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论原则、实践逻辑与未来展望
郁 有 凯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 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遵循问题原则、表达原则和目标原则的统一。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逻辑体现在为什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怎样继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如何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三大实践问题。展望未来,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要坚持自信与自我批判的统一、坚持文本解读和时代解读的统一、坚持中国化和全球化的统一、坚持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统一。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原则;实践逻辑;未来展望
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超越单个国家而审视和聚焦人类共同命运,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人类终极道义的关怀。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理论原则和实践逻辑,寻求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未来发展方向,为走出一条全球共同发展之路提供方法论上的科学指导,这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保持持久生命力和不断丰富发展的内生性要求,也是社会发展赋予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使命的外生性要求。
一、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论原则
(一)问题原则:现实问题与实践检验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物质世界的实践与改造活动,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品格历来都是带有问题导向性和实践检验性的,即是以现实问题为依托,并通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理论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要坚持这种以现实问题为中心、以实践检验为准则的基本理论原则。
用 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钙磷比采用方差齐性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5组间两两相比用SNK-q检验。检验水准α=0.05。
1.源于现实问题又高于现实问题。时代需要能够反照现实问题。马克思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基础就是对实现全球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现实诉求的积极反映。而这种反映是头脑中的思维对现实问题的反映,是对现实中的问题和需要的理论提升。因此可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要来源于现实问题又高于现实问题。也正是由于这种对于现实问题的科学把握,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了现实性的根基,使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自信进一步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立足于新时代各种现实问题,在反映现实问题的同时,从理论高度升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特征,为其构建提供方法论上的理论指导。
2.立足于对时代问题的回答和解决。马克思曾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一方面,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具有阶段性、过程性和发展性,只能表现为对当下时代条件下的认知,这种认知会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条件是什么、条件达到什么程度,人们的认知也就相应地达到什么程度。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随着时代变化和发展,不断推进自身理论创新,才可以保持自身与现实发展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人类对问题的解决具有时代性、难以穷尽性和不断发展性,对理论的运用要做到随当下时代条件而转移。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对全球发展问题的回答和解决,同样带有当下新时代特征,这也就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更多空间,能够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新问题的出现而不断创新理论内容。
(二)表达原则:理论思维与群众语言
全球价值观是全球治理的基石。当今世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思潮涌动,马克思所言的虚假共同体所造成的人的异化现象,在当今世界并没有消失,尤其是随着现代科技发展,现代性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这样一个时代,工具理性占据价值世界的主导地位,构建全球价值共同体是当下的现实诉求,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层面的逻辑指向。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全球价值共同体的根本价值旨归,在此基础上,要立足现实价值诉求,在对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现实考量中,注重平等互信、公平正义和兼容并蓄,反对西方资本主义霸权下的所谓“普世价值”,不断探索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共同价值,从而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站在人的全面发展逻辑上的时代性的价值体现。[12]
1.理论思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表达。思维是行为的先导,是指导行动的精神指南。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4]875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地深入观察社会现实和准确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都离不开理论思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注重理论思维的表达。理论思维的表达能够深入理解和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精髓,为语言的形式表达提供重要内容支撑。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个人求索与集体智慧等辩证统一的理论思维,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从理论走向实践。“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4]873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更要注重理论思维的表达,一方面要坚持理论思维反映社会新时代,突出新时代下全球发展和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要运用理论思维指导新时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注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思维对于新时代的合理表达,并推进理论性宣传。
2.群众语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式表达。毛泽东曾指出:“应当学会不用书本上的公式而用为群众事业而奋斗的战士们的语言来和群众讲话。”[5]509群众语言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形式表达,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包容性、适应性,也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建设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如“一带一路朋友圈”,运用群众听得懂、可理解、接地气的新话、实话,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当今社会各领域的语言表达形式愈加丰富和多元,尤其是各种网络用语和流行语的传播,体现出新时代社会话语表达方式的多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能够体现出新时代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从传统优秀文化中、从群众实际生活中、从国外新鲜语言中、从网络虚拟环境中寻找大众乃至不同国家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并将这种表达方式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相结合,抛弃教条主义倾向,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表达的中国风格。
(三)目标原则: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放入家具时,TVOC水平上升,在传统房间中达到8 100 μg/m3。对于家具预先放置处理是一个很好的论据。
1.理论目标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一个传播和接受的过程,更是一个转化和创造的过程。”[5]510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着这一转化和创造过程的实现,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否“化”为中国形态和中国气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能否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衡量这一转化过程实现与否的核心标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程中取得的显著理论成就,均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再创新,不断推动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放眼全世界,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对接,通过学理分析和理论升华,进一步拓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学术领域和学术视野,完善和丰富这一理论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在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目标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现实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6]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在中国能够取得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上的胜利,究其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中国近代以来的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现实问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的不断实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目标,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也阶段性地体现了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目标出发,立足于当下现实境况和时代特征,确立反映新时代特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将国家民族的复兴任务放到全球视野中,分析和权衡全球发展现状和现实问题,积极构建全球合作共赢局面,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0年沧海桑田,40年日新月异。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充分证明了我们党的理论是正确的、党中央确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是正确的,充分彰显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
二、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逻辑
(一)对“为什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回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基石
当前,随着企业的发展,项目全过程的预算在房产公司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应用十分普遍,通过房产公司的不断总结经验,累积与沉淀,已经探索了一条以房产项目费用为中心,对资金流动的管控为主要措施的全过程预算形式。即项目的成本费用是主要的管控目标,成本费用的支出计划为基点,对成本的进出作为重点管控为主要措施,费用的考核评价为考核标准的项目管理过程与成本费用管控方式。
罗邦尧等[3]用镁治疗心绞痛34例,方法是25%硫酸镁5ml加入25%葡萄糖溶液40ml中静注,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结果病人症状均有所改善。灌注镁溶液可刺激前列腺环素的释放,对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产生的作用与灌注前列腺环素作用是相似的。这类作用包括使冠状血管阻力下降,静息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心肌乳酸产生减少,快速心房起搏诱发心绞痛所需的时间延长。
新时代下的社会发展具有与以往不同的国际新格局和新形势,习近平对于国家新形势的精准把握、分析和判断,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来源,是实践党的指导思想的现实依据。针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习近平指出中国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中国在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中的地位的分析,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一个适应与否的问题,而对于中国来说,则是如何应对发达国家的不适应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本质上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出的要求。从当前我国一系列的外交政策、国际战略、国际活动等方面来看,我国一直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探索,如关于“世界命运共同体”战略思想的阐述、关于金砖国家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阐述、关于“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阐述、关于“合作共赢”思想的阐述、关于“一带一路”理念在发展周边伙伴关系上的阐述、关于筹建亚投行的倡议等等,均体现了我国在新型国际环境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坚持和创新性实践。
从中国发展角度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毫无目的的创新,而是具有理论和现实目标,是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
国家的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国家的治理问题,而有效的国家治理依赖于全球治理的良性发展。新时代利益格局多元化、矛盾关系凸显的全球治理问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出了现实性要求。因为全球性问题已非单个国家所能解决,只有各个国家之间的通力合作才能够提升全球的综合治理能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全球各国的责任共担,通过建立责任共同体将各国之间的利益联系起来,增进全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从而不断建立健全世界的新型治理体系,增强各国在合作共赢基础上的全球治理能力。中国通过务实的责任担当不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7]。譬如,在2015年的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宣布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同时,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发展,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抗击埃博拉病毒等。这一系列举动都在彰显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二)对“怎样继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时代回答是人类命运共同构建的实践主题
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的理论武器。只有站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上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才能够将这一伟大事业推向一个更高水平。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本质在于运用历史的观点和生产的观点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正是运用了这一基本观点,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审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生产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首要观点。”[1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既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推进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力在推进世界共同发展中是最活跃的因素,同时也是最革命的因素,在当今新时代背景下依然要坚持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推进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各国其他各方面的发展。
“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利益都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指出:“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9]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站在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利益上,追求各国共同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一是要超越全球各个国家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利益上的差异,追求共同利益。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存在着差异,但也存在共同的地方。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是为了打破这种利益上的对立,而是为了寻找合作的利益基础。因此超越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差异,寻找全球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这是解决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与全球各国的共同利益的一条重要原则。二是要注重各国基于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伙伴关系,达成发展共识。各国之间的发展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发展,是相互之间的互惠互利,构建的是结伴而行的伙伴关系,而非是一种追求恶性竞争的结盟手段,“旨在建立良好的互惠互利、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破除中国崛起的‘修昔底德陷井’,指向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10]48。三是要注重全球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共赢,而非一国利益主导之下的利己性。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来都是追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的,从来都是追求国家之间的利益共享的,从来都不是为了一己之私的,从来都不是为了一国利益之谋的,从来都不是为了利用与被利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应是要“追求本国利益,关切他国利益;谋求本国发展,促进他国发展;关注本国安全,兼顾他国安全”[10]48。
新时代,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对“为什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回答,是习近平审时度势,在科学分析判断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把握新阶段的新特点,所作出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应国际环境挑战的科学应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基石。
全球化进程让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发展也愈加紧密。从这一角度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体现的是一种推进各国生产力能够不断发展的发展共同体。其一,共同发展。世界各国都有着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发展共同体不是对发展道路的统一规划,而是一种在尊重不同国家发展道路基础上的合作,旨在将视野放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而非局限于国家道路的差异上。唯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共同发展,而非搞意识形态图谋。其二,共担责任。每个国家都要为全球发展担负应有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仅是实现本国的发展职责,也不仅是实现本国和他国的共同合作发展职责,还是通力合作,建立全世界的新的治理规则,实现各国在自己力所能及之内共担人类使命。其三,共享成果。发展是为了提升人类的生活水平,发展成果共享便是发展共同体的旨归。习近平曾指出:“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11]发展共同体不是独享成果,而是实现发展愿望的对接,让不同国家感受到、体验到、获取到发展带来的实惠和好处,保证各国能够实现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和共同享有。
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实现理论掌握群众和转变为物质力量,首先表现在如何创新理论的表达方式上。新时代展现出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接受能力等与以往时代不同。这就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化构建,创新群众话语表达方式,实现全人类的理论共享、接纳和运用。
(三)对“如何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的时代回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灵魂
习近平的系列讲话精神及主要举措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现实的活的教材,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结合实际的创新性运用,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光辉典范。
坚持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中国共产党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良传统。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就是要能够利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系统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辩证思维水平。习近平指出:“要始终坚持全面的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在认清形势中统一思想,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乘势而上。”[13]习近平善于利用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现实问题的本质,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上,他认为,既要注重全球经济发展,同时又要坚持对全球环境的保护;既要注重发挥大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典范作用,同时又要注重小国的积极作用,构建全球伙伴性关系;要认清国际形势,充分认识到每个国家都是全球发展链条上的利益攸关者。
习近平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其方法论在于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习近平科学分析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认为当前中国的最大实际是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判断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要积极推进全球化发展,积极实现各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利益保障,这是立足世情国情基础上的科学论断。
习近平在多种场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阐述,逐渐成为全球大部分国家的共识,在联合国文件中也多次被提及和阐述。这表明未来一段时期对于继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因此,对“怎样继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时代回答就成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主题。
目前,学校课堂教学与临床检验实际工作有一定脱节,主要表现在:(1)教学计划和内容中公共科目所占课时过多,临床课程比重太小,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明显不足。(2)专业课程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课堂教学仍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没有把临床实例很好地引入到教学中来。此外,现代医学检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动化仪器的使用,而当前课堂教学中这部分内容明显偏少。
三、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未来展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15]展望和探索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深入发展的方向和思路,能够更好地贴近中国发展实际,更好地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成果真正用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一)坚持自信与自我批判的统一
展望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要坚持自信与自我批判基础上的创新驱动。自信与自我批判的结合是创新的重要保障,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也要具有自我批判精神。其一,要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这是创新与继承的关系,而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对继承的有力保障,能够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更强大的底气、更深厚的支撑、更坚实的基础。其二要坚持自我批判精神。自我批判要立足于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时俱进的基础之上,对发展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合时宜的内容进行批判性接受和创新,本质上是扬弃。坚持自我批判精神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成果能够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坚持自信与自我批判的统一,本质上是继承、批判和发展的关系,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以自信之态和批判精神深入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坚持文本解读与时代解读的统一
展望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要协调好文本解读和时代解读的关系。文本解读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本,包括经典著作中涉及的相关共同体思想的立场、观点、原理等的解读,时代解读是对有关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文本和经典著作所阐述的那个时代的解读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新时代的解读。协调文本解读和时代解读的统一关系,对于深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其一,要协调好文本解读和对文本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的解读之间的关系。文本的产生是与当时所处的时代历史条件和思想条件分不开的,对文本的解读要首先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本质和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和时代意义,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和现实基础的统一。其二,要协调好文本解读和中国社会时代特征的关系。一方面,文本所反映的时代本质,与我国新时代发展存在很大不同,因此需要把握住当下时代特征和未来时代发展趋势与规律,从实践着眼,通过实践促进理论进一步创新。另一方面,对于当下和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把握,需要科学的理论分析和正确的方法,而科学的理论分析和正确的方法来自于文本,对文本的解读是更好地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本质的前提。要坚持文本解读和时代解读的有机协调,要注重文本解读和时代解读的动态性、历史性和具体性,发挥文本解读的手段的作用,实现时代解读的目的。
带着法国品牌Blue Skin首次入驻中国的区域代理商戴颖骏感慨,参展进博会对初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品牌堪称一劳永逸。他进一步解释称:“品牌要想成长,最难的就是从0到1的过程,而进博会提供了迅速跨越这一步的平台,能够帮助品牌迅速打开在中国的销路。”
(三)坚持中国化与全球化的统一
展望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中国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全球化视野的统一。新时代下中国社会发展更加具有开放性的要求,应将中国的发展融入世界发展之中,要在发展本国的同时,关切他国的合理发展。中国发展的开放性的现实,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要坚持中国化与全球化的统一。其一,要继续深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中国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思想的中国化,就是要更加注重其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正确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本质和时代要求。其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要具有全球化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全球化视野表现在:一是要能够将国情与世情相结合,从全球化的视野审视中国发展的道路走向和具体的发展思路,以此作为理论创新的现实依据,并积极推进他国和本国的协同发展;二是要能够吸收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发展理论;三是要能够抵制来自西方世界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不断发展壮大自身理论体系。坚持中国化与全球化的统一,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重要探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规定性和中国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外在规定性。
(四)坚持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统一
展望新时代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方法论指导和注重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的统一。其一,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历来提供方法论指导,即使是对它的创新,也是为了进一步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方法论的指导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成果,我们要认识到其在指导全球共同发展、共享成果和共担责任上的重要作用,要坚持依靠这一思想规划全球治理新秩序和创建全球治理新格局,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追求全球共同价值、体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确立国际权力观念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其二,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全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情系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价值追求,在其构建中要更加注重真与善的统一,注重道德实践和人文关怀,注重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终极目标的具体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我们可以分享共同的意义、价值和目标……从而使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具有真正的价值”[16]。坚持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统一体现了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对时代发展变化的应对,是更好服务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指南。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3.
[2] 马克思,恩格斯.“莱茵年鉴”或“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4.
[3]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张正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范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6]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8] 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9] 习近平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强调:中国是合作共赢倡导者践行者[N].人民日报,2012-12-06 (1).
[10] 郁有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化视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指导下的新解读[J].理论与现代化,2018(1).
[1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99.
[12] 郑礼肖,孙晓晖.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启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6):42-43.
[13]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2.
[14] 王伟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理论成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2015(10):27.
[1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41.
[16] 约翰·R·麦克尼尔,威廉·H·麦克尼尔.人类之网: 鸟瞰世界历史[M].王晋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16-317.
The Theoretical Principles ,Practical Logic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 the New Era
YU Youkai
(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China )
Abstract :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 the new era shall follow the unification of problem principle, expression principle and goal principle. Its practical logic is embodied in three practical problems: Why shall we adhere to the idea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How shall we continue to promote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how shall we creatively use Marxist theoretical thinking to guide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Looking into the future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unity of self-confidence and self-criticism, the unity of text interpretation and era interpretation, the unity of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and the unity of methodology and value theory.
Key words :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eoretical principles; practical logic; future prospects
中图分类号: D616; 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5595( 2019) 05- 0040- 06
收稿日期: 2019-01-12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6JDSZ2057)
作者简介: 郁有凯(1991—),男,山东临沂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DOI: 10.13216/j.cnki.upcjess.2019.05.0006
责任编辑:陈可阔
标签: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理论原则论文; 实践逻辑论文; 未来展望论文;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