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流通体系的主要形式--现代流通研究报告第二部分_自由贸易区论文

现代流通体系的主要形式--现代流通研究报告第二部分_自由贸易区论文

现代流通体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关于现代流通问题的研究报告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二论文,研究报告论文,表现形式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跨国公司——

更加全球化的跨国界流通的重要载体

跨国公司面向全球采购体系、全球营销体系、全球研发体系、全球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生产制造基地等,构成了现代流通体系。每一个跨国公司都是一个成熟的跨国界现代流通组织的载体。所谓跨国公司,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是:至少在两个以上国家拥有生产设施的企业。跨国公司至少要通过两个国家以上的跨国界流通,把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或者通过跨国股权资本流通,获取他国企业的控制权,参与跨国生产或流通。跨国流通能力是跨国公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2世界投资报告》统计,目前全球共有跨国公司65000家,这些跨国公司拥有85万个国外子公司,雇佣5400万名员工。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总值的40%左右、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研究开发费用的80%~90%。跨国公司内部及相互贸易占世界贸易量的60%以上。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创造了世界GDP的11%和全球出口额的1/3。跨国公司的销售额从1980年的30000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90000亿美元,是国与国之间贸易总额的2倍多。

跨国公司通过其强大的跨国流通能力成为主导经济全球化的主体,成为利用全球资源、全球市场,获取最大利益的受益者。可以说,全球最重要的工业和第三产业都已纳入跨国公司国际流通网络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出现了新的模式,即由过去企业内的跨国分工,转向跨国公司掌握核心技术和能力,零部件则实行全球采购,产品进行全球营销。跨国公司是否具有跨国的现代流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跨国公司开展的国际化大流通,是加大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推动商品、资本、劳动力、信息、技术、服务等要素禀赋加快流通的过程,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强大动力。这就使货物和资源跨国界流通日益增强,使服务等无形商品和资产的跨国界流通日益增强,也使不同国家的市场日益相互依存、相互融合。

区域经济一体化——

更加便利的流通经济圈

在加快流通的内在要求下,一些迫切需要各种要素禀赋在特定区域更加便利、更加迅捷、更加自由流通的国家和地区,主动放宽或破除束缚和影响流通的规则,使某一区域成为快速流通的经济圈,即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这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现代流通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在全球范围加速流通,使降低流通成本从而大幅度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成为可能。资源配置从一个工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扩展到全球,国际分工因追求全球范围资源配置的优化、并凭借国际化大流通得以更加细密,国家之间的经济协作也越来越深入。某经济区域一旦出现,便以其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方面的便利化优势,成为产业集聚和贸易活跃的竞争高地。据WTO统计,至2004年1月,全球向世贸组织通报的区域贸易协定已有293项,已经生效的有197个,其中,自由贸易区协定占72%,局部的自由贸易协定(Partial scope agreements)占19%,关税同盟占9%。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按照一体化程度的高低把区域贸易协定划分为五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一体化和政治经济一体化。其中,自由贸易区要求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贸易壁垒,加速商品和要素流通,因此是各国采用最多的形式。

欧盟经过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同盟四个阶段,在16个国家实现了共同贸易政策、共同货币政策、共同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共同关税税率、共同农业政策、共同工业交通能源政策等,目前正在进一步探索宏观经济的协调政策。到今年5月份,还将有10个国家加入欧盟,届时欧洲的26个国家将实现货币、资本、商品、服务和人员的自由流通,形成更加便利化的流通经济圈。北美自由贸易区进程也在加快,由于美国等国家的推动,到2005年1月,一个包括34个国家的美洲自由贸易区也将建成。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也在加快。

近年来,在大国(如美国、日本、欧盟)与小国之间的区域贸易协定中,自由贸易区协定占绝对优势地位。欧盟一方面与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地中海国家、非洲国家以及拉美国家签署了多项自由贸易区协定,另一方面通过接纳新成员国把原有的自由贸易区协定升级。目前欧盟已经与土耳其签署了关税同盟条约,与地中海国家、中东欧国家、南非、墨西哥、智利缔结了自由贸易区协定,与南方共同市场、新加坡的谈判也在进行之中;通过2000年的科托努协定(Cotonou Agreement),欧盟将用自由贸易区协定替代原有的“洛美协定”。便利的流通使欧盟的市场成为一体,市场营销规模首次超过了美国。美国除了与加拿大、墨西哥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外,还加快与以色列、约旦、新加坡、澳大利亚、巴林、新西兰、东盟、中东等国家和地区之间商谈缔结自由贸易区协定。大国之间的竞争日益转变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间的竞争,变成经济区域之间流通能力的竞争。各国为了寻找在顺畅的流通中效用的最大化,以某种形式的让渡、以国界的虚化换得流通的更大自由。据统计,规模最大的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的GDP占世界GDP的85%,区内贸易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奥古斯特·勒施形象地比喻说,一般来说,国家的有形国界表现为政治境界线,“国家像大沙漠中的绿洲分离存在着一样,被关税、法律、语言、社会意义、不安全感、命运和其他偶然事情分离着。”([德]奥古斯特·勒施著《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第224页,商务印书馆出版。)国家的政治界线像一条裁剪线,剪断了极其错综复杂的市场网络,而流通所形成的经济景观,则像错综复杂的市场网络组织中的一条条接缝线,把政治境界剪断了的地方连接起来。当流通发展为国际化、社会化大流通时,如果不能使整个世界流通顺畅,一国或几国的流通发展已不能使自身更大程度地获益,人们宁愿以让渡部分国家主权来换取便利流通带来的利益。

供应链体系——

按市场需求链组织流通的虚拟企业群体

以市场需求为起点,由供应商、经销商、生产商组成市场供给方的完整供应链。这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并不靠产权关系或任何行政关系维系,而是按照现代流通规律,特别是按照现代物流技术和理念整合成一个虚拟企业群体。处于上、下游的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使供应商、经销商以及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关系,真正成为以供应链为纽带的群体企业。过去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了一个群体企业与另一个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一个供应链与另一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一个物流配送体系与另一个物流配送体系之间的竞争。一个企业所参与的群体规模越大、流通效率越高,流通成本越低,企业的竞争力就越强。供应链体系把企业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变为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共赢”关系。

供应链体系的形成,通过系统内资源的有效整合,降低了供应链总成本。如降低了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库存水平,甚至可能使大部分企业实现零库存。再如通过加快信息的应用和流通,增强信息共享水平,保持战略伙伴相互之间操作的一贯性,并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以提高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高效率、低成本的流通能力成为能否取胜的关键。这种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如何在国际竞争中打造使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条件,使企业从国际比较中的垂直分工迈向水平分工,在水平分工的条件下参与企业购并、重组或整合,在快速流通中实现效用最大化,加入快速流通的供应链体系,是企业在新的市场形势下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通路之一。供应链体系的形成,使大量企业的非核心业务与核心业务分离,外包业务比重不断提高,流通速度大为加快。目前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基本上都形成了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体系,以社会化物流体系为平台、以第三方物流为纽带,形成了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市场需求链,重建了新型分销体系。

连锁经营——

突破企业边际理论的现代流通组织形式

连锁经营是近年来出现的现代流通崭新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把原来垂直链条型的组织结构转变为扁平网络型的组织结构。通过直营连锁、特许经营连锁和自由连锁三种形式,实现了流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低成本扩张企业规模,加速了资本和资源的集中过程,大大提高流通企业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实现了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从而达到了经济学所追求的效用最大化。连锁经营突破了传统经济学关于投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企业的边际凭借连锁的组织形式无限扩张,而流通效率和效益却大幅度提升,这对传统的经济学提出了挑战。连锁化成为现代流通企业普遍采用的企业组织形式。目前全世界按销售额排位在前20名的流通企业,无一例外是连锁企业。特许经营是连锁经营中发展最快的形式。连锁经营的组织形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跨国连锁经营集团已经把采购网络、经销网络、现代物流配送网络和信息传输网络遍布全球市场。

协调全球流通的组织——

流通规则的制定和仲裁者

流通是一种解放,是一种开放,是一种冲击力,是一种推动力,又是一种内生力量,它把整个世界纳入自己的范围,并不断对阻碍其流动的各种规则和制度进行扬弃,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存在方式以“水滴石穿”的精神不断进行改造。现代流通的“游戏规则”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制定和维护国际流通规则的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在国际化大流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例,目前世界上已有14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其成员,相互之间的贸易已占到世界贸易量的98%。从关贸总协定(GATT)的自由竞争原则、互惠原则、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公平贸易原则、取消数量限制原则、关税为惟一饱和手段原则发展到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非歧视贸易、可预见的和不断增长的市场准入程度、促进公平竞争、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原则。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50多年的历程,从货物商品的规则,发展到服务贸易规则和知识产权交易的规则,一条主线就是不断制定和创新流通规则,力求创造世界范围公平、透明、开放的流通秩序,不断减少或取消人为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以及其他要素流动的自由化。通过参与流通过程的行为者的相互协商、彼此之间的妥协而非暴力解决阻碍流通的问题,使参与者共同接受国际化流通的“游戏规则”,现代流通协调组织的作用从来没有这样重要,须臾不可缺少。

也正因为如此,每个国家都希望通过影响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而获益。一些大国力求获得区域内的主导权,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区域合作的内部收益,更重要的是为扩大其在多边贸易谈判中的筹码,进而获得国际经济规则制定过程中的主导权,最终把区域内规则转化为多边贸易规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美国是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者。大国把区域贸易协定内的规则推广为多边贸易规则的过程被称之为有顺序的谈判(sequential negotiation)。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有顺序的谈判是大国利用区域贸易协定影响全球经济规则的主要手段。乌拉圭回合谈判所涉及的许多新领域,实际上在美国参与的自由贸易区协定中都已经存在,如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措施等。美国曾多次威胁用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替代WTO的多边贸易谈判,如环境保护、竞争政策等,美国力图把自由贸易区协定中的意志转化为多边贸易的规则。值得重视的是,目前跨国公司在不断开拓国际市场中,总是率先打破旧有的贸易规则,直至最后改变全球的贸易规则。

标签:;  ;  ;  

现代流通体系的主要形式--现代流通研究报告第二部分_自由贸易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