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丕成 湖北省恩施市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中心 445000
在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表扬与鼓励可以说是毫不“吝啬”,他们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加思索地很简单轻率地随便慷慨地给予表扬、鼓励。这种表扬一方面是调动、鼓励和保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从另一角度看却忽视了教师课堂育人的功能。特别是思想品德学科(现在改为道德与法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这些学科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而这些学科部分老师恰好没有理解教材改编的意图。
不久前我听了八年级《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首先讲述了《三只老鼠偷油喝》的故事:有一天,三只老鼠一同去偷油喝。到了油缸边一看:油缸里的油只有底下一点点,并且缸身太高,谁也喝不到。于是它们想出办法,一个咬着另一个的尾巴,吊下去喝。第一只喝饱了,上来,再吊第二只下去喝……并且发誓,谁也不许存半点私心。第一只老鼠最先吊下去喝,它在下面想:“油只有这么一点点,今天总算我幸运,可以率先喝个饱。”第二只老鼠在中间想:“下面的油是有限的,假如让它喝完了,我还有什么可喝的呢?还是放了它,自己跳下去喝吧!”第三只老鼠在上面缸边想:“油很少,等它俩喝饱,还有我的份吗?不如早点放了它们,自己跳下去喝吧!”于是,第二只放了第一只的尾巴,第三只放了第二只的尾巴,都只管自己抢先跳下去。结果它们都落在油缸里,永远逃不出来了。
读完故事,师问:“同学们想一想,假若你们就是三只老鼠,会怎样做?思考一下然后交流,看谁的办法好。”小燕抢先第一个说:“分头找一根棍子或绳子当梯子用。将棍子靠在油缸上顺着爬上爬下,或者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某一位置上,另一端放在油缸中,然后顺着绳子溜进油缸……”约三分钟过后,答案纷纷出来了。小明说:“三人合力将油缸推倒。”小英说:“分头去找一根胶管放在缸里把油吸出来然后分着喝。”小娜说:“分头去找勺子、小棍子、绳子,用绳子把小棍子和勺子捆起来,舀油喝。”老师很兴奋道:“你们的办法都很好,都不错,谁还有补充的?”这时小军同学抢着站起来说:“找把锤子把缸砸了。”老师激情地竖起大拇指道:“这位同学真是爱学习、爱看书、爱思考,他想出了司马光砸缸的办法。很好,大家为他鼓掌!”这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然后就转入了另一个环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面对学生的如是答案,面对老师的如是评价,师生就皆大欢喜了?笔者肯定未必都满意:其一,前面四位同学的办法都关注到了团结合作,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故事启发的价值效果。但小明的回答不计代价,目的模糊,老师没有正面引导:推倒油缸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毁灭,还是共享?其二,老师对小军的鼓励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老师的廉价表扬说轻一点显得轻率、不负责任,说严重一点是一次教育事故。因为老师充当着既教书又育人的职责,那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更要注重育人的职责,对学生的观点,特别是针对开放性问题的回答,教师不能轻率简单地一夸了之,不能简单地一个“好”或者“很不错”就了事。要引导学生知道好在何处、妙在什么地方。要机智地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让它成为课堂的亮点,让它成为启发学生智慧的“催化剂”、打开他们心智的“金钥匙”,为他们的人生奠基,为他们远航加油。俗话说“言为心声”,学生回答问题其实就是他内心世界的反映。对于其积极向上的一面,我们要爱护,加以表扬、鼓励;对其是非不明、善恶不分、不计后果的思想和观点,老师要及时引导教育,切不可迁就、任其自由发展。
针对小军的答案教师可否这样追问:“司马光砸缸和你说的砸缸目的及其价值是一样的吗?”让学生明白司马光砸缸是为了救伙伴,小军同学砸缸的办法合规吗、有价值吗?这种方法好不好?我想现在小军和其他有类似想法的同学一定很清楚了。但是我还要特别强调的是:小军上课爱思考问题,注重借鉴他人经验、勇敢地积极地回答问题是值得表扬的,但我们思考的办法既要考虑效果,又要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
表扬与批评,是传统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自从刮起了“赏识教育”风之后,在课堂上你经常听到的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行”“你是未来的某某家”……教师随意地说,学生麻木地听。这样的表扬真的能起到激励作用吗?最近,我对一些学生搞了一次调查,反映如下:“表扬成为家常便饭,没有必要在乎。”有一个班级在一星期中,85%的学生受到了表扬,10%的学生没受到任何评价,5%的学生受到的是“做作业要认真点儿”的无关痛痒的批评。比如,过星期天,学生们按时返校,这本来是很正常的,班主任老师竟进行了集体表扬;上课回答对了一个简单问题,老师也冠之以“你真棒”的帽子。学生认为这些表扬是“廉价”的,由此产生了这样的心理:求表扬是无需努力的。
“有错时,得到的也是表扬,没必要深思自己到底为什么错了。”比如,一个学生回答问题错了,老师也表扬:“你有勇气回答问题,值得大家学习。”这样的表扬造成的后果是:不加思考,满嘴胡说。课堂上看似热闹,实则肤浅至极。
如果有人长了毒疮,不受一点切肤之痛,他能痊愈吗?有了错误,不正面进行批评,他能改正吗?听到的都是甜言,进入社会,他的心理有这种承受能力吗?
当然,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教师自身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方面的原因,也有管理艺术方面的原因。表扬和批评是一门学问,适时的表扬和批评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泛滥的表扬不如一句真诚的批评。因此,对这种简单、轻率、慷慨而又“廉价”的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表扬大声说“No”,因为那不是爱而是害,为此我们应该给轻率的廉价表扬亮“黄牌”!
论文作者:向丕成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1月总第1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油缸论文; 教师论文; 轻率论文; 办法论文; 绳子论文; 教育学》2017年11月总第1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