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1]2001年在《中国中草药名鉴数据库及数据分析系统》文中认为在进行数据库结构设计时,对变长记录的处理是一个难点,而建立一个以查询为主的数据库考虑到查询效率,在建库时又要做许多特殊考虑。本文针对中草药名鉴数据记录的变长特点,采用建立关键词库的方法建立了中草药名鉴数据库,并采用词法分析的方法,实现了数据的自动提取,并实现了数据的高效查询。最后,还将模糊聚类方法引入到中草药分类中,应用模糊聚类分类方法,对全国中草药名鉴数据库名鉴系统中草药检索信息进行模糊聚类,为中草药的开发和研制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余友芹, 谢宗万, 施越华, 高淑英, 马凤英[2]1993年在《电脑检索全国中草药名鉴数据库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电脑检索全国中草药名鉴数据库为1985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批中标课题,是以《全国中草药名鉴》(简称《名鉴》)编订研究为基础建立的一个大型数据库。至1991年5月为止,收
佚名[3]1993年在《我国中草药品种逾万》文中指出被誉为伟大宝库的中草药到底有多少种?13268,这是由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谢宗万、余友芩等人完成的《电脑检索全国中草药数据库》提供的最新统计数字。这个数据库是以《全国中草药名鉴》编订研究为基础建立的。研究人员经过对自春秋战国时期至1990年出版的1400多种古今文献查录,对基原植(动)物拉丁学
黄振侃, 王晶, 焦亚波, 王仪华, 彭春龙[4]2001年在《中国中草药数据库(名鉴)系统检索信息处理方法的研究——关于中草药常用药的模糊聚类方法试探》文中指出1 中国中草药数据库(名鉴)系统 1.1 系统简介 中国中草药数据库(名鉴)中收录的数据是目前国内外中草药数据库中品种数量较多,中草药名称特别是古今本草文献药名及地方用名较全、基本信息数据较新的数据库。它反映本草考证,混乱品种研究材料详实,检
谭叶楠[5]2011年在《中药安全性监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了解国内外的药品安全性监测体系,探索中药的安全性监测评价新方法。从保证人体在临床用药安全性、合理性的目的出发,探索数据库安全性监测的发展方向,使其更好的为中药安全性监测服务;开展医院集中监测,通过临床调研分析医院集中监测方法的特点及规律。研究方法:1、回顾分析药品安全性监测现状,检索国内外文献,明确国内外药品监测方法的多样性,选择最适合我国特色的中药安全性监测方法:数据库安全性监测方法和医院临床集中监测方法。2、设计并建立完善的中药数据库,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药品的不良反应报告数据,建立具有中药特色的查询检索功能、存储,规整及统计分析功能的数据库系统。3、在四川范围内选定不同级别的医院并指定参麦注射液进行临床中药安全性分析研究,采用药物相关利用详细记录方式,该方法主要为药源性的集中监测,计算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分析其发生原因,总结并评估该药物安全性及合理性。研究结果:经过约一年半的开发建立过程,目前数据库已初具规模,其具有中药说明书,病例报告等数据检索功能和安全性智能分析功能,基本实现了预期效果。参麦注射液的医院集中监测研究,临床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对症用药,超说明书适应症和用药浓度使用;静脉用药滴速超过正常用药速度;合并用药种类过多,特别是与其它中药注射剂联用的情况较多。研究结论:建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数据库,有助于更好地储存、分析病案信息,完善药品安全性监测体系,满足用户的学习,交流,信息查询及科研等需求,功能设计齐全,具有中国传统中药特色,能够促进中药的信息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由于水平有限,该数据库的智能分析功能还有待完善,日后将做出此方面的努力。医院集中监测方法能为临床中药安全性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参考,而且收集的病例资料详尽,数据准确,真实,可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但是因为时间和医院都为选定,有一定局限性。
张曦元[6]2014年在《基于关联规则的方剂数据挖掘系统构建及脾胃类清热类方剂的挖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医学源远流长,中药亦是中华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中医疗效的基础手段。中药方剂是多种药物按一定组方配伍规则组成的混合物,成分复杂。在临床应用中通过一定组方配伍规律作为手段,来实现对不同病症的治疗。因此,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不能单纯的研究单味药物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简单迭加,还要研究中药组方配伍使各组分之间存在迭加、抑制等相互作用。近年来,现代信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在中医药研究方面有了很多的尝试和发展。特别是数据挖掘技术,对中药方剂配伍的发掘已经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数据挖掘技术是为解决从各种领域的大量数据的应用问题而提出的科学方法的集合,主要是为了发掘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知识和规律,为人类的决策方案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基于众多中药数据库的建立,我们尝试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中药方剂有效成分与组方规律的研究中,试从计算机数据分析角度,探索中药方剂成分的有效性。本文以数据挖掘技术为手段,对脾胃类和清热类方剂方剂的组方规律和有效成分进行分析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工作:数据挖掘的核心是算法。一些基于APriori方法的频繁项集挖掘法,产生候选集需要不断扫描数据库,时间消耗较大。FP-growth是一种不产生候选集的重要的频繁项集挖掘方法。本文在此基础上改进算法,采用修改过的FP-tree和头表结构,只产生FP-tree一次,并只在每次递归时产生头表结构。该算法能获得与原算法相同的频繁项集挖掘结果,但速度上比FP-growth快。筛选整理数据,对方剂数据预处理,创建数据库,选用改进的挖掘算法,初步建立了中药方剂有效成分及组方规律计算机模拟系统,本系统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中的:频繁集、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算法,对脾胃类方剂的药物成分频数、症状频数、药症关联、药物成分聚类等进行分析,找出脾胃类和清热类方剂中的有效成分与病症间的关联。
冯艳, 张亮, 张正行[7]1999年在《计算机在中药品质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介绍数据库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及计算机图像技术在中药品质管理中的应用,表明以计算机代替人脑进行中药品质管理可以使手续简化、管理正规,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王艳[8]2016年在《黄草乌药材非生物碱成分及其炮制前后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针对黄草乌生药材的非生物碱成分及其炮制前后含量变化展开了研究,旨在为后期探索制黄草乌中非生物碱的来源提供科学依据。对黄草乌药材甲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位进行化学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18个化合物,目前鉴定出了10个化合物:(3R,5S,8R,9R,10S,14R)-3,17-dihydroxycleistantha-12,15-diene(1)、16,17-epoxy-3,15-dihydroxycleistantha-12-ene(2)、Methyl-3-Hydroxy-4-(Ben zoyl-amino)Benzoate(3)、菲啶-6(5H)-酮(Phenan thridin-6(5H)-one 4)、咔唑(carbazole,5)、对氨基肉桂酸甲酯(p-Aminocinnamic acid methyl ester,6)、异塔拉定(isotalatizidine,7)、展花乌头碱(chasmaconitine,8)、1,3-双棕榈酸甘油酯(1,3-dipalmitin,9)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10)。其中化合物1、2和3为新化合物。对黄草乌氯仿层分离得到的4个非生物碱成分,建立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对鲜黄草乌煮制前后和干黄草乌煮蒸制前后含量变化进行初步对比分析。结果表示:化合物1仅存在于干黄草乌中,推测化合物1可能是鲜黄草乌在干燥过程中由化合物2转化而来的,经煮蒸制后有彻底转化为其他成分。化合物2经煮制后消失,经煮蒸制后含量降低,推测这可能是化合物2在炮制受热的过程发生了转变;化合物3经煮制和煮蒸制后含量增加,而皂角HPLC图谱中出现化合物3,推测这可能是由于炮制过程中皂角的加入和有其他成分转化而来或者是别的成分重合在此造成的;化合物4经煮制和煮蒸制后含量均降低,推测这可能是化合物4在此过程发生了转变。最后,对乌头属非生物碱的研究现状、闭花木烷型二萜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
李晓龙[9]2010年在《燕窝蛋白二维液相色谱分离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建立了燕窝蛋白的分步提取方法,构建了离线SCXxRP二维液相色谱系统,有效的分离了燕窝中蛋白质提取物。通过比较其它四种方法,选定了燕窝蛋白的最适提取方法为分步提取法。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分步提取的最佳条件为:燕窝样品经1:40料液比溶解,60℃,超声40min,离心,收集上清液,残渣重复提取一次,合并两次上清液,固体残渣再依次用相应浓度的NaC、NaOH和HCl溶液以上述方法提取,上清液分别在去离子水中透析48h,然后将透析液合并进行冷冻干燥,从而得到燕窝蛋白粗品。测定了四种燕窝样品提取液中的糖含量约为3%,蛋白质提取率约为6%,约为常见提取方法的2倍。凝胶电泳实验表明所提取的蛋白质分子量在35-116kDa的范围内,并扫描了各个样品的紫外吸收光谱。本文针对四种燕窝蛋白样品进行了一维的离子交换色谱(SCX)和反相色谱(RP)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分析方法都不能达到很好的分离效果。在此一维分析的基础上,本实验构建了SCXxRP的离线二维液相系统。系统中第一维采用SCX色谱,30min内盐浓度由0线性增加至100%,每5min对样品组分进行一次切割,共6次切割,在第一维和第二维之间以组分收集器收集第一维洗脱的样品组分。收集的组分经过冻干处理,复溶后逐一导入第二维RP色谱中,40min内乙腈浓度由0线性增加至100%。整个二维系统的出峰数量和系统分辨率都比一维的单个分离大大增加,达到了很好的分离效果。利用本文所构建的二维液相系统对四种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种样品在3个切割段内共出现了7个相同的特征峰,证明了燕窝蛋白经过二维液相检测后呈现了一定的相似性。从对7个特征峰的重现性实验表明,本实验所构建的离线二维液相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说明本文所建立的离线二维液相的分析方法可以有效用于燕窝蛋白质的分离。
李潇[10]2016年在《消癌平注射液影响化疗导致骨髓毒性反应的探索性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毒瘀骨髓”及“祛瘀生新”理论以及中药乌骨藤的功能主治,观察消癌平注射液对化疗导致骨髓毒性反应(外周血象)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多中心竞争入组试验方法,各临床单位严格按照试验方案规定的诊断、疗效标准与操作规范,通过拆信封随机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中晚期肺癌、胃癌化疗患者随机分组,并进行为期21天的治疗与观察。研究者在入组、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1天对受试者进行访视,采集可供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各种试验数据,填写在病例观察表(CRF)中,并将CRF表中各种试验数据录入数据库,由第叁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于消癌平注射液原药材乌骨藤具有解毒、活血、止血功效,我们在设计临床试验方案中,将血小板计数及其参数、出血改善情况作为主要观察指标,将血红蛋白系列、白细胞系列作为次要观察指标,将心、肝、肾功能作为安全性指标。经临床试验资料统计的主要阳性结果如下:1主要指标变化总体病例血小板计数及其参数变化:①访视点4、访视点4-基线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22)。②访视点2-基线试验组与对照组血小板压积比较,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49)。③剔除肿瘤高凝(PLT>400×109/L)后血小板计数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访视点4、访视点4-基线,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17)。分层病例血小板计数及其参数变化:①不同瘤种血小板计数统计结果显示,肺癌患者访视点4、访视点4-基线,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12)。胃癌患者两组比较,未显示阳性结果。②有放疗与无放疗病史患者访视点4、访视点4-基线,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22、0.012、0.024)。提示消癌平注射液防治化疗后血小板减少不受放射治疗的影响。③既往有化疗史患者访视点4、访视点4-基线两组病例血小板计数组间比较,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9);访视点4两组病例血小板分级稳定率组间比较,经χ2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24),而既往无化疗史患者未观察出现阳性结果。2次要指标变化血红蛋白系列:①总体病例统计:血红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治疗前后差值、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治疗前后差值、血红蛋白相关参数、血红蛋白分级稳定率、红细胞计数分级稳定率各关键访视点(访视点2、访视点4)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分层病例统计:按照瘤种血红蛋白含量统计结果显示,肺癌患者访视4两组病例血红蛋白值组间比较,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33),胃癌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有无化疗史统计结果显示,有化疗病史患者访视2两组血红蛋白差值(访视点2-基线)组间比较,经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41)。白细胞系列:①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总体分析结果显示,访视2、访视2-基线、两组病例组间比较,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26);访视2两组病例中性粒细胞计数组间比较,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09)。②按照瘤种白细胞计数统计结果显示,访视点2胃癌两组病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42),肺癌两组病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指标变化通过心、肝、肾功能检测结果显示,应用消癌平注射液后心脏酶AST异常分级稳定率,试验组为100%,对照组为88.24%,两组病例组间比较,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5)。其他检测指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临床试验结论如下:①消癌平注射液具有防治肺癌、胃癌化疗后血小板下降效果,且不受既往有放疗史影响。肺癌、有化疗史患者是消癌平注射液防治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最佳人群。②消癌平注射液具有防治肺癌、胃癌患者化疗后白细胞下降效果,在胃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防治中更具有优势。③消癌平注射液在舒缓肺癌、胃癌患者化疗血液学毒性的同时,并不增加化疗对心、肝、肾的毒性反应,同时具有降低化疗后AST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草药名鉴数据库及数据分析系统[D]. 王晶. 北京工业大学. 2001
[2]. 电脑检索全国中草药名鉴数据库的研制与应用[J]. 余友芹, 谢宗万, 施越华, 高淑英, 马凤英. 中国中药杂志. 1993
[3]. 我国中草药品种逾万[J]. 佚名. 江苏中医. 1993
[4]. 中国中草药数据库(名鉴)系统检索信息处理方法的研究——关于中草药常用药的模糊聚类方法试探[J]. 黄振侃, 王晶, 焦亚波, 王仪华, 彭春龙.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1
[5]. 中药安全性监测方法研究[D]. 谭叶楠.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
[6]. 基于关联规则的方剂数据挖掘系统构建及脾胃类清热类方剂的挖掘研究[D]. 张曦元.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7]. 计算机在中药品质管理中的应用[J]. 冯艳, 张亮, 张正行. 中草药. 1999
[8]. 黄草乌药材非生物碱成分及其炮制前后对比研究[D]. 王艳. 云南中医学院. 2016
[9]. 燕窝蛋白二维液相色谱分离方法的研究[D]. 李晓龙. 天津科技大学. 2010
[10]. 消癌平注射液影响化疗导致骨髓毒性反应的探索性临床研究[D]. 李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标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中草药论文; 中药论文; 成分分析论文; 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