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语境下博物馆展示展陈话语的建构
周颖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规划艺术系
摘要: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彰显文化的主体性,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博物馆是传统文化展示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化自信语境下对于博物馆话语的建构可以通过强化展览的叙事性、革新宣传推广手段、变革展陈方式、渗透情感温度等几方面来实现。
关键词: 博物馆;展陈展示;文化自信
一、概述
(一)博物馆话语的内涵
博物馆话语是以博物馆馆藏资源为基础,以展览、活动等形式为载体,借助不同的展示、传播手段,传播出具有多层次文化内涵的信息。从功能上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以展陈展示为核心的文化展示和以讲座、社会活动、电视节目等为形式的文化普及和推广。
(二)文化自信的当下意义
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彰显文化的主体性,其在当下的意义是借助文化的力量,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价值”“打造好中国话语”。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而博物馆是传统文化展示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
目前该领域的网络安全威胁最主要的方面是黑客的攻击,不法分子利用自身掌握较高的计算机技能入侵用户的系统进行肆意破坏和恶意攻击,使其合法用户的权益得不到保障,破坏的程度与黑客的动机存在极大的联系,有一部分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从而在网络世界中进行报复社会,破坏国家的公共利益;另一部分是为了自身利益,通过非法手段来获取巨大利益。黑客的非法攻击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应采取一切保护手段共同遏制攻击行为的发生。
二、博物馆话语建构的方式
(一)强化展览的叙事性
展览本身也是讲故事。怎么用不同的展品讲好“中国故事”,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首先需要中国老百姓了解自己的文化。这种了解首先应该是鲜明感性的认识,其次才是理性、成体系的知识。文化自信的根源在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自知,而后才可以建立自信。博物馆可以搭建起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的桥梁。
叙事是以符号为载体的故事的讲述。这种符号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文字、图画、影像等。叙事具有特定的叙事线索和主题,博物馆叙事是以各类展品为叙事符号,由不同的展览主题串联起来的叙事话语结构。展品彼此之间应该是建立关联的。
除去常设展,综合性博物院还会举办巡回展、专题特展、交流展等。博物馆在完成本地文化传承发展任务的同时,还会进行馆与馆之间的不定期交流,联合挖掘展览资源,拓展展览的影响力,向外输出优秀文化因子。如南京博物总馆和宁波博物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三家联合举办的《CHINA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大展》,就是以唐至清代的沉船和贸易瓷器为主线,共同讲述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
博物馆叙事首先要有或明晰,或暗隐的展览主题;其次要寻找各个展品之间的相互关系,用这种关系串联起叙事。展区、展品之间的关联可以是平行的,可以是递进的,也可以是互相交叉的。国家博物馆和各省级博物院的常设展部分,经常采用的就是各自独立的展区分布来布置展品。以山西省博物院为例,常设展部分就设置了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佛风遗韵、明清晋商等几个常设展区,这些展区内容都是各自独立的。
专题性博物馆以各类专业类展示为主,相比综合性博物馆,专题性博物馆的群体更小众,但却对展品的展陈叙事方式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位于浙江绍兴兰亭景区的中国书法博物馆,就是讲述的以《兰亭雅集》为核心的书法文化传承的故事。在中国书法博物馆开启的是一个以《兰亭集序》的前世今生为核心,又关乎于书法、文学、历史、文化的特别旅程。图片、文字、视频、动画,多形式的展示手段,再现了《兰亭雅集》的诞生、发展、兴盛、流传及其所蕴含的广阔的历史文化内蕴。布展由《兰亭雅集》的故事讲起,但又没有局限于集子本身,而是由这部作品延展开来,展示了《兰亭雅集》从诞生至今的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和独有的“兰亭文化现象”。这种文化涵盖了各个领域,具有着深远而独特的价值。中国书法博物馆内的叙事以《兰亭雅集》为线索,串联起风雅兰亭、传奇兰亭、皇室兰亭、镌刻兰亭、诗画兰亭等几个部分。通过观看展览,观众可以鲜明地感受到《兰亭雅集》的历史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文学史和书法史的层面,成为了一个延续千年的文化体系。
展示主题和展览的叙事结构在主题展、交流展中更为重要。主题展、交流展很多都是展期短、场地有限,如何在有限的区域内最优质地展示最精华的展品就是展览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中国国家博物馆在2019年初联合河北省博物院推出的《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就是典型的交流展。满城汉墓是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发现之一,它的成功发掘创造了诸多考古学之最。国博的展览挑选了151套724件珍贵文物进行展出,国家一级文物占到了40%以上,包括了错金铜博山炉、铜朱雀衔环杯、刘胜金缕玉衣等。展览以三条线索解读满城汉墓和中山靖王刘胜。一是通过出土器物展示西汉盛世的时代风貌;二是从散点进入勾勒出刘胜的人生轨迹;三是对满城汉墓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虽然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满城汉墓展品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但却在有限的展览空间内展示出了满城汉墓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的精华,中山靖王刘胜的人生也被勾勒和还原出来。
我们的皮肤表面有一层透明乳状薄膜,叫“皮脂膜”,主要由皮脂腺、汗腺的分泌物乳化形成,在润泽皮肤、缓冲酸碱度、保湿、抗感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革新宣传推广手段,实现与大众媒体的融合与联合
在第二季《国家宝藏》节目播出时,创作团队还研发了专门的小程序,可以通过扫描屏幕下方二维码的方式,直接在手机上看到各个文物的3D效果图,直观地详细地看到文物的各个细节。这样的技术对文物进行了清晰逼真的还原,使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文物的逼真样貌,让文物变得真实可感。
2.与大众媒体的联合。这类革新最具代表性的产物就是央视在2018年推出的《国家宝藏》节目。这个节目以国家级媒体平台为载体,以国内各大博物馆的精选文物为切入点,用讲故事的方式串联起各个经典文物的前世、今生,将历史、艺术、美学、文物保护与修复等多学科领域融合到文物当中。不仅仅讲的是文物的故事,也是讲述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故事。为冰冷的文物赋予情感,将高冷的文物引入到当下的生活当中。在讲述各个珍贵文物“今生故事”的同时也将人文精神融汇到了冰冷的文物当中。从个体入手,讲述不被人知的各个领域文化传承人的故事。
泰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2016年有2500万国外游客到泰旅游。随着医疗贸易国际化障碍的清除,泰国凭借其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低廉的价格和完备的旅游设施及服务等,成为全球最大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国之一。2006年,泰国医疗旅游总人数约150万,2015年达到281万人。医疗旅游已经成为泰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3年,医疗旅游游客为泰国经济贡献了约47亿美元,占当年GDP的0.4%,而同期旅游产业规模为GDP的6%-7%[2],是泰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驱动力。
1.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当下使用比较多的 app有“智慧导览”“云观博”等。平台集成的主要功能有博物馆介绍、展览的导览、代表性展品的语音讲解等。这类APP经过不断优化,很多都实现了无论观众是否到过展览现场,都可以在手机上观看展品的图片,聆听展品的讲解。解决了博物馆展览受限于展示时间、地域、空间的问题。
综上分析,修水八洞湾地区地温梯度整体较高,为每100 m 4~6 ℃,而孔深830~870 m地温梯度有所降低,分析认为与导热系数降低,传热效能降低、岩石生热率降低有关,但也存在往深部地温梯度继续升高的可能。
(三)变革展陈方式,突出参观者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当下博物馆话语权的建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化与参观者的体验性和互动性。经过大众媒体的介绍和推动,当下的博物馆已不再是高冷的存在,而是越来越走近老百姓,让老百姓开始愿意走进博物馆。可以借助沙盘、LED屏幕、场景复原等展示手段让展品更加可视、可感,将参观者带入到真实的情境当中去感受和体验。
眼下贾鹏飞是西庄坪仅留下的年轻人之一。七零后出生的贾鹏飞,高中毕业后就留在家里,也没闹腾出个什么名堂,不过吃饭不愁,钱袋子瘪而已。媳妇范峥峥是邻村的,也是他的高中同学,毕业后不到三年两人就结了婚,后来媳妇看着坪里的年轻媳妇小伙子都到外面打工,春节回来穿着洋气,谈吐也让范峥峥自叹不如。范峥峥便纠缠着贾鹏飞一起出去闯闯。贾鹏飞说我还要留在家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果,范峥峥和邻村的姐妹一起去了市里。
以国家博物馆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为例,在介绍改革开放的科技成果时将很多高大上科技成果转化为老百姓可以感知、理解的内容,借助实物、沙盘、微缩模型、体感游戏等手段,配以简单清晰的文字介绍,转化为简单通俗便于老百姓接受的东西。在《科技创新支撑强国梦》展区,展出了国内众多高端科技产品和技术,是展示手段最为多样化的一个展区。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展示为例,采用了微缩模型、技术模拟、图板展示等多种展示相结合的手段;在《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基础120年耐久性防护》展台,纵剖面的展示用不同色彩标注出不同的技术版块,让非专业参观者一目了然。
(四)将人文关怀与情感温度注入到博物馆展示当中
“人”是博物馆展陈最重要的核心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一方面是博物馆的物品从本质上说讲的是人的历史和人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博物馆的故事也是讲给当下的人。因此,博物馆展陈展示中如何更好地蕴含人文关怀和人的生命温度就成了很重要的一件事。这种展示最重要的实践就是将“人”的故事贯穿在展览当中。2019年2月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就以墓主人中山靖王刘胜的一生为线索串联展览;2019年年初在太原博物馆展出的《紫禁风华——2018太原故宫文物展》展览中的《普天同庆——清代万寿盛典展》,将清代万寿盛典用到的代表性物品进行集中展示,再现了清宫帝后过寿的盛大场景;《紫禁藏影——故宫博物院藏老照片展》,将末代皇帝、皇后、皇妃还原到普通人的身份当中,选取国外摄影师拍摄的帝后的照片进行展示,将冰冷的历史赋予了人的生命温度;让原先高冷、平面化的展览变得立体、鲜活。回归到民间的展览,在更多的层面激发了普通观众的兴趣,也让不少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获得了共情体验。
每一个物件都是我们曾经生活的见证者。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对于还原文物本身的精髓、挖掘其深层次的价值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文化自信语境下的文化传播更加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强调让文物“活”起来。这种传播对博物馆展陈展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愿意走进博物馆,了解并且喜爱中国传统文化,是个长久的命题。
参考文献:
[1]赵付科,孙道壮.习近平文化自信观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6(5):9-15
[2]刘仓.论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多维理路[J].山东社会科学,2017(12):19-25
[3]王资博.习近平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J].中华文化论坛,2016(11):82-89
[4]曾仕强.中华文化自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周颖(1983-),女,山西太原人,太原旅游职业学院规划艺术系,讲师。
标签:博物馆论文; 展陈展示论文; 文化自信论文;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规划艺术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