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在提高儿童糖尿病患者居家管理达标率中的运用论文_郑玉婷,梁元卿(通讯作者)

(昆明市儿童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34)

【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儿童糖尿病患者居家管理达标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儿童糖尿病患者居家管理达标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影响儿童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经品管圈管理后,儿童糖尿病患者居家管理达标率为77.24%,比干预前提高25.81%。结论:运用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儿童糖尿病患者居家管理达标率,同时提升圈员们品管圈手法的运用能力、团队凝聚力、沟通协调能力及责任荣誉感。

【关键词】品管圈;儿童糖尿病;居家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9-0048-02

糖尿病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尽管儿童糖尿病的治疗以及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改善,但糖尿病的治疗仍给患病儿童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据2018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报道,全球糖尿病总数及经济支出逐年攀升,发展中国家尤甚,而中国上升速度则位居全球第一[1]。“品管圈”活动,即是指在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主动组成的活动团队,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采取科学的统计工具及方法,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来解决工作现场和管理活动的问题与课题,由此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2]。我院内分泌科为提高儿童糖尿病患者居家管理达标率,于2017年3月开展品管圈活动,于2017年12月结题,并持续临床实施到2018年12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1日—31日到我院就诊的非初发儿童糖尿病患者,共30人为对照组,排除标准:(1)先天性糖尿病患儿;(2)合并其他严重疾病;(3)研究期间拒绝参与或不配合者。共28位患儿,其中男孩15例,女孩13例,平均年龄(7.22±3.98)岁。选取2017月10月1日—30日到我院就诊的非初发儿童糖尿病患者33人为干预组,按排除标准,共29人,其中男孩16例,女孩13例,平均年龄(7.13±2.77)岁。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长均签署项目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小组 遵循自愿参加的原则,由内分泌科医生、护士、药剂科、营养科、儿童心理科共12人组成,平均年龄35岁。圈员们集思广益,选定了圈名为“甜甜圈”,并设计圈徽,圈名和圈徽承载的是每一位圈员对糖尿病患儿健康的祝福,也彰显出对患儿病情金诚协作的负责态度,努力营造和谐共进的医患关系。

1.2.2主题选定 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对我院内分泌科儿童糖尿病患者现状进行分析,运用5,3,1评价法从重视程度、达成性、重要性及圈能力4个方面进行打分,再使用权重法进行双层评价,整理出总分最高的“提高儿童糖尿病患者居家管理达标率”为本次活动的主题。

1.2.3衡量指标 经文献查找[3-5],没有儿童专用的《儿童糖尿病患者居家管理调查问卷》。我科根据儿童糖尿病特点,设计《儿童糖尿病患者居家管理调查问卷》,并经我院医务部和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并通过。调查问卷分别从饮食管理、运动管理、血糖监测、药物依从性、血糖不稳定这五个方面9条项目进行调查。其中,1~3条为饮食项,4~5条为运动项,第6条为血糖监测项,第7条为药物依从性,第8~9条为血糖不稳定项,其中,第3、8、9条为反向计分。除第六条外所有取均值大于等于5为达标;取均值大于等于5为达标;第6条则为临床药师根据患儿的糖化血红蛋白情况判定是否达标。衡量指标“儿童糖尿病患者居家管理达标率”=(调查期内患儿居家管理达标条目总数/调查期内患儿居家管理条目总数)×100%。

1.2.4现状把握 利用《儿童糖尿病患者居家管理调查问卷》,选取2017年3月1日—31日到我院就诊的非初发儿童糖尿病患者,发放《儿童糖尿病患者居家管理调查问卷》共30份,收回28份数据,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出糖尿病患儿居家管理不到位的主要原因,绘制柏拉图,根据80/20法则,最主要的类型为饮食管理不到位、血糖监测不到位、未按时注射胰岛素三方面。

1.2.5目标设定 因儿童糖尿病居家管理达标率在业内无固定的衡量指标,采用儿童糖尿病血糖管理达标率的文献较少,且尚未提出居家管理达标率的概念,故此次品管圈采用公式计算的方式计算目标值为77.03%。

1.2.6解析 运用头脑风暴对儿童糖尿病居家管理不到位的原因进行分析,绘制鱼骨图,然后运用特性要因评价表,全体圈员对每一个小要因按照重要程度进行5、3、1打分,得分按80/20法则找出主要原因。再运用现场、现实、现物的原则进行真因验证,最终得出儿童糖尿病患者患儿居家管理不达标的真因为未进行缺乏规范的健康教育流程、家长不知道营养饮食要求、缺乏规范培训、缺乏定时提醒工具。

1.2.7对策拟定与实施 针对真因,全体圈员再次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对策拟定,经过评价、筛选、整合,最终得到3个对策:①完善健康教育流程,制作儿童个性化营养食谱,增进医患沟通。首先制定MDT联合查房制度及儿童糖尿病健康教育规范流程;丰富健康教育操作教具,制定儿童糖尿病饮食宣教PPT进行宣讲,发放个性化营养食谱;运用信息化与家属增进沟通;举办儿童糖尿病夏令营冬令营,免费邀请糖尿病患儿及家属参加、邀请省、内外专家给患儿家长讲解儿童糖尿病相关知识,注意事项及饮食烹调等多方面知识,进行现场指导。②完善操作规范,建立血糖记录表。制定儿童糖尿病患者居家血糖测定标准流程并考核;制作血糖记录表《甜甜手册》,教会患儿家属记录内容;对容易遗忘者用电子产品提。③完善操作规范,建立儿童胰岛素部位轮换卡。制定居家胰岛素注射规范;制作儿童糖尿病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卡,并发放给患者,指导使用。

1.2.8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有形成果

2.1.1对2017月10月1日—30日到我院就诊的非初发儿童糖尿病患者,发放《儿童糖尿病患者居家管理调查问卷》共33份,按排除标准,共收回29份数据。统计得出实验组达标率为77.24%,目标达成率为100.86%,进步率为50.18%。

2.1.2两组患儿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实验组糖化血红白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儿童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改善前后对比(x-±s)

2.2 无形成果

通过此次品管圈活动,市圈员们的沟通协调能力、责任荣誉、团队精神、QCC手法均有提升。对院内开展MDT联合查房提供经验与总结。

3.讨论

开展品管圈科有效提升儿童糖尿病患者居家管理达标率。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限,很难抵制零食、甜品的诱惑,对打针、测血糖所带来疼痛产生恐惧心理。加之父母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经济能力的差异以及对孩子的疼爱,导致儿童糖尿病患者居家管理不达标。本研究过程中,运用品管圈手法如头脑风暴、查检表、柏拉图、鱼骨图等,查找真因,从患儿及家长的实际需求中寻求对策,增强了糖尿病患儿及家长们对儿童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居家管理的理念,规范了家长们为患儿进行血糖监测及胰岛素注射的操作方法。MDT团队合作,营养师为患儿制定个性化的营养食谱,使用饮食管理APP对患儿日常饮食进行记录和分析,指导家长进行患儿饮食干预。临床药师根据患儿血糖及治疗方式,指导合理用药,做好药物使用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咨询。儿童心理科医生对于初次发病的患儿,针对患儿或家长因疾病、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引起的心理压力,给与专业的干预、指导;针对多次住的院患儿,由于血糖不稳定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联合各学科专科医生,结合相应的治疗措施,给与心理支持和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开展品管圈后,儿童糖尿病患儿居家管理达标率由51.43%提升到77.24%。患儿居家出现血糖并发症、家庭血糖管理情况、糖化血红蛋白质值均有所改善。

QCC活动充分调动护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挖掘护理工作人员的潜力和智慧,为护士创造愉快的工作环境,提高了每 一个护士的管理能力和领导力,从而提高科室效率和基层人员向心力[6]。圈员们参与其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探索新的临床沟通模式,不仅自我能力有明显提升,更在为患儿及家长提供优质服务中道路上迈出巨大的一步。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7,55(6):404-410.

[2]刘庭芳.我国医院品管圈活动综述[J].中国医院,2015,19(7):1-3.

[3]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17,55(6):40-41.

[4]闫伟丽.学龄期I型糖尿病患儿疾病知识及自我管理相关性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7,3:54-55.

[5]范丽凤,潘长玉,田慧,等.安婧全程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49-252.

[6]林荣瑞.品质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1811-1812.

论文作者:郑玉婷,梁元卿(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9

标签:;  ;  ;  ;  ;  ;  ;  ;  

品管圈在提高儿童糖尿病患者居家管理达标率中的运用论文_郑玉婷,梁元卿(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