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伦斯研究的硕果——评伍厚恺著《寻找彩虹的人——劳伦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伦斯论文,的人论文,彩虹论文,硕果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国作家戴·赫·劳伦斯是本世纪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又因其对西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两性问题的态度十分激进而成为当代最富于争议的作家。和国外劳伦斯研究的热潮相比,我国学术界在这方面还相对落后。近日读到伍厚恺先生关于劳伦斯的新著《寻找彩虹的人:劳伦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不禁油然而喜,感到我国的劳伦斯研究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该著紧紧把握住了劳伦斯创作思想的根本点,即他极力揭示西方现代文明制度对人的生存状态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和破坏,抨击西方现代社会人性严重的异化,并试图从解放人的自然本能出发来加以匡正。作者指出,劳伦斯提出以“自性意识”与“精神意识”相对抗的独特观点,构建了“自然—文明”、“肉体—精神”、“本能—理性”、“无意识—意识”、“本我—超我”等一系列对立,其本质是一种“生命哲学”,希望以张扬生命本能来对抗现代西方文明的异化趋势。这成为全书剖析劳伦斯思想创作的一根红线,作为劳伦斯思想核心的性爱问题,也始终在这一基础上进行阐释。这样,劳伦斯庞杂的思想和创作便呈现出了明晰的面貌,其积极意义与消极成分也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同时,这对于我国大量重复翻译出版劳伦斯的小说而研究工作相对滞后、广大读者热衷于读劳伦斯但难以准确把握其作品的意蕴,无疑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作者对劳伦斯思想的形成进行了细致的清理和极有说服力的论证。一方面追溯西方近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渊源,分析了以叔本华、柏格森、尼采和弗洛伊德等为代表的西方近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对劳伦斯的影响,并论证了两者共同具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倾向的立场,另一方面,则以丰富的资料描绘了劳伦斯的成长过程和生活经历,具体探讨了他生平种种因素对其思想性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前者提供了宏观的理论背景,使劳伦斯的思想在整个西方文化中显示出明晰的继承发展脉络,并得到准确的定位;后者则避免了一般论著的抽象化弊病,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劳伦斯,呈现出了一个作家生动具体的思想成长历程。本书对劳伦斯家庭中父母的对立、母爱对他的精神羁縻和性格扭曲,他在两性关系上一系列的挫折体验等等,都以大量的翔实材料予以说明,并将其作为具有社会典型意义的现象进行追根溯源,从而对劳伦斯思想的形成作出了令人信服阐释。
值得着重指出的是,本书对劳伦斯与弗丽达关系的论述尤其别具见地。作者不仅仅将其视为劳伦斯生活的一个戏剧性转折,而且认为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历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使前后阶段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该书对弗丽达的生活作风、性格和思想作了国内迄今为止最详尽的介绍,并揭示出她所接受的尼采、弗洛伊德的思想如何进而影响到劳伦斯本人。书中许多材料为国内论述所未见,尤其是强调了弗丽达与其情人、弗洛伊德的弟子格罗斯的思想联系,阐明了后者以尼采哲学为出发点,以“解除压抑”的原则修正弗洛伊德学说的立场,这就有力地廓清了劳伦斯既接受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前提,却又不遗余力地抨击弗洛伊德理论这一令人迷惑的现象,同时也更深入地揭示了劳伦斯思想的实质。
该书涵盖了劳伦斯的全部长篇小说和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并充分联系了他的论文、随笔、诗歌甚至绘画,堪称国内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专著。更值得称道的是,该书将劳伦斯的生平、思想与他的文学创作三个方面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按照其生活与思想的进程同步剖析他的创作,同时又透过作品观照其思想,作为一部作家评传,体现出了作者成熟的构思。劳伦斯所抨击的对象,既包括传统的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基督教教义和维多利亚时期道德观念,也包括了现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制度、机械原则、物质主义等,这都始终贯穿在劳伦斯创作中,但在不同的作品中往往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作者抓住每部作品对当时社会背景和劳伦斯思想状况的特定联系,对突出问题集中阐述。例如在对《阿伦的藜杖》的分析中,便涉及劳伦斯的男权主义、同性恋、集权主义、超人哲学等等历来聚讼纷纭的问题,通过细致而有力的论述,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作者还十分重视劳伦斯思想的曲折演变过程,努力揭示出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所具有的不同内涵。书中指出,劳伦斯对女性的观念,在早期《儿子与情人》、《白孔雀》、《逾矩者》之后有所变化,对两性关系的观念,到《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又有深刻的改变等等,都无不显示出作者的深刻见地。
作者不仅掌握了大量国外研究成果,而且不囿于某些专家的成说,独出机抒、别具见解,例如对劳伦斯与浪漫主义的血脉联系即为一例。在对《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分析中,作者尤其提出了不少独到看法。作者认为,该小说是劳伦斯总结性的作品,经过早年对女性的偏激贬斥,到中期的男权主义和集权主义思想,至《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劳伦斯已放弃了“领袖原则”,而代之以人与人之间的“温柔”关系的准则。作者对该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关系进行了细致分析,指出康妮形象已经极大地摆脱了“大母亲”、“睡美人”的特点,同时她与梅洛斯之间实际上是在相互唤醒、相互支撑。随着男女主人公关系的这种改变,劳伦斯显示了他对社会生活、两性关系理想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观念已有所调整;作者指出小说中两性的和谐关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展现为七个阶段,与《启示录》的七个阶段相对应。作者还对小说中方言的运用作了独到的分析,揭示了劳伦斯小说中采用的语言策略,读来令人颇受启发。也许是限于全书内容均衡的需要,有些地方似未充分发挥,希望今后能读到作者的专文。
最后,我们还要提到作者别具特色的文笔。本书一方面具有学术著作应有的理论深度和严谨文风,而在另一方面,无论是剖析劳伦斯的思想情感,还是分析作品的意境象征,又都写得文情并茂,生动感人,并能使我们处处感受到作者本人的心灵搏动。记得作者在他关于卢梭的评传后记里曾说过,研究文学不应当像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更不应像在解剖台上肢解器官,而应该与研究者自己的人生体验相融合,倾注进自己的真实情感与真切感悟。本书一如既往地体现了作者的这种写作风格,在一般学术著作中确实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