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及其当代性质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及其当代性质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及其当代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本质论文,当代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 (2006)09—0015—0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不仅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把握和理解,而且是一个在当代背景下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那个时代的无产阶级的阶级状况、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科学发展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的精神精华。然而,时代发展到今天,社会的实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有些是根本性的变化,如果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是固守它的某些结论或者一切只从本本出发,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反对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科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 它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固有的本质精神即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即它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当代性的最重要原因。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是指用一种辩证否定的态度来达到在实践中实现不断破旧立新、以新质代替旧质的勇气和行为,这是一个不断突破既定现实而不断创新生成新事物的过程。批判精神是浸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显著品质和精神精髓。批判精神就是要求用开放的眼光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一切事物和现实,既立足于现实又扬弃现实,既弃旧又纳新,从而实现自身的否定、更新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认识它应该从实践要求、科学性、开放性、创新性和革命性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本质要求。实践是人的存在的方式,是人以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改变自己和它的对象之间的存在状态和互相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人是主体。通过人的主体实践,把“自在之物”转变为“为我之物”,使之成为符合人的目的和需要的形式,同时使主体的人也得到改造。因此,实践活动是主体的人对自身、对自然、对社会和其他外部世界的一切方面的否定性关系,这是人与其对象性世界之间的一种最深刻、最基本的矛盾关系,这是一切批判性的最终根源,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的本质要求和批判性的无穷源泉。“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还体现在科学性、开放性、创新性和革命性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的,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总结和科学揭示,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的、本质的把握,它一方面用于指导实践,另一方面作为批判的武器来批判一切错误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本身是对实践和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最新成果的抽象概括,必然随着它们的发展而不断总结经验、吸收新成果,丰富、发展和深化自己的思想内容和理论形式。创新和发展在这里是同一含义,这种创新既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的自己的不断创新,也有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指导国际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运动中,不断地同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理论作坚决的斗争,并丰富和发展自己;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它诞生时起就与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成为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武器。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然后才是一个理论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与其鲜明的阶级性是相联系的,集中表现就是为无产阶级解放服务的党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就像一棵大树,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新哲学就是这棵树的“根”,他们之后的发展就像一棵树的树枝。它的发展也同样体现了它的本质精神即批判性。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夺取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事业。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开拓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当前,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迎难而上,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求真务实,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又推向了一个新境界。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抓住其精神实质并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结果,这些理论成果是鲜活的当代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及其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前的时代中存在的依据和所具有的意义。这是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在当前的时代中为什么能存在、怎样存在和存在能做什么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系列问题。讨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问题不是一个实用主义语境中的问题,而是关于其存在的“合法性”的问题。归纳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是指其存在的当代依据、作用(解释力和说明力)、实践意义、话语权等方面。时代在发展和变化,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具有“一劳永逸”的当代性和理论生命力,理论在当代能否有存在的“合法性”的关键是要站在当代的高度上从理论本身出发,看其是否能寻找到特有的理论品质即当代性源泉。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这样的品质,这个品质就是它的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当代性的最主要原因。当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固有的,因为批判精神是其固有的。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从文本出发,阐发其当代性,这能消除以传统教科书体系为模式的解释框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读和遮蔽。重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文本,能正本清源,从中我们能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经过系统整理和阐发,是与现代实践和当今的时代精神完全一致的。所谓回到文本,就是要消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解和遮蔽,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准确内涵和当代价值。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不会结束:事实上它是一个无限的过程。

从时代背景上看,我们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属于同一个时代,我们面临着不同的困境和问题,我们的时代依然是一个危机重重的时代。例如,劳动与资本的对抗,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人类的贫与富的对立与分化。在全球化的时代,资本的国内和国际剥削更加隐蔽,市场经济更加彻底化,价值规律和资本逻辑更加全球化等等。我们的时代仍然是他们揭示和反复批判的资本支配的时代,并与他们对工业文明的总结性批判这一时代主题,是完全契合的。一切关于“马克思主义已经终结”的喧嚣都没有看到这至关重要的一点。

从对当前现实的解释力和说明力以及理论生长点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植根于现实的社会生活,所以,对最直接、最迫切的重大时代主题上要具有发言权,具有说明力和解释力,给当代主题提供“哲学昭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丰富资源为“根基”会源源不断地流出鲜活的,具有当代解释力,说明力和理论生长点的当代形式。例如,关于实践标准的大讨论为改革开放扫清了思想障碍,关于主体性的讨论有力地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

从当代实践来看,当代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之源。当代实践的丰富多样性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论来源,被当代实践决定并推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具有当代性。另一方面,把握当代的实践特点、方式和本质,就是把握当代问题,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找出解决当代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方法,就是对当代性本身的最好阐释,当然这不是指臆断的、强加的或者教条式的本本主义。

从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上来看,在近现代哲学转型的大背景下,作为近代西方理性形而上学之综合和完成的黑格尔哲学,是近代哲学与当代哲学的重要分水岭。而真正批判地意识到这条界限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即从传统哲学的宇宙本体转向人类世界,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发展,致力于现存世界的“革命化”。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当代西方哲学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存在着重要的相似之处,二者均属于现代哲学思维方式,具有某种程度的“同质关系”和“同构性”,它们都具有相同的话语体系和相似的思维方式,都具有一种超越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立场和后现代哲学意蕴。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是“在于改变世界”。

怎样来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呢?对此,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身进行层次划分。我们可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第二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第三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和结论体系。最能体现并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保持当代性的是其固有的批判精神,这是它的本质精神和当代性之源,也是它的哲学精神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中的很多方法仍是分析当今社会很有效的方法,大多数方法也能体现其当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些命题已经过时,但有些结论在当代仍然有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是其具有当代性的最重要原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是其最本质特征,实践的观点也是其最基本的观点,也是其当代性的根本依据。如果“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3],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了解其当代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和脱离社会实践的理论,而是深深地根植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活生生的现实的理论,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同时, 实践批判的结果是创造新的现实,这也必然是最当代的现实。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也必然来自于“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5]。 因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其当代性的思想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是从先验的假设出发,而是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是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正确揭示,并随时根据变化的现实来改变自己以适合于变化的现实。正确的思想才是有力的批判武器,才能具有解释力、说明力和时代的话语权,才能指导实践,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是其当代性的内容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的宗派主义学说,相反,它在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在不断地吸收同时代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价值的思想成果,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7]。它从不把自己当作终极真理, 而是开放地面对一切,总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来,因而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是其当代性的机制保证。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8]。创新性就是用批判的、否定的眼光看待事物和现实, 注重创造新的事物,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伴随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前进提供了源泉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其保持当代性的不竭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来不拒绝任何有科学价值的理论和学说,但是它也从来不放弃同一切反科学、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不调和的斗争,它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战斗。同时,它也以严肃的批判态度对待自己,不断地修正和舍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者陈旧的个别结论和观点,从而保持自己学说的科学性、真理性,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从不同方面决定其具有当代存在的依据和时代意义,即决定其具有当代存在的依据、充分的解释力和说明力、实践意义、话语权等。当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固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通过它的批判精神,保持其纯洁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德里达说,马克思主义的遗产中有两样极为重要的东西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是特有的“批判精神”,二是关于人类解放的承诺和指向。我们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收稿日期]2006—06—15

标签:;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及其当代性质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