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目标的把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教学目标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学习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 与态度四个方面。课改实践中我们发现,尽管广大教师已意识到教学中不能仅仅只关注 知识技能目标,同时还要强化过程性目标的实现,但对如何将过程性目标落实到每堂课 中缺乏认识。下面以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中的几节课为例, 分析一下我们的认识。
一、目标的确立应考虑不同学习阶段所应达到的要求
案例:10以内数的加法(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 26页)
1.情境
教师出示“走进花果山”情境图:树上有3只猴子在摘桃子,树下5只猴子在玩耍;天 空中飞着鸟儿,前面有4只,后面有2只;一帮小朋友走进了花果山参观游览,前面有2 个小朋友,跟在后面的有3个小朋友。当学生读懂图以后,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了三个问 题:有多少只猴子?一共有多少只小鸟?一共有几个同学?
2.探究
教师指导学生对每一个问题分别探究。如“有多少只猴子”,学生想到的办法有:
(1)先数地上的5只猴子,再数树上的3只猴子,即先从1数到5,接着再从6数到8。
(2)先数树上的3只猴子,再数地上的5只猴子,即先从1数到3,接着再从4数到8。
(3)把地上的5只猴子看作集合不再去数,直接从6数出树上的3只猴子,即从6数到8。
(4)把树上的3只猴子看作集合不再去数,直接从4数出地上的5只猴子,即从4数到8。
3.总结
(1)算式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花果山上有8只猴子、6只小鸟和5个同学,我们是用 什么方法求出来的?(学生回答:数出来的。)
其实,数出得数的过程,就是把2个数合起来的过程,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求“一共有多少只猴子”,用“5 + 3 = 8”计算。
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鸟”,用“4 + 2 = 6”计算。
求“一共有几个同学”,用“2 + 3 = 5”计算。
(2)方法的总结:
前面我们在算5 + 3、4 + 2、2 + 3的时候,都是用方块或图片一个一个数出来的得数 ,以后我们在算这样的题时,不要再数了,要直接算出得数。记住了吗?
4.练习
教师出示一组10以内加法计算题让学生计算。我们注意到学生在计算时,仍然在“数 ”。
学生在回答“你是怎么想的”问题时,也是用“数”的办法算出的得数。尽管教师一 再提示学生“能不能不用‘数’算出得数”,但学生回答得数仍然有一个“数”的过程 在里边。于是教师再次强调:“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算得太慢了,不能用这种方法 算,要直接算出得数。”
评析:当对算式及计算方法进行总结概括以后,教师就要求学生“不要再用‘数’的 方法计算”,并且多次提示与强调。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要求实在是太高。看着算式直接 算出得数,是计算水平达到技能层次的一种境界,也即“10以内数的加减法”单元学习 后要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必须有三个基础作保证:一是“表象”,即当看到“ 5 + 3”这样的算式后,马上就会想起一个小棒图、手指图等计算“原型”;二是“整 体加上”的意识,即摆脱“逐一加上”这种最原始的计算方法的束缚,实现“整体加上 ”;三是通过多次的“逐一加上”的操作活动和心理活动,熟悉和记忆“整体加上”的 计算结果。也就是说,“逐一加上——整体加上——脱口而出”是“10以内数的加法” 学习所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数”出得数是不可逾越的学习过程。从学生原有基础来 分析,生活与学习中所遇到的求两个数的和的问题,都是通过“数”来实现的,本节课 就是借助这个基础去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及结果用“ + (加号)”来抽象。 当然,由于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不同,计算技能形成的速度也不尽相同,但对大多 数学生来讲,期望通过一节课学习就来达到单元学习后的目标是不现实的。正像《课标 》所指出的——学段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 段时间的努力,随着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
二、目标的实现应能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可持续发展为保证
案例: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 册第79页)
1.情境
出示“投沙包比赛”情境图:比赛规定,在2分钟时间内,谁投进筐中的沙包数多,谁 就获胜。按照这个规则,1、2、3号运动员同时在画有白线处的起点向同样标有1、2、3 号终点处的筐中投沙包,随着比赛的结束,画面中呈现以下信息:1、2、3号运动员分 别投了16个、11个、12个沙包,终点处的1、2、3号筐外分别有9个、3个、6个沙包。通 过阅读画面,同学们对“谁赢了”这一问题的一致看法是:“算一算每人投中几个,就 知道了。”
2.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探究每人投中几个的问题。
要求“1号运动员投中几个”,应该怎样列式?“16-9”得数是多少?学生想到的办法有 :
(1)一个一个地减,既从16根小棒中1根1根地去掉,去掉9次,还剩7根。
(2)从16根小棒中先去掉6根,剩10根;再去掉2根,最后剩7根。
(3)先摆出16根小棒,把它分成两份,一份是9根,另一份是7根,去掉9根,还剩7根。
(4)把16根小棒分成两份,一份是10根,另一份是6根,先去掉10根,还剩6根;再从去 掉的10根中拿回一根,合起来还剩7根。
随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你喜欢哪种算法?学生的看法不一,教师均给予了肯定 ,并指出: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算。
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教学“2号运动员投中多少个”和“3号运动员投中多少个”两个 问题。
评析: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个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通过情境引出问题 ;对三个问题探讨后,回头再去解决“谁赢了”这一问题,并且教师能引导学生从不同 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都是新课程教学所需要的,也是应该 给予肯定的。但同时课堂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对“你喜欢哪种算法”做总结时,教 师肯定与鼓励的是“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算”,以至于在课的末尾集中计算 训练阶段让学生说思路时,学生的想法仍停留在课的开始对每一个问题思考的原始阶段 ,如“13 - 8 = 5”,你是怎么想的?有的学生回答:“我是从13里面先减去1得12,这 样减8次,最后得5。”如果我们的学生经过40分钟的学习后,思维仍停留在刚上课时的 水平上,学生得到的是什么?教师的教学价值又在哪里?在与执教教师座谈时,我们提出 了这一问题。教师的解释是:“现在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吗,那就不能让学生按一种方 法去思考。我们也耽心学生学完后会出现‘15 - 8’一个一个减去这种低水平的思考方 法,但是一想到‘算法多样化’,我们就不知道如何解决了。”
教师的解释,反映了当前很多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算法多样化”的实质是什么?我 们不妨对课堂做进一步剖析:
在课堂的前半程,学生不是在做计算,而是在“解决问题”,即为最终解决“谁赢了 ”这一问题而分别去研究“每个运动员投中多少个”的问题,为此学生至少想到了四种 不同的方法。如果我们把这些方法称作是“算法”的话,“算法多样化”其实是“解决 问题的多样化”,是思维水平的“当前状态”。学生之所以到课的结束时仍用“一个一 个减去”这种低水平的方法来计算,是因为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反 思与辨析,以至于学生仍旧对自己最初选择的方法“情有独钟”。《课标》不仅要求教 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同时还要求教师 要“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算法多样化”是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但绝不是“算法全面化”,所有能对问题解决的方法都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从解决 问题方法中抽象出的算法并非都应得到鼓励,只有那些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有帮助, 能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持续发展,接近数学本质的算法,才是我们所提倡的。
三、目标的达成必须以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为前提
案例:100以内数的认识(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 第1页)
出示“来到南极”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有多少只企鹅”问题以后让学生进行“数 出有多少只企鹅”的探究活动,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哪个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一共有多少只企鹅?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学生A:一共有99只,我是一只一只数的。
学生B:一共有93只,我也是一只一只数的。
学生C:我是2只2只数的,一共有100只企鹅。
(投影显示:学生把每2只企鹅用笔圈成一个集合)。
学生D:一共有100只,我是5只5只数的。(投影显示:学生把每5只企鹅用笔圈成一个 集合)。
学生E:我是10只10只数的,一共有100只。(投影显示:学生把每10只企鹅用笔圈成一 个集合)。
虽然小朋友们数的方法不一样,但都能数出是100只企鹅。你们觉得哪种方法好?用哪 种方法数又对又块?
学生A:10只10只数好,这样数得快。
学生B、C与学生A的看法一样。
学生D:一只一只数好,这样数得仔细。
学生E:5只5只数好。
学生F:2只2只数好,比一只一只数要快。
以上教学是在“100的认识”学习中常见的,但在对数的方法做总结时,却出现了两种 不同的观点。
教师甲:到底是10只10只数得快还是一只一只数、2只2只数、5只5只数得快呢?看来, 多数同学赞成10只10只数要快。以后我们在数数的时候,可以10只10只地来数。
教师乙:老师觉得,我们在数的时候,可以一只一只地数,也可以2只2只地数,数出1 0只以后用笔圈起来,用同样的方法接着往下数,数出10只以后再用笔圈起来,最后我 们就可以10只10只地来数——10、20、30……90、100。
评析: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对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但要数 得又对又快,必须要经历多次数数活动体验,并在此之上对数数活动做总结,感悟数数 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即数数的方法,也正因如此,当学生数完以后,教师总要引导学 生对数数方法进行总结,以便使学生从最原始的数数中摆脱出来,也即数数方法的升华 。这是数的认识的基本规律,也是数学教学的一般要求。从课堂上来看,两位教师都能 引导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而且还能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但在进行数数方法的总 结时,意见出现了分歧。表面上看起来,10只10只地数要比一只一只、2只2只地数要快 ,所以教师甲引导学生“可以10只10只地数”。但是,“10只10只地数”不仅儿童做不 到,就是成人也难以完成。事实上,数数是按照一定的次序将物体的数量逐步累加的心 智活动,为了达到不重复不遗漏且又对又快的目的,在逐步累加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 的规律,而这个规律必须以眼睛能看到的精确数量为标志。“心随眼动”,“心”既思 维,“眼”既观察,思维伴随着观察到的数数规律而流动。人们之所以一只一只或2只2 只地数,是因为一只或2只是眼睛能看到的并且能够使思维不间断流动的精确数量,是 数数活动的基本模型,符合人们的一般数数习惯(单数、双数),是观察与思维的最佳结 合点。“10只10只地数”也是数数活动的一个基本模型,但在这个模型建立之前,即在 得到10只这个集合的过程中,常常还要经历“一只一只或2只2只数”的过程。因而对学 生数数活动过程的总结梳理应该是:先经历一只一只或2只2只数出每一个10只的过程, 再经历10只10只数出100只企鹅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不仅体会数数方法的作用,更 为重要的是感悟渗透其中的数学思想——十进制计数思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数数过 程是建立在数学方法之上的数学思想的升华过程。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在掌握知识过 程中升华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更有价值,这正是《课标》所指出的:“数学是人类的一种 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教师 乙的总结更为科学合理。
总之,教学只有把握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目标要求,才能做到“循序渐进”而不至于 “拔苗助长”,实现“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的理念;只有实现学生在 数学学习中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以及“不同的人在数 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更是将各类知识联结在一起并且能够可以随时发挥作用所必需的,这也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要求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