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血管专科发展看护理在心脏康复中的作用论文_赵文朵,高玉梅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人民医院内科 山东东营 257200

摘要:目的:分析康复干预对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 7月至 2016年 10月收治的接受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 7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 3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康复干预。统计两组术后心脏康复情况(射血分数、运动耐受强度、胸闷发作次数)及干预前后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射血分数、运动耐受强度大于对照组,胸闷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观察组 SF-36评分(7335±1023)高于对照组(6487±9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患者采用康复干预,有利于降低心脏支架术后患者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康复干预;冠脉内支架植入;心脏康复;生活质量

1前言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模式的转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意识不只是停留在疾病的治疗阶段,更多关注疾病的预防和康复。《2015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提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流行趋势明显,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心血管疾病仍是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为了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对心血管疾病高危病人的早期筛查和干预以及心血管疾病病人的康复和长期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和康复治疗理念的推广和实施迫在眉睫。

2资料和方法

2.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4年 7月至 2016年10月收治的接受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 7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各 36例。对照组男 21例,女 15例,年龄 38~68岁,平均(5432±743)岁;观察组男 20例,女 16例,年龄38~69岁,平均(5518±717)岁。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2.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首次接受冠脉内支架植入术且支架植入成功者;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支架术后心绞痛、心衰、呼吸衰竭、新发肺栓塞和静脉血栓;血流动力学相关心律失常、未控制的高血压、高血糖、不稳定性心绞痛、窦性心动过速心率 >120次/min、严重

左室流出道狭窄者;神经系统疾病所致运动受限者;严重身体畸形未纠正者。

2.3护理方法

对照组术后予以常规护理,包括药物使用指导、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出院指导等。观察组接受康复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建立随访机制:与患者及其家属积极沟通交流,建立完整的长期随访机制,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②查找患者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因素、血压、血糖、血脂、肥胖、吸烟、嗜酒等,针对可控因素进行干预。③了解患者患者冠心病专科情况: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心脏事件诱因、冠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情况、心脏超声了解心功能情况。④社会心理状态的评估:对患者进行健康宣传教育,详细了解患者及其家属对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认识,为其讲解术后相关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增强患者康复信心。⑤健康饮食调理:术后初期以流质食物为主,少食多餐,控制热量摄入,减轻心脏负担,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避免刺激性、过冷、过热食物。⑥生活方式干预:督促患者戒烟戒酒、按时吃饭、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⑦对患者进行运动耐量评估并进行危险分层,根据运动耐量制定康复运动处方:高危患者由监护下门诊康复逐渐过渡至居家康复,中危患者可于监护下居家康复,低危患者直接居家康复,术后初期指导患者全身放松,深呼吸以扩大肺活量,提高血氧含量,增加心肌细胞摄氧量,依据患者心肺功能监测具体情况逐渐增加运动量,步行初始 60~100m逐 渐 增 加 至 500~1000m,速度 50~80m/min,心率≤100次/min,可结合健身操、太极拳、游泳等其他运动。

2.4观察指标

①心脏康复情况,包括射血分数、运动耐受强度、胸闷发作次数等。②干预前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依据SF-36(short-form36itemhealthsurveyquestionnaire,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量表予以评估,分值范围为 0~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2.5统计学分析

通过 SPSS210处理数据,定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行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心脏康复情况

观察组射血分数、运动耐受强度大于对照组,胸 闷 发 作 次 数 少 于 对 照 组,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P<005)。见表 1。

表 1:两组心脏康复情况比较(x±s)

3.2SF-36评分

干预前观察组 SF-36评分为(5256±1214)分,对照组 SF-36评分为(5338±1125)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9,P=0774>005);干预后观察组SF-36评分(7335±1023)高于对照组(6487±9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4,P=0001<005)。

4讨论

近年来随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胸痛或胸部不适等,严重限制患者的体力活动且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相关研究表明,冠脉介入手术可显著改善冠脉血流,改善临床症状,术后实施有效康复干预,对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提高支架后患者的运动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常规护理干预缺乏系统性及针对性,多为程序化干预,护理人员多处于被动工作状态,缺乏积极工作态度,且易忽略对患者的康复训练,导致护理服务质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与常规护理干预相比,康复干预具有以下优势。①改善临床症状:规范化的运动锻炼可有效增强心脏耐受强度,确保血压稳定,进而缓解患者临床症状;②改善心脏血管功能:适量运动锻炼可提高心脏射血量,降低心率,增加机体对氧气的运用、吸收,进而促进机体血液回流;③改善心理状态:康复锻炼可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助于其心理情绪的稳定;④减少社会医疗成本:有效的心脏康复运动可有效控制疾病危险因子,降低疾病复发几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射血分数、运动耐受强度大于对照组,胸闷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 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予以康复干预,有利于心脏康复,并可提高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康复干预应用于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患者,有利于心脏康复,并可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4]吴张平,朱霞.渐进性康复护理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6):852-854.

[5]耿文真,丁梅,石娟,等.早期渐进式综合性康复干预对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6):1359-1361.

论文作者:赵文朵,高玉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  ;  ;  ;  ;  ;  ;  ;  

从心血管专科发展看护理在心脏康复中的作用论文_赵文朵,高玉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