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与台湾经济高速成长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中国大陆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下半叶,世界上出现了两次经济奇迹,这就是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经济高速成长,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据公布的统计数字, 台湾GNP年增长率在70年代为8.1%,80年代为6.7%;大陆在前26 年(1953 ~78年)GNP为6.1%,改革开放以来16年(1979~94年)约为9.0%。 中国的大陆和台湾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创造如此辉煌的经济奇迹的呢?作者对此进行了比较分析。
熊映梧,1929年生,黑龙江大学副校长,教授,中国生产力学会副会长。
(一)大陆与台湾经济高速成长的异同
中国的大陆与台湾两地经济高速成长的状况,已由表1和表2予以反映。虽然都是高速成长,但大陆和台湾的环境和条件是大不相同的。例如:
——两地所处的历史条件和政治背景大不相同;
表1 台湾经济成长概况 (1970~89)
年 度 GNP成长率人均GNP 消费者物价上涨率
(%) (美元) (%)
1970 11.3 387 3.6
1971 12.9 441 2.8
1972 13.3 519 3.0
1973 12.8 690 8.2
1974
1.1 91347.5
1975
4.3 956 5.2
1976 13.51122 2.5
1977 10.11288 7.0
1978 13.91559 5.8
1979
8.51895 9.8
1980
7.1231219.0
1981
5.7263216.3
1982
3.32597 3.0
1983
7.92744 1.4
1984 10.53046
0
1985
5.13144
-0.2
1986 11.63784 0.7
1987 12.35275 0.5
1988
7.36133 1.3
1989
7.47109 4.4
资料来源:高希均、李诚主编(台湾经验四十年)第446页。
表2 中国大陆经济成长概况(1979~94年)
年 度GNP成长率 人均GNP消费价格上涨率
(%)(人民币元) (%)
19797.6 4161.9
19807.9 4567.5
19814.5 4772.5
19828.7 5092.0
1983
10.4 5642.0
1984
14.7 6692.7
1985
12.8 816
11.9
19868.1 9097.0
1987
10.9 10518.8
1988
11.8 1274
20.7
19894.4 1415
16.3
19904.1 15523.1
19918.2 17443.4
1992
13.4 20846.4
1993
13.2 2634
14.7
1994
11.8*3650
24.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994年为GDP增长率。
——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是资本主义制度,事实上早已是一国两制;
——大陆幅员辽阔,约960万平方公里,东部、 中部与西部三个经济带差别极大。《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考察》(熊映梧主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对此作了详尽的分析,指出三大地带的划分从总体上反映了我国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明显差异这一客观现实。东、中、西部面积之比约为1:2:4,工农业总产值之比正好相反约为4:2:1;按人均国民收入计算则为3.55:2.15:1。〔1〕从生产力发展条件和要素分析,就固定资产、基础设施、技术、经营管理以及信息等资源看,大体是东高西低,由东而西依次递减;就矿藏、水力、土地等自然资源看,大体上是西丰东贫,由东而西依次递增。呈现两个反向梯度,形成三大阶梯(见表3)。
表3 三大经济在带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产值密度 人均工农业产值
(万元/平方公里) (元/人)
1981年 1985年 1981年 1985年
东部地带 32.27
53.54 1019.32 1610.98
中部地带
7.89
12.31
632.73
948.02
西部地带
1.983.21
460.80
724.20
全国平均
7.80
12.67
751.84 1164.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台湾的土地面积只有3.6万平方公里,为大陆的1/266, 不难想象,两地在大小悬殊的空间内实现经济高速成长,其难度自然是大不相同的。
但是,同属于中国的一部分,两地经济高速成长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1.两地都迫切需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才能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故双方都制定了高速发展战略。无独有偶,两地都是从1953年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大陆从1953年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至1995年将完成第八个五年计划;台湾从1953年开始推行第一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如今已是实行第十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发展的宏伟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到21世纪中叶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台湾业已是一个工业化的地区,下一步目标是经济自由化国际化。
2.双方都抓住了有利时机,先后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大陆在前30年实行计划经济制度,再加上“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一类运动的破坏作用,使国民经济的运行极不正常,付出代价很大,得到效益很小。1979年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大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方针,断然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虽然我们丧失了前一次发展的良机,亡羊补牢,终于抓住了这一次机遇,从而走上高速成长的道路;台湾较早地抓住了国际上快速发展的良机,这与他们较早地吸取了历史教训有关。
3.两地政府均对原有的体制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改革,为经济高速成长创造了必要的社会环境。可以说,大陆和台湾原先均属统制经济的模式,后来由不同的方式走向市场化。例如,两地均对国有企业(公营事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造,使它们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得以生存发展。
4.双方都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引进外资,拓展对外贸易。这是经济高速成长的一条重要经验。
大陆在46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半封闭(1949~59年)、 全封闭(1960~78年)和开放(1979年至今)三个时期, 明显地表现出开放度与经济成长速度之间的正相关规律性(详见《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考察》第270~275页)。
台湾更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如今,两岸经贸关系蓬勃发展,可谓相得益彰。今后,台湾更加需要大陆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大陆也需要台湾的技术和资本,两岸若能进一步形成密切合作的共同市场,将为双方长期、稳定的经济成长奠定基础。
(二)大陆和台湾经济高速成长期的特点
1.双方都是在总结了失败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进入高速成长期的。以大陆而言,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沉痛的教训才大彻大悟,痛下决心改变路线,坚决走上了改革开放的中兴之路。似乎台湾和大陆都有“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奋发图强的精神,这是经济高速成长的精神动力。
2.台湾是在稳定中经济高速成长。高希钧、李诚主编的《台湾经验四十年》对此有详尽、深刻的分析。从本文表1看,1970~89年的20 年间,除去1974和1975两年受世界危机影响,经济增长率为1.1、4.3, 1981和1982年为5.7、3.3之外,其余16年增长率均在7%~14%区间,经济运行的轨迹是比较平稳的。再从人均GNP的稳定增长(1970年为387美元,1989年达到7109美元),物价上涨幅度不大(1974年是例外,可能受世界石油危机的猛烈冲击,物价上涨47.5%,1980年上涨19%、 1981年上涨16.3%也有特殊原因),零或负增长有两年,0.5~3.0%有8年,3%~6%有4年,7%~10%有8年。应当指出, 在国民所得大幅度增长的条件下,物价平均上涨率3~5%,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从表2看,大陆在1979~94年期间,GNP成长率多数年份在7~15 %区间波动,有两次因宏观政策紧缩而跌落,如1981年为4.5%,1989 年为4.4%,1990年为4.1%。再从人均GNP看, 大陆国民所得不仅在绝对量上远比台湾低(1989年人均GNP,台湾是7109美元,大陆1415 元人民币),而且增幅也小(大陆人均GNP1994年比1979年增长近8倍, 台湾1989年比1970年增加17.4倍)。因此, 大陆居民对于两位数的物价上涨率就难以承受了。
《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考察》曾对大陆40多年经济运行的轨迹作过全面的分析,指出:新中国在经济上创造了少有的高速度,但是经济运行的轨迹显示出很大的跳跃性、波动性。
全国工农业总产值指数,若以1952年为100,则1949年为56.3, 1988年为2261.8,即40年内增长39.2倍。其中,工业总产值指数1949年为40.8,1988年达到5525.4,增长134.4倍;重工业更快,1949年为30.3,1988年为8035.8,增长265.3倍。(《奋进的四十年》,第347页)。可是,中国经济运行的轨迹很不正常。如果考察一下1953 ~1988年期间中国社会总产值的增长率,可以看到这样一组耐人深思的数字:
36年中,社会总产值增长率有3年是超高速(>20%),17 年是高速(>10%),7年是中速(>5%),5年是低速(<5%),4年是负 增长。如果单考察同期工业总产值的年增长率,那末,波动性就更大了。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在30%以上的有5年,在20%以上的也有5年,在10%以上的有12年,在5%以上的有7年,在5%以下的有3年,有4 年是负增长。1958年增长率高达54.8,1961年是-35.6,波峰与谷底相差90.4个百分点。(《中国统计年鉴1989》,第53页;《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考察》第59~63页)如果说,台湾经济的波动主要是受石油危机一类的国际影响所致,那末,大陆经济波动的基因是宏观决策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因此,周期性陷入了“高投入、高速度、低效益、高通胀——紧缩、低速、滞胀”的怪圈(参见熊映梧等著《适度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对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显而易见,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经济高速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时期仍然有着不小的影响。
3.台湾在高速成长期内,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均有很大增长。 其GNP由1953年14亿多美元增加到1992年的2200亿美元,人均GNP由1953年的167美元增加到1992年的10200美元,增加60倍,进入世界发达地区的行列〔2〕;而大陆经过16年的高速成长, 虽然国民经济总量有巨大增加,而人均量仍处于低水平。《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考察》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现状的总体评价,概括了4 个特点:(1)“三元结构”生产力 的特殊格局,(2)国民经济的总量大、人均量小,(3)局部先进,整体功能差,(4)在封闭系统内看,经济发展迅速, 但同急剧变化的外部世界相比,中国还是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得多(详见该书第288~297页)。1994年大陆GDP 为43800 亿元, 折合5277 亿美元(根据《经济日报》1995年6月28日公布的外汇牌价,1美元换8.30元人民币),已进入世界前十名;但人均GDP仅2634元,折合317美元,仍属于世界低收入国家。
4.台湾经济高速成长的负面影响不小、如环境恶化、金权政治等等;而大陆是在“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十年浩劫之后进入高速成长期的,由于道德规范、法律秩序和信仰等方面受到严重破坏,有些人便借体制转轨之机,为非作歹,腐败、欺诈盛行,新的三大差别(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行业差别)突出,犯罪率上升,伏下不可忽视的社会危机。总之,大陆为改革开放、高速成长付出的代价太大。
(三)大陆和台湾高速成长期基本经济政策比较
台湾在高速成长期的基本经济政策(或经济发展战略)可简略概括为:
进口替代→出口扩张→产业升级和经济自由化国际化(详见《台湾经验四十年》)。
大陆在改革开放总方针和在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的总目标下,主要政策有:
——设置特区、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也就是开辟市场经济的试验区,以发挥示范作用;
——大力引进外资,发展“三资企业”,并极力拓展外贸,力争贸易顺差,增加外汇储备;
——放手发展乡镇企业,私人企业等非国有经济;
——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前期是实行“放权让利”、“经营承包”一类的政策调整,现在是制度创新,即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国有企业;
——加强基础产业,着力进行大型重点工程建设,如三峡工程、京九铁路、核电站、光缆通讯线路……
——在农村废除公社制度,实行家庭承包制,同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大大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但1985年以来,由于农村改革缺乏后续措施,农业投入急剧减少(农业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从“五·五计划”时期的10.5 %下降到“七·五计划”的3.36%,1994年仅1.7%),农资产品价格猛涨,苛捐杂税繁多,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削弱了国民经济的基础。现在,政府看到了农业问题的严重性,正采取加强农业的应急措施。
可见,两岸在高速成长期的基本经济政策是正确的,但具体政策不尽妥当。
(四)大陆和台湾高速成长期的财政、金融政策比较
台湾在高成长期始终坚持稳定物价、制止恶性膨胀、消灭财政赤字、增加外汇储备的财政金融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访美学者易纲、许小年主编的《台湾经验与大陆经济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出版)强调指出:“台湾中央银行的经营目标把金融稳定放在首位,而把协助经济发展放在最后,而且还强调协助二字。……相比较我们大陆的中央银行宗旨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稳定货币次之。台湾中央银行如此强调金融稳定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二次世界大战后,国民党政府在大陆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以致金融失控,美国著名货币主义学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归咎国民党政府失败于自杀性的通货膨胀政策。因此,国民党的中央银行到台湾后,痛定思痛,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首任。”(该书第274页)
表4 国家财政收支总额
年 份总收入总支出收支差额
(亿元) (亿元)
(亿元)
1979 1103.31273.9 -170.6
1980 1085.21212.7 -127.5
1981 1089.51115.0 -25.5
1982 1124.01153.3 -29.3
1983 1249.01292.5 -43.5
1984 1501.91546.4 -44.5
1985 1866.41844.821.6
1986 2260.32330.8 -70.6
1987 2368.92448.5 -79.6
1988 2628.02706.6 -78.6
1989 2947.93040.2 -92.3
1990 3312.63452.2 -139.6
1991 3610.93813.6 -202.7
1992 4153.14389.7 -236.6
1993 5088.25287.4 -199.2
1994 5218.15792.6 -574.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还应提到,台湾实行“高利率政策”也是一条成功的经验。“台湾中央银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利用利率政策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增加民间储蓄。例如面对1950年高通货膨胀压力,中央银行实行了优利率存款政策,优利存款的月息为7%,按复利计算年利为125%。此政策对吸收社会剩余资金很起作用。”〔3 〕台湾高利率政策获得良好效果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台湾的工商企业效率高,可以承受借款高利率的压力。
大陆改革开放以来,事实上是靠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政策来推动经济高速成长。从表4可见,除1985年外,改革开放16年中15 年财政有赤字,1994年赤字达574.5亿元。据财政部长谈:1995年预算赤字为666.8亿元,发行内债1520亿元,内外债务还本付息为860亿元。恶性通货膨胀成了大陆当前最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1994年通胀率高达24.1%,社会为之震惊。从表5看,改革开放16 年来, 通胀率在10 %以上的有1985、1989、1993三年在20%以上的有1988、1994两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有七年是负利息:1980年为—2.1%,1985年为—5.14%,1987 年为—1.6%,1988年为—12.14%,1990年为—5.04%,1993年为—3.72,1994年为—13.12(通胀率24.1%,名义利率10.98%)。
表5 利率与通货膨胀率
年 份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
(%) (%)(%)
19793.961.9
2.06
19805.407.5 - 2.1
19815.402.52.9
19825.762.0
3.76
19835.762.0
3.76
19845.762.7
3.06
19856.84
11.9 -5.14
19867.207.00.2
19877.208.8 -1.6
19888.64
20.7 -12.14
1989
11.34
16.3 -5.04
1990
10.083.16.98
19917.563.44.26
19927.566.41.16
1993
10.98
14.7 -3.72
注:
(1)名义利率为一年期储蓄存款年利率。如当年利率有调整,以有效期最长的利率为准。
(2 )通货膨胀率按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后又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
(3)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资料来源:《价格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9期。
大陆为何实行危险的财政金融政策呢?原因之一是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片面追求高速成长,要求财政、金融及一切方面均服从这个中心;其二,“赤字无害论”、“通货膨胀论”影响了决策;其三,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效益甚差,中央银行无法象台湾那样实行高利率政策以扼制通货膨胀,反而要用低利率的优惠政策去扶植它们。但是,财政赤字和通胀率达到危险点(如1994年),也迫使政府不得不采取“双紧”(财政适度从紧,信贷适度从紧)的收缩政策,放慢经济成长速度。这是大陆近十几年经济运行高一阵、低一阵的根源。
(五)大陆和台湾经济持续成长有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在2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海峡两岸民众乃至国际上都关心大陆和台湾能否保持经济高速成长的良好势头。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中国十几亿人的福祉,而且将影响东亚乃至世界的经济格局。
过去大陆和台湾经济的高速成长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实现的,今后两地能否持续成长取决于能否妥善解决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
台湾有关人士提出该地区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产业升级,
——切实改善投资环境,
——经济自由化国际化。
我认为,台湾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本制约条件是本岛资源缺少、市场狭小。虽然现时拥有9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及大量储蓄, 但过剩资本无用武之地,因而近来大量资本外流,产业升级也举步维艰。正如台湾有识之士指出的:台湾的希望在大陆。大陆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如果把台湾的资本、技术,香港的地缘优势和大陆的资源市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共同市场,将为三地的长期经济繁荣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广阔的共同市场,台湾所殷切希望的产业升级、经济自由化国际化也就不难实现了。
大陆经济的持续成长,情况就复杂得多了,有待解决的难题也多些:
——抛弃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高速度的战略,走出“高投入、高速度、低效益、高通胀——收缩、 滞胀——高速度的怪圈,选择“结构优化的适度经济增长”战略,在稳定中发展。 为此,要制定并实施一整套相应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
—— 下决心改革国有企业。 我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载 《经济科学》1995年第2 期)一文中写道:十几年来国有企业改革进展 不大, 根源于改革的思路是要维持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国有企业大摊子。从理论上讲,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国有经济的比重必然要缩小,非国有经济(包括大量的合作制经济, 或股份合作制经济)将大量出现;从实际上讲,国有资产号称约35000亿元,负债率在70%以上,国有资本不足10000亿元,因此, 也无力维持原先的国有企业的大摊子 。明智的办法是:少数国有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重组,多数国有企业民 有民营化。
——以工扶农,彻底纠正“克农办工”的错误方针,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农业(如增加农业投资,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集约化和规模经营等),保护农民利益(如消除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实行单一的农业税,废除苛捐杂税等)。
——坚决改革政府机构,实实在在反腐败, 建立廉洁高效的职能政府,为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尽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扶植贫困地区及贫穷阶层, 以保证社会公平和安定。
——积极发展大陆与台湾、香港的经贸关系,尽早建立三地的共同市场。
结束语
从大陆和台湾经济高速成长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到一些规律性的经验。如:善于抓住机遇,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财政和金融政策,有一个廉洁高效的管理机构,等等。
为了保持大陆和台湾在21世纪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两地各自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有一个更重要的共同问题:大力发展两岸经贸关系,建立包括大陆、台湾、港澳的中国共同市场。这是对各方都有好处的大事,是21世纪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而且,中国共同市场的建立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和亚洲、世界的稳定和繁荣。*
注释:
〔1〕工农业总产值为1988年数,国民收入为1987年数, 均按当年价格计算。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9》,第33、55页。
〔2〕资料来源:《台湾经验四十年》、 《当代世界经济实用大全新编》。
〔3〕《台湾经验与大陆经济改革》第2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