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中边缘人出现的原因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化学实验论文,边缘人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化学实验中的边缘人就是在化学实验中只当看客的学生。看到这种情况,老师可能非常生气,不免要质问:为什么不积极做实验呢?总会冠以“懒”、“惰性”等。事实上,化学实验中的边缘人都是出于“懒”吗?边缘人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呢?是否有办法改变边缘人的产生或逆转呢?
一、化学实验中边缘人产生的背景
(一)化学学科自身学科特点的影响因素
在初学化学阶段,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参加实验,都比较积极,几乎不存在边缘人。但随着学习的延伸,边缘人的数目逐渐增多,到酸碱盐的实验时,全班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成了边缘人,这是为什么呢?化学实验分为基本实验操作和拓展、探究性实验两大块。基本实验包括药品取用、酒精灯加热、仪器的洗涤、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水的电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取、金属的性质、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酸碱盐的性质等等。这些实验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不连续的、封闭性的动作到连续的、封闭性的动作,再到连续的、开放性的动作。实验动作的难度系数不断增加,这是导致学生成绩分化的重要因素。经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实验原理清清楚楚、实验操作明明白白,只要照做不就行了,他(她)就是不动”。初中化学基本实验操作看起来是追踪任务式的活动,有明确的实验目标、实验原理、操作步骤,但它们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知识,而且与前面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绝不是只要有操作流程就能做的。对于优秀学生而言,他们能很快形成实验的基本线索,而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形成,他们只有“看”!操作流程没有告诉学生左手干什么,右手干什么,很多学生的手是不知道向哪儿伸的。所以不能小看化学实验的递进变化,后续的实验是前面所学实验技能的再延续、再提升,是实验原理与技能的再整合。拓展、探究性实验没有明确的目标,实验原理也不甚了了,仪器的选择、组合存在复杂性、多样性,甚至还需自己重新设计、修改、制造实验仪器。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挑战。探究性实验分布于教材的各章节,每次挑战,难免都会产生一部分不明就里的学生,边缘人逐步增多了。
(二)学生自身的影响因素
气质与认知方式影响着实验的主动性。学生开始学习化学是在初三年级。多年的学习、生活习惯已经给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烙下了印记,已经形成的个别差异会不自觉的影响到新的学习内容。比如在练习搅拌时,老师已经讲了不要碰到杯壁,但总有几人不自觉间碰到,而且拿玻璃棒的姿势也不符要求,和在家中拿筷子的方式一模一样。多年的研究表明,人的气质类型影响着实验操作的能力。那些反应速度慢、动作迟缓、表现不够灵活的学生,往往是实验中的边缘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文化课成绩不好。化学实验的分组操作中,那些胆大、反应速度快的学生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的理论成绩未必就好。这些学生更多地表现出胆汁质或多血质型的特征,胆大热情、喜爱动手实验,失败后敢于面对,积极准备再来。他们的操作正好使那些内向型的学生不需动手实验,远远看着就可以了。
心理状态对实验的影响不容忽视。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表现出一种“恐怖”或“焦虑”的症状。一位成绩较好的女学生,上实验课时死活不肯做实验。问她为什么,她惊恐地看着老师,再看着其他人,然后低下头不吭声。经过一段时间的和谐相处,我在私下闲聊中问她:为什么不做实验?她低下头犹豫了一下,说:“我小时候很皮,好动。有一次在家里玩打火机,把床铺和蚊帐都烧着了,挨了爸爸一顿狠打……”最后还吩咐老师不要告诉其他同学。心理影响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遗传的原因,也可能是个体生长的各个阶段受到的后天环境的影响造成的。这些影响带来的后果,不仅影响到现在的学习,而且影响到个性心理的发展,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学生实验边缘化的一个重大原因是学生的心理影响,这种心理影响一般是隐形的,不易被察觉的,不易被攻破的。
(三)化学教师的影响因素
经过观察、分析、研究,一个教风严谨、严于律己、胆大心细、和蔼可亲的老师所带的班级,在做实验时,边缘人出现的人数、频率较少;而一个教学上马虎、生活上邋遢、实验操作懒散、师生关系不和谐的老师所带班级,一定会在实验中出现较多的边缘人。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喜欢表现积极、顺从、合作的学生,不喜欢冷淡、不思进取、不愿和人合作的学生。但一个成功的老师就是要做到:自己喜欢的学生不放在嘴上、面上;对不喜欢的学生却能表现出喜欢,而且恰如其分的表现在嘴上和面上。实验操作的理论依据是基础知识,它是实验操作最基本的线索,能做好实验的学生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有扎实理论知识的学生才敢伸手拿仪器。所以老师课堂上基础知识的教学非常重要,它与实验是辩证统一的。老师胸有成竹的演练,一丝不苟的操作、有条不紊的处理突发事件,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信其道,才能听其言。老师对教材的合理处理,让学生有迫切想通过实验得出结果的愿望或者验证结果,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欲望。
二、减少甚至消除化学实验中的边缘人的对策
(一)教者重新审视自己对实验教学的认知
①实验教学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验证定理和概念的重要方法,是探究新领域、形成新知识和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不能让学生简单的识记知识,要突出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
②实验教学不能一成不变,只是把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已有的操作流程去验证所教的内容,可以创新实验教学的模式。比如,先让学生预习新的知识,再在接下来的授课上,让学生动手去做,边做边研究,增加学生研究实验的乐趣。
③经常改变实验分组的模式,不要总是固定四个人一组,尽可能以更少的人数一组或经常打乱小组的组合,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并做好考核记录,让综合评定中实验素养和动手能力的考核落到实处。
④多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把连续动作分解成不连续的动作,多练封闭动作,不要急于做连续的、开放式的实验,或者上复式实验课,让学优生多做探究性实验,而让学困生多练基本实验、基本操作。
(二)积极组织好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
为什么实验中的边缘人呈现逐步增多的变化?事实上,这与化学学习的逐步好差分化密切相关的。实验操作的基本线索——基本知识的缺失,直接导致一部分学生什么都不会了。想要这种分化不发生或尽可能少的发生,一定要加强知识的生成教学,知识的递进、深化与原有知识的关联教学,真正让学生弄懂、学透。演示实验固不可少,老师是学生的楷模,言传身教不可少,严谨、规范、美观的演示,既是知识的传授又是艺术的享受。学生会看在眼里,并深深记在心中。
(三)关注特殊个体,积极调适学生的健康心理
初三学生的师生交往,和小学、初中一二年级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从小受到的挫折在其内心造成的阴影会爆发出来,他们不再会轻易地向老师表白自己,但会通过每件事或每个人表现出来。对老师的喜爱或厌恶会走向极端,少数学生会因老师的种种原因,走向反感、抗争的一面。比如在初三一个班会上,老师想要统计班级留守儿童和特困生,明明有好多个,但就没有一个人肯承认,如果工作到此结束,会遭到很多人的反感,包括那些不是留守儿童和特困生的学生。怎样关注特殊个体,只有积极准备,通过观察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动态表现,找学生谈话,甚至家访,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教学。在教学中对因学校或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有挫折与心理创伤的学生给予医治和抚慰。
总之,只要能关注每一个学生,想方设法,是能够减少化学实验中边缘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