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应试阅读的对策_高考论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试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言文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重要的组成部分,2002年始题量由往年的8道、7道定为了6道,赋分由18分增到20分,占总分的13.3%。这类题目做得怎样,事关高考成败,因此对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特点作些分析,进而寻找应试对策很有必要。下面就此略陈管见。

一、高考文言文阅读的特点

1.体现了“浅易”的定位特征

《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要求能“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2003年《考试说明》也明确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纵观近十年高考文言文试题,选文虽初看有些生疏。但仍给人浅易感,“浅易”具体体现在:①选文体裁主要是叙事性的人物传记②一般是具有秦汉及唐宋散文风格的典范的文言文③内容大多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④大多不需要了解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⑤选文中的词语多为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⑥选文中涉及到的古汉语现象也是有规律可循的⑦选文中的生僻字词和文化知识,往往加注以降低难度。⑧设题多为单项选择题,近两年出现的文言文笔译题仍重在对实词进行考查。例如,1998年全国高考文言文材料选自《宋史·忠义·李若水》,1999年选自《北齐书·苏琼传》,2000年选自,《三国志·胡质传》“裴松之注”,2001年选自《史记·田单列传》,2003年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选文内容写人物或仁爱宽厚,或智勇善谋,或处事高明,或刚直犯颜,或清慎廉洁等,其中包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积极因素,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适合中学生阅读。此外,几乎选文尾都加注,如1996年的全国高考题就对“具狱”“牒”“投劾”“文移”“遮留”,1997年对“飞骑”“张释之”“辛毗”“象魏”作注,内容涉及古代文化知识和人物,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阅读的难度。

2.课内外衔接,难易参半

纵观历年高考题,文言文测试内容涉及实词、虚词理解、文句翻译和文章的分析。对词句的考查,命题人总能将考生熟悉的课本知识与生疏的课外内容结合起来,巧妙地测试考生的文言文阅读的真实水平。例如2001年《田单列传》11题: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这四个词在中学语文课本或成语中出现过相应的意义和用法,A项的“拔”在成语“攻城拔地”中正是“攻取”的意思,B项中“附”与《论积贮疏》中“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的“附”基本意思相同,是“归附”的意思,C项中的“乘”与新教材,《氓》中“乘彼诡垣,以望复关”的“乘”,还有《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的“乘”基本意义相同,都是“登”。那么作“巡视”是讲不通的。而D项中“追亡逐北”在《过秦沦》中的“追亡逐北,伏尸百万”一句里整句出现,“北”“亡”意思相同,都指“败逃者”。同年的第12题中的“反间”“南面”“鼓噪”“扰乱”都是课内学过或涉及的,只是它们处在了另一个语言环境中罢了,考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推断。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测试考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考查往往从阅读材料出发,采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比较项常有来自中学课本的。例如:2003年12题: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每组选项中的第二句都来自中学课本,且“为”“以”“焉”“因”都是在课本中接触过的,结合语境,通过比较,应选择C项。

如果说对字词的考查较为平实的话,对文句和文意的分析综合难度就相对大些。如文言文翻译由客观题变为笔译题,就要求在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础上,能用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不仅考查对原文的理解能力,而且考查了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例如2003年高考16题(1)题,将“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时至少对实词“遂”“折”“廷”“面”有准确的理解,根据《廉颇蔺相列传》的“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中的“廷”,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群臣吏民能面剌寡人者受上赏”中的“面”,可以知道这两个词都是名词活用为状语,意思分别是“当廷”“当面”。但“遂”和“折”却不可生搬硬套课本中的义项.只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断,根据上文有司受贿,太宗将怒杀之,裴矩进谏一事,可推知“遂”不是“于是”的意思,而应是它的另一个义项“竟然”,“折”也不是“折断”之意,应是指“辩驳”。

另外对选文内容的分析综合类题目难度就更大。因为它需要考生在准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之上,对材料能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甚至鉴赏评价。从赋分情况来看,字句的理解(相对较易)和内容的分析综合(相对较难)两类题难易不同,赋分各半。

3.体现能力考查的全面性

文言文测试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考查实际上是考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对文意的理解就是考分析概括能力。但是正确的完成一道题还需要许多种能力,如记识、筛选、辨析、判断、鉴赏等能力。例如2001年12-13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14题考查句意的理解能力,15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能力,1998年全国高考19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22题考查对整体文意的综合理解能力。而2002年文言句子的翻译由辨析的单选题改为笔译题,不仅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对原文作正确的理解,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这种变化,既突出了高考“稳中求进,稳中求改,稳中求新”的变革走向,又体现了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的全面性,还体现了高考命题三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这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二、应试方略

1.夯实基础

高考中无论是对词句的理解还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综合,都不能没有扎实的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命题的“浅易”的定位也是相对于那些熟练掌握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知识,具有较强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生而言的。那么考生应重视中学课本中的各种文言文知识,特别要重点掌握《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明确列出的150个文言实词和20个文言虚词,对于实词要做到能正确理解一定语境中的含义,复习训练中应注意理解文言实词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即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指等现象。当然高考也绝不会照搬照抄课本中的词句,而是要求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对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辨别判断,因此熟练掌握中学课本中涉及的文言知识,是做好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基础。

2.训练准确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一般来说,有较强的整体把握文意能力的考生,正确解答文言试题的几率要高一些。那么怎样整体把握文意呢?常有几个步骤:

第一是通读全文,获取主要内容,并在材料上作记勾画以显示把握的重点。如选文写了什么人物,做了什么事情,在什么时间,地点,涉及到那些人,前因后果怎样,有何意义,作者怎样评价。相反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就较难迅速准确整体把握文意,势必影响做题。

第二是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考生在迅速通读材料后,有时受理解力的限制,不能准确把握文意或模棱两可,这时阅读题干和选项有利于了解即将做的题目,做到心中有数,还有利于帮助理解文意,印证已把握信息的正确性。特别是文言试题的最后两道题,近几年的考点一般是信息筛选和文意把握。例如1996年18题选出全都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1999年15题能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2000年15题选全都说明胡质“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2001年春季高考15题选全说明徐九思为民谋利的一组,2001年全国高考选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的一组,由此可知选文中写的主要人物是谁,有什么性格特征等,而最后一题往往要求选出不符合愿意的一项,那么正确的三项无疑能帮助考生进一步的获取和印证已获得的信息。

第三是针对题干要求,再读全文,获取解题的信息。如果拿到试卷没弄懂文意就急于做题那是不明智的,读一遍就做题也是不可取的。再读不仅是针对题目,还要扩展视野,充分注意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的出处、作者的情况等等,更客观、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文意,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判断选项中设置的暗礁。命题人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常常将试点放在容易被考生以今义代古义的实词上,或在分析综合题中用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的方法制造错误,如地点,时间的变化。如果不小心很可能把选项中的误项当作正确的理解和评价。1998年22题错误是皇上并没有“当即接受他的意见”而是“再上,乃止”,所以A项是将时间,语境搞错。看来再读尤其要注意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人物的多少、人物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等。

3.重视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是检测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翻译应遵循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的原则,坚持以“信、达、雅”作为标准。翻译时先细读原文,综合运用学过的文言知识.根据语境理解词义.弄懂句意,采用“留”“换”“补”“删”“调”等具体方法,注意文言实词和句式的理解,尤其是一词多义,词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一些文化常识。切实做到译出词义,正确体现语法,生动展现修辞,恰当反映风格,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做到文从字顺,简明规范,流利通畅。例如2000年京、皖春季高考12题翻译“假以雄权,而触物便发”一句,实际上是考查实词“假”“发”的理解,单就这句来看,是不能作出正确判断的,必须结合语境。“假”在古文中一般意为“借助”,做“如果”“假如”的较少,“发”结合语境不可译为“发难”,2003年全国高考题翻译“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一句,其中的“廷”“面”就涉及了名词的活用。字字落实对译应为: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4.讲究解题技巧

目前文言文阅读中除了翻译题都是选择题,那么做选择题的一些技巧就可以运用,如排除法、比较法、利用试题信息法等等。例如1999年15题: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

①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

②密走私访,别获盗者

③每见则谈问玄理

④仍致于听事梁上

⑤遂上表陈状

A、①③ B、②④⑤ C、③④ D、①②⑤

解答此题首先利用题干信息“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确定选择的标准和角度,结合文中语境,由易到难排除。第①句“知宾非盗者”,当然应当“即使放这”算不上处事艺术,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第⑤句“遂上表陈状”表现的是苏琼敢于为民请命的精神,也算不上艺术,又可排除D项,故选择C项。看来运用技巧有助于较快作出正确判断。

其实,应试的对策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

标签:;  ;  ;  

高考文言文应试阅读的对策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