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林业工程虽然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但是在营造林这一领域质量问题严重。如果想要长久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发现和寻找出其中的影响因素,并且提出有效合理的解决策略。本文根据笔者工作实践,对林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林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问题
1 影响省营造林质量的因素
1.1 政策领域因素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可持续发展,施行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在此背景之下,林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法规,将生态效益发展作为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把生态当作全民必须应尽义务,定期开展造林绿化活动,包括封山育林、城镇绿化、平原绿化和荒山绿化。
1.2 树种领域因素
我国林业工程主要以西部、北部、东北部为主,这些地区大多是盐碱地、干旱地、荒漠地,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与平原地区栽种的白蜡、杨树、国槐相比,这些地区必须种植一些特殊的树种,要求有耐旱、抗风沙、抓地力强和生命力强等特性,再加上缺水的缘故,这里的树种成活率极低。
1.3 人为领域因素
第一,技术人员知识技能体系不完备。作为林业工程的主力军和核心人物,存在着专业知识不足、技能不达标、没有经过严格培训、缺乏体系管理的现象,这是营造林质量不高的一个关键要素。第二,缺乏林人,对林人重视度不够。作为特殊的一类人群,他们甘为奉献,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却没制定相关政策。
1.4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领域因素
随着社会发展,产业结构的变革,林业也逐渐走向兴起。人们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开始绿化城市,提升绿化质量。与之相反,由于林业周期性长,效果不明显,造林人认为很难产生很高经济效益,从而导致林业质量的提升进度大幅减弱。
1.5 资本领域类因素
对各项产业结构领域内的资金分配不均。大多资本都集中在经济领域、工业领域和科技领域,导致林业资本不足,动力补充不足。
2.林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前期工作规划失调
写剧本要编写好大纲,盖楼要提前设计好蓝图。同样林业工程也是一样,这是基础性的要求。如果没有做好前期各项规划,就无法进行后期工作,即使开展,也是一项豆腐渣工程,只能浪费精力、财力和物力。
2.2管理过程不科学
第一,缺乏维护。造林工程是一项长期工程,无法立即显现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只种植,不维护。一旦栽种,就任由其发挥,日常维护也不到位。这种现状,只会浪费成本,无法提高林业的质量。第二,营造林的数据统计不完善或失时。数据统计对林业发展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环节。若没有完整系统的数据,或者数据失时,工作人员无法将前期或后期的预算和规划做出正确的参考。第三,栽培作业缺乏有效技术,作业人员对作业设计重视度不够。不做提前准备,大多流于形式主义。在作业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土质、气候、树种、间距,但往往会忽视它的各项特性,不按照正确的规范操作。
2.3对适宜造林的土地底数没摸清
虽然林业部门每隔几年开展一次林地现状调查,但一些地方仍无法实时掌握林地现状,缺少适宜造林的土地台账。由于底数不清等原因,一方面上级部门下达任务时,容易超出地方能用来造林的土地面积多下达建设任务,一些地区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存在较大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地方主管部门每年向乡、村下达造林任务后,部分村集体采取将已有林地的土地地块抵顶造林任务,存在骗取资金的隐患,同时地方主管部门因林业工程点多面广、人员有限,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以上情况影响造林工程的实施效果,导致部分林业工程虽然实施了,但未能有效增加当地的森林覆盖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造林树种单一,影响新造林地的林木成活率
多树种配置、乔灌草结合是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的技术基础。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筹资方式单一等原因,一些造林工程多用低成本单一树种(如杨树、榆树等),易造成病虫害的蔓延,同时低成本树种抗干旱能力较弱,部分林地成活率不高。后期管护存在薄弱环节。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农村集体林地大部分已分到农户,农户成为林地后期的管护主体。部分农户对林业技术掌握有限,对新造林地缺乏有效的管护和抚育;个别农户为获得近期经济利益,在新造林地间种农作物,并喷洒农药和施肥,一定程度上影响林木生长。
3规划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策略
3.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法律体系上处于不完善的阶段,为了提升和保障林业工程的成果,相关部门必须引起重视:第一,完善林业方面的法规法律,强化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做到执法必严、执法有效、人人平等,并加强监管机制。第二,宣传林业的重要性,引导人们重视林业,重视法律,从基础加强保障。
3.2 加强管理领域内的建设
第一,加强技术人员的管理。林业技术人员必须做到,持有相关证件、专业知识完备、专业技能合格、经过严格培训、最好有从事相关的经验,最重要的是,爱岗敬业,敢于奉献于林业。第二,重视林人,发展林人。政府等有关部门能够积极鼓励这一类群体,出台相关政策或者法规,给予他们基础的保障。第三,做好前期设计准备工作。一座高楼若规划不恰当,将是一座废楼。林业工程是一项基础型、长期性的工作,建设结果如何,耗费资本如何,有没有取得最佳效果,都在于基础蓝图。因此,设计蓝图时,要依据实际情况,从各方面考虑,将损失降到最小,将生态效益放到最大。第四,严格管理和维护。栽种时要严格检查树种,在这些严峻地区,不管是灌木、乔木、草木等,只要栽种成活,生长的比较好,能有利于环境地改善,都可以栽种。栽种后,要加强日常管理和后期管理,并随时记录有效真实的数据。检查人员要做到提高验收质量,尽可能减少误差,要实事求是,不可虚假构造。同时要注意生活中的危险品和极易发生危险的东西。第五,定期开展普查活动、宣传活动,动员全民参与、保护林业活动。第六,定期开展有关人员的科学技术培训,纳入新技术,新方法,提升和保障林业质量。
3.3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相结合立足于根本,发展既可以提升经济价值的作物,又具有生态效益的作物,二者结合,减少矛盾和冲突。吸收来自不同方面的资本,引入林业建设,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发展。理清林业工程相关地区的林地资源现状。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应结合每年的林地现状调查工作,区分有林地和无林地,明确符合工程造林的林地地块,建立相关台账,作为安排投资计划、拨付投资资金和监督项目实施的重要依据。乡、村等基层部门也应在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引下,摸清辖区范围内林地、耕地、草原等土地的现状;据实申报工程建设任务和财政专项补助资金,抓好监管落实,确保工程建设项目的精准实施。地方监督部门应开展跟踪检查,全面核实资金的拨付进度、支付情况,防止出现滞留、挪用和损失浪费等问题;对用已有林地的地块抵顶造林任务、骗取补助资金等行为,应及时移送和处理。
3.4创新造林模式,提高造林质量
林业主管部门应因地制宜,提高工程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千篇一律、水土不服的情况发生。在造林模式上,应指导基层实施部门积极采用混交林的造林模式,并定期开展病虫害预防和治理,提高新造林地抵御病虫害的能力,防范自然灾害风险。
4 结语
做好林业工程项目建设,保障项目的实施效果,对于建设美丽乡村乃至生态文明意义重大。营造林的建设重点在于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生存。一定要重点关注,加大实施力度。
参考文献:
[1]张清平.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OL].河南建材,2018(4)
[2]袁财圣,麦智翔.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J].现代园艺,2014(12)
[3]吕雪梅.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农家参谋,2018(9)
[4]康阳金.新常态下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6(18)
[5]陈联峰.山东省营造林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华东森林经理,2003(3)
论文作者:程忠玲,吴李金,陈根明,李晓华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0
标签:林业论文; 林地论文; 工程论文; 树种论文; 质量论文; 因素论文; 新造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