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研究
胡 文 臻
提 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事业和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关键,包括了中国发展道路的本质属性,以及中国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关系、思想文化内涵等问题。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自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发展 ,其发展演进的过程是学习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改革开放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关键词: 中国化 道路研究 马克思主义
道路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与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支持社会主义建设的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朋友们友好往来,展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道路自信的研究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自信的本质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是全世界无产者的共同选择
中国道路问题的本质属性,是包括了国家与民族健康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生产和消费关系、共同创造与和谐发展关系、生态文明与绿水青山等人类活动的基本实践道路,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生活关系。
从此,一个以中国精武体育和精武精神为核心的东亚和东南亚体育文化圈逐渐形成,并不断向世界扩散,成为一定时期内唯一能相对于国际奥林匹克文化有竞争力的世界性体育文化。当然,由于其在各国组织建设的松散性,也因为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最终其失去了更好的发展良机。
从当今世界发展的实践模式来看, 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机制和规律,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基本规律;从新时代发展道路问题的实践模式来看,带领中华民族坚持马克思主义道路,与世界合作共赢道路进行交往和跨越, 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交往的推动下成功地实现了“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与世界命运共同体市场的模式。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 中国道路问题解决中国现代化和人民美好生活问题,这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面临的机会与挑战。中国道路模式也是由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发展过程中, 实现劳动和资本的矛盾良性转化,实现由民族性发展到世界性转变。中国在学习吸取马克思列宁主义经验中,汲取了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养分,并且根据我们当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步伐。无论是早期毛泽东提出的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顺序进行发展的规划模式,还是后期邓小平提出的有关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论断,都是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关社会主义新选择的基础之上的。正是马克思有关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有自己的选择的论断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现代化道路建设的方向,也成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目前现代化辉煌的成就。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视野的指引,无论是从基础与保障、关键点,还是从发展方向和路线选择等方面,都一一作出了相应的解释。从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的角度上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的现代化视野,确实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同时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建设成果与党的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更是分不开的。
(二) 中国化道路问题也是历史文化的本质问题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事业,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总源头。中华民族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特色的道路选择。
假作真时真亦假,技术革命实现了虚拟层面实体化的突破,并迅速商业化发展开来,助以人脑思维读取手段先驱性地运用到某些企业管理之中——她有幸工作于这样一个伟大的企业之中。公司的口号嘹亮而极具诱惑力,“Everything in touch(尽在触手之间)”。
中国历史中有中华民族伟大文明富强的文化基因。5000年的中华文明,传承历史、悠久辉煌。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历史文化的繁荣表现在,儒家力推“仁义”,道家宣扬“自然”,墨家讲授“兼爱”,法家提倡“法治”,各种流派百家争鸣、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中华文明发展中孕育的民族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基础。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道路问题是根植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的发展模式,坚守历史文化传统,汇集智慧和力量,走出适合自己历史文化和国情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从本质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路实践问题,是带领中国广大的工人阶级和农民兄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进行志同道合的革命实践与交往。从习近平道路问题理论研究的社会实践本质、历史文化本质、政治经济本质、生态思想本质等特征来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问题与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无产者革命目标是一致的。从前进方向来看, 马克思主义道路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坚持道路,也是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前进的坚定道路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往实践,道路问题的研究开创了世界马克思主义新时代历史道路, 占领了世界马克思主义者的庞大市场资源, 推动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的道路问题研究与发展, 奠定了全世界道路问题研究的科学基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今天,全世界的发展共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从5000年悠久文明的历史文化传承中走出来的,是从1840年以来振兴民族复兴的历程中走出来的,是从中国共产党98年艰辛探索、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走出来的,是从新中国成立70年发展中走出来的。14亿人的中国发展必须要有一个领导核心,这个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一个伟大的中流砥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实践说明,世界的文化多样性会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全世界的文化不可能变化成单一文化。但是,西方文化影响不了中国发展,西方价值观影响不了中国道路的发展问题。
(三)中国化道路问题也是政治经济的本质关系问题
早在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要点中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1、23、100-101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是中国人民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唯一性选择。在道路问题方面,没有学术问题的抽象性,只有马克思主义成果转化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这是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的历史发展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统一。
我们则用手中画笔用心记之,以最详细的记录成丘壑于胸中,因此我们可以做到得心应手,提笔落墨之际即可写出其山水物象的笔墨特征。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通常习惯于以自己的文化背景为出发点,去看待其他文化。由于英汉两种文化中的颜色词存在着隐含意义的差异,这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上的误解。而译者,作为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需要充分了解这类颜色词在两种文化中的文化蕴含意义,认识到这类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力图实现“语用等效”。在翻译这类英汉颜色词时,译者可以恰当地使用以下三种翻译方法。
众所周知,马克思以英国产业革命为例, 说明了对外贸易的扩大和资本的全球运动, 是17世纪英国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典型代表,其结果是海外市场对英国工场手工业产品的需求, 催生了机器大工业。关于中国坚持走发展道路,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1、23、100-101页。 新时代需要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社会发展必然需要各个产业发展阶段,科学与实践必然与一定的生态和谐的实践活动密切联系,仍然需要分工协作和共同进步,仍然长期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
酵母菌不服气道:“哼,你们人类一向以貌取人,但可别以‘小’取‘菌’。虽然我们是单细胞的生物,但我们是个大家族,已知的种类就有1 000多种。虽然我们个小,但是繁殖速度快,条件允许时,大概每两个小时就能繁殖一代。所以你们人类1 d,我们酵母菌都好几代同堂了,并且我们有好多好多的兄弟姐妹。我们也不像细菌那样,连个细胞核都没有,有真正的细胞核哟,可是真核生物。”
苏轼认为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就密集,那么,人多地少就成了客观现状,劳动力闲置之后,无田之民生活贫困就会普遍存在。偏远地方人口稀少,土地又会过剩,没有耕种的土地自然就会荒芜。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发展经济,不是浪费了人力就是闲置了土地,不仅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而且人民也难以富裕。为此,他提出了“均户口”的主张。“均户口”是指把人口均匀地分散到全国各地去,这样就可以收到人人有田耕,土地无荒芜的效果。随着耕种面积的增加,赋税自然随之增收,国富民强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这种想法尽管比较理想化,可从心系民众这个方面考虑,还是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四)中国化道路问题具有共同的思想文化本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问题,反映了世界政治经济层面的与思想文化层面的和平正义、和谐稳定的共生与包容文化,反映了建设同一个地球村的美好目标与实践工程。
5.根据对假设五检验得出的结论,笔者认为,除了相关准则要完善对企业无形资产研发支出资本化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也要更加注意该方面内容的审计,重视报表附注对开发支出的披露,尤其是对报表附注披露不规范的情况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从第三方角度进行监督管理,以避免企业利用准则的漏洞做出一些违规舞弊行为,扰乱经济秩序,误导报表使用者做出错误判断。
习近平主席在回答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明确指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至今已经35年多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还要继续前进。我们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为什么有信心?最根本的原因是,经过长期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只要我们紧紧依靠13亿多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我们就一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最终实现我们确立的目标”。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1、23、100-101页。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问题是实践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道路问题与全世界无产者和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的广泛朋友们交流思想,研究“一带一路”发展的理论基础,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建设、维护、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道路共识都具有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实践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成果转化是以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转化的应用是以党的建设推进工程为实践的。这是中国化实践发展阶段,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发展与建设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问题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实践道路。主要是指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上解放道路,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强国的经济建设,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走上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重要意义体现在是全世界无产者的共同选择,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实现小康生活的唯一选择,体现在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始终保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上分析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问题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道路的可持续性,其道路先进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心一意走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道路;二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始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三是必须永远弘扬中国精神,高举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旗帜;四是凝聚起海内外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民主、富强的中国力量。
道路问题首先是一个发展问题,中国核心利益是发展,随着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 道路建设问题同样面临走向挑战,与政治经济存在着本质的密切关系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科研创新的众多行业部门, 传递了先进的生产力。
中国道路问题是根植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发展模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中国40年改革开放实践说明,如何构建一个满足中国民族特点的、适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生产力状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管理思想和让14亿中国人民生存吃饱饭的方法,不是以哲学抽象思维来实现的,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实践论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中进行检验,坚守历史文化传统,汇集智慧和力量,走出适合自己历史文化和国情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就是全世界人类生存需要的、世界期盼迫切的、必然要完成的历史性重大研究课题,这个就是中国道路、中国方案。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问题必须由认识论经过实践论,通过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方法论,这也是研究与回答中国化道路问题就是历史文化的本质问题。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早就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65页。
中国化道路建设中,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解决人类生存与人类进步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解决政治经济的本质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的资本输出的道路模式的,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的道路永远在资本利益中进行抽象式的哲学思维,导致了世界区域内地区利益纷争、区域冲突严重、战火四起。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益思考与国家发展道路问题方面永远采取霸权主义、集团利益主义的治国策略,导致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抽象思维与狭隘思维,形成了同一利益链的资本主义掠夺式的思维模式,从没有考虑政治经济与发展道路的密切关系问题。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化道路问题就是政治经济的本质关系问题。如果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进行评价,中国化道路问题就是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结合,实现多元化的国际共建利益、合理化的国际分工,融入世界市场,进行产业关怀,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健康的学术价值转化与应用对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实践需要中国优秀文化的支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力量之源,是世界文化历史长河中永不枯竭的大河。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在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激荡中,国内有极少数人盲目崇洋,把西方的文化花架式视为“普世价值”进行大肆宣传,以开放交流方式、不加思考地进行满足西方敌对势力的研究与交流需要的活动。个别投机者经不住国外敌对势力的诱惑,同时享受着中国的政策福利,却又不甘心中国的进步和强大,利用各种形式文化活动交流渗透,进行西化、分化。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转化进行非议,一方面标榜自己是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方面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转化进行诋毁,其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胜利非常害怕,对马克思主义道路全球化的胜利非常恐慌。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实践经验,中国就不可能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就不可能取得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自信就是坚定的文化自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如何实现中国化的研究成果转化,必须在学术层面上解决那些长期以来以理论研究来迷惑大众利益,以哲学抽象思维来干扰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哲学思考局面。中国化道路问题具有共同的思想文化本质,就必须在道路问题方面抓住“关键少数”,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坚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以正义的、辩证方法取舍外来文化,在新时代的建设事业中聚合力量,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成果转化与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自信的世界观
(一)道路自信就是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2017年,项目组对内蒙古锦苗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植物诱抗剂-IR-18进行了向日葵列当的防效测定,探索不同施药浓度、不同施药时间和不同施药次数等对向日葵列当防控效果,为生产中非免疫向日葵主栽品种提供有效的配套防控措施。
道路自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发展,被世界各个国家所认同和研究。各个国家从不同的发展制度方面认识了解学习中国道路经验。由正确发展理论自信研究的纵深发展到横向扩展领域;由不同肤色人们交流实践的不断发展到来中国实地观光旅游;由了解中国发展的信息窗口到参与国际交往的时空的量多和人员密集。中国道路问题成为世界的主要交流发展话题,同时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大事件,在第一性时间内被国际关注。
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只有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才能使思政教育达到最佳效果。当前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过分注重教育者的主导地位的弊端,只是一味地输送教育观念,而忽视了学生是否接受这些观念,把学生摆在次要地位,造成了以教师为主的教育模式。教育过程变成了强制灌输的过程,没有解决学生的内心问题,自然这些教育内容也就无法被学生吸收。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不适合于大学生群体,忽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价值,因为大学生已经属于成人,对外在事物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够主动地接受教育,现存的思政教育忽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
道路正确、发展稳定成为学习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有关国际社会成员的重要研究工作。中国道路的正确性在世界范围内同一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扩大,提供了加快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机会;形成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空间活动的相对稳定。中国道路的正确性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贸易活动的资源配置性、选择性、合理性和同步性的主要学习和借鉴因素的制度自信。
(二)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文化价值再实践
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实现繁荣富强国家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实践,是优秀传统中国文化的旺盛生命力保持和坚定的信心和发展。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中国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是中国改革开放经济逐步增长、政治生态优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中逐步实现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均代表了当代中国所走的经济与政治道路,是当代中国道路实践与文化价值再实践的世界典范。
这种文化价值实践性,集中展示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复兴大业之间的国际市场空间,一面是高高飘扬的世界多样性文化旗帜,一面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文化自信旗帜。其特征是在中华民族与世界相统一的世界贸易、经济、高速发展基础之上,中国文化自信成为世界交流的主体引领者。让全世界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联结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化自信,既是中国世界观、也是中国方案。
长期探索产生正确道路,国家发展中人们的物质活动产生出文化交流,文化本质是认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需要引领实践世界各国具有共同进步目标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本质的内涵。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61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影响着世界交流合作的政治经济活动和文化思想的本质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民族文学也必然发展成为世界文学。一国或民族的意识形态交往建立在与其他民族国家或内部自身的政治经济交往的基础之上,随着交往的演进,中国道路模式是以民族的思想文化交流走向世界,成为影响世界思想文化体系的正确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方面进行了探索,如何实现中国化,如何实现中国化的成果转化,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问题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取得了许多中国化成果转化的认识与实践经验。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化的道路问题是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环境发展中的第一位问题,是关系到继续改革发展成败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转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题中要义,是应用研究的最终成果,任何一份哲学的抽象思维研究成果必须接受成果转化和在实践价值中检验,否则就是空谈、毫无价值意义,就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转化与实践。
因此,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者。中国化道路实践问题始终是与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 只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成果转化与文化自信的应用对策统一,才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成果转化与应用实践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是长期的学习与实践的成果
(一) 中国化道路是学习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是在中国革命不断完善与学习中实现的,这体现了中国化道路的纵深推进和横向发展。中国化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在国际舞台交往实践中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国化的道路实践需要长期坚持学习和实践的统一。中国化道路需要在国际社会交往中进行检验,这是首要的、第一性的中国化活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工程, 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范围的讨论提供了长期实践基地和交流机会。
中国化道路问题是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光明道路。学习与实践的过程在中国化成果转化中又实现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与制度的影响力,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观中蕴含了丰富的辩证历史观。中国化成果转化是推动社会前进发展的动力,国家生产效率高度化、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程度也在提高。中国化的道路学习性为实现实践道路的扩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 中国化道路是改革开放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问题表现在,中国化道路是改革开放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具有民族性、也具有世界性。中国化道路问题是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成果,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内外部的团结和发展、与世界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基础之上的时代问题,是可持续研究的永久课题。
中国改革开放是世界文明与对话发展的平台。中华民族是世界和平发展的主题力量,是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贡献者。中国化道路问题是影响世界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发展与交往的主要马克思主义力量。只有中国化道路问题引领世界民族、国家之间的和平交流发展成为世界共识之时,区域冲突减少、跨种族、跨国界的文化贸易、社会生活才会形成和谐空间。因此,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道路,是世界发展体系中实现世界和平、可持续发展的最合理性的基础工程。
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任何一篇文章都需要读者不断发掘,找到亮点,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走进艺术殿堂并不断挖掘文章内涵以得到审美愉悦。为此,语文教师应该对每篇文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不断整合观点,使课堂充满个性化,呈现出每篇课文的亮点,使学生学有所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实践的最大成果转化就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史,70年国家艰苦奋斗、改革创新、人民生存、安居乐业的发展历史。今天看来,学习党的重要历史文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成果转化与应用的正确道路,是建设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唯一道路。这条道路反映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记录;实践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实践辩证地回答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转化的应用对策成果;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转化的精神实质。
作者胡文臻,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特约研究员(北京 100732)。
责任编辑:孙艳兰
标签:中国化论文; 道路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