、承受能力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医疗保险、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险制度已趋于完善。加之,大特区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国家现阶段对制糖业实行了一定贸易保护政策等,都为组建糖业集团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经济大环境。

2.海南组建糖业集团应采取的措施

笔者认为,组建糖业集团应结合海南的现状,广泛吸收台糖发展的成功经验,采取如下措施和步骤:

(1)成立领导小组,全面规划糖业集团的组建

组建糖业集团,牵涉地方、糖厂、工人、农民等许多部门和个人的利益,必须成立以政府牵头的领导小组。这个小组应广泛吸收财政、税务、银行、保险机构、糖厂等部门和单位的人员参加,以便对组建糖业集团实施全面规划、统筹管理。

(2)扶优择强,加速糖厂的兼并、合并、破产

对海南的糖厂按原料效益等因素全面排队,对优势糖厂重点扶植(如税收优惠、低息贷款等),打破行政区划,鼓励、帮助其合并、兼并周围的劣势糖厂。对效益差、负债高的糖厂迫其停产、破产(如不贷给流动资金,使其无钱收购甘蔗)。然后,剩下的优势糖厂实行行业大联合,组建制糖企业的集团,作为糖业集团的核心、骨干。在此基础上再统一划原料供应区,避免互相争夺原料而人为增加不必要的竞争成本。

(3)大力发展甘蔗基地,保障原料的供应

海南制糖企业全面联合后,就应在原有基础上大力发展甘蔗基地。学习台湾的可行作法,采取购买、租赁土地,开垦未利用的边际土地,建立自有甘蔗基地(相当于台湾的自营农场),保障甘蔗最基本供应;与此同时,采取和农民签定契约的方式发展契约式的甘蔗基地(相当于台湾的契约农场),使甘蔗供应更充分。这样为甘蔗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创造条件,促进甘蔗生产稳定增长。

(4)拓展销售渠道,建立糖业基金,增加抗风险能力

海南制糖企业全面联合,生产加工有了可靠保证。然后再与实力雄厚、国内外有销售网络的大企业大财团采取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共同组建糖业集团。这样,产供销一体化、生产加工一条龙的海南糖业集团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再建立起平衡国内国际市场糖价起伏的糖业基金(相当于台湾糖业平准基金),增加海南糖业集团的抗风险能力,让其稳步快速发展。

四、组建海南糖业集团的作用和意义

若通过上述措施组建起了海南的糖业集团,必将使海南制糖工业摆脱困境,发生质的飞跃,带动糖业的全面发展,因为通过集团的组建,克服了现行体制下阻碍糖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创造了顺应企业发展的市场经济的新体制、新机制,为糖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1.将农、工、商利益融于一体,形成了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新体制

从前,由于农、工、商、地方代表各自不同利益,对糖业往往采取的是在农言农、在工言工、在商言商的片面作法,使糖业难以健康发展。组建集团后,将农、工、商利益融于一体,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新体制,为糖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产制销紧密结合,综合经营,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组建集团后,产制销紧密结合,制糖企业不担心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就可以科学地安排生产,提高开榨率,搞技术挖潜,充分利用附产品,实行综合利用,大大降低了成本、增加利润。同时,赚取了从甘蔗种植、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各环节的利润,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

3.实行了规模经营,大大增加了市场竞争力

组建集团后,产、制、销各环节均达到了相当规模,可实现规模经营,在国内、国际市场就能占一席之地,大大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同时,由于糖业基金的建立,可延缓周期性糖价起伏对海南糖业的冲击,使海南糖业集团能健康发展。

4.为海南糖业腾飞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全国糖业的发展

海南糖业若率先一步建立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糖业集团,就可占领全国更大的市场,利用国内的糖业资源,兼并内地的糖厂,使海南糖业集团能够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规模更大,实力更强,带动海南糖业乃至其他行业的全面腾飞。同时,由于海南糖业探索了一条改变落后面貌、全面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市场经济新路子,必将带动全国的糖业集团的组建,推动全国糖业发展。

收稿日期:1996—12—09

标签:;  ;  ;  ;  ;  

组建糖业集团振兴海南制糖业_规模效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