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自律视域下谈阳明心学
王翠莹
(中共大庆市委党校,黑龙江大庆 163000)
摘要: 王阳明的廉洁自律思想和其心学思想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二者彼此融合,在阳明心学的指引下,王阳明的廉洁自律既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又有以内省为主导的道德实践路径。他在为政实践中,遵循儒家的“修己以安百姓”,“亲民”是他为政的基本遵循,也是其廉洁自律的根本出发点;“致良知”是其廉洁自律的核心,自我净化、自我革命,除去不合理的私欲,达致良知本体;“知行合一”是其廉洁自律的得以落地实施的保障,以实现良知之知和行廉政之行的统一。
关键词: 廉洁自律;亲民;致良知;知行合一
中国的文化传统一直把慎独、自律看作修身之基和为政之本。廉洁自律也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本色和高贵品质。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在廉洁自律上作出表率。”[1]
廉洁自律、正心修身方面,习总书记常常提及阳明心学来督促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身之主宰便是心”强调党员干部要修好“心学”,加强自身修养,发挥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引领作用,将廉洁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清白做人,干净做事。总书记提到的这种思想境界对应在王阳明思想体系,表现为对道德自律形而上的思考,实践层面通过“致良知”,自我净化,以廉洁自律来要求自己,破除“心中贼”“知行合一”,最终实现三不朽。
1 阳明心学和王阳明的廉洁自律
王阳明(1472—1529),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一生“立德”“立言”“立功”,堪称中国历史上罕有三不朽之大儒。王阳明亦是廉洁自律的楷模,他生活在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虽有所发展,但在经济繁荣的背后却是人心堕落、物欲横流、官场贪污腐败,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不为利益所动,廉洁自守,在跌宕起伏的宦海生涯中,用亲身实践不断探索成圣成贤之道,最终实现内圣外王。他提出的“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等理论,构建的修身克己的方法体系,对治理当前腐败仍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2]王阳明的学说传承尧舜之道、孔孟儒学,融合儒释道之精华,在宋代理学基础之上,有所创新而成,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张,这种思想被称为“阳明心学”或者“王学”。
所设计的变频器监控系统,是以西门子S7-200 PLC(CPU224以上核心)为监控主机,同时外扩西门子EM277通讯模块;西门子MP277触摸屏设计为人机交互界面,显示S7-200 PLC接收到的变频器参数与状态等相关信息, PLC用于监控多台具备modbus RTU通讯协议或USS通讯协议的低压变频器,具有modbus RTU通讯协议的变频器顺次串联接入PLC的端口0,具有USS通讯协议的变频器顺次串联接入PLC的通讯端口1,以实现PLC监控两种不同通讯协议变频器的功能。监控系统组成结构原理图如图1所示。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亦包含着他的为政理念,其中廉洁自律思想为特色之一。明朝中叶商品经济发展,但是官场贪污腐败、民众信仰危机、道德缺失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王阳明立志为社会正本清源,作为拯救社会良方的“阳明心学”中必然包含廉洁自律、惩贪戒腐的思想。王阳明认为要从思想上去除腐败的念头,在实践层面,他以“亲民”为理想信念,强调通过“致良知”破除“心中贼”,践行“知行合一”从而达到廉洁自律的境界。可以说,王阳明心学和廉洁自律思想都是在他自我锤炼、实践磨练中产生的,二者是彼此包容、一脉相承的。
(2) 若{Ui:i∈Z+}为X的一族开集且对任意i∈Z+,Ui∩A≠Ø,则(∩i∈Z+Ui)∩A≠Ø。
2 阳明心学中的廉洁自律观
这些热词也许成不了主流,但却比主流更红火。2018年的帷幕即将落下,如果说,它们构成了公共的“大众”文化与社会记忆的框架,但每个人的真实经验的色彩斑斓、背景各异,定不是“小时代”所能命名的。
王阳明遵循儒家的“修己以安百姓”的修身准则,他把“亲民”作为为政中根本出发点,这自然也是他能廉洁自律的出发点,进而演绎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王阳明主张自我净化、自我革命,除去不合理的私欲,达致良知本体,这亦是其廉洁自律思想的核心;“知行合一”是其廉洁自律的得以落地实施的保障,以保证良知之知和行廉政之行的统一的行动指南。
仁政亲民是儒家重要的政治治理传统,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并将“爱人”视为施政的前提,“古之为政,爱人为大。”(《礼记》)孟子在各国游说中更是在极力推崇仁政,王阳明继承了以仁爱为本的传统,他的廉政亲民、廉洁自律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将“仁民爱物”的亲民思想作为一切政治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传习录》中记载王阳明对《大学》的诠释:“‘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徳’‘安百姓’便是‘亲民’。”[3]王阳明认为为政者必须以“亲民”为最根本的出发点,把“明其明德以亲民”作为一生努力的追寻目标。“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4]“郡县之职,以亲民也。亲民之学不明,而天下无善治矣。”[5]由此可见,通过“明明德”达到的“亲民”是王阳明为政最基本的出发点,是他一生的理想信念,是他动力源泉。
2.1 “亲民”是其廉洁自律的根本出发点
那天下午三点光景,麦村妇女都在村西头的棉花林里摘烂铃子。昨晚赶过一场雷阵雨,今天又被猛太阳一顿暴晒,棉花林里热得像只蒸笼,妇女们都跟从河里捞出来似的,身上没一处是干的,连头发也湿得像雨天的鸡毛。远远的,就看见一个人从白晃晃的阳光里跑来,像一条不长记性的狗,好好的田埂不走,偏在花地里穿来穿去,直奔她们劳动的棉花林。一会儿,他拐上棉花林前的田埂,才看清楚他左腋下夹着一把雨伞,伞柄在前,柄上系着白素;大汗淋漓的脸盘在阳光里油亮油亮的,像打了蜡一样;两只大小不一的红眼睛你抢我夺地眨巴着,令他长长的马脸显得十分诡异。
“亲民”不仅是王阳明廉洁自律理论上的指引,更是阳明一生付诸实践的思想动力,他不仅在思想上要求为政者要真正“亲民”,更以“立诚、明德”在行动上做到“修己以安百姓”。正是把“亲民”作为为政的基本出发点,王阳明时刻怀有悲天悯人的为民情怀,甚至别人眼中的剿匪在王阳明看来重心却在教化上,诚如孔子所说“不教而杀谓之虐”(《论语·述而》),所以采取“抚剿并用”的方略,在军事强攻之前,深情的写了一篇《告谕浰头巢贼》:“乃必欲为此,其间想亦有不得已者,或是为官府所迫,或是为大户所侵,一时错起念头,误入其中,后遂不敢出。此等苦情,亦甚可悯。”[6]设身处地地为那些山中“乱民”着想,认为他们的落草为寇一定是由不得之原由,或者官府压榨或者大户欺凌,一时走投无路才选择如此下路,这番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陈之以利害,言辞恳切,使山中之人很快产生共鸣,效果显著。王阳明对土匪采取首恶受惩、从者训戒后放归田里的举措也是深得人心。因为王阳明坚守为民初心,他深知“欲杀数千无罪之人,以求成一己之功,仁者之所不忍为。”[7]平定广西思田之乱时亦极力主张招抚为主,“破山中贼”的武力讨伐和“破心中贼”的教化相结合,不仅建立了赫赫战功,更是挽救无数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之一。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原本就存在每个人内心的光明精神力量。人们只有按照“良知”的指引,才能走上光明的人生之路。但人的良知本体容易被私欲、物欲遮蔽,需要时时提防反省,廉洁自律之所以难以做到,最主要在于人有私欲,王阳明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因此,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克制私欲的膨胀,在克服私欲上需时刻苦下功夫:“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10]去掉私欲的障蔽,“破除心中贼”,恢复良知本原,这个过程就是“致良知”。
2.2 “致良知”是其廉洁自律思想的核心
在官吏培养方面,王阳明要求属下和弟子们都能诚心实意、明德律己,常怀为民之心:“凡我有官皆要诚心实意,一洗从前靡文粉饰之弊,各竭为德为民之心。”[8]同时,要求官员发自内心地要视民如子:“各官务要诚爱恻怛,视下民如己子,处民事如家事,使德泽垂于一方,名实施于四远,身荣功显,何所不可。”[9]要以真诚恻怛之心,对待百姓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处理百姓之事要像处理自己家务事一样。
王阳明的廉洁自律思想在其心学思想指引下既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又有以内省为主导的道德实践路径。下面分析王阳明的廉洁自律思想的特质:
理解阳明心学中的“致良知”和廉洁自律的关系,我们试图从两个方面来阐明:一方面,王阳明认为向内将良知扩充至极,具体来说,就是从本心上以良知克制贪欲,挖除贪念,树立官吏廉洁自律的道德意识,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德性贯彻到治政安民的实践中;另一方面,在向外维度上,要把良知切实付诸行动,在为政中以“良知”为准绳,督察官吏治政行为是否清廉,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对民众施以良知教化,端正人心,纯化民风,从意识到行为都力主以“致良知”来为廉政保驾护航。通过内外两方面的修为和磨练以达到“不想贪”的成效,实现了良知之知与廉政之行的统一。
2.3 “知行合一”是其廉洁自律思想的实施保障
儒家讲“修己以安百姓”,修身与治世总是相统一的,阳明心学作为一种积极的实践之学,自然对为政实践有所思索,王阳明本人亦是履行履践的典范,其“知行合一”不仅是阳明心学的理论核心,也是其修身和治世相统一的行动指南,是确保王阳明在治政治军、治世安民中廉洁自律思想得以落地实施的重要保障。
王阳明认为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互为表里,“知行”二字,说的是“一个工夫”,“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11]人的意识、意念、思想、动机等都属于王阳明的知行关系中“知”的范畴,人的道德履践和行动就是“行”的范畴,因此,知行合一是在讲道德意识和道德行动的关系,同时也包含意念和行动的关系,二者具有实践的同一性,“亲民”和“致良知”即是道德意识,也一定是道德行动,这样才完成知行合一。“知”就是在思想深处筑牢廉洁自律的意识之堤,指导为政实践之中做到“腐”不侵心、名利不蒙“眼”,应克服“知”和“行”脱节,心口不一的现象。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后,从两个方面将此学说与廉洁自律结合。一是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不论是南赣剿匪,处理江西诉讼,亦或是征广西思田等政治社会活动中,都是以“亲民”为宗旨,以良知为约束,廉洁自律,安抚并教化一方百姓,在“廉政之行”中落实“良知之知”。二是制定反腐严惩措施,严格执行。王阳明注重道德教化,要求官吏诚心正念,以良知为准绳抑制私欲,培养官员的廉洁自律意识,对吏制贪腐、军队腐败等严惩不贷。
王阳明的廉洁自律立足于儒家仁民爱物、为政以德、修身齐家、的价值立场,终其一生不断探索,切实践行。“亲民”是王阳明为政中廉洁自律的根本出发点,他遵循儒家的“修己以安百姓”原则,进而提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致良知”是其廉洁自律的核心,自我净化、自我革命,除去不合理的私欲,以良知抑制贪腐之念;“知行合一”是其廉洁自律的得以落地实施的保障,以保证良知之知和行廉政之行的统一。在全面从严治党、廉洁自律的视域下,阳明心学对党风廉政建设仍有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中央办公厅各单位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国共产党新闻,2015-01-21.[2018-12-30]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121/c392503-26425740.html.
[2]蒋来用.私欲去方有廉——王阳明“去私欲”哲学思想的廉政价值.[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5-12-18(006).
[3]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一)[M],北京:线装书局,2012:79.
[4]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四)[M],北京:线装书局,2012:71.
[5]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四)[M],北京:线装书局,2012:123.
[6]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二)[M],北京:线装书局,2012:287.
[7]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三)[M],北京:线装书局,2012:160.
[8]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四)[M],北京:线装书局,2012:356.
[9]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四)[M],北京:线装书局,2012:197.
[10]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一)[M],北京:线装书局,2012:91.
[11]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一)[M],北京:线装书局,2012:120.
中图分类号: B51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3(C)-0040-02
作者简介: 王翠莹(1987—),女,吉林榆树人,讲师,硕士,中共大庆市委党校,研究方向:文化基础
标签:廉洁自律论文; 亲民论文; 致良知论文; 知行合一论文; 中共大庆市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