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重要思想论文,理论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20(2003)05-0001-07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关系
在“七一”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一次有力地证明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以 下所引“七一”讲话不再注明出处)。这里我们从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形成谈起。邓小平在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常常说的有两句话:一句话是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另一句话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 会主义”。在邓小平看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是指我们共产党人的信仰,是我们的精神动力。在这个意义上,以上三者可以在统一的意义 上理解。他说:“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而奋斗。”[1](P116)没有这个信仰,没有这种精神动力,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在这 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这里是指唯物史观中高度发展的 理想社会而言的。第二层意义是从实践,即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意义上说的。这时,三者 仍具有第一层的意义,但在内涵上要求做出区分,突出了实践含义,即如何理解什么是 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以上两层意义都体现了唯物史观理论指导的作用。前者是作为一般规律、理想起着信 仰和精神动力的作用。在第二层意义上,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要做出区别,旨在 说明,中国在自己的历史条件下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 道路,又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这里,唯物史观一般规律是作为社会发展的尺度、标 准起作用的。这种尺度、标准具有两层意义:一是用以衡量、判断我们国家处在什么发 展阶段上;二是在这一阶段上应当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应该采取什么路线、方针和方法 。我们所做的探讨旨在提出唯物史观理论中两个范畴的区别和联系,即社会发展一般规 律与社会发展具体道路的关系问题。一般规律与具体道路,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邓 小平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就体现了唯物史观中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与社 会发展具体道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基本观点。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集中全党智慧形成的。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阐发的各个理论、观 点以及方针政策,既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规律为指导,又体现着根据中国实际、 走建设社会主义具体道路这样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离开唯物史观一般规律与社会发 展具体道路的基本理论,就无法科学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首先需要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判定的关系。中国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确定,是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的光辉典范。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 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它承担着推动中国社会进 步的历史责任。科学地确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处于什么发展阶段,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 实践课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党的十三大确定的。这就是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 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经过了十二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 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才提到唯物史 观的高度上来。这个认识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据文献记载,“初级阶段”这个提法,在 党的文件中已三次出现,但都没有发挥。十三大报告的起草工作就是遵循着这个思路展 开的,借此来说明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任务和经济体制改革 的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还特别指出了在理论和思想上避免“左”右两 种倾向的必要性。理论和实践都需要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邓小平在《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 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 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1](P25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理论指导下,概括初级阶段社会主 义建设的新形势、新问题而提出来的;反过来,作为一个新的理论,它又成为推动中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国防和文化等改革和建设的重要的指导方针。
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 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 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胡锦涛同志的这一理论概括,是对党的十三大的高度的 理论评价。党的十三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意义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从理论上确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 段;其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 个划时代的意义,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可以说是对唯物史观理论的创新。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是对唯物史观理论的创新。在初级阶段理论指导下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 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 建设党的问题。所有这些,都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 上对唯物史观理论的创新。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唯物史观理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执行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宏伟蓝图 的一个决定性的步骤。“三步走”的第一步是,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 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又称小康之家;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世纪末,我们已经 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解决了温饱的问题;在第二个战略目标上,人民生活 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个小康水平对于小康社会来说,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 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 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执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三步走”战略、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的一步。
建设小康社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于1979年12月与日本友人谈话时提出的 ,那是回答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预期目标时谈的,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远 景蓝图。在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初阶段,邓小平在接见外国友人时常说的一 句话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搞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和你们的不同, 我们要建立的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什么?是摆脱贫穷,大家共同富裕。因此,小康 社会就是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唯物史观问题的回答。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是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加以论述的,报告有专 门的一节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党的十三大提 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对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发展的又一次新的认识。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小康社会的提出,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都 是在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什么叫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实践 运用唯物史观和丰富、发展唯物史观的过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实现“两个跨越”的前提下进行的。“两个跨越”即社会形 态的跨越和生产力的跨越。不理解“两个跨越”,就不可能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一些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早产儿”、“畸形儿”,实际上是不理解唯物 史观的跨越理论造成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仅论述了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的一般规律, 而且对每个社会形态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发展做了论证。马克思对美国历史上从奴 隶制跨越发展到资本主义、俄国“农村社会”可以跨越到社会主义的论述就是两个典型 。如果这属于社会形态跨越发展的话,那么,对生产力的跨越发展,马克思也曾做过理 论阐述。生产力发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封闭的,一种是开放的。前者是递进的,后者 是跨越的。马克思指出,人类历史各发展阶段上都有不同的殖民地,凡不是单一的军事 性的,都可以在不同的范围内实行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社会发展来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我 国的社会主义是从新民主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 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江泽民同 志明确指出:“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国情;中国社会主义正处在并将长期处 在初级阶段,这也是国情。必须把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八个字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中国各族人民的正确选择。想让中 国放弃社会主义,回头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完全错误,根本行不通的。”[2](P29)
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简单地说就是生产力不够发达。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要 的、中心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如何发展生产力呢?按邓小平的说法:“贫穷不是社 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1](P255)他还说 :“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 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 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1](P383)用一百年的时间赶上 别人几百年的发展,这自然要跨越发展。怎么跨越发展?改革开放,就是发展生产力要 有质的变化。邓小平用生产汽车的例子说明这种变化:“如果不是开放,我们生产汽车 还会像过去一样用锤子敲敲打打,现在大不相同了,这是质的变化。质的变化反映在各 个领域,不只是汽车这个行业。”[1](P367)江泽民同志在论述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时 ,多次用跨越形式说明这种发展。他说:“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鼓励企业跟踪行 业技术发展的前沿,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实现 技术跨越。”[2](P249)在一次关于《发展要有新思路》的讲话中,他又指出:“当今 世界的发展趋势表明,信息化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并全力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P251)生产力发展的成果是惠及人民的,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观点来看,就 是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促进共产主义社会早日实现。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了高度 评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不仅表明我们党在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 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具有重大意 义的事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
三、唯物史观与理论创新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多次提到理论创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上产生的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理论创新。实践证明,理论创新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 题,集中全党智慧的又一次理论创新。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 于创造性。”胡锦涛同志号召全党重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又特别强调两个 “没有止境”,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重要的是建设社会主义,创造美好的未来,要 求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马克思主义是由三个重要部分组成的统一整体。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没有真 正搞清楚、认识不完全清醒的就是唯物史观,主要表现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上。“四人帮”声称,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 。这实在是荒谬的。坚持社会主义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吃大锅饭”、共同贫穷也 不是社会主义。按照对多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教条的片面化的理解,又走到另一极端 上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是“早产儿”、“畸形儿”。僵硬地从书 本出发不行,贫穷的社会主义是荒谬的,“吃大锅饭”、共同贫穷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失 败的。这些失败的教训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契机。这就是从中国 的实际出发,运用唯物史观理论重新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定位,认识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生产力没有充分发展,其中心的和主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从认识论上说,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没有违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是丰富和发展了马 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理论。从认识论上说,这是什么思维方法呢?这种方 法叫创造性思维方法,又可叫超逻辑思维方法。理论创新在思维方法上遵循的是创造性 思维方法或超逻辑思维方法。
社会科学抑或自然科学要想发展,都是遵循这一方法而不断前进的。因此,这种方法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为此,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唯物史观与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关系。
为了提高和加深我们的理解,我们先讲一个自然科学的例子。这就是爱因斯坦成功的 例子。爱因斯坦在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之后,很多人向他询问创造这一理论 的方法。一次在回答一位友人的信中,他用一个图式说明创造性思维或超逻辑思维与常 规逻辑之间的关系。这个图式[3](P541)是这样的:
假设的有利的内容。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对的科学的真理的认识不是由A到S 的各种假设来决定,而是由超逻辑所达到的对的真实反映。但是,在这一过程 中,常规逻辑又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爱因斯坦说:“在A同 之间不存在任何必然的逻辑联系。”但真实的联系是什么呢?“S然后可以同联 系起来(用实验验证)。这一步骤实际上也是属于超逻辑的(直觉的)”[3](P541-542)。 超逻辑或非逻辑不是不要逻辑,而是建立新的逻辑,即理论创新。同是物理学,爱因斯 坦的相对论对牛顿的经典物理学来说是一种理论创新,它并没有否定经典物理学,而是 对新的物理现象的一种理论概括,是物理学的一种进步。
这里我们应特别指出是什么,在爱因斯坦的时代,用周培源先生的话来说, 这是“一系列古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新现象”[3](P1)。可以说,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 社会科学,任何时代都会有这类新现象。对这类新现象的认识,创造性的超逻辑思维方 法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认识论方法。
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不仅强调理论创新,同时重视理论创新的方法。他指出 ,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 是在长期奋斗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他说,在未来 的征程中,我们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因此,还要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和 新的探索。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多方面的,它的创新也是多方面的。现在我们仅谈唯物史观的理论 创新与超逻辑思维的关系。依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我们发现了这样一种理论创新 的逻辑,可用以下的关系式来表示:
历史的新情况 + 与时俱进 +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与这个关系相对应的是唯物史观这一理论体系,或者说是在这一公理体系指导下的创 新。
历史的新情况,可以说是;与时俱进则是要求科学地认识所处的历史方位, 这可以说是社会科学非常重视的一种前提和条件;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可以说是爱因 斯坦图式中各S到的非逻辑的认识过程,这个认识过程可用来表示。 这个过程用形象的语言我们可以称之为“摸着石头过河”。对于邓小平的“摸论”,我 们中国人早已十分熟悉,也常称道它的意义。但是,从理论上,有的理论工作者有时谈 到它,往往绕开这个词而谈其内容。在探讨唯物史观理论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时,这里 着重谈谈邓小平的“摸论”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以上所列的理论创新的关系式,其中历史的新情况和与时俱进,我们不再多说,主要 谈第三项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作为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是用以表 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一种关系式。但是这个方法曾被“四人帮”实用 主义地加以运用。这里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实事,从哲学和认识论上来说,指的是实 际事物。任何事物,从发展形态来说,都有常规的、滞后的和超前的这样三种形态。这 三态都可以说是事物,是事实。比如,农业有常规的农业,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 业,还有科学含量高的科技农业。这些都是事实。“四人帮”是实用主义者,他们想打 倒谁,想打倒什么,不管是历史上的还是现在的,都可以把他们所需要的事实拿来作为 打倒你的子弹。这样的“实事求是”有这个弱点,不着重表达积极的理论创新的要求。 在实事求是前加上解放思想,这是邓小平在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在思维方法 上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在认识新事物时,要求突破旧观念、 旧传统,超越常规逻辑,达到符合实际的科学认识,建立新的理论认识。这就是创造性 的超逻辑思维。在这一超逻辑思维中,认识的对象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一些新事物 。社会主义这个大方向、大目标是必须坚持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可是,在具体实 践中出现的一些新事物又是没有先例可循的。怎么办?我们的目的是要过河,要建设社 会主义。这时,凡是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都可以试,都可以用。既然我们的社会主 义是生产力不够发达的社会主义,这就客观地规定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 的中心的首要的任务。发展生产力这个总路线一旦确定下来,诸如改革开放、市场经济 、开放经济特区、引进外资等等,就都是一个个过河要摸的“石头”,而且是必须摸着 它们、摸透它们,借助它们来过河,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快更顺利地渡过去。“摸 论”从思维方法上说,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超逻辑思维方法。
邓小平的“摸论”服从于这个前提:探索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 建设社会主义。在这里,它的认识目标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是在这个 大目标下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认识这些新问题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解决这些问 题,形成新的理论认识,即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我们应当通 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阐述这一认识方法的重要意义。
我们通过“摸论”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唯物史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这里 是从思维方法的角度谈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唯物史观本身也 具有丰富和发展的理论空间。正因为有这个理论空间,它才可以在实践中被丰富和发展 。
唯物史观是一个开放的理论,它最初是以哲学的形态,即一般历史观的形式出现的。 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物质生活和生产的深入研究,发现了人类的历史是物质生活的历 史,这种历史根据物质生活和生产的内在矛盾,有规律地呈现出不同的由低级到高级的 社会形态。这种逐一上升的社会形态,在后来的理论研究中被表述为我们熟知的五种社 会形态。比起以往的各种历史观,这是一个天才的伟大发现。当时唯物史观还是一个科 学假设,马克思在用这一历史观和方法论剖析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的市民社会时,通过《 资本论》使这一假设变成了科学。因此,这一历史观对于研究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上市 民社会的生活和生产的发展过程、揭示其规律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批判和驳斥了两种对唯物史观的攻击和曲解:一种是历史哲学;另一种是经济决 定论。在这里,唯物史观留给后人进行理论创新的理论空间,就在于它的研究对象,始 终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市民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生产的内在矛盾运动所呈现的规律。马 克思本人首先在这方面做出典范。唯物史观确立之后,欧洲工人运动随之兴起,为了给 这一运动提供理论依据,马克思潜心研究资本主义这一生产方式,以《资本论》的形式 揭示出它的孕育、发展直至灭亡的规律,为工人运动提供了革命的“圣经”。在欧洲工 人运动相对处于低潮,东方后进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工人运动有可能结合的情 况下,马克思又停下《资本论》的写作,在其晚年孜孜不倦地研究东方后进民族的发展 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问题。印度问题的研究,特别是俄国农村公社跨越“卡夫丁峡 谷”的理论则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社会形态可以跨越发展,这不仅是东方,也是一切后 进民族和国家进行跨越发展的“圣经”。对于《资本论》和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而 言,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以唯物史观理论为指针研究一种具体的生产方式,或虽不是 一种完整的生产方式,但是一个相对独立存在的社会实体。总之,与唯物史观相对应的 既不是历史哲学,也不是经济决定论,而是一定的生产方式或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用 唯物史观对一定的生产方式或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合乎实际地进行科学认识,就产生了 一种新的理论或理论创新,这种理论创新不是背离唯物史观,而是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 观。
综观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产生的三个伟大理论,都是对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发展阶 段的科学认识的产物。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相互联系 ,又有所区别。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不同之处是对不同的历史发 展阶段,即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的认识。而在思想方法上,都可以用“解放思想与实事 求是”这一非逻辑创造思维来表示。因此,我们可以把以上三个理论创新用下面一个关 系式表示出来:
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实体) + 与时俱进(已被理论科学把握的时代特点) + 解放 思想与实事求是(非逻辑创造性思维)
从以上的关系式中可以看出,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具体的,又是变动的,因为它是 人们社会实践的一个阶段。正是这个实践阶段,又成为唯物史观进行理论创新的对象。 正是在这里显示出唯物史观理论的开放性,展现出其理论创新的无限空间。胡锦涛同志 说的“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科学而又准确地表达了唯物史观的开放性和 无限的理论创新空间。深入探讨上述关系式,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认识 ,而且对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收稿日期:2003-07-12
标签: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理论创新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