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个人信息传播初探

网络个人信息传播初探

史建婷[1]2007年在《Web2.0时代的网络个人传播初探》文中研究表明2003年,木子美以惊世骇俗的方式将博客带进了大众的视野,网民们开始利用博客记录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个人意见、与他人交流思想。随着互联网进入Web2.0阶段,更多网络新技术如播客、网摘等相继出现,它们与博客一样,给用户提供了自主生产和发布信息的空间,使个人成为传播主体,并由此衍生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网络个人传播。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网络个人传播有什么特征、功能,与其它传播方式有什么区别?它对现有的信息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它还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这都是当前传播学界值得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应地探讨和论述,试图探究网络个人传播这一新传播方式的内在特性,并为其寻找可供借鉴的发展之路。笔者认为,具有自主、个性、互动等特征的网络个人传播体现了互联网发展的内在趋势。随着传播技术的日臻完善,网络个人传播将实现大众化发展、多元化应用,在逐步发展成熟的同时与门户网站代表的大众传播相互竞争、相互渗透,长期共存。但是网络的匿名性和个人传播的自主性也造成了某些人,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各种低俗的、恶意的、不负责任的内容纷涌出现,侵权事件不断增多。在这种状况下,需要通过主体的自律、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网络个人传播进行引导,以维护正常的网络传播秩序,促使其走向有序化发展的道路。本论文以定性研究为主,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分五个章节对网络个人传播这一新型传播方式进行了初步研究: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缘起,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梳理,并对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进行陈述。第二章“网络个人传播的内涵及呈现样态”。阐述网络个人传播的内涵及个人网站、博客、播客等网络个人传播的主要呈现样态。第叁章“Web2.0时代的网络个人传播”。对Web2.0这一互联网发展的新时代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个人传播的特征、功能,并将其与已有传播类型进行比较,进一步认识其独特的传播特点。第四章“网络个人传播的影响及发展趋势”。探讨网络个人传播对传统信息传播中传受关系、把关人、大众媒体等的颠覆性影响,推断其未来大众化、多元化以及与大众传媒相互竞争、长期共存的发展趋势。第五章“网络个人传播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描述网络个人传播无序化发展的现状并提出有序化发展的对策。第六章“结语”。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本论文的观点进行总结:网络个人传播的发展是互联网根本特征的体现,也是互联网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未来,它将逐步走向有序化发展道路,与大众传播相互竞争、共同发展、长期共存。

冯晓芳[2]2001年在《网络个人信息传播初探》文中指出在这个被称为信息化的时代里,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无不与信息的产生、重组、分析和 传输紧密相关。信息成为经济建设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在成为现代化社会的生产力、 竞争力和经济成功的关键;信息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从计算 机网络发展起来的信息高速公路既能以多媒体传递信息,又能将传递的信息进行处理,这 是一个数字化的历程,正是这次革命,真正将人类带入了信息化的时代。 与网络这一技术慨念共生的还有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的转变,而且网络的特征也满足 了现代社会人们自我呈现的心理预期。由此,在网络作为新的传播手段冲击传统大众传播 活动,并以其开放性、参与性、互动性促进传播主体日益多元化时,网络个人信息传播作 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应运而生。个人通过网络发布新闻,表达观点,成为网络文化背景下 新闻传播的又一途径。其主要方式包括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电子论坛、网络寻呼、个人 主页或个人网站等。 但是,网络个人信息传播在形式和内容上毕竟不同于传统新闻媒体,也不同于网络机 构传播,但其平等、亲切、活跃的传播形式以及快速、互动等传播特色无疑冲击着传统的 传播格局利传播方式。随着这一新的传播主体的发展完善,未来网络个人信息传播将呈现 大众化、个性化、社区化的特点,并由此在传播领域中创造自己独特的生存空间。 网络以其交互、海量、便捷等技术特点和BBS、电子邮件、新闻纽等信息传播构件, 让人们前所未有地拥有使用新的信息通道的自由时,却有许多人滥用着技术的进步与信息 传播的便利,在网上散布无从证实的传闻、流言、诽谤、误解、错误的信息、假情报、天 花乱坠的谎言。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道德自律、法律制度完善及技术过滤来维持正常 的网络秩序。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调整相关政策,制定相关法规,逐步规范网络个 人信息传播行为。

陈思勰[3]2014年在《社会化媒体中的互动广告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建构了新的媒介环境。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传受双方的界线被模糊,传播者与受众能自由地进行身份转换,话语权又回归到用户的身上。用户可以在这个以Web2.0为基础并由UGC和人际关系网络共同构建的平台上与其他用户对话、与品牌对话,甚至参与到广告传播的过程中去。在这个环境中,广告传播也有了新的姿态。社会化媒体因其互动的本质属性与互动广告传播可谓相得益彰。互动广告也伴随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从量到质上有了巨大的飞跃,更被广泛运用到广告活动中去。社会化媒体与互动广告的协同互动对于广告发展而言无疑是一股新的动力。本文以社会化媒体环境为背景对互动广告传播进行分析研究。基于社会化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探索出互动广告社会化媒体传播路径以及反馈模式。本文认为,社会化媒体与其平台上的互动广告传播是一种在协同互动中发展的关系。互动广告是基于与传受双方互动才能形成的广告模式,过去的互动广告受限于时空以及技术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而社会化媒体平台中由用户建构及拓展的人际关系网络为互动广告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无限动力。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化媒体互动广告的实现形式包括:植入式广告的隐蔽互动、用户自制的推拉互动、线上活动的合作互动、SoLoMo的整合互动以及公共主页的好感互动。并依此分析了社会化媒体的互动广告传播的优势,认为社会化媒体中的互动广告传播以其创意的、优质的和富有体验性的互动使得广告传播更为有效。笔者试图通过对社会化媒体中互动广告的特性、传播模式与优势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优化社会化媒体的互动广告策略进行探讨,以期能对今后的有关研究起到些许借鉴作用。

赵华[4]2012年在《中国互联网公益传播模式初探》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媒体在中国社会的不断扩散,网络媒体为大部分公众和绝大多数公益机构、组织、企业、热心人士、志愿者、求助者等提供了传播及获取公益信息、慈善信息、救助信息,以及就公益话题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互联网公益传播伴随着这个大背景迅速蓬勃地发展起来了。本文试图对这种蓬勃发展的传播现象和信息传播活动进行初步探讨,通过分析其特点和问题,对其传播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试图探讨构建更有益于互联网公益传播发展的新传播模式。第一章是绪论,介绍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国内目前研究现状和不足以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设想。第二章是对中国互联网公益传播现象做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分别阐述了公益传播与互联网公益传播的概念界定,分析了中国互联网公益传播的发展历程和中国互联网公益传播的发展动力,并对互联网公益传播的功能做了简要分析总结。第叁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这部分通过分析、比较传统媒体公益传播与互联网公益传播的传播要素构成、传播模式以及各自的传播特点,对现有中国互联网公益传播的模式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和分析。第四章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此部分通过分析现有互联网公益传播模式下公益传播活动所产生的一些弊端,以及导致这些弊端产生的原因和必然性,确定构建更加合理的互联网公益传播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并在最后尝试性地提出了互联网公益传播的多元互动综合传播模式。第五章是研究结论和本文研究的一些不足。

唐慧雯[5]2017年在《高校名人档案信息传播新探:内容整合和渠道融合》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名人档案具有非常大的宣传价值与教育价值,这种价值的实现不仅仅依赖于基础性的档案收集和管理工作,还依赖于高校名人档案信息的传播工作。高校名人档案信息的传播有助于加强对高校师生的教育作用,特别是在道德和科研方面的教育作用尤为突出,同时也有利于营造优秀的校园文化。另外,高校名人档案信息传播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不仅是对高校自身形象的一种展示和提升,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从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档案界的研究观点和研究思路还偏向于简单化和表面化,一些研究尽管已经认识到高校名人档案信息传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对具体的信息传播要素有一定的认识和实践经验,但缺少对传播新思路、新模式的探索和思考。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高校档案机构名人档案信息传播情况进行网络调研及实地调研,并结合笔者参与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经验,对高校名人档案信息的传播内容、传播渠道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对高校名人档案信息传播提出建议及改进意见。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校名人档案信息传播相关理论基础,包括名人档案资源建设、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档案信息传播、传播渠道融合相关理论。其次,结合高校档案机构及相关领域名人档案传播内容的调研,从时间、空间、类型叁个维度总结了高校名人档案信息传播内容方面的现状,并指出在高校名人档案信息传播内容选择过程中要注意时间上的完整性、空间的整合性以及类型的多样性。另外,结合高校档案机构及相关领域名人档案信息传播渠道的调研,从传统和网络两个角度介绍分析了目前高校名人档案信息以及相关领域名人档案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并详细分析了档案编研成果出版、实地展览、网上展览、专题数据库、网络信息平台和新媒体这几种主要的传播渠道,并进一步指出对于未来的高校名人档案信息传播,网络渠道是明显的趋势,而其中搭建相应的信息平台是最好的选择。最后,结合国内外高校档案机构及相关领域名人档案传播现状分析及相关文献调研,提出未来高校名人档案信息传播内容整合及渠道融合应遵循叁个趋势,即传播内容多维度整合的趋势、传播渠道网络化的趋势、多种传播渠道融合的趋势。

符晓瑞[6]2013年在《张家界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传播初探》文中指出当今旅游者需求日益多样化,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品牌价值成为最用力的市场竞争工具,用品牌化营销手段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已逐渐深入人心。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变革与发展,传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媒体不断分化,网络等新媒体强势崛起,受众自主性更强。在信息量无限丰富、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和受众注意力匮乏的条件下,如何传播有效信息并与消费者形成有效接触是现代营销传播面临的困境。旅游目的地营销传播有其特殊性,品牌价值构建要素复杂、对信息传播的依赖性强、对营销传播手段的要求高,在当今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传播环境日益复杂的条件下,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与品牌价值构建和提升变得越来越困难。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强调“以消费者为导向,整合内外部资源,协调各种传播渠道,选择最佳传播手段,用同一个声音说话,传播连贯、清晰、一致的信息,与消费者建立持久关系,最终建立长期的品牌价值”,为这一困境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还没有真正应用于张家界旅游目的地营销传播实践中,本文是试探性研究。本文在概括国内外以往研究和阐述整合营销传播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传播的内涵和独特性,构建了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传播模式。运用SWOT分析法,详细分析了张家界旅游目的地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遇、外部威胁和在不同SWOT状态下张家界旅游目的地的营销传播决策;运用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综合分析了张家界旅游目的地营销传播现状;以整合营销传播的视角探讨了目前张家界旅游目的地营销传播的经验与问题及其对目的地形象塑造与长期品牌价值构建的影响。针对张家界旅游目的地营销传播现状,本文从明确整合主体,目的地资源整合,营销传播数据库建立,传播内容、渠道和手段整合这几个方面,提出了张家界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并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效果评估的方法。

任艳妮[7]2015年在《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及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我国传统的一元主导的、带有浓郁政治气息的、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逐渐走向一个多元、开放、自由、竞争的信息社会环境。以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为主的大众传媒已经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尤其是对新媒体的重度使用者——大学生,传媒的影响力更加明显和深远。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以培养和训练人的思想品德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要想在这种复杂多变的传媒环境中发挥引导思想、培养道德品质、规范行为习惯的功能与作用,就必须将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融入学科研究与实践活动中,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变革,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础,借鉴传播学、心理学的相关学科理论和研究成果,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结合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现状与问题的实证调研,提炼归纳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传播与接受的内在机理和联系,并根据传播要素及传播过程中要素间的关联互动情况,构建不同传播系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模式及其实现路径。具体研究内容从以下六个章节展开:第一章,绪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研究的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核心概念等进行概括和总结,为研究的展开打好基础,做好铺垫。第二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研究论域和理论基础。任何科学问题的研究都必须是在一定的理论框架和基础上进行和展开的。本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传播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问题研究主要从传播结果的有效性、传播要素的有效性和传播过程模式的有效性叁个层面展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信息是否接受和接受程度如何是评价有效性的最终标准。第叁章,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路径依赖及嬗变。本文以传播要素为横轴,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历史为纵轴,分析和总结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路径的历史特征和路径依赖。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在自由、开放的大众传媒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固定模式和传统的路径依赖逐渐失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问题凸显。第四章,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社会行为,影响其有效性的因素很多。本章重点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了静态层面——传播要素对有效性的影响,动态层面——传播过程环节对有效性的影响。当然,在大众传播时代,传媒环境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通过对传播要素、传播过程的影响,进而影响传播结果的有效性。第五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要素的优化。主要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等几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传播要素本身应该具备的积极属性及在大众传媒环境下如何继续提升和优化这些积极属性以实现有效传播。第六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及有效性的实现路径。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性,以及这些传播要素间的关联互动和效能发挥不同,一种模式不可能满足所有的要素要求。因此,本部分重点探讨了在不同传播系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和有效性的实现路径问题。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考察,以受众接受为切入点,分析和探讨了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的因素及提高有效性的路径问题。其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以受众接受为切入点来分析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问题,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和研究视角。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借鉴传播学来重新审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无论是从理论创新还是实践需要,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能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野。同时,这种研究视角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突出了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主体地位。在信息传播系统中,教育者(传播者)和受教育者(受众)都是传播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双方地位平等,关系紧密,受众对传播内容的接受与否直接决定了传播活动的成败。因此,以受众接受为切入点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就是在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大学生的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引导力,从而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第二,初步构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传播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往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分析研究多采用本学科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系统,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在于传播结果的有效性、传播要素的有效性和传播过程模式的有效性叁者的统一。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系统的要素构成、效能发挥、运行过程和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系统的传播障碍,寻找消除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和模式,由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活动的有效展开,初步构建了传播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的研究理论框架。第叁,构建了不同传播系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模式,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新尝试和探索。目前理论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都倾向于建立一种双向互动型的传播模式。笔者认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并不只是存在唯一一种传播模式,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性,以及这些传播要素间的关联互动和效能发挥不同,一种传播模式不可能满足所有的要素要求,展现出所有的传播活动。因此,本文分别探讨了不同信息传播系统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和有效性的实现路径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魏少华[8]2017年在《对话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交媒体“话题”功能研究》文中指出社交媒体是基于Web2.0技术平台,用户可以实现浏览、下载、上传、分享、评论、即时通讯、在线交友等功能的网络媒体。社交媒体既具有社交功能又具有信息发布的媒体功能。社交媒体的"话题"功能是指社交媒体中关于话题的所有功能。"话题"功能是社交媒体社交功能和媒体功能的集中体现。本研究从巴赫金、伽达默尔、马丁·布伯、哈贝马斯等人的"对话理论"的视角,对社交媒体的"话题"功能进行了关注和研究。根据对话理论,一种真正的"对话"表现在以下几点:对话首先是人与人关系的建立;社会需要一个自由对话的"公共空间";对话的双方需要具有"主体间性"关系;对话既具有"向心力",又具有"离心力";对话中的"大型对话"是一种多主体参与的"复调"对话;在对话中"复调"与"狂欢"成为平等对话的表现。依据"对话理论"的主要观点,研究中把社交媒体的"话题"功能分为:网民群分功能;网络社区构建功能;话题发布功能;话题聚合、发现功能;话题传播与扩散功能;话题讨论、互动功能等六大功能。本研究认为社交媒体的"话题"功能,是对对话理论观点的实践与诠释。论文根据每一种"话题"功能与"对话理论"观点的对应性,分章节论述了该"话题"功能在社交媒体中的发展运营状况及对新闻对话的影响。文章从第叁章到第八章,依据第二章中对社交媒体六大功能的划分,对社交媒体"话题"功能的"对话性"进行了分析。论文分析了社交媒体"话题"功能的技术表现对信息传播,尤其是新闻传播的影响。Web1.0时代,大多数人以及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网络内容的浏览者。网络内容的构建权利,如同传统媒体时代一样,主要掌握在有技术权限和话语权限的部门和机构以及少数个人手中。Web2.0的社交媒体的"话题"功能,颠覆了 Web1.0网络传播的模式和理念,它开放了网络内容构建的权限,普通用户成为社交媒体内容的贡献者和构建者。所以,与其说Web2.0是网络技术的革新,不如说是网络传播理念的变革。社交媒体中的"话题"功能让其平台中的话题变成了一条让用户彼此相连的纽带,在"六度分隔"理论的支持下,实现了人与人的汇聚、"群分"功能。在社交媒体中,人与人实现了对话关系的建立,实现了网络中人与人的相遇。社交媒体的"话题"系统具有网络社区的构建功能,让话题平台中的人们通过话题系统组成不同的社区。这种社区有管理者和管理规则,人与人的联系相对多元、松散,但彼此又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由于这种网络社区具有自由进入、自由讨论的特点,使网络社区具有了对话理论中的"公共空间"的部分属性。但是,在网络社区中的私人属性和公共属性共生其中,且公共话题讨论的参与者由于年龄、学历严重分化,造成其"公共空间"的公共属性受到一定的影响。社交媒体的"话题"功能实现了用户在技术上的平等赋权,人与人在社交媒体中实现了表达权限的对等,用户"主体性"得以体现,使得用户之间开启了"主体间性"对话。在社交媒体中,人们关于话题的对话与互动表现出强大的个体性特点,既有对热点话题的强大"向心力",同时又具有多元主题、多元表达,以"去中心"为特点的"离心力"。社交媒体中的话题讨论呈现出主体多元、主题多元、话语表达多元的"复调"状态。匿名掩盖下的网络讨论,出现了众声喧哗的"狂欢"状态。社交媒体中信息传播的"复调"与"狂欢"状态,给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在于它让信息传播回归了多元对话式传播;消极影响则是信息"狂欢"常带来谣言传播、网络暴力、信息茧房等各种问题,对受众认知形成新的干扰。总之,社交媒体的"话题"功能对公共讨论、网络公共空间的构建和新闻传播等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不可忽视的问题。

孔意湘[9]2012年在《电子商务伦理建设初探》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大环境及其成果运用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居民消费、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国家战略角度上说,电子商务已经足以承载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商务仍处在起步阶段,许多问题还必须被正视起来。一些企业还没有完全掌握电子商务的多元化应用,公众对电子商务的接受程度还有待于提高,观念上也还难以接受从实体经济过渡到虚拟经济造成的思维真空等等。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存在严重的道德伦理缺失:虚假信息泛滥、个人隐私面临挑战、商品品质参差不齐、信用支付缺乏保障、配送和服务严重缺位、法律和制度亟待完善,这些都直接妨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构建诚信、规范的电子商务伦理理念,并努力践行,从根本上消除危机,实现电子商务健康和谐的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文章先介绍电子商务及其电子商务伦理的相关概念、内涵及特征,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和电子商务伦理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从不同主体角色深入阐述当今我国电子商务活动中存在的主要伦理问题。再从伦理学的角度多方位分析电子商务中各道德主体行为失范的各种原因。通过适当的数据列举、个案研究和原因深刻的分析,全面系统的得出相应的电子商务伦理建设的主要措施。

赵瑞楠[10]2018年在《传播学视阈下的“韩流”信息传播初探——以新浪微博账号“韩国me2day”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涌入大众视野,"韩流"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将在传播学视阈下,探析"韩流"信息在微博中的传播,得出"韩流"信息传播具有信息不对等特征,需要传播主体做好"把关人"角色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Web2.0时代的网络个人传播初探[D]. 史建婷. 四川大学. 2007

[2]. 网络个人信息传播初探[D]. 冯晓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3]. 社会化媒体中的互动广告初探[D]. 陈思勰. 苏州大学. 2014

[4]. 中国互联网公益传播模式初探[D]. 赵华. 兰州大学. 2012

[5]. 高校名人档案信息传播新探:内容整合和渠道融合[D]. 唐慧雯. 南京大学. 2017

[6]. 张家界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传播初探[D]. 符晓瑞. 西南交通大学. 2013

[7]. 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研究[D]. 任艳妮. 西北工业大学. 2015

[8]. 对话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社交媒体“话题”功能研究[D]. 魏少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9]. 电子商务伦理建设初探[D]. 孔意湘. 湖南工业大学. 2012

[10]. 传播学视阈下的“韩流”信息传播初探——以新浪微博账号“韩国me2day”为例[J]. 赵瑞楠. 传媒论坛. 2018

标签:;  ;  ;  ;  ;  ;  ;  ;  ;  

网络个人信息传播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