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的统一--建国以来基本国情的回顾与思考_基本国情论文

坚持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的统一--建国以来基本国情的回顾与思考_基本国情论文

坚持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的统一——关于建国以来基本国情问题的回顾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级阶段论文,建国以来论文,基本国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国50年来,我们党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搞清楚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重大区别的。

应当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是比较重视对中国国情问题研究的。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注:《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二卷, 第633页。)毛泽东和我们党正是依据这一科学思想, 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以此为根据,深刻地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才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正确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以及革命的前途和转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成功地创造出一条有中国特点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建国后的前30年,毛泽东和我们党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有正确或基本正确的一面,也有不正确的一面。

其正确的一面,首先表现在,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即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毛泽东和党中央遵循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分析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成功地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其次,从1956年9月党的八大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 即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也有正确或基本正确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和党中央对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有益的探索。1956年4月, 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一文,其基本内容和精神,是要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并总结自己的经验,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是在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通过积极探索,在这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贵的思想和主张。例如: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种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处理好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针对我国经济政治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指出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适当扩大企业自主权;要改革农业管理体制,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我国还需要继续实行一段“新经济政策”,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些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同时实行对外开放,有分析地向一切国家学习;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要向科学进军;等等。遗憾的是,在后来的实践中,这些正确的思想和主张并没有得到真正贯彻执行。

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和我们党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建成”加以区别,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还需要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1959年,他在读前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还谈到,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他还说,后一个阶段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但从总的方面看,毛泽东和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是处在不完全清醒的状态。这突出地表现在,对本国经济文化的落后性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在实践中实行了一些超越阶段的办法和政策,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这里要着重说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从50年代中期起,就认定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以,他们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的理解和把握是正确的,没有疑义的。主要问题在于,他们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处于什么阶段,对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的关系,没有搞清楚。他们当时既没有认识到、也没有明确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问题;当时,也没有把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同对这个社会主义理论根本问题的认识联系起来。这既是建国后的前30年的实际情况,也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这个时期没有完全搞清楚的主要问题,也正是他们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和认识中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而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同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问题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密切关系既历史地统一于建国5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又逻辑地体现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体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中,体现在作为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逐步认识和正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作出了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过程,体现了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的内在统一性。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他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同他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二者的紧密联系体现了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的统一。

从80年代初,邓小平结合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开始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他多次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0年4—5月间,他在《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一文中,第一次深层次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说:“要充分研究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现在我们正在总结建国三十年的经验。总起来说,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第二,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2页。)接着, 他进一步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3页。)

到80年代中期,特别是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前后,邓小平已经明确地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当代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并且开始触及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例如,1985年4月,邓小平在一次同外宾的谈话中提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6页。)

1986年12月14日,他又说:“我们提出的课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不光我们有,苏联也在研究这个问题,他们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注:《邓小平思想年谱》第369—370页。)同年12月30日,他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时说:“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95页。)

1987年4月, 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时的谈话中深刻地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5页。)在这里, 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还“不够格”,这实际上指的就是我们现在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同时说明,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即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到真正够格的社会主义,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1987年8月29日, 邓小平在与外国客人谈话时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2页。)

党的十三大之后,1988年6月, 邓小平在进一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国吃了苦头。中国吃苦头不只这十年,这以前,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69页。)

从以上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邓小平正是从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进程中,逐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也正是在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发展阶段和发展进程。

其次,这个时期党中央一些重大决策的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的统一。1981年6月,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决议》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后来,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都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作出了进一步阐述。特别是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基本国情出发,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报告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的揭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和发展进程的阐述,关于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概括,关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概括,都坚持和体现了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的统一。例如,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报告指出,我国已经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已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既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性质的决定性标志,又是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决定性条件。忽视或否认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会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偏离社会主义轨道,就会犯右的错误。报告同时指出,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报告还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诸多方面作了具体分析,说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的成熟程度还很低,远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忽视或否认我国处于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看不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渐进性,而提出和实行一些脱离本国国情的政策,就会犯“左”的错误。

这里要着重指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之所以能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且能够坚持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的统一,一个带根本性的原因,就是他们始终坚持并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的结合。早在1956年11月,邓小平就科学地揭示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动态过程。他指出,党的七大确定了这样的原则,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此来指导我国的革命,指导我国的建设。当然,这只是一个原则,原则的运用还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一个国家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如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58页。 )邓小平还阐述了如何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强调指出,根据我们的经验,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结合很不容易。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倾注全力,来思考、探索和实际解决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问题。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既是邓小平思考和解决这个结合的一个重大成果,又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新飞跃、开辟新道路、创立新理论,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深化和提高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并且把这种认识同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同深化和提高对邓小平理论的根本问题的认识,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应当说,这个时期江泽民的许多重要讲话,党中央的一些重要文献,都坚持和体现了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的统一。我们这里以江泽民的十五大报告和他在1998年的两次重要讲话为重点,作些分析说明。

1.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这个科学论断,是对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论断的坚持和创造性的发展,进一步体现了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的统一。江泽民指出:“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接着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2.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进程所作的新概括,体现了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的统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进程,党的十三大报告已经从五个方面作了初步概括。十五大报告在十三大报告所作概括的基础上,从九个方面进一步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进程。这些新概括,既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认识的深化,又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也体现了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清醒和自觉。例如,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对这一条,十五大报告把它扩展为三条,其中有两条,明确阐述全体人民由贫穷逐步转变为比较富裕、逐步缩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差距,另一条阐述教育科学文化由落后变为比较发达。这种新的概括,其直接依据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并且直接体现了对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正确回答。

3.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并阐述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体现了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的统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全面、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二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政策。这些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和要求。

4.还要着重说明,十五大报告重新强调和进一步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在这个基础上阐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于,它有力地表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着眼于全党和全国人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伟大实践,着眼于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实践中的发展,为了准确把握世纪之交的中国基本国情,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国情、当今时代特征和科学发展的结合,回答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实现新飞跃,作出新贡献。这就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真正落到了实处。

5.1998年7月17日, 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他说:“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国情;中国社会主义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初级阶段,这也是国情。必须把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八个字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总之,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特点,要做到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坚持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的统一,就是要我们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能够这样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可以既警惕离开社会主义的右,又防止超越阶段的“左”。坚持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的统一,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就在于,能够保证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保证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航道扬帆远航。

6.1998年12月18日,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中国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用了三十年的时间,经过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比较,才开始认识了这个当今中国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实际。从而也为我们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奠定了重要基础。”这段重要论述清楚地告诉我们,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一样,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且同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正是这种内在联系,体现了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的统一。

标签:;  ;  ;  ;  ;  ;  ;  ;  ;  ;  

坚持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的统一--建国以来基本国情的回顾与思考_基本国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