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参死亡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_畜牧业论文

西洋参死亡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_畜牧业论文

养殖刺参死亡的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刺参养殖业的蓬勃兴起已成为蓝色经济发展的新支柱。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沿海各地刺参养殖规模急剧膨胀,许多村民填海造池、围挡滩涂建起了不计其数的刺参养殖池。但在2013年,即墨、东营、无棣、莱州、招远、文登等地相继出现了养殖刺参大量死亡现象,不少养殖户刺参绝产,损失惨重。及时分析死亡原因,检讨发展得失,提出应对策略,对刺参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刺参是一种寒温带品种,有严格的生态适应范围,可通俗称其为“低温高盐优水”海洋动物。其生存的适宜水温范围为-1.5℃~30℃,若超过30℃的持续时间较长,则会引起死亡;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为20‰~35‰,在20‰以下则会造成严重不适或死亡;溶解氧需在6~7mg/L,若降至3.6mg/L以下,即开始出现缺氧反应,身体萎缩,附着力减弱,死亡率急剧上升。因此,刺参人工养殖应依据其自然生态适应范围,进行养殖区域规划与生产技术管理。2013年山东部分地区养殖刺参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1.超常气候的直接作用

2013年入夏以来,气候与常年有较大偏离,具体表现在:一是降水量过大,受灾严重的莱州、招远等地7~8月分别达641.9mm和670.1mm,为2012年同期的2倍,持续的大量降水导致养殖区海水盐度急剧下降,最低时仅为20%,大大低于刺参的耐受底限;二是持续高温天气,以烟台市为例,8月上旬有9天超过30℃,使得刺参养殖池塘水温骤升,连续超过32℃,远超刺参夏眠所能耐受的范围。

2.气候引发的次生灾害

气候因素引发影响刺参生长成活的水质指标严重超限。如:持续特大降水使得养殖区附近河道中多年积累的有毒有害物质等大量冲入近海海区,据检测,部分养殖区海水亚硝酸盐含量曾高达0.2mg/L;持续降雨与无风气候结合,使养殖池水出现分层情况,严重影响底层水的溶解氧,据检测,部分池塘底层溶解氧仅为2mg/L。另外,由于海区盐度过低,池塘无法换水,也使得池水严重富营养化,藻类的过度繁殖引发赤潮现象。

3.布局与管理等人为因素

此次刺参死亡暴露出许多隐藏已久的人为因素。一是布局混乱,由于刺参养殖的高额回报,各行各业的资金与人员疯狂投入,不计条件限制,在不具备刺参养殖条件的地方大量建池,如水交换能力很差的内湾,易受降水影响的河道附近等,且池塘过度集中,即使在正常气候条件下也病害频繁,在2013年超常气候下更是损失惨重;二是管理粗疏,片面追求产量,无节制放苗,缺乏刺参养殖所必需的管理技术与风险防范。各种人为因素叠加的后果就是:气候条件略有波动,养殖生产便一触即溃。

2013年超常气候引发的大面积养殖刺参死亡灾害教训惨痛,值得所有刺参养殖业者认真反思,检讨发展得失,提出应对策略。一是坚持良种化,加快培育耐高温、抗病害的优良品种;二是坚持生态化,科学布局,优化养殖环境,控制养殖容量;三是坚持规范化,推广普及标准化健康养殖模式,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1.调整布局,降低苗量

对水交换能力较差的内湾、易受降水影响的河道附近的养殖池,或转产其它适宜种类,或降低放苗量,以规避生产风险。

2.增强池塘水环境调节能力

刺参养殖池塘可增加遮光、遮晒、凉阴设施,如遮阳网等,或增设盐度、温度适宜于海参生长的深水井,以调节高温期池水的盐度、温度;水交换能力较差的池塘应增设增氧设备(最好是水车式增氧机)与检测手段,以确保池水溶解氧水平始终在刺参的适宜范围;建于坡地的池塘上部应挖排水沟,以及时排出上坡渗出的淡水。

3.加强针对性技术管理措施

高温期应保持池塘的最高水位,池塘水位最好达到2米以上;要加大池水交换量,换水量应保持在20%以上,并尽量在气温较低的夜间提水;大雨来临前,将原池内的水排掉2/3,并把池水加到最高水位;大雨过后要及时排掉养殖池内上层淡水,或开动水车式增氧机,以打破池水分层。

4.其它应急措施

在紧急情况下,可将刺参苗移往室内养殖大棚,以规避风险;若无室内养殖条件,应果断收获,将损失降至最低。

联系电话:0531-82595310

标签:;  ;  

西洋参死亡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_畜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