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主体教育与网络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明建设论文,主体论文,道德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一日千里。网络因其具有全球性、开放性、及时性、综合性的特点和集文字、声音、图像、色彩等为一体的表现手法,加之它内容上的丰富多采,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网上获取信息,网络为人类信息交流提供了崭新的手段,对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变革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发展,网络这把“双刃剑”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问题。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时效性、匿名性和个体参与性,使一些不健康的、甚至是违反人类社会本性的信息内容也在网上广泛地传播,严重地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如何加强网络的道德文明建设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运行规律的独特性,同时也因为网络安全技术等原因,对网络实施全面的控制,尤其是对外来信息的控制相当困难,因而从长远来看,道德主体教育将是提高网络文明的最佳途径。
一、网上道德面临的挑战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上道德问题日益增多,传统道德观念面临严峻的挑战。它主要来自于以下几方面:
1.西方网络文化依其强势而加紧文化渗透。虽然近几年我国的网络建设有了飞速的发展,但与西方网络文化的发展相比,无论在数量、更新的周期上,还是在手段的多样性上都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网站尚属初创时期,资金少,规模小,网络信息给出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总量的0.05%,且信息更新速度快于原媒体的更新速度的只有9%,70%的信息与原媒体发布周期同步。因而信息的影响力也非常有限。目前互联网上90%的信息是英文信息,80%的信息是美国提供的[1]。西方文化正是借助这一语言优势,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传播其价值观。目前,美国思想文化的传播在空间、时间、数量及手段上都占了绝对优势。这样,西方社会的一些价值观念对我国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多年以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思想工作的成果被侵蚀和动摇,多年思想工作的心血毁于一个假期已不再是天方夜谭。
2.网民价值取向的改变。据报道,截至2000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2650万人,半年内增长了400万人,而且还将大幅增长。据CNNIC调查显示,网民中未婚占58.5%,学生占56.8%,35岁以上网民有所增加,更多的中老年加入到网上一族,高中和高中以下青少年在增加,网络逐渐大众化。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与隐蔽性,很多网民将网络社会问题与一般社会问题相割裂,加上防范技术的滞后,很多网民道德防范意识不强,对网络上的各种所谓新观点、新说法采取不加分析的拿来主义,西方现实的功利主义就会使学生改变以往深信不移的价值观念,从而达到西方国家向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渗透的目的。
3.网络失范现象严重。网络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生产力的标志之一,它快捷的传播速度和丰富的信息内容,开扩了人们的视野,满足了人们的求知欲,其积极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网络失范现象也日渐严重,因为网络是开放的,网上信息自由流通,跨国界传播,各种信息可谓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难以分辨;网上信息垃圾、信息污染日渐增多;诈骗行为、虚假信息防不胜防;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严重;网上色情、网上病毒、网上黑客等网络犯罪行为大量存在,严重地影响了有益的网络道德的形成。
二、网上道德教育主体培养的必要性
所谓道德教育主体,是指确立和尊重公民在整个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发挥其创造性和能动性,以达到培养有道德的人的目的[2]。它与以往道德教育对待受众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以往对待受众是要求他们无条件的服从和循规蹈矩,而道德主体教育是在尊重受众的人格基础上,促进和激发其创造性和能动性,即内在精神,主动、自觉地接受道德教育,并在反省、批判的基础上理解,做出理性选择,将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生活本身,看成是生活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
1.现有道德规范在网上作用有限。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三者结合而起作用。但是在网上,舆论无论来自官方还是来自民间,由于没有直面道德问题的当事人,因而难以发挥其有效的作用;而传统习惯面对现代高科技的网络时代,面对传统习惯了解不多的年轻人来说,也有些力不从心,因而要想真正解决网上道德问题,应从网民的内心信念的角度来确立道德的秩序,而道德教育主体性正是从网民的内心入手,树立网民独立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
2.注重道德教育主体性有助于个体自立性培养。所谓自立性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体自主行使和支配自己权利的意识及能力,它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美国著名的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曾指出:“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一般地说,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但不是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3]也就是说,由于我们确立了个人在道德中的主体地位,因而个人在社会中就具有了自主性,道德本身已成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不是社会对付个人的工具。道德不仅要求个体对外在规则负责,而且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具有很强的自律性。网络的网民都是以个体的形式参与其中,面对各种文化与价值理论交织纷繁,各种论断莫衷一是,各种诱惑比比皆是的时候,理性与冲动的较量时常存在,在较少他人帮助的情况下,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是因为个体能够做到自律。
3.道德教育主体的确立有助于个体的能动性的发挥。能动性是主体最基本的特征,主要指人积极、自觉地认识和行动,并且以一种选择与参与的态度主动地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在网络社会中,面对众多的诱惑,具有能动的个体,在道德教育活动中,调动情感、意志、信念去克服道德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诱惑,实现目标,同时个体还能对他所接触的纷繁的事物进行吸收、改造、加工和排斥,以个体特有的自觉性和自制力维持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活动。
三、道德教育主体培养的途径
将公民培养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公民能动性、创造性及自律意识发挥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的共同需要,对于网络社会道德的完善和净化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唤醒个体的主体意识。这是培养道德主体的前提。从哲学的角度说,个体的主体意识是人对外界事物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它是人内在动机的外在表现。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网络道德的完善和净化都依赖于个体主体意识的确立。所以在教育改革的时候,就应从根本上改变道德教育的方法,变灌输式的道德教育为唤醒个体的主体意识的教育。
2.发展个体的主体能力。我们唤醒个体的主体意识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培养个体的主体能力。在道德生活中,主体能力主要包括道德的思维能力(主要指道德的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和选择能力)和道德践履能力。它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把道德的思维能力运用于实践,就是道德的践履能力,在道德中不断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就是提高道德思维能力。其中现代社会特别强调对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和选择能力的培养。因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上网的网民面对如此浩繁的信息应如何取舍,面对巨大的网络,在发布信息的时候怎样不妨碍他人等等,这些都是网民在独自上网的时候自己在判断、选择的基础上做出的决定。培养主体能力一方面来自课堂上对现实案例的分析,另一方面来自对日常生活的实践中事件的分析。所以在教学方面,我们应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加大对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的训练和指导,如有针对性对某问题展开论辩,通过互教互学,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学校应加大社会实践的教学力度,让学生能经常走出校门,参与和了解社会,增加其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减少主观的盲目,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逐渐成熟的眼光看待各种社会现象。
3.建立和强化约束机制。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是这样,对于道德主体的人也是一样。对其约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大法律约束的力度。对道德主体最强有力的约束就是法律,它强制性地规范了主体意识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网上,由于接发信息的方便性和隐蔽性,各种观点都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有些观点对于社会来说影响是极坏的,加大网上法律约束的力度是当务之急。同时也应教育网民在发表信息的时候,不要把现实生活与虚拟网络割裂开来,否则将虚拟网络的理想设计带到现实中来,就会对现实社会产生不满。应当摆脱借助虚拟世界逃避责任与义务、漠视秩序与规范的非理性的行为,要面向未来关注客观世界发展趋势,合乎规律地创造新型有序的新生活和新未来。第二,提高网络科技水平。对于网络出现的问题,加大网络技术的防范力度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网络的技术安全和技术完善,从而更好地发展我们的网络。
4.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网络虽然是最先进的科技成果,但我们不应有了它就割断了我们同传统文化的联系。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育人,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一样,因而将道德的培养同人文素质教育相整合,是今后素质教育一个大的趋势。因为我们道德需要的许多品质都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提高人文素质对道德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一些学校已经开设了许多人文课程。但是怎样使开设的课程更具有系统性,更符合现代社会对道德教育的需要,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总之,道德教育主体的确立可使人的行为不再是被动的、服从的,而可以在各种思想文化纷繁存在的网络中做出主动的、独立的分析、判断和选择,也会让自己去遵守道德的准则,从而达到净化网络、提高虚拟社会道德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