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法和归纳法在地理规律知识教学中的应用与讨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归纳法论文,演绎法论文,规律论文,地理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规律是反映地理事象空间状态和格局,以及地理事象发展过程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的知识。地理规律知识在理解地理事象的本质联系和时空变化趋势,以及剖析地理事象成因与过程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因地理规律知识具有“一般法则”的特点,既可促进学生地理归纳、推理、预测等能力的养成,也能推进学生地理迁移学习和后续学习。 一、地理规律知识的学科属性与教学视角 1.地理规律知识的特点 地理规律知识是揭示地理事物本质联系、结构特征、变化趋势的知识。地理规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反映地理事象与空间位置之间必然联系的地理分布规律。属于空间规律,强调的是空间分布与更替,有地带性与非地带性之分。例如,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带性规律、世界大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等属于地带性规律;某些非可再生资源、聚落、绿洲等分布属非地带性规律。 其二,反映地理事象发展变化必然趋势的地理演变规律。属于时间规律,强调的是时间演变与更替,具有稳定性、渐变性特点。例如,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我国东部地区锋面进退规律、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规律、人口变化模式等。 2.地理规律知识的教学视角 若想探讨地理规律知识的教学视角,应首先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即理解地理规律的本质是什么?(地理规律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地理规律知识是什么样子的?(把握清楚地理规律知识的属性特征,包括其不同的类型与特性)地理规律知识会产生什么作用?(认识地理规律知识的功能与价值,既要包括其学科价值,也应包含其认知价值)地理规律知识怎么能被学生认识与理解?(梳理地理规律知识的认知过程)[1,2] 笔者结合地理规律知识的特点,归纳出如下地理规律知识的教学视角: ——强调地理规律与地理分布、地理特征、地理过程等知识的教学融合与衔接; ——明确地理规律知识的分类(如地理分布规律、地理演变规律等),并解读各类地理规律的异同: ——从整体上分析和认识地理分布规律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分析地理分布规律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 ——对比地理分布规律中各地域范围内地理事物的变化趋势、演变特征; ——关注地理分布规律的空间尺度; ——从整体上分析和认识地理演变规律的时间变化及影响因素; ——分析地理演变规律在某一时间段范围内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 ——对比地理演变规律中各个时间段范围内地理事物的变化趋势、演变特征; ——结合数据材料,运用分布图、曲线图、柱状图等地理图表或地理略图等直观手段,归纳或推导地理规律; ——准确描述地理规律的特点与内容; ——评估某一地理规律与其他地理规律之间的关联,以及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影响。 通过地理规律知识的教学视角,我们也可以推出学生学习的视角。 二、演绎教学法在地理规律知识教学中的应用与讨论 演绎教学法是一种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的方法,即从已经了解了的、最抽象的、最高深的原则开始,一步步推演和应用。演绎教学法强调的是先为学生搭建上位概念,再用事实解释概念,或应用这些概念解决具体问题。通常认为,演绎教学法在地理规律知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系统的地理规律知识,但不利于学生独立发现地理问题能力、解决地理问题能力、创新性地理思维能力等的发展。 地理规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多可以作为演绎教学法中的“一般原则”。但因地理事物时空跨度广,多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因此地理规律往往也表现一定的“地域性”和“差异性”。[3,4] 演绎教学法在地理规律知识教学中,既应关注地理规律的普遍性,也应关注其“地域性”和“差异性”。笔者认为,演绎教学法包括呈现地理规律、剖析地理规律、验证地理规律、比较地理差异、解析差异原因等步骤。本文以我国温度带的分布规律为例,说明演绎法在地理规律知识教学中的应用(见图1)。 笔者认为,演绎教学法在地理规律知识中应用的教学进程和以往“规—例”法非常相似,但却不完全相同。演绎教学法不仅仅是呈现地理规律、运用实例来说明地理规律,更重要的是把地理规律作为学习的上位概念或先行组织者,要剖析和验证地理规律、运用和解读地理规律。而这个过程并非是单独教授地理规律知识的过程,而是分析、应用和批判性质疑地理规律的过程,最终达成对地理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全面理解。 此外,适宜运用演绎教学法进行教学的地理规律应具备以下特点:第一,地理规律所反映的地理事象具有空间尺度大、时间跨度长等特点,不易被学生总结与归纳;第二,地理规律难以用地理图表或地理直观手段来呈现;第三,地理规律中所涉及的实例,离学生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较远。演绎法和归纳法在地理法律知识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_地理论文
演绎法和归纳法在地理法律知识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