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思,焕发课堂内在的活力论文_沈珊珊

促思,焕发课堂内在的活力论文_沈珊珊

【内容摘要】:基于当下孩子学习依赖性强,思维缺乏独立性与创造性的现状,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过度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这与新课标明确提出的“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相违背。因此我以《好汉查理》一课为例,历经数次磨课教学,摸索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四大教学策略:从教师解读走向学生习得,从语言提取走向情境还原,从精细预设走向顺学而导,从感悟促思走向语用促思。以此真正焕发课堂的内在活力,激发起每个孩子思维的欲望,锻炼他们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

【关键字】:促思 课堂内在活力 教学策略

缘由

(一)基于未来世界对思维的强烈需求的认识

当今社会,信息、科技日新月异,新事物、新行业层出不穷,我们的学生应该拥有什么素质,才能使他们将来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能从事我们现在也许还没有的职业,甚至能使他们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领军人物?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深地思考:教育的价值何在?不禁想到哈佛大学有句名言:你来我哈佛,十年之后,你学到的知识至少有一半是错的。这句话太经典了,哈佛大学鼓励并提醒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习思维的方法,参与实践的过程,应该注重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因此可以说,未来世界人才的竞争就是思维力的竞争,未来世界国际的竞争就是创造力的角逐!

(二)基于当下学生思维严重缺乏的现状思考

而反观当下,我们的孩子学习依赖性太强,一碰到什么问题要不就是问老师,要不就是问父母,再不然就只会求助电脑。他们不乐于去思考问题,也不善于思考问题,缺乏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这是多么发人深省的一件事啊!!怪不得美国某一政府高官在美国一所大学演讲时评价说,中国的年轻一代是没有思考能力的一代!你愤慨?你不服?事实就是如此残酷!

国内一所中学入学面试出了这样一道简单的理解题:塞万提斯说“失去财富是损失,失去朋友是最大的损失,而失去勇气则是损失一切。”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有的不知所云根本找不到突破口;有的只是将自己准备好的内容生拉硬套;还有的话语虽多,却抓不住问题本质。

对诸多事务之间关系的理解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思维品质。从面试看来,学生的思路已被应试思维箍死,开放度差;灵活性、应变性不够,思维无法自如转换;死记硬背的痕迹太明显,缺少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反观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做些什么?应该给予学生什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与积累,情感的熏陶与升华,语言的品读与运用,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思考的欲望,树立思考的意识,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锻炼他们思考的能力,养成思考的好习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应该是撑起我们语文课堂的支点。学生们已经不是嗷嗷待哺的小鸟,不需要我们像鸟妈妈一样,把知识咀碎填进他们的嘴里。学生们需要我们教会他们的是翱翔天空的本领,是征服世界的能力!

(三)基于思维能力与课堂活力的关系认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思维所把握的,是客观事物的感知特征背后的一般属性,是经过抽象、概括达到的;思维不是信息的直接输入或恢复,而是在当前刺激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分析、判断、推论等复杂的认知活动而产生新的信息,这在各类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直接的表现。而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思维品质的优劣。优良的思维品质,具有深刻、灵活、独立、批判、敏捷、广阔、严谨等特性。思维能力是可以锻炼的,思维品质也是可以培养的。思维力是涌动在语文课堂内部深沉的活力,它摒弃了轰轰烈烈的课堂表面的浮夸,它与那些不思能答的问题绝缘,它需要调动学生的内在思维活力,跳一跳,才能摘到那枚甜甜的思维之果。促思,才能焕发课堂真正的内在的活力。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认识与思考,感到在咱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因此我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中,积极尝试,努力探索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

实践

以《好汉查理》一课为例,历经数次磨课上课,摸索出促思教学的四大策略。

《好汉查理》是三上的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一个原本调皮、爱搞恶作剧的男孩子,在和杰西交了好朋友之后,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好汉的故事。题材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这个叫查理的小男孩发生了哪些变化,同学们是能轻而易举地能找到的,但是至于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很多同学会觉得有点难度,我觉得这里就有启发学生思维的文章可做。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光有意识和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在一次次的磨课上课经历中,认识到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是需要智慧和策略的。

策略一:从教师解读走向学生习得

初次备课时,觉得这篇课文思路很清晰,便把查理的转变过程设定为教学

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于是有了这样的设计:

①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查理是个好汉的?读读句子,体会查理发生了什么变化?(我想学生们会说查理变得诚实、守信、有爱心。)

②那调皮捣蛋的查理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呢?(我自认为这些句子同学们能找出来,稍加引导的话,学生肯定能体会到是杰西的尊重和信任影响了查理。我甚至都在想象,可能还会有同学发现罗伯特先生也影响了查理,这该是多么完美的一课啊!)

结果到301班一试教,发现结果真是让人大跌眼镜!按照预设,我想让学生们找找查理的变化,学生反馈给我的有些却是关于杰西的句子。我让学生找查理变化的原因,学生们又感觉无处下手,要不就再重复地找关于查理言行的句子。如此地东拉西扯,不但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而且学生倍感混乱,更谈不上启发学生思维了。

我深深地反思了我的教学设计,原本以为自己的教案思路清晰,一到操作,才发现问题累累。我发现我没有从中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感悟能力和思维水平等学情出发,而是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简单机械地设计成两大板块,希望学生天才般地一读便能捕捉要点,给人物贴上完美的标签。我的首次失败,就败在只见师不见生,应该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引领他们走进文本自己去品读去思考,慢慢地,循序渐进地开启思维的大门,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于是有了第二次设计:

① 这么一个调皮、爱搞恶作剧的孩子,究竟是怎么变成一个真正的好汉的呢?请你默读课文想一想,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②反馈。(让学生将变化的词语写在黑板上,读一读。)

③他是一下子变成真正的好汉的吗?你能给黑板上的这些变化排排队吗?

④为什么他会有这一系列的变化呢?请你找一找、划一划相关的原因。

果然,第二次的课堂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局面,孩子们在静静地思考和热烈地讨论后,发言是多么踊跃,观点是多么丰富。成功后的反思,我以为“排排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要“排队”,学生就会自觉地再次品读文本,将原先繁多的变化重新梳理,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条理性;因为要“排队”,学生还会关注这些变化的内在逻辑性,是否是变化越来越大,培养了他们思维的严谨性。同时,对于变化的原因先找一找、划一划,让学生紧扣语言文字来感悟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有所依,有所靠,有理有据。这样遵循学生自己习得、自己思考的教学规律,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思维的热情,焕发课堂的活力。

策略二:从语言提取走向情境还原

同时我反思第一次试教中,学生为什么能找到变化的句子,却找不到变化的原因呢?其实这是正常的。离开了具体的段落和片段,突兀地拎出几个句子要学生们分析和感受,是多么地可笑,就像让庄稼离开土地,却还要茁壮成长一样。

于是有了第二次的设计,根据学生自得自悟查理的变化过程,依托板书的词句分成三个情景模块。

三至七自然段为第一个情景模块,描写的是查理对刀的喜爱以及他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并且变得彬彬有礼了。八至十三自然段为第二个情景模块,讲的是查理不再搞恶作剧了,还助人为乐了。十四至十九自然段为第三模块,讲的是暑假快过去了,查理和杰西一家人告别时的情景,变得谦逊了。

“为什么杰西会有这一系列的变化呢?”

把句子回归到具体的段落中去,还原故事的情境,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品读、理解句子,生成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我用新的教案去302班试教的时候,我明显地发现当学生找到查理变化的句子后,我立马出示相关的情景段落,对他们的理解是多么地有帮助。

比如说,当学生找到查理的变化,他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我追问,他不是很喜欢那把刀吗?是什么能让查理强忍住内心的渴望变得那么坚定的?同学们立马找到杰西说的话:“你想把它拿走吗?”我继续问,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同学们积极性很高,理解也很到位,他们说因为查理的内心想法被杰西看穿了,查理想不能被人看不起,做人要有骨气。

学生们非常聪明,很会举一反三,在接下来找查理的变化时,他们每找到一处,就会借助这个段落去分析查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比如他们觉得查理变得彬彬有礼,立马就去找原因,因为杰西叫他好汉查理,而在这之前,没有人叫过他好汉查理,杰西的话使他感觉受尊重了,所以变得彬彬有礼了,说得多好啊!

再如,有学生说到,查理的变化越来越大,他不仅不搞恶作剧了,还学会帮助人了。是因为杰西非常信任他。我就追问学生:你是怎么体会到杰西非常信任查理的。该生又开始有理有据地说:“杰西要好汉查理推她去晒太阳,他们在一起玩得很开心,杰西还问查理是不是能常来陪她?要是杰西不相信查理,就不会让查理帮助她。”

还有的同学说,查理变得谦虚了。以前没人叫他好汉查理,他自己偏偏要叫自己好汉查理。当最后在和杰西分别的时候,查理却说自己会做个好汉。可见他变谦虚了,觉得自己现在还称不上好汉。

还原故事的情境,让学生去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思维的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他们用自己的眼,自己的耳,自己的心去代替文本中同龄人的所思、所想、所感,学生的发言真是精彩纷呈,而且说得有理有据,思维与表达完美结合。所以,遵循学生思维的情境性,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创设情境去促发学生思考、感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思维成了无源之水。

策略三:从精细预设走向顺学而导

生本教育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句话我是一直记在脑海里,可是真的操作起来,总是存在着困难。心里不确定孩子们会给我怎样的答案,会不会打乱我的思路,会不会完不成课堂任务。如果是公开课的话,压力就更大,把课堂放手给孩子们,我会不会出丑呢?

林林种种的担心和压力,使我们老师总是想方设法地牵制着学生的思维。这是多么的可怕啊!日积月累,我们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不会思考。在《好汉查理》第二次备课时,我也是想方设法地“圈住”孩子们,好能顺利地完成课堂任务。

我把《好汉查理》分成了三个情境,那我该如何让学生能依次来展开说说,而不是打乱这三个情境,因为这三个情境是层层递进的。我就开始从过渡语方面下手,想着如何让孩子们乖乖进“圈套”。我是这么设计的:

你是从哪里感觉到到查理开始发生变化了?查理的变化是越来越大了,你能从文中找出他变化越来越大的地方吗?查理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我们心目中,他已经是一位真正的好汉了,他甚至受到了奖励,你能把相关句子找出来吗?

指导老师看到我的教案后,告诉我说,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要开放些,大胆些,要能促发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思考,不要牵着他们走,而是要借助一个大的问题,指出方向,教会他们如何去思考。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我又做了如下的修改:

同学们,就是这么一个调皮、爱搞恶作剧的孩子,究竟是怎么变成一个真正的好汉的呢?请你默读课文想一想,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积极性很高,小组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在302班试教的时候,学生给出了很多答案: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助人为乐、说话算话、彬彬有礼、不再搞恶作剧、谦虚。

这些答案都是学生们从三个情境中找出来,不是按照顺序说的。接下来怎么处理。指导老师跟我说,那就让学生们根据查理一步一步的变化,排排序吧。对呀,多么巧妙。排序完成后,我就顺着同学们的思路,那我们先来看看他是如何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学生们听得也蛮投入的,积极性也很高,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宰,老师是引路人,仅此而已!

就像生本理念中提到的: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与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思维与学习。

策略四:从感悟促思走向语用促思

当我们的语文课堂着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承载的另一重任,那就是感悟和语用。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学生独特的感悟是伴随着他独立的思考而来的,因此我们平常最多的是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中去激发他们的思维。但通过本次磨课,我发现语用促思能发挥它更多的效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当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其实语用设计得好,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语言的规律,还能拓宽他们的思维,启发他们去想象。

(一)语用内容应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在《好汉查理》一课中,我设计了两个语用点。一处是对“恶作剧”这个词语的理解。三年级学生对恶作剧这个词语的理解,往往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如果说让他们说说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他们可能还会混淆恶作剧和违法的行为。这样一来的话,那不仅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个词,还会浪费不少时间。但这个词所包含的行为却是他们屡见不鲜的,说起来可能如数家珍。

于是我这样操作:当学生提到查理不是真正的好汉,因为他爱搞恶作剧,我就问他你能想象一下,查理都是怎么搞恶作剧的?那位学生绘声绘色地说:“查理在门上放了一桶水,当有人推门进来的时候,那个人就淋成了落汤鸡。”同学们都笑了起来,他们的思路被打开了。于是我在PPT上出示了一些情景:

当同学在专心看课外书时,查理 ;当小妹妹在吃棒棒糖时,查理 ;当大哥哥们在踢球时,查理 。

学生们特别踊跃,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有的说同学在专心看课外书的时候,查理就躲在他背后学猫叫;有的说小妹妹在吃棒棒糖时,查理就趁小妹妹不注意

时,咬了一大口;有的说大哥哥们在踢球时,查理故意把球的气给放掉……

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了一个又一个的恶作剧行为,这个词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就被学生给消化了。既开发思维的开放性,理解了词义,又运用一连串的排比句描绘出查理调皮捣蛋的形象,内化了语言,真可谓一石三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语用内容需考虑学生实际

在《好汉查理》第一次试教中,我还设计一个语用点,就是对彬彬有礼一词的理解和运用。我觉得彬彬有礼一词对同学们来说应该不难,我是这么安排的:

除了说“谢谢”,请你再想象一下查理当时彬彬有礼的样子。PPT出示:

“谢谢!”查理一边说,一边 ,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

当我请同学来说的时候,他们都显得很为难的样子。听了几个同学的反馈后,我发现他们没能很好地理解。这有礼貌的表现,生活中不是很多吗?怎么会说不上来呢?

我总结了一下,我试教的班级是一个外地班,父母普遍是打工者,在他们的生活中,非常有礼貌,像绅士一样的人,并不常见。所以让他们说的时候,他们觉得有难度,不贴近他们的生活。于是第二次执教,我做了这样的调整:

①客人来我家,我打开门,彬彬有礼地说:“ 。”

②同学不小心弄翻了我的文具盒,我彬彬有礼地说:“ 。”

③外校老师来我校听课,我们敬了个队礼,彬彬有礼地说:“ 。”

④ ,我彬彬有礼地说:“ 。”

从礼貌用语的角度出发理解“彬彬有礼”一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

孩子们运用表达就显得简单多了。这样的设计,同样达到了思维、理解、语用三位一体之效。

(三)应景填写小诗,发散思维

课堂语用不应该是课堂知识的简单重复,不该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枯燥的练习,而应该是课内知识、课本知识的延伸,是多元化的拓展。

在学了《好汉查理》一课,同学们都能感觉到,查理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跟杰西是密切相关的。有同学发言说是杰西的尊重和信任感动了查理,尤其是告别时杰西说的那句话:“你会的,我从来就相信。”

到这里的时候,老师应该是点到为止呢?还是继续深入呢?我采取了后者。因为学生们在生活或者学习中,都遇到过被人信任或者是被人怀疑的事情,这个主题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同学们都能体会到被人信任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就设计了这么一首小诗:

信任是一眼清澈的泉,

洗净心灵的尘土。

信任是严冬的火炉,

温暖天地,温暖你我。

信任是黑夜的一盏明灯,

迷茫的心熬过漆黑的夜,

信任是

信任是

这么设计的目的在于,趁热打铁,让学生体会信任的美好!让学生放飞自己的思维,去肆意地想象,用新颖的比喻,优美的文笔写写小诗。当然这样设计还有一个人文的目标在里面,那就是希望学生们在感受了信任的魅力之后,在以后的生活中,多给予别人一丝信任!

学生反馈给我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写道:信任是一束阳光, 照亮我们的心灵。有的说信任是一抹落日的余晖, 孤寂的人有了欣赏风景的心情。还有的说信任是一场雨露,浇灌了干涸的心田。

多么诗意多么美好!学生们在自己填的小诗里,自由自在地想象,表达着,感染着,在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同时,悄然陶冶他们的情操,洗涤他们的心灵。

依托文本词、句、段,甚至篇,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巧设语用练习,能大大激发学生思维的热情,促进他们形象思维的发展,提升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以上四个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不仅适用于《查理好汉》这一文本,也使用于其他文本。在具体运用操作时应遵循三大原则:设计开放度大、包容性强的问题,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创设生活味浓、童趣性足的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强烈欲望;善于耐心等待、循序渐进地诱导,促进学生深入独到的思维。

反思

历经数次磨课和上课,尽管在探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的教学策略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和收获,但也不乏一些教学细节的疏漏与遗憾,成为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几块绊脚石。

(一)感染力不够,思考的氛围不够浓厚

心理学认为,积极良好的情绪情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备条件。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教学,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思维表达。我反思自己执教的《好汉查理》一课,我总是在很理性地抛出一个个问题,仿佛置身事外,是在冷冷地肢解这篇文章。我自己没有投入到这篇文章的情绪里面,声音没有任何波动。我的语言缺乏感染力,学生便难以入情入境地感悟和思维。

我想要是查理每次的变化和原因,我都能用声音来表示。对他越来越大的变化,表现出惊奇、惊喜、激动的心情,而背后的原因表现出大大的困惑,这样的话定能更加感染学生,给他们营造思考的氛围,促发他们主动地思考。对于中低段的学生来说,形象思维非常重要,如果教师能入情入境感性地为孩子们读读课文,造造声势,那感染力肯定不容小觑,学生会更乐于去思考、去探索。

(二)没有利用好教学辅助手段,思考的指向不明。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查理是如何从一个调皮、爱搞恶作剧的孩子变成一个真正的好汉时,我是只是口头说了一下,没有在课件或黑板上出示问题。当我巡视的时候,我发现有几个小组的同学压根不知道他们要讨论什么问题,所以在那里浑水摸鱼,乱说一气。我想,如果借助多媒体或板书,用图文提示问题:“好汉查理” ——?—→ 好汉查理。这样学生不仅知道要讨论什么,而且为小组讨论营造了氛围,这样的教学细节不容忽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是要给予学生“金子”,而是要教学生学会用“点金术”。为了适应未来世界,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在语文课堂上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思维欲望,锻炼他们灵动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是引领者,放手让学生主宰课堂,让他们放飞思维去发现,去感悟,去想象,去创造!焕发课堂内在的真正活力,让生命洋溢思维的灵动与神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周玉娥著.《春意来,草自青》,朝华出版社

【3】刘仁增著《让语文回家》,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版

【4】姚磊著.《决定孩子前途的11种能力》.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1月版

【5】《人民教育》.2011年7月版

论文作者:沈珊珊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促思,焕发课堂内在的活力论文_沈珊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