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财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兼论“共同财富”的内涵与实现_共同富裕论文

“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再谈“共同富裕”内涵及实现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一个论文,共同富裕论文,再谈论文,内涵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2年春,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的科学论断以后,理论界把它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其中,对“共同富裕”内涵的理解,有的则过于简单化,有的含糊其辞。而就其实现途径来说,绝大多数也只是单纯地从生产力的角度进行研究。关于如何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及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笔者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共同富裕”不应该仅仅从经济上理解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②]什么叫共同富裕?迄今为止几乎所有学者都把它限制在经济范畴之内:一是不搞平均分配;二是不搞贫富分化。作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的区别——“共同富裕”仅仅存在于经济领域吗?是否经济增长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总体有所提高就是坚持了“共同富裕”呢?笔者认为这里蕴藏着几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1.从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联系看: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状况只是构成一定生产方式的物质条件,生产关系作为生产力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形式、社会存在形态,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层次性,所以是社会性质的载体和决定社会性质的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历史的五个阶段划分本身就是以生产关系为标准的,社会主义本质也只能体现在生产关系中。马克思主义不是从纯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应该采取怎样的经济运营方式以便能够使经济增长几个百分点的,而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从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如果我们仅仅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限于经济领域,坚持马列主义如何体现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体现呢?

2.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逻辑结构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主要是解放人、发展人。它是通过什么实现的?是通过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它不仅仅指经济的发展,而是经济与政治互动的演进。无产阶级革命使雇佣工人从资本主义“金锁链”中解放出来。改革也是一场革命,解放了生产力。剥削是什么?是指个人或集团靠生产资料无偿地占有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指一种生产关系。剥削是压迫在经济上的体现,压迫是剥削在政治上的体现。只有压迫和剥削紧密联系起来时,“剥削”才称得上是“剥削”,两极分化才得以形成。两极分化从来不是一个纯经济的等同于“贫富分化”的概念,而是指阶级、阶层的分化,不涉及贫和富的绝对标准问题。邓小平同志也是一直把两极分化和阶级联系起来的。他在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提问时说:“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③]我们应该从整体上把握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邓小平同志并不是简单地从经济学角度去论述社会主义本质的。我们如果单纯地从经济学方面去把握“共同富裕”,就会曲解邓小平的本意。

3.从现实中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比较看:第一,部分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比社会主义国家高得多,富裕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资本主义,本质如何体现?第二,基尼系数为0.3—0.4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它不但是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的目标,也是资本主义国家追求的目标。如果社会主义仅以此为本质,那么“社”与“资”的区别又如何体现!

综合以上三点矛盾,我们可以知道,仅把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局限于经济领域是不彻底的。片面强调生产力的“经济唯物主义”,恩格斯早就批判过。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尤其要谨防这一错误认识的抬头。

二、“共同富裕”是对“两极分化”的否定

如何理解“共同富裕”,笔者认为不应当仅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的贫穷中去找,而应该从资本主义本质中去找,从资本主义两极分化中去找。

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基础。马克思说:“没有雇佣劳动,就没有资本,就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资产阶级社会。”[④]雇佣劳动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结合,使资本主义积累成为必然,但是这里的资本积累不仅仅是社会财富的积累,而且伴随着权力的积累。正如恩格斯所讲,资本积累的过程本身就是政治对经济、经济对政治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人的经济、社会地位日益巩固的过程。这种积累的必然结果是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的集团:一部分是生产资料集中在他们手中的资本家,一部分是除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一无所有使无产阶级处在雇佣奴隶的地位,而雇佣奴隶地位又巩固了他们一无所有的命运。“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⑤]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两极分化,作为资本主义本质的两极分化。

“共同富裕”作为对两极分化的否定,同样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概念,而是指由经济、政治互动而产生的平等,是指经济关系的平等和其所决定的政治、社会关系平等的总和,它有着非常广泛的内涵。从经济上讲,个人拥有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在经济活动中,他是自由的,既有被别人占有剩余价值的自由,又有不被别人占有剩余价值的自由,他仅仅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入而实现自己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分离;从政治上讲,每个人享有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权利,而不是在一个特权集团的统治下生活;从人的发展上讲,“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不再成为“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都不再“使工人畸形发展,成为局部的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品”,人人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参见《资本论》第1卷,第708页)

三、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实现雇佣关系的横向流动

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必然选择。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只能从市场经济中去找,但是我们在寻找从市场经济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时,必须研究一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是怎样导致两极分化的。

市场经济是一种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运营方式。所谓资源无非两大类: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雇佣劳动成为市场经济必要组成部分。由于劳动不但“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⑥],所以当雇佣劳动诞生之后,“剥削”也诞生了。两极分化是从雇佣劳动开始的。“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前提,而雇佣劳动又以资本为前提。两者相互制约;两者相互产生。”[⑦]伴随着雇佣关系的不断扩大,完成了从剩余价值到资本的不断积累。这样,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由于工人仅仅得到相当于他劳动力价值的部分,他实际上永远处于一无所有的境地。“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生存。”[⑧]这时,两极分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形成了。

从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市场经济→雇佣劳动→资本积累→两极分化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一公式,又可以知道,它仅是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抽象掉了它赖以生存的条件。市场经济可以导致两极分化吗?可以。但是有一个必要的条件——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于是这个公式就变成:

从这一公式中,可以看出,两极分化的直接原因是资本积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只能去改变资本积累的性质。资本主义的积累就是个别资本以血缘为纽带进行的纵向流动,它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由多个资本合并、集中而扩大,所以它暗含着对他人财产的剥夺性质。同时,这种资本的纵向流动又是依赖雇佣关系的纵向流动和扩张为支撑点的,因而又不断巩固着人的社会地位,所以它又是权力和财富的混合积累。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对雇佣劳动的作用改变资本积累的性质,使社会主义积累和集中脱离开来,和社会财富的增长联系起来,受制于社会财富的增长;同时,避免人的社会地位差别的积累。

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避免资本在个人手中无限制集中,但这种避免不能通过政权直接作用于积累本身来实现,即放松政策让私有经济自由发展,当贫富差距拉大以致于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性质时,进行对“资产阶级”的杀富济贫式的剥夺。首先,这种暴力式的剥夺在无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不应当再次出现,否则就是否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否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其次,实施时机难以把握,这里涉及到政策变动频率和对私有资产限制的力度,“左”了影响到市场经济的活力,“右”了仍然避免不了两极分化。由于资本的积累是伴随着雇佣关系的不断产生和扩大而实现的,所以当雇佣劳动不能消灭、直接对财富的剥夺又不可行时,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完成对雇佣劳动流动方式的转变成为必然的选择。如何改变资本积累的性质,实现共同富裕,笔者认为,就是要实现雇佣关系的横向流动。

雇佣关系的横向流动就是通过制度约束改变雇佣关系的定向流动为不定向流动,使得每个人不成为固定的“劳”方或“资”方,以实现社会地位的平等。雇佣关系的横向流动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

1.积累限制。当然不是靠政权,而是靠国家的财政政策,在积累的过程中完成对积累的限制,即通过完善税法(如所得税、遗产税、赠予税等)完成对积累的面的限制;通过累进税制实现对积累的度的限制。通过这种积累限制,一方面可以使一部分私人积累转化为社会积累或国家基金,促进生产力,增强国力;另一方面,限制了积累在代与代之间的传递,使其不能产生固定的特权意识或阶层优越感。

2.资本的普遍化,即让每个人都拥有“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工人“自由得一无所有”,所以他们也就永远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如果他们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剩余价值的物质形式),这时,“资本家”便和工人揉和了,不再“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工人仅仅是为追求比自己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所带来的更多的财富而使自己成为别人的雇佣工人。这时,雇佣劳动所决定的仅仅是财富的分配。无疑,生产资料公有制是资本普遍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实现共同富裕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邓小平多次强调:“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⑨]“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⑩]但是资本的普遍化并不必然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当工人的劳动报酬大于其劳动力价值时,工人便拥有了一部分自己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投资(如购买股票),便转化为资本,于是积累同时在工人手中实现。这样,积累便成为一种社会化的经济现象,每个人都成为“剥削者”,不再因财产的多寡而导致人的社会地位的变化。

在理论上,我们解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共同富裕问题,现实中我们应当采用哪些措施呢?笔者认为:

第一,完善税收制度,防止资本积累在代与代之间的纵向流动。

第二,规定最低工资,使工人能够获得一部分剩余价值以便于形成积累。

第三,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保证这种经济地位决定的社会地位在人的社会地位构成中占主体。

注释:

① ② ③ ⑨ 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373页、172页、149页、138页。

④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01页、366页。

⑤ ⑥《资本论》第1卷,第708页、219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页。

标签:;  ;  ;  ;  ;  ;  ;  ;  ;  ;  

“共同财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兼论“共同财富”的内涵与实现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