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辟长[1]2000年在《试论人民日报漫画增刊——《讽刺与幽默》》文中认为漫画在我国的历史,如果从 1904年上海《警钟日报》开始以“时 事漫画”作栏目名称算起,约有百年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漫画迎来 了繁荣时期,但非常短暂,“文化大革命”这场政治运动彻底把“漫 画”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催发了 思想解放的种子,得改革春风之势,人民日报漫画增刊——《讽刺与 幽默》诞生了。迄今为止,这份漫画增刊已有22年的报史了。本文 试图从漫画与报刊的历史渊源入手,对这份当前我国最具权威性的 漫画增刊的创办背景、概象特征及前瞻等作一分析。 第一章以追溯性笔墨,回顾漫画与报刊的密切互动式关系,并 在总结前人对漫画的定义基础上,结合当前所存在的对漫画认识的 一些误区,作一探索性的诠释。 一份报刊的诞生,必有其创办背景,必有其复杂的过程。第二 章从解放以后漫画在我国的发展切入,简要总结了“文化大革命”中 人民日报漫画,揭示出《讽刺与幽默》创办的大背景及详细过程。 论述一份有22年报史的漫画刊物,分析的文本无疑是它的一 幅幅漫画作品,一篇篇有关漫画的理论评述性文章。第三章、第四 章即以此为对象展开分析。第三章在随机抽样的基础上,总结出了 漫画在过去21年的类别变化;第四章以同样的方法,研究了《讽刺 与幽默》见证历史、干预生活的主要社会功能,并论述了《讽刺与幽 默》在开展友好艺术交流中,通过版面编排培养漫画新人。 第五章从漫画艺术的角度出发,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 法,精选典型问题,予以论述。第六章对《讽刺与幽默》在当前激烈 的报业竞争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一尝试性分析,探讨了其改 版后的版面变化。
汤青武[2]2018年在《“销量”怎么卖?》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2月10日的《人民日报》漫画增刊《讽刺与幽默》"社会热点"栏目在回顾"春节时间"的污染时,有这么一句话:"多地销售烟花爆竹的摊主表示,明显感觉销量卖得不如往年"。这其实是一个有明显语病的句子,病就病在"销量"与"卖"得搭配上。所谓"销量",指的是销售的数量,而能"卖"的不应该是数量,而是商品(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就是"烟花爆竹"),这两者是不可以搭配在一起的。这也是一种典型的作为高考考点出现的语病,即
曾丽颖[3]2008年在《论新时期中国报刊漫画的传播学特征》文中指出本文基于对1981年-2007年新华文摘《漫画之页》栏目内容进行全样本抽样的统计分析,以期探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刊漫画的传播学特征。《新华文摘》被誉为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晴雨表”。《漫画之页》是该刊的一个常设性栏目,占据特殊地位。本文梳理了报刊与漫画的关系,对《漫画之页》的题材分布、转摘来源等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并提出了其把关活动的“三级把关模式”,论证了该文本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本文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作为研究背景,运用内容分析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挖掘漫画的“言外之意”。通过三组比较,总结报刊漫画在表现手法、传播内容与主题、传播功能等方面的特点。此外,本文还就中国报刊漫画的文化作了归纳与分析。文章分为五部分。第一章《新华文摘》与《漫画之页》,着重阐述了《新华文摘》的主流地位,并指出了《漫画之页》在该期刊中的特殊地位。第二章《漫画之页》的传播学研究价值,论证了其作为报刊漫画的典型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第三章《漫画之页》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作为研究背景,从漫画的社会多棱镜功能及其作为小型政治公共领域等角度,阐述了《漫画之页》里的中国社会。第四章比较视角看报刊漫画,将《漫画之页》与《漫友》、《讽刺与幽默》和《纽约客》漫画分别作比较研究,从而总结出报刊漫画在表现手法、传播内容与主题等方面的特点,并指出了漫画作为传播载体的功能与优势。第五章《漫画之页》与中国报刊漫画文化,从中国报刊漫画的现实根据及其对于社会心理的宽慰作用,来论证报刊漫画是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大众传播艺术,并总结了中国报刊漫画的文化特点。
路琳娜[4]2012年在《解读中国新闻漫画》文中认为中国新闻漫画活跃在整个20世纪。新闻漫画天生具有讽刺性,揭露性,和强烈的偏向性。在1949年以前,我国新闻漫画有着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主线。建国后,新闻漫画迎来发展的高潮。但是,新闻漫画也曾误入歧途。反右时期和文革时期,“大字报”漫画泛滥,在历史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改革开放至今,新闻漫画重新回归讽刺和批判的精神。但是也出现了新问题。新闻漫画越来越多,但影响力大的作品寥寥无几。新闻漫画从原来的“匕首和投枪”变成了“痒痒挠”,甚至出现了犬儒化倾向。随着互联网,微博,移动终端兴起,新闻漫画有了新的传播渠道,更加具有时效性,更加关注公共事务。新一代开始用新闻漫画表达观点。重新起到了战斗作用。新闻漫画不仅是一种绘画形式,更是一个窗口,观察一国时政的风向标。论文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梳理百年中国新闻漫画的流变,分析中国政治人物形象漫画的变化,解读当前热点社会事件中新闻漫画的表现,找出新闻漫画与政治的紧密联系,分析中国新闻漫画的思想精神。新闻漫画对政治的风吹草动异常敏感,是中国式新闻自由的风向标。从历史沿革和我国的政治与媒体体制来探索原因,寻找中国新闻自由的边界和底线。
卜润慧[5]2017年在《《南方周末》“漫画一针”的视觉修辞手法研究》文中认为米歇尔提出了“图像的转向”的概念,明确的概括了当今社会的阅读趋势,我们进入了读图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新闻漫画也成为新闻媒体的重要报道形式。《南方周末》开办了漫画栏目“漫画一针”,作为评议性新闻漫画,它具有针砭时弊、惩恶扬善的引导作用。本文主要是研究“漫画一针”的视觉修辞,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文本分析以及视觉修辞的方法对“漫画一针”新闻漫画进行探析。本文主要分析新闻漫画的发展历程、“漫画一针”的报道现状和特色以及“漫画一针”所采用的视觉修辞方法,重点在于阐述“漫画一针”采用的视觉修辞方法与漫画意义表达之间的关联。第一章主要介绍新闻漫画的发展历程。我国的新闻漫画产生于反帝反封建时期,天然的具有讽刺性与揭露性。将新闻漫画的发展阶段分为新中国成立之前,包括清末、民国以及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之后的新时期,本文从不同的时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新闻漫画作品展示当时漫画发展的一隅。第二章以《南方周末》“漫画一针”的新闻漫画为样本,分析“漫画一针”的报道议题、报道态度以及报道区域,根据数据分析出各自的报道特色,其议题内容涉及广泛,涉及到与大众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但是主要偏重政治和经济。报道态度以讽刺批评性报道为主体,针对社会重大事件尤其是负面事件给予严肃的批评,但是“漫画一针”的报道不乏人文关怀,对于不可预测的灾难性事件怀有同情与担忧。第三章采用视觉修辞的方法对“漫画一针”的新闻漫画所采用的隐喻、象征、用典以及夸张手法的分析。具体分析了隐喻的映射模式与意义表达,象征的符号意义与意义表达,夸张的类型与意义表达以及典故使用的意义表达。通过对“漫画一针”的视觉修辞的研究,能够更深入的理解新闻漫画的深层含义与态度,“漫画一针”通过视觉修辞评论社会重大事件,达到舆论引导、批评揭露与教育的目的。
鄢烈山[6]1996年在《陈希同与杂文》文中指出翻阅4月6日《粤港信息日报》,上有一则简讯《陈希同、王宝森染指183亿》:“3月31,北京市常务副市长金人庆在北京市人大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陈希同、王宝森隐瞒财政收入、转移财政资金达183亿元……”不禁感叹啼嘘。这么多白花花的银子,这么一“转移”,就成了他们的私产,像梦中坐了龙庭的阿Q“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与陈希同“同志”比起来,上窜下跳使尽坑蒙拐骗招数而“集资”32亿的邓斌也不过是一个“小玩闹”。 感想未巳,收到湖南衡阳李升平先生寄来的一份资料:1994年11月8日的《杂文与生活》报。上面转载了《人民日报》漫画增刊《讽刺与幽默》的报道:“9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在与华君武、丁聪、方成等10多位著名漫画家座谈时指出,……希望漫画家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创作上大胆些,夸张些,为了社会主义事业,敢于勤攻吾们之阙”。陈希同说:“漫画像杂文、投枪、匕首,可以一刺到底。现在,有些丑恶、落后现象成了顽症,要借助漫画家的妙笔………”云云。 现在重读他的这番高论,当然会觉得很滑稽,滑稽得像一组用对比手法创作的漫画;但当时漫画界、
陆衡[7]2007年在《40年代讽刺文学研究》文中提出40年代讽刺文学指的是1937年7月7日至1949年7月23日这一历史时期的讽刺文学。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关于讽刺文学的论争、思潮和所有讽刺文学派别的作家的讽刺性文学创作。尖锐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者内部的利益纷争,成熟的现代文学生产体制,为讽刺文学的生长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40年代讽刺文学根植于中国古代讽刺文学土壤,发扬现代文学第一二个十年的讽刺精神,接受外来讽刺文学的题材和表现方法,取得了无愧于时代的出色成就。它经历了勃兴阶段、发展阶段和繁盛三个阶段。40年代讽刺文学的生成是媒体、创作主体、统治者(在朝或在野)等各种社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讽刺文学场的建构正是建立在以上各种力量对讽刺文学的拒绝、干预或“借力”的较量之上的。与文学场的建构相呼应,40年代讽刺文学合法性的理论谋求主要表现为小说领域的“暴露与讽刺”、杂文领域“曲折隐晦”讽刺笔法、戏剧领域的现实与夸张等问题的论争。场域的建构与理论的论争为讽刺文学的生存提供了某种合法性,促进了这一文体的繁荣发展。时评性及其超越是40年代讽刺文学创作主体、经营组织者共同努力的方向。通过对时评性主题、人物与事件的提炼与深化,创作主体使作品超越了现实社会人生的羁绊,走进了文学审美的殿堂。为排除时评对象已经施加或可能施加的政治险情,40年代讽刺文学创作主体、经营组织者联手打造了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讽刺文学空间。隐晦曲折手法和寓言、故事新编体裁的使用是创作主体的自我保护策略,寻求强硬的政治经济后台、注意刊物编排中的软硬搭配、及时让创作者改名换姓甚至撤稿、换稿是文学经营组织者保驾护航的主要手段。社会环境所具备的内在的喜剧力量和创作主体的幽默个性与喜剧意识是40年代讽刺文学拥有喜剧性的两大前提条件。出于人们宣泄情绪的需要,创作主体塑造了“内在的空虚和无意义”的喜剧性人物、设计了滑稽尴尬的喜剧性情境(场面)、运用了“一碰就响”的喜剧性语言。40年代讽刺文学在为动荡复杂的文坛带来了阵阵笑声的同时,也暴露了自身的一些不足:如作品喜剧情感的单一;闹剧比重偏大;对人体缺陷的嘲笑过于刻薄;性事调侃有时把握失度,不善于从论辩中体现出幽默与机智等。40年代讽刺文学的现代性追求,在思想内容上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对人性与国民性的批判,对现代启蒙神话与爱情神话的解构;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在体裁之间的相互渗透、古为今用以及语言上方言、口语、欧化语的糅合使用。文体的特殊性决定了40年代讽刺文学现代性追求的“另类”,即以通俗日常来表示长久、永远,以解构来进行建构。40年代把讽刺文学合法性的依据建立在政治的需要上,把讽刺文学的使用局限于敌对的、势不两立的环境之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建国后讽刺文学的蓬勃发展。
王佳[8]2016年在《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小说的反讽艺术研究》文中认为法学博士博胡米尔·赫拉巴尔(1914—1997)用自己独特的反讽方式来进行书写,真实地唤起底层民众与当时捷克统治者之间的对抗,从而使民众获得没有压迫的生活境遇。本文以反讽理论为依托来进一步论述了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小说所呈现出的反讽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反讽的概念以及反讽发展的轨迹,通过反讽与幽默、隐喻、讽刺之间的不同,从而突出赫拉巴尔笔下反讽所要呈现的捷克社会。与此同时,透过时代的反讽,细致地分析了反讽中所暗示对生命、自然、社会的一种态度,通过反讽来揭示当时捷克社会真实生活背后的阴暗面,最终达到一种理性的思考,并深刻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由于作者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具有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只能用幽默与隐喻结合的方式来呈现反讽者与统治者之间的真实关系。阐述了赫拉巴尔小说中反讽叙事的文本特征。通过人物反讽、情境反讽、主题反讽以及语言反讽的视角来表达底层民众在社会中的困境。“巴比代尔”、“时代垃圾堆上”的人物反讽是一种思想上的“哲学反讽”(某一情景所在特定环境中的反讽),表达出了底层民众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通过反讽信号——故事、语言、死亡,来提醒民众不要安于现状,不要让生命再次终结,宿命不是一种解脱,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呈现了捷克社会的变迁,来凸显赫拉巴尔的生活轨迹,呈现出底层民众在极度专制荒谬的环境中互相取暖、苦中作乐的生活常态,幻境与现实是对新生活的一种向往,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一直用生活的忧伤与社会进行一种真实的对抗,死亡成了幽默式反讽中无声的对抗。结语,只有通过反讽,才能表达底层民众的悲惨命运。
肖路[9]2006年在《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及其文化探源》文中研究说明国产动画电影曾一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然而其现状却并不乐观:动画电影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市场被外国动画抢占;相关理论的研究也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回顾国产动画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国产动画电影曾经创作了不少精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风格。鉴于此,本文将对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及其成因进行研究,并对当下国产动画电影美学风格的演进作一番考察,希望能为国产动画电影摆脱困境及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论文的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论述了论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动画艺术的内涵与特性、国产动画电影的所指及发展概况。在讨论动画艺术的内涵与特征时,论文指出,动画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含了文学、美术、戏剧、音乐、电影等他种门类的多项艺术元素,在这些元素的相互结构融合中形成了动画电影这一独特的艺术样式,同时,动画电影包含艺术和技术两个层面,它既是一种具有极强虚拟性的造型艺术,又需要技术的支撑;在论述国产动画电影的所指时,论文认为,国产动画电影是指非真人饰演的,并由中国人拍摄制作的,主要反映中国人生活风貌、事态人情、风俗习惯、思想价值的电影作品;在论述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概况时,论文阐释了国产动画电影诞生、发展、成熟、转型各阶段的基本情况,为全文提供一个研究背景。 第一章和第二章阐述了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风格的具体表现。国产动画电影在艺术形式上以民族艺术的表现手法为核心,富于浓郁的民族气息。特别在美术方面成就最高,在影片中引入了多种美术表现手法,为国产动画电影美学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国产动画电影在改编与创作过程中,极力体现其独特的意味美,并在片中融入浓浓的道德美,表现出与迪斯尼动画电影完全不同的美学风格。 第三章主要从艺术形式的角度来谈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风格形成的原因。通常,观众总是在形式美的感召下来观赏作品。从总体上看,具有民族文化艺术根基的作品别具魅力。我国动画艺术家在“探民族形式之风”的过程中,运用中国戏剧、国画、皮影窗花、民乐等传统艺术中独具特色的艺术语汇为国产动画电影增添了无穷魅力。 第四章论述了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学风格形成的文化基因。我们常说一种风格的形成是由它所在的文化环境所决定的,而国产动画电影传统美
操慧[10]2004年在《中国晚报文化研究——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文中提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媒介消费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文化景观。媒介文化,是一种以媒介为中心,通过媒介的传播内容和形式介入社会生活,从而渐进式、渗透性地发生、扩散自身影响的亚文化。媒介与人在文化传播中建构起千丝万缕的社会关联,而这一关联就是媒介文化的内涵。而对这一内涵的形成、特征的具体研究,理应成为媒介文化理论应用性的开拓。中国晚报文化,是以中国晚报发展、运作及审美为有机构成的媒介文化,它是媒介文化发展的本土化与特色化的产物,它具有媒介文化的一般共性与晚报文化的特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晚报的持续繁荣,其作为强势媒体的普适度与社会认同度是晚报文化得以相对独立的研究前提。中国晚报从弱到强,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效益为上”的运作到市场经济时代“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品牌经营,目前正经历着现代晚报集约化发展的转型;其蓬勃发展、开拓创新的媒介现实,为我们从媒介文化的发生、特点、内涵等主要方面去解析这一文化现象,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与理性思维的角度,并使这样的角度成为可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晚报的审美特征,也是中国晚报文化由来已久的被认同的文化特质。晚报在现代中国传媒中具有改革试验、创新示范的先锋性;它伴随人们的生活,成为大众日常性的媒介消费选择,并且在当今网络媒体的强有力冲击下,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接触率,拥有很高的媒介忠诚度。这些都启发我们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中去认识媒介文化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本文首次将晚报文化作为整体研究对象,从媒介研究的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出发,通过对晚报生产、传播、接受的阶段性发展的过程解析,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此建立起基本的逻辑框架。《北京晚报》的代表性与典型性,使其成为总体演绎中个案选择的必然。《北京晚报》是我国传统晚报中成功转型的代表,在走向晚报现代化的运作实践中,它所表现出的启示中国晚报文化以及媒介文化走向的深远意义,正是中国报业文化、媒介文化整体研究中由点带面的归纳的逻辑依据。对晚报的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是把握晚报文化内涵与走向的重要文本。本文除了提供不同时期晚报发展的大量素材以及分析以外,还根据报纸版面的报道,整理了相关的重要“大事记”,运用一些简洁明了的版面统计,量化了晚报文化研究中的效果实证,力图弥补传统晚报研究中抽象说理、主观推断、随意定性的研究缺憾;同时,在“演绎—归纳”、“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色”的交叉论证框架下,以媒介文化的媒介事实说话,在媒介文化生发机理及以媒介人为核心的动力机制的研究视角中,客观呈现《北京晚报》的文化价值,详尽解析((J七京晚报》文化的形成、内容与特征。中国晚报以城市为中心的定位,以市民消费为取向的策略,以人文塑造为终极诉求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在中国社会市民化、世俗化的日常审美中平衡着导向,深化着取向,预示着走向。本文着眼于媒介文化与晚报研究的结合点,在个案中演绎 “晚报发展上的文人传统、晚报运作中的文人创新、晚报人文中的文人自觉”,归纳中国晚报文化现实的“有为”与“可为”;从而使研究在演绎与归纳、理论与应用、现实与未来的三重视野中找寻指导中国晚报实践、旨在提升中国晚报文化的内在规律。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媒介文化切入,以晚报文化的衍生性立足,围绕“需要与满足”的作用机理,对媒介文化的发生机制、模式、特点作总体推演,然后界定媒介文化的内涵,主要从它与“新闻文化”的异同比较中,归纳出媒介文化的主要功能以确立本文立足的逻辑框架:即媒介文化的发展、运作、审美三大层次是媒介文化阐释的核心要素,它是晚报文化研究的总体结构模式和逻辑演绎的思维模式。本章着重阐述媒介文化的中国特色,对媒介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运作以及人文实况做概括式的特性描述,为中国晚报文化的生发作文化与媒介研究的生态铺垫,它是中国媒介文化立足与发展的宏观背景与中国晚报文化特色化的阐释依据。 第二章为中国晚报文化的独立性。建立在媒介文化生发普遍机理上的中国晚报文化,是媒介文化共性与晚报文化个性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定时空中的特定产物。“社会需要与满足”的媒介化表现,对于中国晚报来说,就是使其在功能分工、政策介入的差异化选择中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总体面貌。它体现出与中国社会发展同步、与中国新闻改革同步、与中国人生活方式改变同步的本土特色。本章的重点,是对中国晚报作历史沿革的综述,并采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客观呈现中国晚报发展、运作以及审美的特点,这是中国晚报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第三章承接第一、二章的逻辑铺垫,从二般、普遍过渡到《北京晚报》文化的个案研究。在((j匕京晚报》文化的生发研究中,注意了晚报影响力构建与扩散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对北京的地域文化特征与传媒生态作了较为充分的“全息扫描”。始终围绕晚报产品、制作、经营三个方面,在晚报人与晚报读者的传受视阂下,以媒介市场化的效益导向为中心,建构起《北京晚报》人文品牌的解读方
参考文献:
[1]. 试论人民日报漫画增刊——《讽刺与幽默》[D]. 王辟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2]. “销量”怎么卖?[J]. 汤青武. 语文月刊. 2018
[3]. 论新时期中国报刊漫画的传播学特征[D]. 曾丽颖. 浙江大学. 2008
[4]. 解读中国新闻漫画[D]. 路琳娜. 复旦大学. 2012
[5]. 《南方周末》“漫画一针”的视觉修辞手法研究[D]. 卜润慧. 西南大学. 2017
[6]. 陈希同与杂文[J]. 鄢烈山. 唯实. 1996
[7]. 40年代讽刺文学研究[D]. 陆衡.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8].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小说的反讽艺术研究[D]. 王佳. 西北民族大学. 2016
[9]. 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美学风格及其文化探源[D]. 肖路.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10]. 中国晚报文化研究——作为个案的《北京晚报》文化[D]. 操慧. 四川大学. 2004
标签:新闻与传媒论文; 漫画论文; 讽刺与幽默论文; 中国漫画论文; 北京晚报论文; 媒介策略论文; 南方周末论文; 新华文摘论文; 陈希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