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鉴赏”教学的一般规律_小说论文

“外国小说鉴赏”教学的一般规律_小说论文

教学《外国小说欣赏》的一般规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国论文,规则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分辨小说的类型

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从13个国家、不同时代选了16篇经典小说,编写时考虑到小说发展史、创作方法和小说流派。其中有传统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小说,也有意识流和魔幻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小说。有的小说是以情节为主的,比如《清兵卫与葫芦》讲了清兵卫是如何醉心于葫芦的故事,实践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是清晰的,情节跌宕起伏、摇曳多姿。小说情节内容和生活有直接的紧密的联系,阅读时就感到自己似乎曾经经历着同样的事情,理解这些小说的关键在于把握情节的内在逻辑。

有的小说虚构了一个超越我们日常经验,与现实世界无法对应的世界。小说中没有时间、地点,其中的人物也是扁平的、模糊的,具有某种抽象的意味,具有象征性。《沙之书》就是讲述了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我”从一个推销员那里买到一本书,那本书叫做《沙之书》,这是一本无限的书,既没有第一页,也没有最后一页,永远也无法读完。这本神秘的书既有着令人入迷的魅力,也使“我”陷入了无穷的苦恼当中。作者玄奥的宇宙观、时空观就是通过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得以感性的呈现,让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荒诞的世界,然而这个荒诞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又是紧密联系的,表现了作者对真实世界的看法。博尔赫斯在《论惠特曼》一文中曾写道:“一件虚假的事情可能本质上是实在的。”经由想象呈现出来的虚构世界,同样隐含着一份真实,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真实。

有的小说没有一个合乎一般逻辑的情节线索,作者不是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把一些看似无意义的碎片串联起来,显得不可理喻,无法从故事层面入手理解小说。“意识流小说”就是这类典型。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他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斩不断的流,而不是片段的衔接,因此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后来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提出真实存在于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的见解,劝小说家进入人物的内心中去,跟着人物的意识流动来刻画人物。《半张纸》是意识流小说的雏形,而伍尔芙《墙上的斑点》是这类作品的典型。这是一篇奇特的小说,四千余字几乎全是些内心活动,而写外部现实存在的事物仅仅一个斑点而已。小说外部事件的世界我们不能直观感受,而是呈现感情、联想和想象的世界,作者表达的是瞬间的印象、意识流动以及可能产生的无数感觉,“墙上的斑点”本身没有多大的意义,它是用来显示“我”头脑中意识流动的状况。教学这样的小说,重心应转向人物的内心世界。

我们在走进课堂之前,只有知道所教的作品是属于哪一类作品,对不同类型的作品要用符合其特征的教学方法,才可能实施有效的教学。

二、了解作家的追求

每一位小说家都有自己的创作追求,他们不会甘心亦步亦趋、墨守成规。作家的创作观不同,创作的内容、风格以及方法是不一样的。教学的态度和方法要根据作家的创作观、创作风格和创作方法来确定。

雨果的创作有超越时代的准则,体现了他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他在《克伦威尔·序》中说:“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共存,光明与黑暗相伴。”这条准则始终指导着雨果的创作。不了解他的创作态度和方法,就容易简单的把他的作品人物贴上标签,我惊讶地发现,学生面对西方小说无所适从而产生失语现象,对小说中任何人物都是按照我们的道德教育的观念来套,就像小时候看电影喜欢把人物分成两类,好人和坏人。他们看不到作者在《巴黎圣母院》的叙述中倾注在神父身上的悲悯之情,看爱思美拉达只有美貌和纯洁,认识不到她的无知带给她的不幸。

雨果是运用对照手法的大师,他的写作极度夸张,大起大落。他的一个重要的浪漫手法是将无生命或非人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令人惊叹。《炮兽》这篇小说描写炮兽的同时,刻画了在场人物不同的神态和心理,两者产生出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每一种人的性格凸显出来。小说开篇对战舰上大炮的描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这艘名为“巨剑号”的军舰上,一尊二十四斤重弹的大炮从炮座上滑脱了,它变成了一头怪物,在舰上滚来滚去,旋转,冲撞,击破,杀害,歼灭,又像铁锤在任性地撞击城墙。这门大炮完全解除了军舰的战斗力。雨果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个场面描绘得令人叹为观止。就是在这样一个悲壮的场面中,朗德纳克出现了,显出他的严厉、冷峻和刚毅。雨果以这样的笔法,营造出残酷的、命运捉摸不定的气氛,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而雨果作为作者在叙述中不断站出来唠唠叨叨地讲述,抒发自己的强烈情感,这样的写法,后人无法接受。20世纪以来小说家在小说中以“零度”的形态出现,即作家从小说中“隐退”。在写小说时省略了很多,而把它们交给读者去思考,省略的部分好像是被橡皮擦掉一样,被称为“橡皮写作”。

读斯特林堡的《半张纸》,从艾丽丝到银行,到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到家具行、室内装饰商,到男子的名字,再到修女,到岳母,到妻子生子,到承办人,每个关键词,或者说每段浓缩的人生经历,都只写了寥寥几笔,也令人感觉文本细节被橡皮擦掉了一些。橡皮留下的空白是给读者填充的,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想象延伸,这就是伟大作品久读不厌的原因。

海明威把自己的写作比做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只是海面上的1/8,而7/8是在海面以下。海面下面的部分就是作家没有写出的部分,是擦掉的部分,但这一部分读者却可以感受到,好像作家已经写了出来似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桥边的老人》)

这一句接一句,仿佛平静而沉重的脚步,一步步走向老人的身世。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个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待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才离开的这个细节,又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老人没有呼天抢地、怨天尤人,然而愈是平静,愈是微笑,就愈是令人心酸。

海明威删掉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甚至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剥下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见英国人贝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作者理念上的和写作上的差异,会在小说叙述中鲜明地表现出来。

任何作家都有自己的追求,都会呈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时作者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读者会发现,这种发现也会引起作者的共鸣。尽管海明威不喜欢谈象征,也不喜欢别人问这个话题,他承认自己的作品中有象征主义,只是因为批评家们不断找到了象征。

马尔克斯写了《家长的末日》后,有一天,来了两个音乐家朋友,用一堆曲线图和复杂的分析,论证了小说的结构和匈牙利作曲家贝拉·巴尔托克的第三部钢琴协奏曲的结构完全相似。这是出乎他意料的,事实是他写这部作品时候经常听的乐曲正是贝拉·巴尔托克的第三部钢琴协奏曲。他写《百年孤独》时常常听甲壳虫乐队的音乐和墨西哥的兰切拉调的民歌。

三、借助想象进入小说的世界中

教学小说这类想象文学时,应该意识到关注点在哪里,目的是认识哪个世界,是学生世界,作者的世界,还是小说的世界,或者是其他研究者研究小说抽象而出来的世界。

教学中常见的状况是两个极端:学生停留在自己的世界里,有体验,没有言语。他们阅读小说生出许多快乐,但是说不出为什么快乐,不知道怎么会快乐。“就像水落在水中”,一切感受体验消失在无形中;教师看不到学生的世界,在另外一端,把研究者研究小说抽象而出来的世界,其实是专家、教师抽象出来的认知,他们建构起来的知识,让学生去掌握。

阅读小说首先要把自己放进小说里,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进入小说世界,这也是阅读一切小说的起点。在这个起点里,要张开想象的翅膀,千万不要抗拒它,因为只有它才能给小说阅读带来快乐,引导我们进入阅读,欣赏小说。

教学要打开学生的心灵接受小说的世界,让他们的心随故事情节流动。让学生好像就在小说世界里,活在那个世界,成为其中的生命体,在小说的文化圈子里面,观察周围的一切。娜塔莎说“我爱了他一百年!”“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隶”“我没有意志了”,她当时是怎样的一个少女形象?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变化?“丹柯”掏出自己心脏,你想象一下可能有点血腥的感觉,但在文章中你更多感受到一种什么情怀?如果你是《炮兽》中的“伯爵”,你怎么看待“炮手”呢?想象一下你渴望的事物一旦让你无限拥有,永远无尽的控制了你,就像“沙之书”一样,你会有何体验?万万不可刚刚开始教学,比如《安东诺夫卡的苹果》,就抽象概括“通过描写贵族庄园生活的几个场景片段,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反映了作者对俄罗斯大地的热爱之情和对俄罗斯命运的概括性思考,也流露出对已逝去的时代的留恋与惋惜”这样的主旨,比它更加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安东诺夫卡苹果》描写的乡村生活,讨论这是怎样的生活场景,你是否喜欢那样的生活。

小说世界的每一个生命体对读者的意义是不同的,周国平在《男人和女人》中分析说:托尔斯泰让安德列和彼尔都爱上娜塔莎,这是意味深长的。娜塔莎,她整个儿是生命,是活力,是一座小火山。对于悲观主义者安德列来说,她是抗衡悲观的欢乐的生命;对于空想家彼尔来说,她是抗衡空想的实在的生活。

进入小说世界最终是发现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冰心读了印度哲人泰戈尔的作品,描述自己的感受说:

在去年秋风萧瑟,月明星稀的一个晚上,一本书无意中将你介绍给我,我读完了你的传略和诗文——心中不作别想,只深深的觉得澄澈……凄美。

你的极端信仰——你的“宇宙和个人的灵中间有一大调和”的信仰;你的存蓄“天然的美感”,发挥“天然的美感”的诗词;都渗入我的脑海中,和我原来的“不能言说”的思想,一缕缕的合成琴弦,奏出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

《丹柯》是巴金先生翻译的,他曾经讲过“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巴金老人又何尝不是一个丹柯呢?他说过:“生命在于付出。我的心里怀有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小说与人生是紧紧缠绕在一起的,只有让学生带着各自的人生经验进入小说的世界,才能通过教学《外国小说欣赏》,让学生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中的自己。

四、整体把握小说大概的意思

这个“意思”并不是小说的主题,而是小说情节结构的内容。认识情节内容比知道主题更重要,但是中学教学中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我曾经请几位优秀的初中生介绍都德的《最后一课》,他们几乎一个模式:描写普法战争时期,一所乡村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也许这就是教学的标准答案。可能是受到考试的影响,我们太过于重视小说的主旨,而更加重要的“故事”,特别是故事中精彩的描写,非常遗憾,没有人会说。其实主旨是故事中生成出来的,我们从故事中受到启发,认识了人生。

能够说出小说的故事情节,就表明已经把握了小说的大概意思,因为故事情节中就有小说大概的意思。比如《骑桶者》,讲述了一个穷困者提着空木桶去寻找火炉用煤。路上,木桶像一匹马一样驮着他,竟把他驮到了一座房屋的第二层;他在那房屋里颠簸摇摆得像是骑着一匹骆驼。煤店老板的煤场在地下室,木桶骑士却高高在上。他费尽力气才把信息传送给老板,老板也的确是有求必应的,但是老板娘却不理睬他的需求。骑士恳求他们给他一铲子哪怕是最劣质的煤,即使他不能马上付款。那老板娘解下了裙子像轰苍蝇一样把这位不速之客赶了出去。那木桶很轻,驮着骑士飞走,消失在大冰山之后。至于小说的主旨——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要由学生阅读后自主生成,如果学生没有这样的认识评价,它也就不重要了。

整体把握小说大概意思的同时,进一步还要能够发现小说的各个部分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对传统小说,一般会问情节是怎样运行的,推动小说情节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矛盾冲突是什么?故事从哪里开始的?中间经历了什么事情?结局怎样?是什么原因改变了故事的发展?高潮在哪里?《清兵卫与葫芦》的高潮是在课堂上,清兵卫热衷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时,他连哭也没有哭一声。后来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在小说的高潮部分,作者安排了几次摇摆,写清兵卫上修身课和教员的爱好,使情节起伏跌宕,降低了悲剧的气氛,多了一些喜剧的意味。清兵卫热衷于自己的爱好与别人不理解而产生的矛盾冲突,这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内驱力。

现代小说家为了在讲故事中获得更大的自由,有的作家干脆取消故事的高潮,甚至不再遵循“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个基本模式。比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采用散点往复的形式,在记忆的碎片中随意跳动。

五、熟悉小说中的基本要素

小说的要素有哪些?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过去我们认为传统小说基本三要素是情节、人物和环境。卡尔维诺在《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把对他来说倍感亲切的文学(当然包括小说)的某些价值、特质和品格归纳成5个关键词:轻易、迅速、确切、易见和繁复。而曹文轩在《外国小说欣赏》教材中,根据小说的8个要素,“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来编排。按主编曹文轩教授本人的说法是“引入较新的学术成果,清洗关于文学、小说的一些陈旧认识”。比如,在谈“主题”时,明确提出“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题鲜明对于小说很难说是一个优点”。在谈“人物”时,引入英国小说家福斯特的“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概念。在谈“虚构”时,区分“事实”与“真实”,明确指出“呈现事实不是小说的目的,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小说世界里的要素——人物、情节、场景、主题等都是有关联的,不是机械零件一般的存在,而是活的生命的存在,作者让它变化着,操纵这些要素来说故事。熟悉这些要素,敏锐地去感受它,一句平静的话语,一个细微的变化,也能掀起你心中的波涛,为自己的命运担心,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判断。

如果你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等等要素不熟悉,就无法感同身受,也就进不到小说的深处,掌握不了它的精髓。

比如《山羊兹拉特》,主题的表现比较清晰,它和情节的发展是密切关联的,小说的情节一层层推进,主题随之一层层展开。分析情节,又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服务的。比如,文中阿隆家为什么要卖兹拉特,如果不能了解他们是出于生计不得不这样做的话,又怎么能够理解他们一家大小在送兹拉特出门时依依不舍。而当读者在逐层分析了山羊、阿隆及其家人在故事开端、过程、结局等不同阶段的情感表露之后,也就能渐渐领悟到小说的主题,即呼吁人类与大自然的其他生灵友好相处、和谐共存。而小说的另一个要素环境描写,在烘托人物内心、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作用,联系在一起分析,能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小说教学的规则要和审美的规则相一致。以上讨论的是教学《外国小说欣赏》规则,不是要求教师在一堂课里面完全按部就班刻板地遵循,而是在当下纷繁芜杂的教学内容中,面对《外国小说欣赏》选修课程,希望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基本的认识,知道一些教学的基本规则。序号并不表明教学必须按照以下规则的排列顺序进行,只是为了我写作的需要。

标签:;  ;  ;  ;  ;  ;  

“外国小说鉴赏”教学的一般规律_小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