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问题--兼论欧盟的文化政策及其内涵_欧洲一体化论文

论当代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问题——兼评欧盟的文化政策及其意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欧洲论文,欧盟论文,意向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认同的一般探讨

认同是与人类社会相始终的,人类所特有的认知方式和结果。汉语“认同”一词通常表达了英文中“identification”和“identity”两词的联合意义。“identification”是指人类从自身出发,经过与他者的参照、比较,最终观照自身的认知过程和方式,而“identity”作为认知结果,形成的是一种自我定义和“A与非A”的结构。例如英文版的《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对“social identity ”的定义即为“就其最普遍的意义来说,社会身份是在与他者相联系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我定义”(注:Kuper, A.& Kuper, J.ed., The Social

ScienceEncyclopedia,Routledge,1996,p.789.)。认同也有个人(the self)和集体(the collective)意义之分,并在社会心理层面形成一种归属感(a sense of being and belonging)和行为感(a sense of doing)。认同的形成需要两个要素,即“自我”和“他者”,但两者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笔者认为关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显然不能允执其中,大而化之,而应根据具体的讨论对象来进行具体分析。就象黑格尔曾对人类的历史演变进程做出过“自在”、“自为”的划分,原发性的“自我”和产生于与他者联系比较基础上的“自我”都是不同阶段的客观存在,回答的都是一个“我是谁”的问题,关键要确立具体语境下的讨论对象。例如马克斯·韦伯从发生学的角度剖析原发性的资本主义,强调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在讨论世界后发地区的类似问题时,显然应将其置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广阔图景之下,用普遍联系的观点予以全面考察。

显然,不同的“他者”和不同的语境会影响并产生不同类型的认同,例如旅居欧洲的穆斯林必须认同所在国的经济、法律制度,否则无法生存;同时他们又往往保持了其祖先、祖国传统一致的文化、政治认同。显然,多维度的认同现象增加了讨论的难度,但我们可以采用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和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的方法,廓清讨论的对象和范围。具体到本文,20世纪中后期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问题是讨论的主体。当代欧洲一体化进程现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又一次走在了世界各地区一体化的前面,那么如何认识经济一体化中的文化因素和作用?这是本文关注的焦点,并为本文的讨论赋予了现实意义。

二、当代欧洲文化认同问题的提出及其时代背景

综观欧洲历史,从古希腊、罗马、神圣罗马帝国、神圣同盟到今日的欧盟、欧安组织、北约;从恺撒、查理大帝到拿破仑、俾斯麦(甚至希特勒)直至今日主导欧洲一体化的精英们,欧洲统一,欧洲联合的努力,不管其动机如何,总是令人惊异地延续着。然而起始于二战之后这次最新的欧洲一体化努力与先前任何一次尝试相比都有其迥然不同之处。总的说来,先前欧洲统一联合的努力或求助于武力手段,如恺撒即依靠强大的罗马军团所向披靡;或为“武力+政治”手段,例如神圣同盟;或为“武力+政治+文化手段”(十字军东征等),只有这次是为实现一个政治目标(欧洲国与国之间的永久和平)而求助于经济手段(欧洲煤钢联合体)。从这点讲,当今的欧洲一体化努力获得了以往任何一次都没有的经济基础,因而会走得更远。

然而,在冷战结束后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新时期,当旧的国际格局已经打破,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形成之时,人们往往通过对历史的重新阐释来确定自身的位置,以着眼将来,而对历史的重新阐释带来的是“自我”、“他者”的重新定义,以及“自我”、“他者”关系的改变。一种认同,只有处于变动或危机当中,它的重要性才会凸现。

在美苏对抗时期,以法德合作为轴心的欧洲一体化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欧洲自强、欧洲联合”的平衡、稳定的第三种努力。当两极格局被打破,大规模战争危险暂时消除时,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便引发了热烈的争论,领导一体化的组织机构的合法性遭到了质疑。从1992年丹麦全民投票否决马约而引发的认同危机到整个90年代欧洲一体化的曲折发展,现实层面的矛盾引发的是对过去和将来多角度的讨论。同时,伴随冷战格局解体的并非是历史的终结和普世的太平。欧洲单一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主义的勃兴引发了种种包括族际和国家间的紧张关系。在热点地区,战争、暴力冲突虽然是最不受欢迎的,但同时也是自我意识最强有力的表达方式。美国学者Benedict Anderson曾用“imagined communities”(想象出的共同体)来形容民族主义的实质(注:Anderson,B.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Verso,1991.)。诚如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黑格尔对“客观历史与被描述历史”的区分,各方都会将目光投向过去,从经过历史积淀的文化那里为自己的观点寻求理论支撑或增加理论厚度。由于一体化本身是一个构建集体认同的过程,文化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所引发的讨论便不足为奇了。其实, 早期欧洲一体化的设计者, 法国人让·莫内( Jean Monnet)早在70 年代就已预见到将来一体化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于是有如下的名言:“如果我们可以重新开始的话(指欧洲一体化——笔者注),让我们从文化开始吧!”(注:Ole Wver.and MortenKelstrup."Europeand

its nations:political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in Wver,O.,Buzan,B.,Kelstrup,M.& Lemaitre,P.ed.,Identity, Migration and the New Security Agenda InEurope,Pinter Publishers Ltd.,1993,p.65.)

三、当代欧洲文化认同问题的表现形式

在欧洲文化的大框架下,文化认同问题可以解构为民族国家认同、地区认同、欧洲认同等三种形式。

传统的民族国家认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和欧洲一体化的具体环境中面临着考验。在欧洲经济一体化为大势所趋,政治体制趋同的条件下,文化认同正在成为各国人民区分你我的重要标识之一。由于“在欧盟区域内不再有任何一个层次是最为重要、可以依靠的,由于存在一套权力上相互交叉的各类机构,以至那些最接近于理想形式的民族国家也不能象以往一样总是选择国家政权作为靠山”(注:Ibid,p.69.)传统的nation-state有分离的趋向,属于state的经济、 政治主权随着一体化的加深已被传送到超国家组织欧盟那里去维护、争取、角逐,这往往意味着国家政权功能的削弱,在“state”的经济、 政治组织意义减弱的同时,“nation”的文化社会意义得到了加强。应当注意到,欧盟各国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上的趋同并非一帆风顺,正是对上述两者的反弹加强了人们对文化问题的关注,文化正愈来愈多地被用来充当反对一体化的理由,对于单一民族国家来说尤其如此,例如丹麦。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欧洲一体化,如同现代化过程一样,带来的是民族意识的觉醒。一个民族对国内现实利益的考虑和该国民族融合的程度,决定着究竟是利用文化认同问题争取民族独立、建国(例如巴斯克,前南地区),还是利用其争取更多的自治,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例如苏格兰,威尔士等)。

随着一体化进程的加深,地区认同逐渐引起世人的关注。由于地区间经济文化联系的增多,地区认同在国家认同受到挑战的同时得到了加强。地区认同分为两种形式,即地区间认同和本地区认同。一体化带来的是欧盟地区内部地理疆界和官方边界的逐渐消隐,而隐性的文化疆界却在复活。边界的开放使得双边交流更为方便,例如丹麦哥本哈根地区和瑞典南部马尔默地区在地理和文化传统上都比后者和斯德哥尔摩更接近。 马尔默地区原属丹麦王国, 于1657 —1660 年被瑞典吞并(注:Rasmussen,J.R."The Danish Monarchy as a Composite State",in N.A.Sorensen ed.,European Identities- cultural Diversity andIntegration in Europe since 1700,Odense University Press,1995,p.25.)。2000年7月1日,随着奥瑞松大桥的开通,酝酿已久的哥本哈根——马尔默经济合作区也开始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地区联合、一体化是欧盟所鼓励发展的一种一体化形式,笔者认为此举旨在利用文化间的亲缘关系来推进,而不是阻碍,一体化进程。地区间的联合可以更新人们头脑中的一些旧有观念,在国家归属感减弱的同时,加强对欧盟的意识存在,因为一体化毕竟是在欧盟主导下的一种有意识建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地区间的一体化将在地区间文化认同的有力推动下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本地区认同而言,在国家政权功能相对减弱的同时,地区作为直接处理大量一体化事物的行政单位具有如下优势:1、 直接面对公民,可以减少欧盟与其公民之间的距离感,并有利于具体措施的实行,减少了中间环节的干扰;2、在单位利益上不与欧盟发生直接冲突, 拥有国家所无法具备的优势。在富于联邦传统的国家,例如德国、意大利,地区往往具有非常强大的行政权力和地区认同感,例如前者的巴伐利亚州和后者的北方联盟。减少国家一级的阻力将是欧盟为推进地区一体化而采取的长期战略。

随着欧洲一体化加深所带来的经济吸引力,一国内的主体民族正受到由外来移民所组成的少数民族的人口压力,移民问题日渐突出。在不少国家内部,就业问题日益带有种族色彩,从而引发族际间的紧张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近来欧洲发生的几起排外事件中,袭击对象大多为穆斯林移民,很少有他国的欧洲人遭到袭击。新纳粹分子经常打着文化民族主义的旗号,力图使欧洲成为一个排外的堡垒。由此,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出现了因移民问题而引起的欧洲文化认同问题。由于来自中东地区的移民日渐增多,欧洲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问题渐趋敏感。其实两者之间的关系史可谓渊远流长,从十字军东征直至今日,称得上是一部文明碰撞史。由于伊斯兰文明独特而又坚强的文化个性,旅居欧洲的穆斯林在遵守所在国法律的同时,又鲜明地保持了自身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有大量穆斯林移民的欧洲各大城市,移民们往往聚居在一起,自发(往往也是自觉)地形成相应的文化群落。虽然族际交流和通婚逐渐增多,但传统的价值观念不易改变。同时,一体化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和移民们在实际生活中所受到的与原住民不同的待遇,都会在不同时期引发族际冲突。各个民族文化本身充满差异而这些差异又会被基于经济、政治的考虑所放大,这的确是文化的悲哀。有学者认为当前欧洲一体化中所出现的排外浪潮实际上“……是中世纪围绕基督教而展开的欧洲联合努力的一种历史延续——那是一种不容忍他者的宗教边界——将非教徒, 异教徒, 异端者排除在外”(注:Castells, M. End

ofMillennium,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8,p.327.)。土耳其在1988年即提出加入欧共体,而至今仍不在正式候选国之列。在冷战和海湾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土耳其至今无法充分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其中一个不言自明的原因是欧洲人无法在文化上认同土耳其人为其同类。如此,更何况那些衣食无着的移民呢?1993年6月, 欧盟哥本哈根峰会明确规定了入盟的判断标准,其中第一项为:“有稳定的保障民主政体的机构,法治,人权,尊重并保护少数民族”(注:Dinan, D.EverCloser Union- An Introduction to European

Integration, Macmillan Press,1999,p.191.)。欧盟认为土耳其尚不完全符合上述条件,然而十个正式候选国是否就完全符合条件呢?其实,在东欧和波罗的海诸国同样存在少数民族问题,并且民主政治也不成熟、完善。当2000年5月土耳其加拉塔萨雷队夺得欧洲联盟杯冠军时, 土耳其球迷喊出了“我们现在是欧洲人了!”的话语,然而要成为欧洲人,需要欧洲人的认同,需要双方跨越文化的、心理的和历史的巨大障碍。

四、欧洲文化认同问题的实质及各种作用因素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殖民扩张的开始,几百年来在世界各地非欧人民的眼中,欧洲、欧洲人、欧洲文化似乎早已成为高度凝聚化了的社会集体想象物。然而在欧洲,除了历史悠久的联邦思潮之外,“身在此山中”的欧洲学者也有不同看法。英国著名学者Anthony D.Smith在一篇颇有影响的论文中提出欧洲文化应当被概括为“a familyof cultures”(寓于一家的多样文化)。他认为罗马法,民主政治, 议会机构,理性主义,实证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的确是欧洲各国人民共享的文化传统和遗产,但如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语言游戏”的概念一样(即有多种因素,但并非所有因素同时出现在每场特定的比赛当中),“这里欧洲代表了一块易于文化传统发散和交汇的土地,但并非样样平均,面面俱到,特定的国度只可能代表了上述传统和遗产的一部分,或者程度有限”(注:Smith,A.D."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Idea of European unity",International Affairs,1992,68(1),55-76.)。许多欧洲民众持有相同的看法,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根据受访者,国家认同同义于文化和民族多样性,它赋予欧洲以力量和活力”(注:Andreas G. Kourvetaris and George A. Kourvetaris."Attitudes Towards European Integration:Ethnic and

Cultural Dimensions" in G.A.Kourvetaris and A.Moschonas. ed.,

The Impact of European Integration-Political,Sociological,

and Economic Changes,Praeger Publishers,1996,p.158.)。简言之,欧洲文化的多样性和一致性是问题的关键,“一方面,多样性丰富了欧洲大家庭,并且与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相匹配;另一方面,多样性中经常存在相互矛盾的文化和民族特性。应当明白这些特性即是民族主义的核心”(注:Ibid,p.156.)。

笔者认为,欧洲文化认同问题的讨论实质上反映了各方对欧洲一体化前途的种种考虑。关于欧洲一体化前途的种种看法很多,但在经济一体化为大势所趋的前提下,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点:1.在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推进政治合作,最终目标是成立欧洲联邦甚至欧洲合众国。2000年5 月12日,德国外长菲舍尔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以个人名义发表演讲,提出建立欧洲联邦的设想,即建立只有一部宪法,一个政府,一个议会和一名直选总统的欧洲。2.保持经济一体化的成果,但也保持国家政治、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使欧盟成为一个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区域性组织。前者以布鲁塞尔欧盟总部的各级官员为首,并得到法、德两国强有力的支持,后者以处于欧洲边缘地带的英国、丹麦等国为主,例如撒切尔夫人便是其中著名的代表。因而,欧洲一体化的推动者强调的是一致性,而欧洲怀疑派突出的是多样性,欧盟的官方文化政策是凸现一致性,保护多样性(unity in diversity)。可以说,文化认同问题是欧洲一体化发展方向的一块试金石,各方都在利用。

由于文化认同问题涉及历史与现实,又触及欧洲各国人民的心理层面,更何况欧洲一体化远非尘埃落定,其中充满着各种变量,笔者认为在这一开放性问题中有如下因素值得考虑。相对静态的有:欧洲各国本身的政治文化传统,例如北欧强调单一民族国家传统的丹麦和南欧富于地区主义传统的意大利。同时欧盟东扩又增加了新的变数,但从长期来看,传统也在发生变化。动态因素包括:1.欧洲经济一体化本身对文化认同的影响,以及二者的互动。年龄层次、教育程度、职业等因素都在影响人们对文化和一体化的看法。2.欧盟本身的运作,包括(借用阿尔蒙德的分类)体系文化、过程文化、政策文化。显然,如果参与地区一体化的各国人民对于一体化本身和它的领导机构拥有较强的认同感,那么一体化进程将会顺利得多,因为,认同往往带来的是自身角色和利益关系的调整。3.全球化和美国化的影响。全球资本的流动、美式大众文化的传播正在影响欧洲内部的凝聚力,从长远看,这也关系到欧洲一体化的最终命运。4.“他者”的出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及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客观上会促进一种泛欧洲文化认同的形成。

文化与经济、政治紧密联系,但又相对独立。文化认同可以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也可以为其可能的解体埋下伏笔。

五、欧盟文化活动和文化政策简论

早在1975 年, 当时的比利时首相列奥·汀得曼斯应欧洲理事会(the European Council)请求对欧共体日后的发展做出报告,着重强调“欧洲的建设不应当仅仅成为国家间形式上的联合,它应当致力于人民间的友好, 欧洲一体化应当贴近欧洲公民”(注:Fontaine, P. ACitizen's Europe,Office of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EuropeanCommunities,1991,p.6.)。1984 年欧共体设立了由皮耶罗·阿多尼诺主持的预备委员会,其第一份报告为在共同体内进一步促进人员的自由流动和扩大公民权利提出了如下建议:“方便公民在不同国家的穿行,加强为相互承认职业技术资格而做出的努力,改善为旅游者提供的信息,鼓励在本国内用别国语言播出新闻和天气预报”等(注: Adonnino,P.A People's Europe:Reports from the Ad Hoc Committee,Bulletin of the EC,1985,supplement No.7,p.7.)。第二份报告强调了通过文化交流和创立欧共体标志来强调共同体的存在和身份,以此加强对共同体的归属感(注:Ibid,p.29-30.)。1985年后, 欧共体陆续采用了统一样式的欧共体护照(唯一不同的是国名)、驾驶执照、共同体旗帜和音乐(取自贝多芬“欢乐颂”序曲)。另外,为了加强对欧洲意识的培养,欧共体自1985年以来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例如“欧洲道路安全年”、“欧洲抗癌年”、“欧洲电影年”、“欧洲青年歌剧和创作大赛”、“欧洲文化城”、“欧洲姐妹城”、“欧洲自行车与划船赛”等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文化问题逐渐引起了欧盟的正式关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明确规定了欧盟在涉及文化领域和文化政策等方面的目标和权利,根据第128款(据欧盟官方网站的版本):1.共同体应当致力于繁荣各成员国的本国文化,尊重各国和地区的多样性,同时将欧洲共同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2.共同体的各项活动应当着眼于鼓励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如有必要提供下列支持和补充:加强欧洲各族人民对文化、历史的了解和传播,保留并保护具有欧洲意义的文化遗产;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繁荣文学、艺术的创作,包括音像制品领域。3.共同体和成员国应当加强与第三国和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在文化方面的合作,尤其是欧洲委员会(the Council of Europe)。4.共同体应当在本条约其它条款下所采取的相应举措中考虑到文化因素的方方面面。90年代后期,欧盟设立了一系列的文化计划,加大了对项目的财政投入。据欧盟官方网站www.europa.eu.int公布的材料,“万花筒”计划(the Kaleidoscope Programme)(1996—2000)耗资0.367亿欧元,用于支持欧洲的文化艺术活动。近期欧盟又制定了文化2000计划,由欧盟委员会直接负责,总预算达到1.67亿欧元,计划在2000—2004年内对所有文化领域活动(包括演出,视觉和雕塑艺术,文学,文化遗产和历史等)进行全面推动,目的在于促进形成一个共同的、以文化多样性和共同文化遗产为特点的欧洲文化区域。

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外溢(spill-over)效果早已开始波及政治、文化领域,而后者的反应直接关系到地区一体化以及欧盟的走向。欧盟已经从单一的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成为具备许多政治文化功能的超国家组织。可以说,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由此,欧盟与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关系逐步上升为地区一体化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在欧盟范围内,文化事业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各国司法与内部事务(Justice and Home Affairs),属于协调、协作范围,而不具有强制性。在目前的条件下,欧盟不可能卷入各国的具体文化政策制定当中。这是因为文化隶属于国家主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成员国会不断强调和凸现其文化主权,作为其道统和法统的依据之一。

笔者认为,通过研究欧盟目前的文化政策和文化活动,可以总结出欧洲一体化不易为世人注意的几个特点:1.欧盟正试图通过借助立法,举办官方文化活动并加大财政投入,来形成一个泛欧洲的文化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强调欧洲共性(区别于“他者”的特色)。2.对欧洲共同文化遗产的强调无疑是为了建构一种泛欧洲认同,而无形中将欧洲与“他者”区分,有可能形成一种欧洲文化堡垒(a cultural fortress of Europe)。此举有其负面作用,例如就移民问题而言, 可能助长右翼的排外情绪。3.欧盟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欧盟存在的合法性——如果欧洲一体化有其文化根基,那么欧盟则是无数欧洲统一、欧洲联合努力的最现实表达。4.欧盟试图打破依赖于民族国家的国别文化疆界,而大规模的文化交流项目,开放边界所促进的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各国青年对二战历史的“宽容”确实为此提供了现实可能。然而通过官方文化活动来建构一种长期稳定的欧洲意识和对欧盟的归属感恐怕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更何况此种意义上的认同还取决于“他者”的存在和欧洲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许多非文化因素。例如除了法国之外,没有几个国家会将美国对欧洲的文化输入视作一种文化侵略,相反,认为是一种文化丰富。

六、结语

文化问题在全球化、地区一体化背景下正在引起各方关注,作为相当隐性(相对于经济、政治),而又富于弹性的国际关系范畴,文化问题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显示了自身的独特性,因为它代表着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观念形态。文化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一体化进程。经济一体化虽然为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形态的变革提供了现实需要,但历史经验早已表明,作为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会轻易改变。观念的更新产生于新旧思想的互动、扬弃,是一个正反合的过程。欧洲一体化近二十年来的曲折发展表明:经济一体化需要建构相应的观念形态,此举有赖于各国人民和地区一体化组织(欧盟)的共同努力。

标签:;  ;  ;  ;  ;  ;  ;  ;  ;  ;  ;  

当代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问题--兼论欧盟的文化政策及其内涵_欧洲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