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制改革与公有制缺失_股份制论文

股份制改革与公有制缺失_股份制论文

股份制改革与公有制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有制论文,股份制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五大报告为国有企业改革提出更为明确的方向,即完善科学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是股份制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也是克服公有制虚化的唯一出路。

警惕“股份官僚经营制”的滋生

股份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形式,但不是唯一途径。因为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不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全部,更不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特征。股份制和约束机制的完美结合,才能把产权明晰的内在制约作用贯穿在资本运行中,使企业经营者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约束自己的随意性。从这一点看,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比股份制本身更重要。

本来,股份制和约束机制是不可分离的,二者的统一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有些理论观点似乎误解或歪曲了股份制的实质,把股份制仅仅视为职工出资买下部分产权,以此解决企业的资金困难,而企业仍沿用老一套管理办法。这种换汤不换药的股份制改革,实则是以资产个人化为形式的另一种专断经营模式。在这类所谓股份制企业中,厂长、经理或政府部门照旧凌驾于董事会或职工代表大会之上,把股份制变成“股份官僚经营制”。所谓“股份官僚经营制”,是指产权的股份化和管理官僚化的结合,企业法人代表独揽大权,我行我素,产权所有者被剥夺了一切权益。

十五大报告强调“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公有制企业的改革不管采取哪种形式,只要企业带有公有性质,都“要加强科学管理,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要建设好企业领导班子,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却不同步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监督体系、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必然导致经营的官僚化。企业停留在旧体制的羁绊中,经营的长官意志无法消除经营环节的无能和腐败。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建立股份制的企业由于不能体现投资者的权益,资产运营会重新陷入困境;没有实行股份制的企业,职工投资的后顾之忧加重,购股的兴趣受到压抑,股份制改革的进展不能不停顿下来。

正如《工人日报》1997年11月10日刊登的一份调查所说,许多企业职工买股有三怕:一怕股金不用于生产经营,担心被一些“败家子“吃掉、喝掉,用来采购手机、高档办公用品;二怕企业法人一张嘴说了算,一旦决策失误,无人对职工股金负责;三怕上级委派不善经营、不懂管理的厂长、经理,误了企业,亏了股东,最后一拍屁股走人,照样异地为官。职工这三怕不是畏惧股份制改革,而是对“股份官僚经营制”的警觉。在沪深两地上市的700 多家股份公司不同程度地存在“股份经营官僚化”的影响,因而这些公司的大部分没有因为实行股份制而效益日益增长,而是逐年下滑。出现这种情况除了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其他因素外,主要是官僚经营方式在作怪。可见,股份官僚经营模式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和危害性。

股份制改革不只是斩断政府对企业经营的直接干预,而主要是建立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和法人财产制度,使投资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到位,尤其要发挥职工股东监督经营者的主人翁作用。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由股东大会无记名投票选出,企业法人代表不再由政府任命而由董事会任命,法人代表的重大经营决策要经全体股东的审定才能实施。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虽然分离,经理阶层成为决策中心,但并非随心所欲地支配资产和经营,他们的重要决策一旦偏离全体股东的利益,就会得到股东大会的纠正以至罢黜其职务。没有这套机制就无所谓股份制,缺少强有力的监督体系和约束机制的股份制,实际是一种变相集资行为,企业管理必然陷入极端官僚化状态。

山东诸城市和山西侯马市中小公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之所以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于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不仅由股东选拔称职的法人代表,而且经营者的权力受到制约。诸城市一家股份制企业的厂长,要把自己的坐骑由吉普车换成高级轿车,股东大会没有通过,他的轿车就没坐成。股份制之所以被视为现代企业制度,正在于它处于严格监督的机制之中,避免企业法人代表滥用权力。职工购股,产权明晰,不仅买回了主人翁意识,而且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使企业生产者和管理者的智慧和活力充分发挥出来。

公有制的病根在于“公有虚化”

由股份经营官僚化引出对公有制企业困境的重新审视,不能不再次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即公有制企业大部分经营不善的病根究竟在哪里?宏观上所有制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失衡、对市场经济的转轨一时难以适应,使公有制企业的亏损面逐年扩大,只是表面现象,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公有制企业内部没有及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导致公有制虚化。

缺乏约束机制的公有制不管全民所有还是集体所有,仅仅是一种形式,各企业职工没有感到资产有自己的一份,更谈不上享有必要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资产管理和运营必须出现失控。改革之前,由国家经济部门或集体所有制企业的上级部门对企业实行集中领导和监督;改革之后贯彻政企分开,实行承包制或其他独立经营方式,企业资产由厂长或经理随意支配,公有制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厂长、经理的个人所有制,公有制成为空洞的概念,被完全虚化了。由此产生了种种营私舞弊的腐败现象或经营不善。政府经济部门和广大职工对经营一旦没有实质性的约束权,企业经营者的腐败或无能越来越无法遏制,必然造成公有资产流失或因经营不善而亏损。

据报载,广州异型钢材厂在不久前宣布破产,被拍卖。这家国有企业是冶金部重点技术引进企业之一,具有进口的先进设备,产品质好价优,享有盛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却于1996年由于资不抵债而宣告破产。显然这不是由于产业结构或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而是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导致的结果。另据报道,山西有一家国有企业被三任厂长在几年内吃光、玩光。郑州啤酒厂原厂长黄清波不是一心抓生产,而是先后用贷款和工人的集资1000多万元办起酒店和夜总会,由于相继倒闭造成经济损失800多万元,把企业40多年积累的资产在3年多的时间就给整垮了。厂长随意支配、糟蹋企业的财产,使公有制虚化到少数掌权人所有制的严重地步,是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破产的主要原因。

在企业内部科学管理体制没有建立之前,政企分开恰恰给企业的经营者滥用职权以可乘之机。某些公有企业的直接掌权人在改革中正是打着“政企分开、独立经营”的旗号,千方百计抵制企业内部领导体制的全面改革,而利用“独立经营”的口号轻而易举地转移和侵吞公有资产,使许多公有企业被蛀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得不对中小公有企业进行一场以出售、租赁和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改革,来躲避蛀虫的肆虐。这一事实揭示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一个事实:腐败逼出了产权改革,产权改革是对腐败的被动反击。

实行股份制如果不进行彻底的管理体制改革,必然导致股份官僚经营桎梏的形成,又会激起新一轮的企业腐败浪潮。可见,公有制企业要摆脱困境,仅仅实行产权明晰的改革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建立企业内部的民主监督制度。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完善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机制,才能保证公有企业的真正公有化。这正是十五大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精髓。

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出路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这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出路。要在短短两三年内国有企业进行一场全面改制,不仅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而且目前企业界和经济学界都没有认真对此加以研讨和提出对策,而是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股份制改革中股权量化和国有企业破产拍卖方面,由此产生的后果不能不令人忧虑。

既然,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出路是转机建制,把公有制虚化变为公有制实化,那么,让国有资产有效地保值增值,既为本企业职工创造应有的权益,也为全国人民谋得利益,就成为改革的根本目标。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不从根本上尽快改变这些企业管理上的软弱、无能、涣散、迟钝和低效,势必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在今后几年内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垮下来。

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从哪里突破是个难点。按十五大报告要求,第一步在实施战略性改组、联合、兼并的同时,“要建设好企业领导班子,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就要建立国有企业出资人制度和总经理(厂长)负责制。其一,国家出资机构代表国家从人才市场高薪公开招聘优秀的企业家和科学技术专家组成精干的企业领导班子(3—5人),招聘范围不仅限于国内,也包括海外的优秀管理人员。经理、副经理和总工程师可按创造的企业利润拿到1%至4%的年薪,根据不同行业和资产总量可做适当调整。其二, 精简企业的管理层, 非生产人员一般控制在每万人配备50人(每千人配备20人、每百人配备3人)左右的管理队伍。 根据需要扩大企业科研人员的数量,不断提高科技手段、产品质量和市场调查研究的效率。在技术密集型企业,科技人员的数量一般应超过行政管理人员的数量。企业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应由经理(厂长)和总工程师公开招聘,不称职者根据合同予以解聘。其三,国有企业中的党委发挥政治思想核心作用,但不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 党委脱产负责人不应超过3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联系全体职工,反映广大职工的要求,对企业经营进行政治思想监督,组织职代会和管理人员定期听取工人的意见,并向政府出资机构报告;对企业内部侵吞公有财产,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有责任代表国家和职工依法起诉。在企业利润增长的情况下,政府出资机构不应断然解聘经理(厂长)和总工程师。企业党委的负责人由本企业党代会任免并接受其监督。

第二步,企业要严格贯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保障技术发明和带来明显效益的重大合理化建议参与收益分配。管理人员和职工的工资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每月统计或每两年定级一次,上不封顶,下设最低工资线,不称职或多余的工人随时解聘,向社会再就业大军分流。

第三步,随着企业利润的增长,逐年大幅度提高职工的工资,把各种福利费打入工资份额。一方面使企业逐步摆脱承担分房等福利事业的包袱,另一方面尽快缩小同其他所有制企业中管理和科技人才的收入差距,把流失的优秀人才吸引回来。实现住房、医疗、保险等福利待遇的社会化,同时促进了消费,将不断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效益下滑,职工不仅不能提高工资,而且要减发工资,直至下岗领取社会救济金等待再就业。

以上种种改革消除了任何个人对国有资产的随意支配,由于职工的工资和企业效益挂钩,国有资产的公有化落到实处。公有制虚化的弊端一旦扫除,企业必将最大限度地调动领导班子和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科技领先,运转灵活,成本降低,竞争力增强,国有企业的优势和生命力也就充分发挥出来。

标签:;  ;  ;  ;  ;  ;  ;  

股份制改革与公有制缺失_股份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