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对中央企业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要求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发挥内部审计监督、推动作用。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审计工作抓住电网企业的核心业务,以风险防范为基础,以效益提升为目的,充分利用ERM框架理论,全面梳理电力营销管理业务流程,梳理管理中的风险点,揭示电力营销管理业务中的缺陷,提出审计建议,促进电力营销内部风险防范工作持续改进与优化,不断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关键词:ERM框架;电力营销;风险防范;效益提升
一、实施背景
(一)政府对电力企业内部控制提出明确要求
近年来,国资委、财政部等部委连续印发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以及《关于加快构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防范工作,建成规范的内部风险防范体系,防范和控制风险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和危害。同时要求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对风险防范管理进行监督检查,促进内部风险防范控制工作持续改进与优化。2014年12月,财政部印发了《电力行业内部控制操作指南》,意在推动电力企业有效实施企业内部风险防范控制规范体系,进一步提升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明确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每年开展内部风险防范年度评价与审计工作,监督、推动企业加强内部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提升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并促进内部风险防范工作的持续改进与优化。
(二)公司内部对防范电力营销风险的明确要求
作为电力企业,电力营销工作是企业提升效益、实现价值增值的最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内部风险防范的重点监督对象。由于电力营销工作具有跨部门、多层次的特点,涉及的部门多、人员广,在电力供应中处于终端服务环节,是联接电力供应与广大客户的桥梁和纽带,业务链条繁杂、环节多、范围广,涉及电量、电价、电费等业务,利益纠葛、冲突多,风险大,内部控制难度极大。加之电力商品的无形性以及电能计量与电费结算缴纳时空上的分离,电力营销内控复杂且管控不到位,隐含多种多样的风险。李同智董事长在年初职代会上提出“加强全面风险和内部控制管理,完善风险管理委员会运作机制。” 2016年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开展电力营销专项审计,探索风险防范电力营销审计的新途径,发现设计业扩、电价、电费、电量、计量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造成公司效益损失。通过内部审计发现,大多数问题的发生主要是缺乏风险意识、内部控制失效造成的,所以防范风险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强化内部控制,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也就是风险控制的过程。因此,防范电力营销风险必须强化电力营销内部控制。
(三)内部控制审计是管控电力营销风险的重要手段
内部控制审计就是确认、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过程,包括确认和评价企业控制设计和控制运行缺陷和缺陷等级,分析缺陷形成原因,提出改进内部控制建议。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就是检查并评价内部控制的合法性、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积极推动内部审计转型,由查错纠弊审计向风险防范审计转换,从风险管理角度,对电力营销业务内部控制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识别营销管理的主要风险点和薄弱环节,从而帮助营销专业有针对性地强化内部管控,堵塞漏洞,降低和规避风险。开展电力营销风险防范审计,是对电力营销业务制度、流程、规则以及控制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真实、客观揭示电力营销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电力营销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情况,提出优化营销内部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议,推进营销内部控制水平提高,真正实现营销专业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增值。
二、ERM框架理论
(一)ERM框架体系的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RM))是在以价值为导向的企业目标确立过程中取代传统风险管理,承担增加公司价值使命的新型风险管理体系和手段。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审计或过程的控制,强调在整个企业范围内连续有效的控制过程,从管理方法上强调一种连续和综合的方法,企业的所有风险都应该包含在管理或控制范围内;第二层含义是投资与金融中资产组合“portfolio”的同义词,该含义认为,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是风险的集合体,组合风险不仅依赖于单个风险的性质,还依赖于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合。ERM概念应该包括下面几个关键要素,它们是:(1)过程:ERM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贯穿于企业的各种管理和经营活动之中;(2)对象:ERM的对象是企业内、外部各种来源的风险整体;(3)主体:ERM的执行主体涉及到企业各个层级的全体员工和所有部门;(4)目标:ERM的目标是把风险控制在风险容量以内,同时为企业寻找最佳的风险/收益平衡点,最终的目的是提升股东短期或长期的价值。
(二)ERM框架体系的构建原则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涵盖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由此构建的ERM框架应该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连续的管理方案和过程。要构建这样一个管理框架,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1)多维度目标评价体系原则。(2)多种管理机制配套原则。(3)经验借鉴和因地制宜相结合。ERM框架构建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的反映企业的风险暴露情况,更高效的管理公司的风险敞口,保证公司的稳健经营和价值增长。
(三)ERM框架体系的框架结构及说明
ERM所要做的是了解企业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全部风险的同时用最小的成本去管理和利用这些风险,减少损失同时获取风险溢价。基于这个考虑,ERM框架应该是从全局高度制定的战略目标和风险偏好指导、各种策略和配套设施支持下的连续风险管理过程(如图1所示)。其中,ERM策略是从财务上对风险的可能结果进行的事前处理,是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手段。ERM过程是为了确定最优的风险管理成本和最有效的资本配置方案,这个过程要便于公司组织内部对风险管理的理解和实施,并能主动支持公司的风险管理策略,是进行风险管理决策的基础。ERM过程要在目标的指导下进行,ERM目标是风险管理的方向,是前面所有努力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它应该有多个层次多个维度,考虑到企业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各个发展时期。ERM的配套设施是实现ERM过程的软硬件准备,是风险管理效率效果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美)尼尔•多尔蒂著,陈秉正、王珺译:《综合风险管理——控制公司风险的技术与策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2] 詹姆斯•林著,黄长全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从激励到控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3] 陈忠阳:《金融机构现代风险管理基本框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4]Gerhard Schroeck著,贾维国译:《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价值创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论文作者:顾菲,陈莹,石琳,张琳,杜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7
标签:风险论文; 内部控制论文; 电力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风险防范论文; 企业论文; 过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