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先驱者张家港:突出三种文明观念_张家港论文

文明先驱者张家港:突出三种文明观念_张家港论文

文明先行者——张家港:凸显三大文明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张家港论文,三大论文,行者论文,理念论文,文明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国文明城市是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和综合素质的最高褒奖,涉及到政府、法治、经济、生态环境等117项指标、300多个内容。张家港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10年实践和探索中,形成了三个见解独特的理念。率先理念:走一步要看三步;品牌理念:用城市标准建设新农村;群众理念:要让百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率先理念走第一步,就要考虑第二步甚至第三步怎么走

张家港走一步看三步的率先思维在10年中创造了85个国家级荣誉。

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张家港准备上马一条横跨整个市域的张杨快速公路。按照当时交通流量,很多人建议,建造一条二三十米宽,容两辆汽车对开的公路即可,投资小、工期短,用不了一年,公路就可通车了。当时张家港主要领导却把眼光放在10年后,决心花大本钱造一条六车道的超宽公路,引来一片质疑。时间证明了张家港人的深谋远虑,如今源源不断的车流量已让张杨公路的通行能力发挥到极致。

1992年,张家港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他们就瞄准了周边相对发达地区,提出了“三超一争”,并发动群众搞清洁卫生和环境整治,重点解决脏乱差问题,做好生活工作软环境。两年后,张家港就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卫生城市,但张家港创建步伐一直未停。1995年张家港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后,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卫生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涵、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人民为宗旨”的工作特色;1999年张家港又把工作重心放在解决和缩小城乡文明落差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工作上;2003年起,该市又以解决全社会信用问题和适应城市化进程加快为重点,形成了“文明社区建设城乡一体、诚信体系建设整体推进、文明行业建设全面覆盖”的“三位一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新特色。这些年,张家港不断进取,赢得了85项国家级荣誉和102项省级荣誉称号,但让城市和市民更文明的目标始终没有变。张家港市领导班子经历了三次更替,但每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如一地把文明创建纳入全市发展大局,摆在了重要位置。特别是近两年来,该市将创建文明城市119项指标体系涉及的300多项具体工作任务,分解到各责任部门和单位,共同推进创建工作的落实。

品牌理念让农民享受到城市人一样的便利,潜移默化提高农民文明素质

近日,记者来到地处张家港西北角的金港镇长山村。村民高秀玉一家住在这里的怡馨苑小区。高阿姨每天上午都要到家对面社区广场上踩踩跑步器、扭扭腰,活络一番筋骨后,再到社区服务中心图书室看看书,或者在活动室和老姐妹们排练扇子舞……高阿姨乐呵呵地说:“这里农村与城市没有什么差别。我们过得很舒心。”农民生活得既便利舒适又现代时尚,这是张家港市城乡文明一体化的一个缩影。

张家港市委书记曹福龙说:“要在思想观念、生活质量、文化品位等多个方面实现城乡联动,才能真正推进城乡一体文明”。多年来,张家港坚持用城市的标准建农村,用市民的理念育农民,将社区概念延伸推广到农村,使农村社区成为城乡对接的有效载体。

现在全市182个村全都建起了规模不等的社区,社区内有市镇村出资修好的宽敞的道路、赏心悦目的园艺绿化等优美的环境,生活在农村社区的农民打一个社区服务电话,换煤气、请家教等各种琐事足不出户全部“搞定”。如果居民身体不适,社区医务所就在身边。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社区还专门增加了“农”字头的特色服务,如农业咨询、种养指导、良种推广、化肥供应等。同时,张家港还建立了全市开通的1890服务网络,汇集社区服务资源,实现了社区资源共享。农民像城市居民一样生活在环境优美、邻里和睦、服务便捷、文化丰富、治安良好、民主管理的社区中,很自然地提高了思想素质。

“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这是已走上富裕道路之后广大农村的真实写照。张家港市明确,在推进新一轮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让老百姓尤其是农民生活质量有一个根本的改善。他们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在城乡统筹发展上迈出了新步伐。张家港市对不足50户农民的自然村进行搬迁合并,先后将6.3万户农民搬迁到镇区和农村社区集中居住,并实现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当地一户农民如果拆迁一座260平方米的房子,可以置换到两套130平方米左右的公寓房,如小区绿化配套,设有污水处理设施,有体育健身设施、卫生保健室、警务室、家政服务部门等。

在城乡居住环境落差不断缩小的同时,城乡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也在加快接轨。张家港全市8个镇、182个行政村全部创建成国家卫生镇、省级卫生村,成为全国首家实现了卫生镇村创建“满堂红”的县市。所有的镇基本实现了15分钟上高速和一级公路,1个多小时就能到达上海或苏州;各镇到市区都是双向六车道、两侧簇拥着各50米的绿化带,绿草如茵,鲜花怒放。

群众理念群众既是文明创建的主体,更应是最大受益者

今年8月17日,张家港普通农民陶卫文赶赴苏州为一位垂危的白血病患者无偿捐出了120毫升造血干细胞,成为张家港市非血缘捐献骨髓第一人。同样,今秋新学年之际,千里之外的湖北五峰三坪希望小学的新校舍建造起来了,在一大批“张闻明”的帮助下,这里的孩子们有了窗明几净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像这样的文明事在张家港民间数不胜数。

如果现在还有人称张家港人为老农民,恐怕会有人跟你急。通过教育引导、环境熏陶、制度约束、严格管理等多种措施,市民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张家港市文明市民读本》供不应求,前后修编三次,下发30多万册才满足市民的需求,每年市民接受文明知识教育率保持超过95%,全市形成了科技、文化、卫生特色家庭3.6万户,新风户家庭达97%。金港镇长江村有98%的村民家的大门上挂着两块牌子,一块是“文明新风户”,另一块是“五好家庭”。如果哪一家门口没有这两块牌子,就会被村民看不起。从去年起,永联村每年拿出530万元设立“家庭文明奖”,从“奖农”到“奖文明”,有力促进了村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全体村民中形成了一股讲文明新风、做文明好事的热潮。

讲精神文明的最大受益者还是当地市民。10年前,张家港市领导班子响亮地提出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16字张家港精神,迸发出不甘落后、敢争一流的高昂士气,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彻底改变张家港面貌。这两年,张家港综合实力一直排名全国县级市前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府财政充裕了,得益的还是当地群众。去年,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就对涉及老百姓日常生活和社会保障等10个方面进行了财政补贴,仅货币资金转移就达2.5亿元。全市每8户中就有1户拥有私家车。对照全省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4大类18项28个指标体系,目前,张家港已有23项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全面小康标准值,其余5项指标年内将全部达标。

从2003年起,张家港市在江苏省率先推出了全新的纯农民养老保险和农保转城保办法,两项政策几乎惠及所有农民。同时,张家港又推出了全市老年居民养老补贴制度,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的老年居民都可以收到市镇两级财政发放的每月80元养老补贴,全市有10.2万老年人每月可领取80元的养老补贴,为此,市财政每年掏出了上亿元的补贴资金。

在解决农民生活保障的基础上,张家港又着手解决农民医疗难题。市财政每年预算4000万元,建立起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农民每年只需缴纳40元,一旦生大病,最多可拿到30150元的大病风险补贴。

新张家港人同样能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张家港成立了外来人员管理服务中心,外来人员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这个“娘家”。从2004年春季起,张家港在苏州地区率先对外来人员子女人学免收借读费,2.5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公办学校就读。

标签:;  ;  ;  ;  

文明先驱者张家港:突出三种文明观念_张家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