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分析论文_廖聆燕,王群,夏华强

1,株洲市中心医院田心院区药剂科 湖南省株洲市 412000;2,株洲市中心医院 湖南省株洲市 412000;

【摘 要】目的 对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进行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按ADR发生的性质、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分类,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两年所发生的36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0~10岁患儿和>60岁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分别6.94%和33.33%;抗菌药物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65.28%;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的ADR最多,占93.75%;联合用药致ADR高达0%;抗菌药物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6.11%。结论 加强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及时总结分析,有利于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给药途径;合理用药

前言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1]。近年来,随着药品种类和药物剂型的不断增加,新的、严重的药害事件也屡见报道,药品的安全性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2]。评价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的主要手段之一是ADR监测,通过收集、分析、评价ADR报告,能更好地了解ADR的发生情况,以促进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减少ADR的发生。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按ADR发生的性质、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分类,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两年所发生的36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0~10岁患儿和>60岁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分别6.94%和33.33%;抗菌药物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65.28%;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的ADR最多,占93.75%;联合用药致ADR高达0%;抗菌药物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6.11%。提示,加强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及时总结分析,有利于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两年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ADR报告36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按ADR发生的性质、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等分类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DR发生与患者年龄的相关性

在362例患者中,男性157例,女性205例。ADR的发生情况从年龄、性别的分布来看,各阶段年龄均有发生,ADR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发生具有普遍性。其中>40岁的中老年人居多,占总数的66.67%。

3 讨论

3.1发生ADR患者的基本情况

由表1可知,ADR的发生情况从年龄、性别的分布来看,各阶段年龄均有发生,ADR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发生具有普遍性。其中>40岁的中老年人居多,占总数的66.67%,这不仅与该年龄段的就诊患者居多有关,还因为许多疾病趋向年轻化以及老年患者器官功能退化,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且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种疾病,联合用药情况比较普遍,因此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女性患者稍多于男性患者,这可能与女性生理周期、妊娠、体质敏感性等因素有关。提示临床应更加重点关注老年、妇女、未成年人的用药安全,加强个体化用药监测。

3.2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由表2可知,静脉用药引起ADR最常见,有236例,占65.28%,与文献[2]报道一致。口服116例,占31.94%,其他给药途径ADR相对较少,可能是与本院区病例样本给药途径较少的缘故。由此可见静脉注射给药引起ADR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因静脉给药无消化道或局部吸收过程、直接起效、无首关效应等优点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且静脉给药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热源、PH、渗透压、微粒大小、溶媒的选用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ADR的发生。因此,建议临床用药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能口服的不注射,尽量减少静脉给药途径。此外,临床使用过程中医师常常对药物相互作用、溶剂选用、配伍禁忌、适应证、特殊人群用药等知识掌握不足,一旦静脉用药,引起ADR几率将明显增加。因此,临床医师在使用药物时应该严格掌握适应证及药物配伍相关知识,同时临床药师也需严格监督,防漏纠错,尽可能降低ADR的发生率。同时,还与药物配伍坏境、人员的操作有关。

3.3 重视中药注射剂引起ADR

在362例ADR报告中,中药制剂引起的ADR排第2位,均由中药注射剂引起,且20例严重ADR中有5例是由中药注射剂引起的,因此应重视重视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采用现代方法研制的中药注射剂保留了传统重要的特点[3],因此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应严格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合理使用,从而减少因不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而引起的ADR。中药注射剂原料成分复杂等造成中药注射剂的质量不稳定,中药注射剂所含的鞣质盒不溶性微粒是发生ADR的主要原因[4]。吴朝霞等[5]分析参附注射液致ADR文献指出,给药剂量越大、联合用药越多,越易发生ADR。因此,临床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严格按照《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中的方法采取合适的剂量、溶剂、滴注速度、疗程等,避免与其他药物配伍,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从而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ADR项常不完善[6],因此临床在使用过程中应加强患者用药期间的观察,一旦发现ADR要及时上报,以便于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的再评价,提高中药注射剂应用的安全性。

3.4 临床药师与ADR

在药品的临床应用过程中,用药不合理现象不断出现,ADR的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通过开展ADR监测工作,一是可以了解不合理用药的潜在危害,更好地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从而有效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进一步保证患者的安全及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一个成熟的药品风险评估中心,报告的30%应该是新的、严重的ADR[7],因此及时发现和上报ADR,尤其是新的、严重的ADR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科学的进步,ADR发生机制将会得到更深层次的研究,临床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ADR,积极监测和上报ADR,以利于减少和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以上报道ADR分析结果与文献报道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通报的药品一致。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供更全面的数据,为提高ADR报告数量和质量,医疗机构应更加重视并开展ADR集中监测工作提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2011.

[2]杨小俊,谢海棠,汪慧芳.47例新的、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4,25(14):1301-1304。

[3]张伟,秦玉花,赵红卫,等.我院53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9,20(23):1810-1813。

[4]阎爱荣,彭芳辰.10种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9):765-7768。.

[5]吴朝霞,付世龙.参附注射液致不良反应130例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14,25(16):1496-1499。

[6]孙成春,舒鹤,董玉波.45份中药注射剂说明书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11,25(4):299-302。

[7]陈锋,杨世民.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医药导报,2006,25(5):486-489。

论文作者:廖聆燕,王群,夏华强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4

标签:;  ;  ;  ;  ;  ;  ;  ;  

362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的分析论文_廖聆燕,王群,夏华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