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对外经贸一体化模式的形成_市场经济论文

论我国对外经贸一体化模式的形成_市场经济论文

谈我国外经贸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经贸论文,格局论文,我国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对外开放与进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使得经贸一体化格局(以下简称大经贸格局)的形成成为极其紧迫的任务。这是因为,各类与对外经贸有关的行业和部门之间的相对封闭与分割,已经对我国对外经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制约,亟待有机协调,形成整体合力,产生出综合优势。因此,大经贸格局的形成在90年代就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它将有助于确立下个世纪初期我国在世界经贸活动中的地位,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所谓大经贸格局,是相对于传统的计划体制下那种部门、地区封闭与分割状态而言的。大经贸格局要求对外经贸各部门之间的大融合,即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海外直接投资以及海外工程承包等领域的沟通与融合;一般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及服务贸易的相互协调发展;贸工、贸农、贸技、贸科、贸银、贸商等的密切配合;外经贸宏观调控与微观放活有机结合,一般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及服务贸易的相互协调发展、贸工、贸农、贸技、贸科、贸银、贸商等的密切配合;外经贸宏观调控与微观放活有机结合,出口与进口有序协调发展,等等。所以说,在经贸格局中的“大”与那种追求规模上的“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一、外经外贸大发展,大经贸格局有待形成

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往来又有较迅速的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达97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45%。其中出口增长30.2%,进口增长21.1%。来华兴办的“三资”企业累计已有19万多家,这些企业的进出口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其重要作用日益突出。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不断涌入我国沿海大中城市。而随着外贸企业向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方向的转变,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也方兴未艾。可以说,只要创造相应的条件,大经外贸格局的形成几乎是呼之欲出的。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外经外贸各部门之间在经营活动上缺乏有机的联系,外经、外贸、外资及引进技术等各个领域各自为战,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优势。特别是条块分割形成了以追求局部利益为主要动机的地方政府与企业行为,在对外经贸活动中就表现为不顾整体利益的盲目竞争、自相残杀。条块分割的体制还使这一状况不断恶化,完整的市场被割裂,在国外市场上自相竞争、最终不得不退出市场的事例屡有发生。

由于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未能将外经外贸等所有有关部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我们曾把希望过多地寄托在外贸部门自身改革的“单项突破”上。但在汇率、价格等经济参数尚不能灵敏、真实地反映供求关系的情况下,不少改革措施也就难以奏效。这样,外贸部门常常是孤军奋战,难以收到与其它相关部门紧密配合所能带来的更多的利益。一些有识之士早在几年前就提出过“大外贸”的设想,可惜终因各方面条件尚不具备而作罢。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呼唤大经贸格局的形成,同时也为这一格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我国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即将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的时刻,形成大经贸格局更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彻底改变目前我国外经外贸部门在经营上互不关联、难以形成合力的状况,使涉外经济的方方面面有机配合,协调起来,产生出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集合效应。

二、市场经济是东风,借水行舟好成功

十四大确定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对外经贸体制的变革提供历史性机遇。例如,始于1994年初的汇率并轨、让人民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制,就使外贸经营的外部环境大为改观。概括地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大经贸格局至少有这样几个有利条件:

1.市场经济有利于校正价格扭曲,优化资源配置,使外贸经营环境相对宽松。市场取向的改革,特别是价格与汇率制度的改革,使对外贸易在发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的作用方面起到了更大的作用。在原先僵化的价格体系与汇率制度下,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难以保证。而人们对汇率变动的预期又使外贸企业感到“两头受挤”,生意难做。市场化的改革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市场调节机制使大多数出口商品转为盈利,因而在国内市场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会有更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同时,企业也会逐步学会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即当国内某些原材料价格猛涨之时就大力开展来料、进料加工业务,这是有利于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大经贸格局的形成的。今年上半年天津一些外贸公司采取这种做法后收效就比较显著。这不仅避开了原材料涨价的不利影响,而且扩大了出口,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市场经济有利于打破地区、部门分割,促进外经贸领域的大融合。开放的市场经济与地方保护主义、部门分割等等做法是水火不相容的。在发育渐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中,各地方、各部门会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主动配合、积极协调。而由于相互封锁而引发的各种“收购大战”也会因市场流动性的增强而逐渐失去其经济意义。同时,市场经济中的信息系统将日臻完善,外经贸企业间的沟通将彻底改变以往那种海外投资和工程承包未能带动相应的设备出口、而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又常常与扩大出口和适当开放国内市场相脱节的不合理状况。

3.市场经济的竞争还将促进外经贸企业经营与管理机制的转变,有利于企业迎接“复关”后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外经贸独家经营的局面被逐步打破,具备外贸自营权的生产企业与科研单位越来越多,目前全国已有约2000家。外贸放开经营在调动有关单位积极性的同时,也对外贸企业自身(特别是专业外贸公司)转变经营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垄断经营的优越地位已经不复存在,这就促使外经贸企业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由单纯的经营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并在这一过程中推行联合、兼并等改革措施,主动适应大经贸格局及我国“复关”所提出的要求。

4.市场经济有利于外经贸企业向“三化”方向发展,早日成为大经贸格局中的经营主体。当前,跨国经营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有着日益突出的作用。跨国公司常以其强大的价格、技术、信息以及规模方面的优势使其竞争对手望尘莫及。为了迎接这一挑战并在竞争中增强自己的实力,我国外贸企业向实业化、集团公、国际化经营模式转变的步伐亟待进一步加快。市场经济环境将使这一转变更为便利。外贸企业可以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与有关企业合作或直接办厂,走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之路。同时,只有通过联合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才能与竞争对手相抗衡。这样,经过几年、十几年的努力,中国的跨国公司将会应运而生,并成为我国大经贸格局中的骨干力量。

三、大经贸格局牵涉广,有待各方齐努力

可以说,大经贸格局的内涵比前几年人们提出的“大外贸”更丰富得多,因而牵涉面也更为广泛。提高认识,将外经外贸真正看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方方面面才会自觉地做出不懈努力,使大经贸格局早日形成。

1.在依托市场经济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注意运用“有形的手”,即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必要的协调、督促,可以明显加速大经贸格局的形成。目前来看,转变观念,确立大市场、大经贸意识极为重要。各地方、各部门都应尽早摒弃封闭与保护意识,使资源配置趋向优化,企业出口行为更加合理。在这一问题上,“有形的手”甚为重要。在现有条件下,政府部门必要的扶持与干预往往能使很多问题迎刃而解。今年出台的重大改革举措对我国外经贸的促进作用即是一例。再以金融扶持为例,一般来说借款企业的自有流动资金比例应为30%左右,但外贸企业这一比例普遍偏低。如1990年天津外贸企业的这一比重下降至仅有3%。类似这样的问题,只有政府出面才有可能先使之达到正常水平,然后才变得上进一步扶持。

2.努力促进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出口产业群。根据我国《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精神以及“复关”后所面临的竞争形势,应着力发展机电、化工、冶金等重化工业,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轻工、纺织工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的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具有一定优势,但要向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的方向发展。要实现上述目标,大经贸格局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不但牵扯到众多行业,也涉及资金与技术的投入问题,有待于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对出口产业在信贷、税收、利率、出口退税、设备折旧等方面予以必要的理解和扶持。同时,在引进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并允许更多的已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的国内企业向国内外发行股票和债券,增强我国大型经贸企业的实力和综合运筹能力。

3.将利用外资、海外投资与发展对外贸易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带动更多产品的出口。在我国境内兴办的十几万个外商投资企业,1994年上半年的出口总值达134.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4%,占同期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上升到27.8%。在继续发挥这一崛起的出口生力军的作用的同时,还应将今后的利用外资工作与我国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这类产业中对引入外资实行政策倾斜与扶持,使利用外资工作主动融入到大经贸格局中去。

为保证这一工作的顺畅进行,建议在国内各有关部门之间建立计算机联网系统,及时交流信息,使利用外资与海外投资更好地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带动设备出口服务。

4.贸工、贸农、贸技、贸科、贸银、贸商等应实现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结合,广泛推行代理制。外贸部门与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历来比较敏感,其根本原因在于利益的协调上。在市场经济中,无论双方以何种方式结合,都应注意兼顾各方利益。从外贸方面来说,积极为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有关信息是责无旁贷的,在此基础上收取代理费、服务费也是顺理成章之事。关键是要增强服务意识,将专业外贸公司的优势发挥出来。在生产企业方面,客观地分析自身的优、劣势至为重要。例如,企业产品的出口是委托外贸代理合算还是“另起炉灶”、自己从头搞起合算呢?因为获得出口自营权以后出口业绩平平甚至出口额下降的事例并不鲜见。因此可以说,只有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结合才会有利于大经贸格局的形成。这方面需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如代理制的推行,对专业外贸公司实行全额统计就较大地激发了外贸公司的积极性。

5.加强对外经贸法制化建设进程,完善外经外贸的服务与协调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对外经贸法律法规,对外经贸事业正在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特别是《外贸法》的出台,大大加快了有关配套法规的制订与实施步伐。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加强出口商会等协调服务机构的建设,关键是赋予这些机构更大的权力,使其在经贸界享有更大的发言权。这类机构的威信提高了,将有助于抑制外经贸经营中的混乱现象。同时,还应有一些相应法规与鼓励措施对那些经营中主动配合,走经贸一体化道路的企业予以奖励。这种奖励还要有一定的连续性。

总之,要实现我国的经贸一体化格局,尚需各方面付出艰苦的努力。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又必须尽早形成这样的格局,以便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标签:;  ;  ;  

论我国对外经贸一体化模式的形成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