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性理论中的图书馆角色分配_图书馆论文

可用性理论中的图书馆角色分配_图书馆论文

可获得性理论中图书馆领域的角色分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获得性论文,中图论文,书馆论文,分配论文,角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书馆学是一门应用部门的学科,因而,其逻辑层次的划分总是与图书馆实践层次的客观主体相对应的,图书馆领域的实践层次包括:图书馆员、图书馆、图书馆事业。这三者是图书馆领域的实践主体。既然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群中知识单元的可获得性”,那么,图书馆领域实践主体的任务,无非就是“保证文献群中知识单元对于读者或者用户的可获得性”。只是由于对应的社会需求层次不同,这三个层次的实践主体各有其不同的领域。从社会需求的不同层次上分析,这三个逻辑层次的划分也是合理的:图书馆事业对应的是整个社会的文献需求,图书馆对应的是具体的人群,图书馆员对应的是读者。这正是“可获得性”定义比较有说服力的一个方面:面对不同层次的文献需求,具有逻辑清晰的角色分配。

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层次的划分是对现实客体的抽象,而不是现实客体的完全对应物(关于这个层次的具体指称,请看下文)。因为,有一种看法认为“可获得性”定义失之过泛,将情报信息部门和商业文献服务也包括进来了,对现实的图书馆没有专指性。应该说,这正是“可获得性”定义的原意。因为,笔者认为不管是什么部门,只要它使用图书馆学的技术方法(包括分类法、键词法、主题法、著录法、排列法等等)来组织文献提供服务,在学术上就属于图书馆学的研究范围;同样,这些部门创造的有利于组织文献、提高文献群中知识单元可获得性的技术方法,也都是对图书馆学技术方法的发展。如果其他部门也在使用的文献分类法、关键词法、主题词法、目录著录和排列法不算图书馆学的研究范围,图书馆学还有多少东西可以研究的呢?如果算,那么正好与笔者的观点一致。

“可获得性”定义所规定的学术研究方向,就是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如何利用新技术来发展有利于提高“文献群中知识单元的可获得性”的一切规划、方案、技术和技能。

1 图书馆员角色的演变

21世纪的图书馆正面临着文献载体多样化、服务方式Web 化的强烈冲击。图书馆如何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图书馆员的角色如何重新定位,正成为图书馆界讨论的热点。笔者以为,讨论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仅仅从经验出发来讨论,更要从已有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出发,阐发新见解。因为,这个图书馆实践前沿提出的、关系到图书馆生死存亡的基本问题,本身就是对已有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预见性和解释力的一种考验。能够对这个问题做出最直截了当、最全面系统而且符合逻辑的回答的观点,无疑是更有说服力的。在前文曾提出了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群中知识单元的可获得性”的观点,本文就以此观点为基础,探讨图书馆员的重新定位问题。

按照这个观点,图书馆的基本任务,就是保证文献中知识单元对于读者或者用户的可获得性。而这种获得性的被保证程度,是由社会根据社会实践对知识单元——特别是表现为通过获取文献来获取的知识单元的需求程度来决定的。图书馆员角色的产生和演变,只是这种被保证程度物化的一种表现和其中的一个环节。但是,图书馆学领域研究的,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保证这种获得性的最佳途径,没有必要与现实的被保证程度完全对应。

1.1 图书馆员的角色演变史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他的任务就是帮助读者获得文献。图书馆员处于实现保证“可获得性”目标的最前沿,读者面临什么困难,图书馆员就有责任发展相应的技术和技能为读者解决困难。因而,图书馆员是图书馆诸因素中最具革命性的要素,其角色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对文献信息需求不断的增强,图书馆员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图书馆员角色发展的逻辑历程。

(1)文献搜集者。这是图书馆员最初的角色,没有文献, 就没有图书馆,也就没有图书馆员。在人类知识发展的初期,文献稀少,求学不易,求书不易,许多藏书家穷其一生为搜书,从事的就是文献搜求的工作。

(2)目录编制者。当文献逐渐增多, 需要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来列出文献以便查询的时候,目录技术就出现了。目录技术的出现是文献组织的一大进步,它提供了将文献系统和一种可以迅速检索的工具联系在一起的方法,使得文献信息的较快提取成为可能。面对日益增多的藏书,图书的管理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确定自己的知识财产到底有哪些,以便使用查询或者避免重复购买。于是图书馆员就成了一个文献目录的编制者。

(3)文献分类者。当知识体系已经初具雏形, 相应地文献也表现出类聚性。特别是文献机构被要求开始向社会提供服务,通常简单直接的方式来揭示文献之间的类聚性,以便向读者推荐内容相似或者相关的文献的时候,把知识的分类体系引进文献和目录组织就显得更为必要了。于是,文献分类工作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图书馆员的工作领域。

(4)文献体系的维护者。图书馆文献服务的公共化, 使得能够迅速把文献从文献体系中检索并且提取出来满足社会需求,成为了图书馆表现自我存在价值一种方式,后来更演变成为图书馆证明自我价值的主要方式。所谓“书是为了用的”。于是,文献体系的组织、文献检取、上架复原等文献体系的维护工作,成为了图书馆员工作的主要方面。

(5)文献析取者。针对比较专门的文献信息需求, 图书馆员也提供了更为深入的服务。例如,编制专题索引、专题文摘、编写专题综述和述评等等二次、三次文献信息服务。这种服务是根据具体的知识目标,从文献体系中将相关的文献信息提取出来,或更进一步进行分析和综合。它提供的文献服务同一般的从文献体系中直接将文献检取出来显然要深入一些,所以,称之为文献析取。文献析取通常是在文献体系比较单一,文献量不算很大的情况下,可以由图书馆员进行的一项工作。

上面的角色分析,没有把社会教育和组织社区活动等角色概括进来,因为按照文献需求解决逻辑层次的对应关系,图书馆事业对应的是整个社会的文献需求,图书馆对应的是具体的读者群,而图书馆员对应的是读者,象社会教育和组织社区活动这类工作,显然是面向读者群的,所以是属于图书馆那个逻辑层次的角色。图书馆员进行这类工作时,完成的是由图书馆这个层次分派下来的角色任务。

现实中的图书馆员角色,在同一个时代一般总是相邻两种或者三种角色的综合。当其他社会机构将图书馆员的原有部分角色分离出去的之时,就是图书馆员的角色发生变动的契机。由于社会需要的增长而引起图书馆员角色的再分配之时,通常也就是图书馆事业面临发展契机之时。

1.2 传统角色的弱化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知识交流的速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强了,知识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这使得文献量剧增,文献老化速度加快,产生了大量易逝的文献信息,同时,文献载体日趋多样化,出现了许多专门的文献和文献信息服务商,数字图书馆已经成为了现实的运行模式。另一方面,文献机构之间的协作也借助网络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联合编目、资源共享等协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首先进一步弱化了图书馆员文献搜集者的角色,比如,国内的寻书网、期刊网、文献服务商集中提供的新书出版信息等等,使得文献采购信息比以前更全面了。文献采购信息不全,给文献采购和搜集带来的不便,在不久的将来肯定被基本消除掉。

其次,图书馆员目录编制、文献分类的角色也将萎缩。随着地区和国家范围内图书馆联合编目的展开,以及文献服务商提供随购置文献附送MARC目录的服务,使得文献编目加工集约化的趋势大大加强,相应地,单个图书馆的文献编目工作也就趋于萎缩。

再次,文献体系维护的工作不再成为图书馆员的主要工作。数字图书馆的开通,会首先将基于查阅和浏览的文献需求分流掉;其次,由于印刷版文献复本有限,利用率较高的文献往往借不到,所以,也会分流掉一部分先睹为快和等不及有书可借的读者。还有,由于文献借阅信息可以通过图书馆管理系统或者在图书馆的网点上查到,读者借阅印刷版文献的针对性将大大增强,管理人员的无效劳动将大为减少。在服务方式不变的条件下,文献系统维护的工作将比以前大大减轻。

最后,文献的数字化使得简单的二次文献的编纂成为不再需要的事情,因为一般的论文和图书都带有摘要,通过检索系统即可迅速查到;另外,由于学科研究分化和综合与专业趋势的加强,以及文献量剧增,以及读者可以直接利用全文检索系统查到论文全文等原因,要求图书馆员去深入了解某一个非本专业的专题,并写出综述和述评的可能性和可行性都相应降低了。这样,图书馆员作为文献析取者的角色也被弱化了。所有的这些,都使得图书馆员的传统角色大大削弱了。

1.3 读者面临的新困难

新技术的应用虽然减少了读者获取文献信息的时间,但是,也从另一方面为读者获取所需的文献信息增加了困难。

首先,是文献群规模的增大,使得读者在检索所需的文献信息时,淹没在文献的海洋里,经过简单检索得到的结果集通常很大,动辄数百条记录,常常使读者不知如何挑选。其次,读者通常缺乏检索技巧和必要的耐心和细心,得不到希望得到的检索结果,埋怨“不想要的找到一大堆,想要的就是找不到”。再次,文献载体类型的多样化,也增加了读者查询的困难。还有,不同的文献服务商和各种搜索引擎提供的数据库各有特点,一般读者难以全面掌握,文献服务商和搜索引擎提供和使用的检索工具、关键词表和分类体系更是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时下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使用的基于实用目的分类体系就与图书馆使用的文献分类法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搜索引擎使语言和文化的障碍,造成获取文献信息的困难。语言和障碍自不必说,有时,这种障碍对读者和图书馆员来说,其实是一样大的;仅仅拿文化的障碍来说,也常常给文献检索带来困难,比如,港台地区把软件叫做软体、把字符叫做字元、把变量叫做变元等等。如果读者对新技术不熟悉、对要检索的目标表达不够清晰等等,也会成为读者检索文献信息的障碍。此外,大量易逝的文献信息也是读者难以把握的。

总的来说,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一方面文献载体的多样化,为各种类型的读者利用文献提供了方便;文献信息交流的加强,又使得人们获取文献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正在消失;文献服务机构的商业化,产生了各种专业的搜索引擎和数据库,为文献群的信息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另一方面,文献载体的多样化,增加了文献信息检索的广度;文献信息交流的加强,易逝信息也随之增多;信息的易获,使得获得的信息太多、选择困难,也使语言和文化在文献交流上的障碍凸显出来;各种专业的搜索引擎和数据库,使得检索手段复杂化。这使得图书馆员的角色,又一次面临着改变的契机。这就是当前的讨论热点“图书馆员角色如何重新定位”产生的时代背景。

1.4 发展“信息挖掘”角色

读者的上述困难,对图书馆员提出了发展“信息挖掘”角色的要求。所谓“信息挖掘”,就是在知识量和文献量剧增的情况下,为读者将阻碍其获得所需文献信息的各种障碍一一挖开,使得读者能轻松地获得所需的文献信息。之所以称之为“挖掘”,是因为这些新的障碍与以往阻碍读者获得文献信息的障碍相比,涉及的因素更为广泛,包括各种媒体、载体、文献供应商、不同类型的文献体系和数据库、分类体系、关键词表、不同的检索工具等等。排除这些在新技术条件下产生的障碍需要更广泛的知识和更灵活的技能,包括对读者检索心理的把握和引导、对读者需求的分析和表达、相同需求在不同检索系统中键词的选择与检索的实现等等。同时,也明确指出了未来图书馆员的工作重点在于“从存在的文献体系中寻找和发现知识”,而不是重点做文献系统的组织和维护工作。通过上述对读者困难的分析,我们大概也可以了解到“信息挖掘”这个角色的内涵。

第一,善于与读者沟通,能循循诱导读者调整自己的需求表达,以求准确地发现和表达出读者本身真正的文献信息需要。特别是在读者掌握的检索关键词比较有限或者不够准确的情况下,这种引导的技能尤为重要。

第二,对本馆可获取的各种文献载体的文献信息的分布规律比较了解。这不仅仅指本馆藏有的文献,凡是本馆可获得的文献信息都是本馆的服务资源。都需要了解其知识的分布规律。只有了解了不同载体中文献信息的分布规律,才可能确定检索的主要载体,避免在其他载体的检索中浪费精力。

第三,熟悉本馆可获得的主要文献信息服务的内容特点和使用特点,并且及时了解其新变化。不同的数据库提供的文献信息内容往往各有特点:或者是收录的地域各有侧重,或者是收录的时间上有差异,或者是收录的学科有分别,或者在收录的内容上有详略之分。特色服务是文献信息服务得以生存的生命线,所以文献信息服务一般都各有所长。不熟悉不同文献服务数据库的内容特点,就无法有效地完成文献信息检索任务。不同的文献信息服务,所提供的检索系统、关键词表和分类体系往往很不一样,关键词表一般都是处在更新状态之中的,不熟悉这些工具的使用,纵然知道目标在彼岸,也无船可渡,唯有徒呼奈何了。

第四,具有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敏感的分类意识。在所有的学科当中,只有图书馆学领域是专门研究知识的学科分类的,所以,图书馆员本来就应该比一般读者具有更加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更加敏感的分类意识,这是准确分析读者需求的前提。

第五,善于综合,长于发现。检索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读者需求的表达太宽或者太窄,在检索的结果中目标有新的领域出现等等。都需要图书馆员不断地综合已有的信息,发现读者需求中的新疑点,以求准确地发现和表达出读者本身真正的文献信息需要。

第六,善于从易逝的文献信息中发现和收集有用的信息,集中提供给读者。这主要是指从各种时效性较强的文献,特别是从互联网上收集有用的消息、文章、网址等信息,以集中分类的方式向读者发布。这种信息的特点就是流动性:连续产生、容易消失。其中不少信息有参考价值,将其保留下来,提供给读者,无疑是必要的。

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挖掘”是图书馆员的角色,是沿着“保证文献群中知识单元对于读者或者用户的可获得性”的逻辑,在新的实践条件下的新发展。诚如前文提到的,现实的图书馆员角色,在同一个时代一般总是相邻两种或者三种角色的综合。“信息挖掘”角色的提出,只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图书馆员对自身角色的一种发展和调整,现在还远远不是详尽讨论这个角色的时候,本文只是根据目前所知的技术状况对未来图书馆员角色的影响,提出一点看法,供各位同仁参考。

1.5 网络文献体系下的图书馆员

那么,在上一章所预见的网络文献体系之下,图书馆员又将担任什么角色呢?我们认为,在这个网络中,图书馆员的角色将主要定位在信息验证与信息协调上。

根据前文的论述,图书馆可以为自由知识网络提供文献参照体系和文献分类的参照体系。从提供文献参照体系的角度看,自由知识文本提交之后,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核对其中引文的存在的确切性和准确性。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且分类规范的文献资源,非常有利于开展这种信息验证的工作。如果发现引文有误,也需要通知自由知识文本的有关作者再次核对,这个工作与上一个工作具有连续性。如果图书馆承担了上一个工作,这个信息协调的工作也由图书馆来做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这些都还只是一种猜测,具体的情形只有等实践来回答。

1.6 图书馆员角色演变的规律

由于图书馆员处于图书馆实践的第一线,所以,图书馆员角色的变化,是图书馆领域角色变化的源头。在角色变化过程中,图书馆员原来的部分角色转换给了图书馆或者其他社会部门,增加了有利于提高文献信息提供的功能。由此,引起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角色的连锁变化。那么,图书馆员角色的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呢?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图书馆员角色演变总的趋势,是不断强化文献信息的提供功能。从文献搜集者到文献体系的组织和维护者这一段角色的演变,首先解决了文献信息的开放提供的问题,接下来的文献析取者、信息挖掘者的角色也是沿着这个总趋势发展出来的角色。信息验证和信息协调的角色,向我们显示的其实是图书馆领域角色分配的规律:凡是有图书馆员实现起来比较困难的角色,应该交由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去解决。因为,毫无疑问,要单个的图书馆员去面对互联网这样的庞然大物的挑战,显然太困难了。因而,信息挖掘者的角色从长远来看,只是图书馆在面对汹涌而来的互联网的挑战,做出最初的反应,是为了应付挑战的应变措施。当然,由于信息挖掘者的角色所包含的内容,的确也反映了在互联网上图书馆实践需要开展的一部分工作,所以,这个角色在互联网的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是,它不应当是图书馆领域应对互联网挑战的主要举措。所以,发展网络文献体系,使得图书馆员角色增加信息验证和信息协调角色才成为可能。

2 图书馆角色的演变

2.1 作为社会机构的图书馆

如果从“保证文献群中知识单元的可获得性”的角度看,由于图书馆面对的是具体的人群,所以,它的目标就是让人们晓得并且获得文献信息。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它也必然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并由此带来了其他的一些分目标。

具体来说,图书馆是实现文献资源分派和服务网点,是承担社会对“可获得性”要求的具体实现者。它们面对的是具体的用户和读者,所以,一方面图书馆追求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用户和读者使用这些文献的目的和感受,并由此产生了不同于宏观事业的目标。根据“可获得性”的定义,图书馆存在的效果,实际上是由读者来评定的。对于需要获得并且利用文献的读者来说,最重要的无非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否可以比较容易地获知需要的文献是否存在;二、已经获知存在的文献是否可以较快取得;三、获得的文献的形式是否容易利用。其他方面对于读者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因此,图书馆最终应该以读者的上述三个标准来评判自身的存在价值。

所以,图书馆除了考虑文献的保有和易得性之外,还必须着重考虑文献的易用性与服务的对象相对应,考虑不同载体形式的文献的比例、考虑服务方式的选择、考虑文献的组织方式、考虑文献标引的深度等等,比如,基于教育和娱乐需求的读者,对使用文献的舒适性要求就要高一些;而基于情报需求的读者,对于文献可检索性和可检索深度的要求会高一些。

图书馆作为一个保证“可获得性”的实践主体,还有启发潜在文献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的目标。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方面。除此之外,作为一个社会文化机构,图书馆也需要树立自身的形象,进行各种文化公共关系活动,以扩大知名度、密切与社群的关系等。

从“可获得性”定义的极限状态出发,图书馆等文献机构只要能够保证文献群知识单元的可获得性,可以没有馆舍,可以没有馆藏,甚至可以没有专用设备,只要它的馆员能够满足用户对文献知识单元的信息需求,它就是图书馆。这样的文献机构其实是一个文献信息的传递机构。美国图书馆界正在开展的关于经费应该多用于购买馆藏还是多用于购买文献传递服务的讨论,其实就是这个定义在实践中的反映。

2.2 作为图书馆职业信念实践主体的图书馆

如果从文献和文献聚集产生的原因,都是由于人群传承文明,并以之作为生产实践创新基础的角度看,图书馆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创新的基础性设施。图书馆从为人类文明传承和创新服务的目标出发,将这个社会目标与社会的创新需要相结合,形成了图书馆的职业信念,并以之指导图书馆的实践。那么,图书馆就不仅仅是保证满足社会对文献群中知识单元的可获得性的需要的社会机构,推动社会文明传承和创新发展的能动主体。从这个角度看,图书馆是图书馆职业信念的实践主体。因而,凡是导致图书馆职业信念发生改变的角色,最终都难免转变成为图书馆的角色。图书馆职业信念只有通过作为社会事业机构的图书馆,才能转化为图书馆员共同遵循的职业规范,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上一节已经讨论了图书馆员的角色演变,并且,提到图书馆领域角色分配的规律,是有图书馆员实现起来比较困难的角色,应该交由图书馆和图书馆事业去解决。那么,现代图书馆的角色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按照上面的逻辑,这要看图书馆员在历史上的实践中,起到过什么难以逾越的挑战了。

图书馆实践领域,包括了文献信息创新过程中的文献收集、文献保存、文献信息整理、文献信息传播、文献再生产等子过程。由于图书馆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创新的基础性设施,因而,当社会的发展使得图书馆的社会作用日渐清晰的时候,仅仅由个人经营的藏书楼就在开始显出了它的局限性。如果说当文献稀少时,家道殷实之士尚可以一家之财力收罗文献的话,当文献品种很多时,比如由于地处文化交流中心或者由于社会的文献信息创新和文献生产能力提高,繁多的文献品种必然使文献收集经费出现严重短缺。所以,图书馆不可避免地转化为一个需要财政或者社会资金、甚至政策法规支持的社会机构,才能完成“保存整理人类文化成果”的重任。所以,从逻辑上看,经营经费筹措是图书馆员转移给图书馆的第一个角色。

当社会发展到需要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时候,图书馆员面临的问题是,怎样看待藏书与读者的关系,哪一个是工作的重点?这是一个图书馆角色转变中的认识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经营方向,只有上升为整个图书馆的认识,才能够使所有的图书馆员都遵从。所以,单个图书馆员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只能交给图书馆来承担。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就是确立了“向所有人开放”、“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这个理念的确立,意味着图书馆意识到读者对图书馆的使用,对自身社会作用的决定性。于是,人群对文献的需要全面进入图书馆的视野。这个转变表现在实践领域,就是社会教育成为了图书馆工作重点之一。这样,图书馆员向图书馆转移的第二个角色,是图书馆工作方向的确定,从实践上看是转移了社会教育的角色。

随着对人群需要的了解,图书馆将人群的每一份子都当作自己的可能的服务对象,于是,提出了“向所有人服务”的理念。由于,实践这个理念意味着要发现、开发和满足社会人群所有人的各方面文献信息需求,需要动态地调用更多资源,因而,需要图书馆员之间更多的合作。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目标来自系统之外。所以,这个目标只能来自于图书馆员之外。由于图书馆员隶属于图书馆,所以,这个目标最初来自于图书馆。因而,图书馆员向图书馆员转移的第三个角色是图书馆资源的整合使用。从实践来看,转移的是发现和开发人群文献信息需要的角色。在这个角色中,包含了情报工作、馆外服务和图书馆公共关系等。

尽管图书馆是一个可以独立提供服务的机构,然而,一方面,面对日益广泛的社会文献需要,单个的图书馆逐渐觉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不同的图书馆之间又存在着重复建设、造成社会投资浪费的现象。于是,就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契机。

3 图书馆事业角色的演变

图书馆事业是干什么的?简单的说,凡是单个图书馆无法解决、或者由单个图书馆各自解决最终导致保证“可获得性”的目标受到损害的问题,就应该由图书馆事业来承担。其实,由图书馆转移给图书馆事业的角色,与图书馆员转移给图书馆的角色比较相似,主要是因为协调图书馆之间的关系,整合优化图书馆之间的资源配置以更好地体现图书馆的社会作用。

从历史上看,图书馆事业的产生,来源于对社会文献群的控制需要,首先是为了对文献进行目录控制。比如,联合目录的编制,使得人们可以了解存在什么文献可供利用。其次,是图书馆之间协调的需要,比如开展馆际互借、共享文献资源、统一行业标准等等。从馆际互借未必就能解决所有文献需求的局限性出发,提出了建设文献保障体系的概念,以保证文献的可获得性。在建设文献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图书馆之间资源共建共享,减少重复投资、节省社会投资,优化文献资源配置的要求。

就目前面言,图书馆事业主要解决的是,文献有没有,可不可以获得的问题。也就是说,图书馆事业主要目标是,在宏观上保证文献的保有和易得,其他目标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的。

文献的保有,可以通过把有价值的知识单元转换为正式文献—比如“灰色文献”的收集和整理,以及尽量收全文献来实现的。文献的易得,可以在文献的保有的基础上,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提供统一文献编目标准,保证文献可检索形式的一致性,并且,组织可简易存取的目录方式,实现对资源的控制;二是合理分布资源分派网络,为大多数的文献需求提供满足的可能性;三是提供一定的资源冗余,保证相同的并发需求可以得到满足;四是提供简易的文献存取方式,减少用户检索时间和从确知文献到获得文献的时间,比如推广图书馆自动化技术、开架服务、建设数字图书馆等;五是把文献从存取和复制性能较低的载体转换为存取和复制性能较高的载体,比如手写文献转变为印刷文献,把印刷文献转变为数字文献等等。

当然,图书馆事业还包括图书馆专业人才培训、学术交流等等分目标。

以上是目前所知的属于图书馆事业范围内的活动,至于图书馆事业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要通过转移给商业部门来解决了。

4 图书馆的主体性

图书馆领域中,一切具体的对象,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地在变化和转移,但是,图书馆的主体性是不会改变的。

按照可获得性论的基本定义,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群中知识单元的可获得性”,图书馆的工作就是“保证文献中知识单元的可获得性”,因而,图书馆在可获得性论所定义的实践领域中,具有主体地位。然而,根据笔者的调查,在图书馆学以往的研究中,讨论图书馆的主体性的文章几乎是空白。由于这个原因,也许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在图书馆学的基础研究中,有那么多提倡研究越界的现象,尽管那可能意味着否定图书馆学。这是由于那些研究者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图书馆在图书馆学研究领域所必须具有的主体性地位。那么,图书馆的主体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4.1 在实践中突出开拓图书馆的特有领域

应用部门工作的独特性,是这个应用部门的实践领域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研究领域的立足之本。纵观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图书馆能够从产生之日起,在历史的潮来潮往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是由上天指定了哪一个实践领域固定属于图书馆,而是图书馆人在社会需要不断的变化和增长中,以图书馆的社会目的为指导,因时而动,大胆开拓,在与社会上其他的文献信息提供机构的竞争中赢得的。因此,在实践中突出开拓图书馆的特有领域,就是强调图书馆存在的独特性。

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历史上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的角色演变,就可以看出,图书馆员、图书馆、图书馆事业都是当社会的文献信息需要发展到一定规模,在人群中文献信息需要离散规律的作用下,逐渐产生的。在文献中,已经讨论了这三者角色演变的原因和历程,这里要讨论的是这些角色是怎样演变的。

按照经济学的说法,图书馆提供的是一种无形的产品服务,由于图书馆的公益性,使得图书馆必须投入相当多的精力去满足社会对文献信息的基本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也随之发展了,当出现一些图书馆的现有服务无法满足,同时,图书馆暂时还没有精力去满足的需要的时候,就为图书馆服务的替代产品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其他社会服务也就应运而生,以满足社会的文献信息需要。社会对替代产品的大量使用,就会使得原来的图书馆实践领域的社会作用不断削弱,这时候图书馆怎么办呢?还是让历史告诉我们吧。

图书馆最初的功能是保存和整理人类的文化成果,这是在文献生产不易、文献收集困难的情况下产生的。当文献生产已经行业化,特别是知识的生产行业化和文献出版批量化实现之后,使得文献的获得比较容易。这时候,保存和整理社会文化成果的工作,不仅图书馆可以做,其他机构也可以做了。如果图书馆仍然只做保存和整理人类的文化成果的工作,其社会作用就会大大降低。于是,图书馆就开始了第一次主体性思考:我收藏的这些书的目的是为什么?仅仅是为了保存而保存吗?结果,得出了“书是为了用的”结论。由于这时文献信息的需要已经开始形成规模,于是,图书馆走向开放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免费借阅是图书馆走向开放的改革的成果。它是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基本科学知识的劳动人口的背景下形成的。当社会对劳动人口的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仅仅通过自学教育已经难以满足时,各种提供继续教育的服务就随之产生,虽然图书馆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各种有利条件开设各种培训,但是,也迟早会被淹没在社会需求的汪洋大海里,只成为其中的一个普通的岛屿。于是,图书馆开始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人群,向社会提供全面的文献信息服务。尽管社会的文献需求已经开始向专门知识领域分化,各种情报服务机构纷纷成为了这些专门知识领域文献信息需要的主要满足者。图书馆只能在其中分得一杯羹。尽管文献信息提供领域充满了竞争,但是,图书馆已经在“为所有人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领域站稳了脚跟,并且,凭借这个领域再次站在了时代的前列。只有到了文献载体多样化、文献信息获取的渠道变得多样而便捷的时候,这种服务身上的光华才开始隐去。

馆际互借是图书馆为了应对内容广泛的文献需求而提供的富有特色的服务。这是由于图书馆的公益性扩展而来的,其他的文献提供机构由于没有如此广泛的网络和协调,或者由于商业竞争的关系,很难效仿。特别是在文献载体基本上是记录重现一体化的载体的情况下,馆际互借更是独树一帜,使得图书馆在文献信息提供拥有一片独特的领地,很长时间内没有其他机构能够涉足其间。然而,当文献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要求进一步增强,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兴起,使得异地信息可以及时协调地时候,文献传递一类商业服务的介入就成为了可能。于是,图书馆又到了需要面临进行新的实践领域开拓的时刻。

以自由知识网络为代表的网络文献体系,是笔者从可获得性论的角度出发,对图书馆的未来作出一个预言。它是否成立仍然需要等待图书馆实践的检验。从实际情况来看,图书馆实践领域何时会被削弱?被怎么削弱?是难以确定的,但是,只要图书馆界始终从可获得性论的角度出发,不断研究最新的文献技术在增强“文献群中知识单元的可获得性”上的可能性,在图书馆职业信念的指引下大胆开拓新的属于图书馆独有的实践领域,图书馆就能够在充满挑战的21世纪,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4.2 在服务上强调图书馆员是满足用户需要的能动主体

我国的图书馆学研究长期以来存在的“实践和理论脱节”的弊端实在不是好现象。以至有人将我国的图书馆学研究分为“学院派”和“实践派”两个阵营,有识之士频频呼吁理论界要回归实践,可是,一些研究仍然不断地推出无视图书馆实践,特别是无视图书馆员在图书馆实践中的主体性的观点,比如,“信息资源说”、“符号信息说”、“知识说”、“技术说”等等。这类观点简直让身处实践第一线的图书馆员产生“我们做的到底是不是图书馆工作?”的疑问。

图书馆员在图书馆实践中的主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图书馆员是满足用户需要的能动主体。我们在谈到图书馆职业信念时就明确指出,图书馆员在实践中是专业技能和职业信念的综合体。这样,在面对用户的具体需求的时候,图书馆员才能充分调动所掌握的专业技术和资源,急用户之所急,尽量解决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在现有技术和技能无法很好解决时,就发展新的技术和技能来解决。只有专业技术,没有职业信念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图书馆员的。图书馆的职业信念,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对于这一点,不知道那些无法涉及图书馆精神的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作何解释。

4.3 在事业发展上,强调图书馆员是发展图书馆的主要力量

二是图书馆员是发展图书馆的主要力量。既然,首先提出为用户新需求提出解决方案的是图书馆员,图书馆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解决用户的新型需要的过程中实现的。那么,毫无疑问,直接推动图书馆发展的也是图书馆员。这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哲学命题在图书馆领域的阐释。对于这一点需要着重强调。因为,在数字图书馆建立之后,“图书馆如何发展”是一个新问题。由于在数字图书馆中,用户基本上是自助使用的,图书馆员在提供文献信息方面好像已经无事可做了。那么,怎么能够说推动图书馆发展的是图书馆员呢?如果图书馆安心这样,图书馆不过是数据库提供商的“二传手”而已,这种工作其他机构也可以做,长此以往,必将威胁到图书馆的存在。数字图书馆的建成,图书馆员在文献信息提供方面的作用被削弱,只是表明图书馆需要开拓新的实践领域,正是需要图书馆员发挥能动性的重要时候。因此,更要强调图书馆员在发展图书馆中的主体地位。

4.4 在理论的基础定位上以图书馆的实践为中心

图书馆学之所以被称为图书馆学,是因为图书馆的实践本身包含了这门学科所研究的领域的特殊矛盾。图书馆学被称为图书馆学并不像有些文章所说的那样“纯属悲剧”,用图书馆这个在历史中长期存在的具体事物,来指代在这个事物中所存在的特殊矛盾,这种做法本身也无可厚非。毕竟前人不可能超越他们所处的时代,现代人也一样。所以,我们才要切实地借助理论抽象和逻辑推理的力量去探索图书馆的未来。

然而,如果仔细地去推敲现有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并没有哪一个是真正建立在以图书馆实践为中心的现象领域基础之上的,也没有哪一个真正经得起严密的推敲的。从“矛盾说”到“交流说”,再到“信息资源说”,这些算是展开成了理论体系的观点,给人的感觉倒是越来越远离图书馆实践这个中心。不知道发展这些学说的学者们想过没有,图书馆学研究远离了图书馆实践这个中心会导致什么结果:一是,图书馆学最终不再成为图书馆学。不知道有些学者热衷于给图书馆学改名,是否就是为了使图书馆学最终不再研究图书馆的实践了?有人搬出世界范围内的图书馆学院统纷纷改名换牌,来证明图书馆学之没落。其实,从逻辑上看,这两者根本风马牛不相及。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得高等教育倾向于培养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人才,以提高相关专业教育在教育市场上的竞争力。这种市场上的策略调整,难道也与图书馆学是否成立有关吗?一个学科之所以成为学科,是因为它所研究的领域中的特殊矛盾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包含的。这与教育市场的策略在哪方面有逻辑上的联系呢?二是,图书馆学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宽泛,最终使得图书馆的实践成为了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目前的图书馆学研究,尚未得出公认的研究对象,只是因为目前的研究尚未揭示出图书馆领域中矛盾的特殊性,而绝不是图书馆实践领域中不存在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矛盾。那种通过虚化和扩张来发展图书馆学的做法,实质上是对图书馆实践的背叛。

由于可获得性论本身的提出,完全是从图书馆的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因而,可获得性论中的研究是始终以图书馆实践为中心的。这一点从前面各文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出来。这里就不作展开了。

4.5 在理论研究中坚持“以我为主”发展理论

强调图书馆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学就不研究其他学科领域的东西了,而是要求研究其他学科的东西最终为图书馆的实践服务,而不是要其他学科的东西来取代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内容。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于图书馆实践的主要部分,要大胆确认“这就是图书馆学研究的内容”。因为,有些观点在谈到图书馆实践领域的特殊性的时候,认为只有图书馆独有的工作,才算体现了图书馆实践的特殊性。其实,一种理论或者技术一旦产生,它就不可避免地被在所有可能发挥作用的场合中使用,比如图书馆文献分类、编目的思想,就在很多场合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对这种理论或者技术使用最为频繁的领域,通常就成为了发展这种理论或者技术的领域。相应地,这种理论或者技术也就是这个领域的学科的研究内容。所以,图书馆学要尽量深入研究图书馆工作,从中抽象出的图书馆实践有别于其他学科研究领域的独特性,从而为确认图书馆实践的主体部分提供标准。可获得性论认为图书馆实践的主体部分,就是围绕“保证文献群中知识单元对于服务对象的可获得性”而展开的实践领域,并且,论证了这个领域在相近学科的研究领域中的独特性。因此,凡是可以应用于这个领域的一切技术都属于图书馆学研究的范围。

二是对于有利于发展图书馆的理论和技术,要积极引进,不要害怕新的理论和技术对原有理论体系的冲击。比如,有些人就担心将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引入图书馆学,可能使图书馆学专业丧失个性。其实,图书馆学的实践任务,就是发明和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尽可能地保证文献群中的知识单元对于服务对象的可获得性。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一种信息处理的手段,无疑就是图书馆学应该研究的内容。但是,图书馆学研究的并不是这些理论本身,而是这些理论和技术可能为达到图书馆的社会目的而作出的新推进的那部分。如果把这些理论和技术本身也当作图书馆的研究内容,那当然会冲击图书馆学本身。所以,在上面才强调要在理论的基本定位上以图书馆的实践为中心。由可获得性论的逻辑推导而出的网络文献体系,可以看作是图书馆学在研究新技术上,为达到图书馆的社会目的而作出的新推进的一个例子。

5 小结

本文根据可获得性论的基本定义,讨论了图书馆员角色的演变史,分析了新的技术条件对图书馆工作和读者行为发生的影响,提出图书馆员应当发展“信息挖掘”的角色,并认为在自由知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主要定位在“信息验证和信息协调”。从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图书馆员三个层次讨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在逻辑上的一致性,试图推演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逻辑结构。最后,讨论了图书馆的主体性问题。

标签:;  ;  ;  ;  ;  

可用性理论中的图书馆角色分配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